論錢中文文學理論的創(chuàng)新性(3)
論錢中文文學理論的創(chuàng)新性
……現(xiàn)代文學理論大體上是與我國現(xiàn)代文學的發(fā) 展相適應的,現(xiàn)代文學理論對古代文論傳統(tǒng)的某 種疏遠,與現(xiàn)代文學的發(fā)展是同步的。”[7]雖然如 此,我國古代文論和西方文論也并非全無用處,并 不是說除了近百年發(fā)展起來的現(xiàn)代文論傳統(tǒng)之 外,另外兩者就可以全然不顧。那不是構建新的 文學理論的現(xiàn)代性訴求所應有的態(tài)度。事實上, 錢中文已經(jīng)意識到,“現(xiàn)代文學理論由于‘五四’的 激進主義的一面而丟掉了古代文論傳統(tǒng),在今天, 總使我們覺得現(xiàn)代文學理論缺少了母體的營養(yǎng)與 根底,缺乏一種底氣”[7]。至于西方文論,因為與 我國現(xiàn)代文論所曾有的這種血肉聯(lián)系,當然更不 可缺少。實際情況是,我國現(xiàn)代文論的產(chǎn)生和發(fā) 展不惟大量借鑒西方,甚至直接由西方移植而來, 西方文學理論一直就影響著我國現(xiàn)代文論的發(fā) 展。我們需要吸收二者當中仍然對我們有用的、 合理的有效的成分,真正做到為我所用.
再次,它強調(diào)自己是一種被賦予歷史具體性 的現(xiàn)代意識精神,是一種歷史性的指向。正因為 如此,現(xiàn)代性訴求就打破了時間的束縛,而可以存 在于任何一個社會歷史發(fā)展階段。“從現(xiàn)代性的 歷史進程來看,現(xiàn)代性是一種被賦予歷史具體性 的現(xiàn)代意識精神,一種歷史性的指向。在各個發(fā) 展階段,現(xiàn)代性的內(nèi)涵有著共同之處,但又很不相 同。一些學術思想問題,在彼時彼地的提出,看來 有違那時現(xiàn)代性的要求,而不被重視,甚至還要遭 到批判;而在此時此地,則不僅與現(xiàn)時現(xiàn)代性的要 求相通,而且還可能成為現(xiàn)代性的基本組成部 分。”這就是說,“新理性精神”文學論所主張和 倡導的現(xiàn)代性主要是一種精神指向,它與各個具 體歷史時期的具體情況相結(jié)合,從而獲得了歷史 具體性,雖然精神內(nèi)涵相通,卻不是亙古不變、恒 定一律的某種指標。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會有不 同的現(xiàn)代性要求。這就為現(xiàn)代性這一概念賦予了 因時因地而隨時調(diào)整和不斷發(fā)展變化的內(nèi)涵,賦 予了它長盛不衰的生命活力.
新人文精神是“新理性精神”文學論的內(nèi)涵和 核心,屬于內(nèi)容、本質(zhì)維度。在上世紀90年代上 半期,我國理論界曾有過一次“人文精神”的大討 論。相當一部分學者認為“人文精神”是歐洲文藝 復興的產(chǎn)物,并以中國歷代文獻當中從未有過“人 文精神”之說為證,說明中國沒有人文精神,更談 不上“恢復”人文精神。錢中文對此進行了反駁, 并闡述了“新理性精神”文學論所主張的“新人文 精神”的內(nèi)涵。他說:“人文精神是針對現(xiàn)實生活 中的非人性與反人性而說的,是針對物的擠壓、人 的異化而說的,是針對當今現(xiàn)實生活中大大小小 的錢性權式暴力而說的,這種暴力既是物質(zhì)的,又 是精神的,是針對文學藝術漠視人的精神傷殘而 說的。”這就是說,我們當今的文學現(xiàn)狀確實面 臨著人文精神的缺失問題。西方現(xiàn)代主義文學所 描繪的正是一個人的精神家園淪為廢墟,人的精 神備受摧殘的景象,至于以懷疑一切、解構一切而 聲名大振的后現(xiàn)代主義,則更是把人推入到茫茫 的虛無和無邊的絕望之中。文學藝術對于人生的 意義至此已被完全消解,缺少了對人進行心靈撫 慰和精神關照的“文學”實在已不成其為文學了.
那么我國舊有的文化與文學中難道真的缺少人文 精神嗎?并非如此。盡管也許我們的傳統(tǒng)文獻中 確實未曾出現(xiàn)過“人文精神”這個說法,但我們固 有的文化與文學中卻絕對不缺少對人的生存處境 和命運的關懷。那種對家國命運的沉重憂患意識 不就是一種人文精神的表現(xiàn)嗎?那種重視人與 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關系和諧的倫理道德 關切,不也同樣體現(xiàn)了一種人文精神嗎?凡此種 種,并不以其未曾貼上“人文精神”的標簽就不是 人文精神了。錢中文認為,“所謂人文精神,就是 在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人與科技之 間的相互關系中,一種對人的生存、命運的叩問與 關懷,就是使人何以成為人,要成為什么樣的人, 確立哪種生存方式更符合人的需求的那種理想、 關系和準則的探求,就是對民族,對人的生存意 義、價值、精神的追求與確認,人文精神是人的精 神家園的支撐,最終追求人的全面自由與人的解 放”[5]。這種對人文精神所作的注重精神內(nèi)涵的 闡釋,明顯要比那些僅以外部標簽作為判定依據(jù) 的做法更高明。新人文精神之“新”主要在于它超 越了這一概念的外部標簽特征而注重從其精神內(nèi) 涵方面加以重新定位,而且達到了涵括中國固有 文化與文學藝術特征的目的.
交往對話精神是“新理性精神”文學論的基本 策略,屬于方法論維度。錢中文汲取了巴赫金與哈貝馬斯的社會交往理性的積極因素,表現(xiàn)出試 圖否定并超越我國文論界那種長期以來所形成的 好就是絕對的好,壞就是絕對的壞的非此即彼的 二分法簡單思維方式。錢中文認為,人的生存應 該是一種對話式的生存,人的意識是一種獨立的、 自有價值的思想,人與人之間是一種相互交往對 話的關系。任何一個人的生存都是相對于別人的 存在,不僅我需要他人才能存在,他人的存在也要 以我為依托。巴赫金就曾經(jīng)表述過這樣的思想, 他說:“我離不開他人,離開他人我不能成其為我; 我應先在自己身上找到他人,再在他人身上發(fā)現(xiàn)自己”;“證明不可能是自我證明。承認不可能是 自我承認。我的名字得之于他人,它是為他人才 存在的”。“人實際存在于我和他人兩種形式 之中”,“單個意識不能自足,不能存在。我要 想意識到自己并成為我自己,必須把自己揭示給 他人,必須通過他人并借助于他人”。正因為 如此,錢中文認為意識實際上是多數(shù)的,它們相互 交織,各自獨立,又具充分權利,自有價值,彼此平等,在交往與對話中互為存在。不存在誰比誰更 具有權威性的證據(jù),各主體之間只有進行平等的 對話和交流,才能達到彼此了解,從而求同存異, 縮小差距,進而形成多語共聲喧嘩的局面。每一 個主體都有權利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意見,當然各 自的正確性和合理程度還是會有所區(qū)別的。但即 便是合理性很少甚至是基本缺乏的那些意見,也 應當準許其發(fā)聲,應當在對話和交流中得到逐步 的揭示和反駁,而不應該采取簡單的否定和粗暴 的消滅.
除此而外,錢中文還通過對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不同的思維方式的比較來進一步闡述了 這一方法論原則。自然科學基于主體對客觀對象 的描繪和解釋性特征,基本上是一種自說自話的 獨語方式的思維。而人文社會科學的思維則具有 “雙主體性”,“它探討的文本,是主體的一種表述, 它進入交流,面向另一個主體,另一個主體也面向作為主體的它,進入對話的語境,它需要的是‘理 解’”[7]??梢?隸屬于人文科學的文學理論天生 就蘊含了交流與對話的潛在需求和獨特條件。無 論從個體生存方式的對話交流特征還是從文學理 論自身所具有的學科獨特性來看,對話與交流都 是構建“新理性精神”文學論的不二選擇。從某種 程度上可以這樣說,“新理性精神”文學論只是把 長期以來文學理論被遮蔽的本性揭示出來而已.
相對于過去那種“非此即彼”的絕對化和二分法簡 單思維方式,錢中文提出了一種名曰“亦此亦彼” 式的綜合性思維。用錢先生自己的話來說,“要在 歷史現(xiàn)實、文化遺產(chǎn)的評價中,提倡一種可以去蔽 的、歷史的整體性觀念,一種走向?qū)捜?、對話、綜 合、創(chuàng)新包含了必要的非此即彼、一定的價值判 斷、總體上亦此亦彼的思維,這種思維對于振興我 國學術思想,是會有積極意義的”。為避免不 做任何實際判斷的騎墻中庸嫌疑,錢中文特別指 出,這種思維還是包含了必要的價值判斷的,只是 這種判斷不以專制的武斷的批判的方式做出,而 是在更高的綜合的層次上提出,它可以涵括和吸 納不同意見、不同主張的合理成分,也可以聆聽不 同的聲音,尋求眾聲喧嘩的效果,力避專制獨白的 局面.
以上就是錢中文“新理性精神”文學論的大致 內(nèi)容。筆者認為,“新理性精神”文學論是我國文 學理論研究在新時期所取得的巨大成果,具有劃 時代的意義,也體現(xiàn)了驚人的理論創(chuàng)新精神。從 “新理性精神”文學論的建構過程中,從它表現(xiàn)出 的立論邏輯角度看,有兩點特別值得注意.
一是在“新理性精神”文學論的建構過程中, 錢中文先生堅決選擇并捍衛(wèi)了文學的人文精神.
中國自上個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生產(chǎn)力獲 得空前解放,特別是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制的建 立使國家社會生活各個方面都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 巨大變化。然而經(jīng)濟的發(fā)展、繁榮和物質(zhì)生活極 大豐富的同時,也伴隨而來許多的社會文化問題.
尤其是拜物主義和拜金主義的大行其道,已經(jīng)產(chǎn) 生了許多令人痛心疾首的惡果。錢中文對此極為 憂慮,他說:“人在對物的需求中,形成一種物欲, 它一面激發(fā)人的熱情,使財富不斷被創(chuàng)造出來,使 人不斷獲得物的滿足與享受,這是不容爭辯的.
然而對物的無盡的追求的內(nèi)在規(guī)律是,造成了對 人的擠壓,物的陰影遮蔽了人。物欲的發(fā)展不斷 轉(zhuǎn)化為對金錢權力的追逐,使自身成為一種異化 力量,使人變?yōu)槲锏呐`。”[9]人們受到物的擠壓, 逐漸地使人性受損,獸性惡性得到膨脹,由此也給 人們的心靈造成更大的創(chuàng)痛,并產(chǎn)生了大量在精 神上污穢不堪和失去靈魂的人。與此同時,隨著 各式各樣令人眼花繚亂的西方社會哲學、文化思 潮如潮水一般的涌入,文學創(chuàng)作也受到了不小的 沖擊,不少作家四顧彷徨,無所適從。當理想失 落,神圣消解,信仰黯淡,一切都被浸透了實利目 的的考量之后,文學藝術意義和價值的下滑,人文 精神的淡化與貶抑,成為一種普遍現(xiàn)象已經(jīng)在所 難免了。事實上也是如此,“80年代中后期開始, 中國文壇上不少作家表現(xiàn)了對人的自然本能的崇 拜與激賞。在這方面,一些原本是寫作嚴肅的作 家竟也未能免俗”[9]。有些理論家則表達得更加 聳人聽聞:“在創(chuàng)作中追求醉生夢死,把人寫成了 毫無理性、良知、理想,聽任本能、原欲支配的兩腳 動物,有些作品已經(jīng)到了寡廉鮮恥的地步,簡直就 是文學黃片、用文字賣淫!”[10]正是在這種背景 中,錢中文先生提出了他的“新理性精神文學論”, 并把新人文精神作為該理論的核心內(nèi)涵。在人文 精神普遍地遭到調(diào)侃、淡化、貶抑甚至棄置不顧的 艱難時刻,錢中文先生仍然表現(xiàn)出如此堅定執(zhí)著 的追求,實在令人欽佩。雖不能說挽狂瀾于既倒, 至少也應該說是捍衛(wèi)了文學的操守。人文精神之 于文學,相當于靈魂之于人,文學的魅力,文學成 為人們精神生活的必需就在于文學所擁有的那份 對人心靈的細微關照和精神的撫慰,我們很難想 象缺乏人文精神的文學到底還有什么存在的必 要。“新理性精神”文學論的提出,確實正當其時, 因為它正試圖為我們守望面臨毀棄的精神家園, 它在為我們挽救瀕死的文學.
二是在“新理性精神”文學論的建構過程中, 錢中文先生重構了理性。
自從14-16世紀西方 的文藝復興以來,理性的巨大作用逐漸被人發(fā)現(xiàn), 被人認識,直至被崇尚到無以復加的地步。人們 深信,理性精神必將為人類建設起一個幸福、完美 的理想國。應該說,理性精神的張揚,在使人擺脫 蒙昧,促進社會發(fā)展進步方面確實其功至偉。近 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和突飛猛進也更加證實 了這一點。但凡事不能過度,過度即導致謬誤產(chǎn) 生。當理性被過度拔擢乃至神化,絕對化,從而拒 絕和排斥一切非理性的時候,便是災難降臨的時 刻。對于中國乃至世界范圍內(nèi)過去一百多年來理 性主義絕對化所帶來的災難,錢先生作了痛心疾 首的總結(jié):“理性主義的絕對化,不僅使人主宰自 然,而且掠奪自然,制造形形色色絕對化的準則與 規(guī)律,使之異化為‘絕對觀念’、‘絕對意志’,企圖 導致對社會的絕對統(tǒng)治。被唯理性主義化的絕對 意志,曾給一百多年來的近代社會帶來無數(shù)混亂 與災難,它同樣使人陷于失去理想和信仰崩潰的 痛苦之中。”[9]錢中文提出的“新理性精神”正是針 對這種沉重積弊而發(fā)的。反理性主義和唯理性主 義確實有點走過了頭,過猶不及,然而卻是對長期 以來理性絕對化而自然生發(fā)的一種激烈反撥和本 能回應。錢中文先生明確表示承認感性和非理性 在人生和藝術當中的作用和重要意義,但在大方 向上卻仍然堅持理性的主導作用。跟以往的舊理 性主義、唯理性主義相比,這種既堅持理性的根本 地位又不忽略感性和非理性的積極意義和作用的 思考就是“新理性精神”之“新”的真正含義,也只 有這樣的態(tài)度才稱得上是真正理性的。相比較而 言,反理性主義和唯理性主義則都顯得不夠理性 了。從這個角度看,我們認為錢中文先生已經(jīng)重 構了理性.
美國著名文學批評家、解構主義批評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的希利斯·米勒曾寫過一本小書,名 叫《文學死了嗎》,書名本身就啟人深思。我們有理由期待,在“新理性精神”的指引下,文學定不至于失落人文精神,那么文學也就終究不會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