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話辯論心理(4)
三、辯論場上的心理控制
在這么多比賽中,辯論賽在本質上與棋賽最為相似,辯論賽在“辯”中對抗,而棋賽卻在“談”中對抗,我們時常把下圍棋稱為“手談”。不論“辯”中對抗,還是“談”中對抗,其中真正在較量的,不是言語和詞句,也不是一粒粒棋
子,而是對抗雙方的心力、智慧和勇氣。任何對抗都是控制與反控制的過程,你不控制對方,就會被對方所控制。在雙方的心力、智慧和勇氣的較量中,在棋逢對手的情況下,控制對方的心力和勇氣往往成為取勝關鍵。這種控制也就是控制對手的心理。要控制對方的心力與勇氣,就要用自己的心力與勇氣與之較量并壓倒對方。為此,首先就要調配和控制好自己的心力與勇氣,使其具有強大的能量。辯論賽與棋賽有點不同,在棋賽中,棋手遠離觀眾,觀眾的反映不影響比賽;而辯論賽具有一定的表演性,它需要觀眾,觀眾的認同和支持都會對各方的表演產生全面的影響;因此,在比賽中,如何通過與觀眾的心照不宣的交流,贏得觀眾的心,觀眾的認同和支持,是辯論雙方都要考慮并采取措施解決的問題。由此可見,在一場辯論賽中,心理控制有三個方面:自我心理控制,對手心理控制和觀眾心理控制。
第一,自我心理控制。自我心理控制是實現(xiàn)對整場比賽全面心理控制的首要前提。如果自我心力不強,勇氣不振,即使再怎么有智慧,都是很難戰(zhàn)勝對手,征服觀眾的。中國學把“氣”視為生命之本。“氣”消命亡。這道理也同樣適用辯論賽。俗話說:“狹路相逢勇者勝。”一支真正能戰(zhàn)斗的好的辯論隊,應該是充滿活力和生氣的隊伍,只有這樣的隊伍,才會在比賽中展現(xiàn)出排山倒海的氣勢和攻擊力。一個隊的氣勢和戰(zhàn)斗力,一方面基于其知識和理論的素養(yǎng),另一方面則基于其自我心理的控制力,在比賽中,顯然后者更具決定性意義。
自我心理控制首先控制的是緊張。緊張是辯論賽的最大敵人,可緊張又是辯論賽所難免的。緊張影響陳述與反駁的邏輯與力度,影響注意力,讓對方的漏洞和矛盾在自己的“眼皮”底下溜走,嚴重的還會影響辯手的風度,因為過度的緊張會使辯手在發(fā)言時,兩手發(fā)抖,嘴唇發(fā)紫,臉色發(fā)青。要控制緊張,在賽前,就要充分地自我放松,拋開有關辯論賽的任何私心雜念,并確立牢固的信心。這信心,包括對自己有信心,對隊友有信心,對辯詞和立論有信心,對教練的指導有信心。這種信心,有時不能靠理性來確立,有時就是靠強烈的取勝欲望來確立。要控制緊張,在比賽開始后,就要爭取盡快進入角色,將整個身心融進辯論場。好的辯手能在開口講話后的瞬間就進入狀態(tài),消除緊張,而有的辯手則會從頭緊張到尾。
要能盡快進入狀態(tài),就要在平時的訓練中養(yǎng)成一上場就能使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心理素質。如果在場上能很快地調集自己的注意力,并全部投入對方的一言一行,那緊張也就會立刻消除。
其次,要控制急躁情緒。緊張有時會導致急躁,但急躁有時是由于太想贏對方,恨不得將對手一“拳”擊倒造成的。辯論是一項藝術、智能化的表演,在辯論場,雙方之間的心理關系十分微妙,任何一方一出現(xiàn)急躁情緒,就會給對方造成可乘之機,導致比賽的心理天平傾斜。辯論賽非常強調語言的優(yōu)美和表達的藝術,如果心理過于急躁,這方面的表現(xiàn)力就會喪失,而流露出爭吵的味道。所以,急躁對辯論賽的取勝十分有害。在本屆辯論賽的大決賽中,臺灣大學隊就表現(xiàn)得過于激動。在自由辯論中:
蔣昌建:我還沒聽清楚,你們論述人性是本的,是在進化論原始社會的本,還是人一生下來的本,請回答!
許金龍:我方早就說過的嘛!孟子說良心啊,你有沒有惻隱之心,你有沒有不安不忍之心,這就是良心嘛!你怎么不聽清楚了呢?
許金龍回答問題的口氣和他最后那句話,都給人一種發(fā)急的感覺,而不是理直氣壯的感覺,而且,這種口氣和表達方式也缺乏美感。在這場比賽中,臺大代表隊的急躁和激動情緒影響了比賽的正常發(fā)揮,也影響了其自身的整體風格。對此,杜維明教授在評決中以十分委婉的語氣點明道:“在語氣
方面,正方是嚴厲質問,懇切坦誠,有的時候情緒比較激動。”在比賽中,能控制住急躁情緒,就能使自己的心態(tài)保持沉穩(wěn)和冷靜,而這卻是辯論賽所最最需要的,因為在這種唇槍舌劍的較量中,語言的表達都比較巧妙,而且一來一往的對辯速度比較快,要想找到對方的漏洞并予以打擊,就需要有明察秋毫和快速判斷的能力,而這種能力的發(fā)揮完全需要沉著和冷靜。在這場大決賽中,臺大隊從臺面上看,顯得十分熱鬧,猛打猛攻,氣勢逼人,但由于缺乏冷靜,對復旦代表隊的立論沒有很仔細的分析,所以他們實際上一直攻不到復旦代表隊的要害上,以至于臺大四辯在總結陳詞時,把復旦代表隊最基本的立論搞錯,他所攻擊的論點,正是復旦代表隊做過有力論證的論點。臺大隊是一支有戰(zhàn)斗力的隊伍,最終失利有多方原因,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隊員自我情緒控制不好,不夠冷靜,過于激動。
最后,要鼓足最大的勇氣,在敢于同對手斗智的同時,還應敢于同對手斗勇。兩軍對壘,勇者勝。辯論中的勇氣,不簡單來自激情,它更主要來自高度的自信和高度的理性。辯論基本上還是辯“理”,理直才能氣壯,有高度的自信和理性,辯手就能回擊來自任何方面的進攻,就能將自己的立論視為無堅不摧的矛,用其大膽地攻擊對方。在與澳大利亞悉尼大學隊的比賽中,復旦代表隊就充分利用“社會系統(tǒng)工程”這一立論的核心概念,大膽地攻擊對方:
姜豐:醫(yī)學已經搞了幾十年,但是還沒有搞出來,我們看到,社會系統(tǒng)工程出臺后已經取得了有效的效果。
正方:什么有效效果啊?
姜豐:有效效果是有目共睹的。我們從來沒有否認過醫(yī)學也要參與其中,但不是說醫(yī)學參與就是醫(yī)學問題。我在報紙上看到奎因街發(fā)生了五次火災都有醫(yī)生參加,但是不是這五次火災都是醫(yī)學問題呢?
正方:你說社會問題可以參與其中,但是社會問題就等于是醫(yī)學問題嘛。
蔣昌建:對方終于退出了一步,認為醫(yī)學是沒法解決的,只有靠社會系統(tǒng)工程,論證了我方的觀點,謝謝。
正方:現(xiàn)在是絕癥就能證明以后就是絕癥了嗎?在歷史上,黑死病、糖尿病、肺結核都曾是絕癥,但在醫(yī)學的發(fā)展下都一一迎刃而解了,對方怎么解釋?
季翔:醫(yī)學就真的解決了嗎?東南亞現(xiàn)在不還在流行瘟疫嗎?這還是個社會問題呀!
正方:因為他們沒有足夠的醫(yī)學知識,沒有足夠的醫(yī)療設備呀!
嚴嘉:不是有了錢就能解決問題的!艾滋病這個絕癥現(xiàn)在是個社會問題,解決以后就不是個社會問題嗎?感冒是個可以治療的,大規(guī)模的感冒還是一個社會問題呀!
正方:那我倒要問對方同學,如果我們今天發(fā)明一種可以控制艾滋病的疫苗,那會有什么社會問題,請說明。
季翔:如果的話,整個巴黎都可以裝在一個瓶子里,如果人類不存在,艾滋病還有沒有啊?
在這幾個來回中,可以看出復旦代表隊的隊員對自己的立論和核心概念十分有信心,有把握,并用其緊逼對方,不讓對方有喘息機會。有了信心,有了一往無前的勇氣,不僅能夠進行大膽地進攻,而且能有效地回應對方的攻擊。在大決賽中,我方的立場是:人性本惡,于是對方一開始就進行猛烈攻擊:
許金龍:對方辯友,他要有人勤加于灌溉,我想請問對方辯友,請您正面回答我,你喜不喜歡殺人放火?
季翔:我當然不喜歡,因為我受過了教化。但我并不以我的人性本惡為恥辱。我想請問對方,你們的善花是如何結出惡果的?
吳淑燕:我想先請問對方同學,您的教育能夠使你一輩子不流露本性嗎?如果您又不小心流露本性,那我們大家可要遭殃了。
嚴嘉:所以我要不斷地注意修身自己啊!曾子為什么說“吾日三省吾身”呢?所以,我再次想請問對方辯友,你們說內因沒有的話,那善花為什么會從惡果里產生呢?
很顯然,臺大這兩輪進攻都是針對我方立場,有備而來,而且直指辯手本身,在這樣情況下,我方辯手稍有遲疑,不正面迎接,他們即刻得勢。好在我方辯手在對辯中具有非凡的勇氣,不僅正面回答了問題,闡明了我方基本態(tài)度,而且還直接向對方立論的核心點發(fā)起進攻,兩次追問對方:善花如何結出惡果,正是這種勇氣,保證了這場比賽的最后勝利。
第二,對手心理控制。辯論賽就是控制與反控制的較量。在比賽中,創(chuàng)造并保持心理上的優(yōu)勢十分重要。要創(chuàng)造并保持心理上的優(yōu)勢,除了要很好地控制好自己心理狀態(tài)外,就要努力用辯論賽中表演的技巧、辯論的技巧去不斷地沖擊對方的心理防線,或去迷惑對方,使對方的信心動搖,從而全面地駕馭對手的心理。因此,在比賽中,要敢于與對方開展心理戰(zhàn),并爭取在這無聲的戰(zhàn)場上贏得優(yōu)勢。在新加坡舉辦的前后四屆辯論賽的決賽錄像,我看過多遍,我一直有這種強烈的感覺:最后勝利的隊,都不僅勝在臺面上的唇槍舌劍,而且還勝在臺面下的心理之戰(zhàn)。我認為控制對手的心理,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
首先,用眼神和表情控制對方。這是控制對手心理最簡單,也是最基本的方法。辯論是面對面進行的,辯手的一手勢,一表情、一眼神,都會影響對手的心理。如果能有意識地利用手勢、表情和眼神所能表達的語言來影響對方,迷惑對方,那就等于在與對方辯論時,除了用嘴和對方論辯外,還用眼神與表情和對方論辯。當然,后一種的論辯要十分恰當,絕不能過火,否則適得其反。一般來說,在對方發(fā)言時,辯手的眼神和表情,要表現(xiàn)出全神貫注的神態(tài),用目光直視對方發(fā)言者,并適時地流露出懷疑的神情,這些表現(xiàn)主要要給對方一個信息:我正在非常仔細聽你的陳詞,任何漏洞和矛盾都逃不過我的耳朵,對你發(fā)言中的有些地方我已感到懷疑,我極可能要抓住反駁。對方如果看到這種眼神和表情,接受到這種信息,就有可能緊張、發(fā)慌,甚至可能開始自我懷疑,懷疑自己什么地方說錯了或說漏了。在大決賽中,作為評委的杜維明教授對雙方的陳詞都聽得十分仔細。從錄像中可從看到,他在聽辯手陳詞時,那個眼神極其特別,斜著眼,眼睛動也不動地直盯著,顯得十分認真和投入,好像在仔細琢磨辯手所說的每句話,我想在場的辯手中不論哪一個看到大教授的這種眼神,多少都會感到心里發(fā)慌的。聽對方發(fā)言是這樣,在自己發(fā)言時,則就通過語氣、手勢和神態(tài),顯示出十足的信心和在立場與觀點上的堅定不移態(tài)度。復旦代表隊與劍橋大學代表隊關于“溫飽問題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的辯論進入總結陳詞階段后,復旦四辯首先總結陳詞,他一開口就用嚴肅而堅定的語氣說道:“經過剛才一番唇槍舌劍,我的肚子的確有些餓了,但是我仍然要把道德問題談清楚。”他的話音剛落,全場掌聲四起。在這形象化的樸素語言中,他不僅再次表明了反方的基本立場,即不論在任何時候,只要人存在就能談道德,而且表明了反方在這立場和觀點上堅定不移的態(tài)度。這擲地有聲的話語和觀眾的掌聲無疑給對方造成了一點心理沖擊。應該注意的是,辯論賽中神態(tài)、眼神和手勢的表現(xiàn),一定要恰到好外,否則,不僅不會有效果,而且會使人產生反感。 其次:出其不意,打亂對方心理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