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歷史教學隨筆(2)
中學歷史教學隨筆
中學歷史教學隨筆篇三
國的基礎教育一直是為“應試”服務的,始終以高考為目標。所以,在高考指揮棒的指揮之下,歷史這門學科長期成為單純的復述性的學科,強調記憶性成為歷史教學的一大特點,教學中較少有學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維過程。
具體而言,從教學方法來看,比較單一,陳舊,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xiàn)的不夠突出,很多時候,我們是以講解法與講述法相結合為主,學生的調動很不夠,很大程度上是教師的“一言堂”,實際上這些都是應試教育留下的病根。
從教學結構來看,我們大多以歷史知識經(jīng)驗傳授型的教學結構為主。這就使得學生很難形成具有主體意識的理念和精神,這一點與我們現(xiàn)在所倡導的素質教育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
從教學內容上來看,歷史課的內容是講述人類歷史。人類活動總是在一定的時間和一定的地方進行的,由一定的人物“扮演”一定的事件。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就成為歷史課內容的四要素,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往往太偏重于四要素的傳授,而容易忽略搜集與處理信息、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從思想教育方面來看,教師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歷史唯物主義教育時,只是給出一個或幾個結論,說這一事件是愛國的,那一個人物是英雄,學生茫茫然,似懂非懂,很明顯情感教育在歷史課堂上是落實的很不夠。
以上這些問題在我的歷史教學過程中也是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
隨著形勢的發(fā)展,普通高中歷史課程必須全面實現(xiàn)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現(xiàn)代公民的人文素養(yǎng)方面發(fā)揮重要作用。為此,國家教育部頒布了《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其中明確規(guī)定: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是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闡釋人類歷史發(fā)展進程和規(guī)律,進一步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歷史意識、文化素質和人文素養(yǎng),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一門基礎課程。通過高中歷史課程的學習,能使學生了解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基本脈絡,總結歷史經(jīng)驗教訓,繼承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chǎn),弘揚民族精神;學會用馬克思主義科學的歷史觀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學習從歷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進而關注中華民族以及全人類的歷史命運。通過高中歷史課程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促進個性的健康發(fā)展。
然而在我實際的歷史教學工作中,我要完全達到《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的要求,還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需要在課內課外下大功夫,研究學生、研究課堂、挖掘教材、多學習、多聽課,在歷史教學中以課程標準為指導,更好的完成歷史的教學工作。
隨著課改的逐步深入,歷史學科的高考試卷體現(xiàn)出了新情境,新材料的特點,材料解析是高中歷史課堂上史料教學的主體形式,因材料解析題能夠培養(yǎng)和考察學生對有效信息的提取和獲得,培養(yǎng)學生對觀點的歸納和提煉以及對文字的組織等多方面、深層次的能力,所以高考試卷對它是情有獨終。因此史料教學越來越得到了高中教師重視,成為歷史課堂中每課必見的內容,在今天史料教學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限的時間內應該怎樣進行史料教學?因為并不是史料用的越多越好,也不是每個問題都必須用史料去證實去解析。我們進行史料教學的目的是什么?什么樣的問題適合用史料教學去完成解讀?因為畢竟我們的時間是有限的,當魚和熊掌不能兼得時怎樣取舍?這是今天我們應該也是必須思考的問題。
一、史料教學目的:
通過史料教學幫助學生掌握最大限度地從史料中獲取信息,理清思路,提煉觀點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對有效信息的獲取、分析和論證能力。
及史料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能力。
二、課堂常見問題:
1、史料堆積,占用大量時間,課堂任務完不成,效率低。
2、展示史料,卻不分析或者教師自己分析給出答案,學生能力得不到鍛煉。
3、將史料教學的作用當成呈現(xiàn)教材各個敘述的一種引證,來讓學生感受歷史教材敘述的真實性,這些史料的地位是附屬于課文內容之下的,只是幫助學生從課本中學到“事實”的一種附屬品,僅僅是起到點綴的作用。
日前聽了岳麓版必修二的第9課改變世界的工業(yè)革命一課。課標要求:了解兩次工業(yè)革命的基本史實,探討其對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發(fā)展的影響。教者將本課設計為兩課時,第1課時完成第一次工業(yè)革命的教學任務。在完成這部分內容時一共用了9則材料。第一部分材料為5則,用在了解決英國是否具備工業(yè)革命的條件的問題上;第二部分材料4則,用在了工廠制度的確立和工業(yè)革命的影響上,基于以上分析我們不難看出看來,本節(jié)課的重點應該在探討工業(yè)革命對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發(fā)展的影響方面,課堂中的第二部分的4則材料是關于這個重點的,但再運用這些則材料時,因為前面的5則材料已經(jīng)用了大量的時間,教師也不可能有很多時間去詳細的分析這四則材料,因此仍然是由教師閱讀材料,教師分析,教師得出答案,學生只是在不斷的確認史實,能力并沒有得到發(fā)展和提高。
在這里,教師用了大量的史料,卻忽視了史料教學的最重要的目的,即:培養(yǎng)學生能力。
三、史料教學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史料的數(shù)量要適當。
2、史料使用的環(huán)節(jié)要恰到好處。
3、史料的分析過程應引導學生來完成,教師不能包辦代替,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特別是“論從史出”的能力。
中學歷史教學隨筆相關文章:
1.初中歷史教學隨筆
3.高三歷史教學隨筆
4.初一歷史教學隨筆
7.中學音樂教學隨筆
9.初中女生隨筆
10.高中高二歷史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