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讀書的文章
關于讀書的文章
關于讀書這件事,想信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感受!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關于讀書的文章,希望能幫到大家!
關于讀書的文章:愛讀書不如會讀書
作者:小小
“不吃飯則饑,不讀書則愚”,古人話粗理不粗,把讀書與吃飯相提并論,可見那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吃飯?zhí)铒柖亲?,讀書充實腦袋。
只不過,有朋友會說:“聽過很多道理,卻依然讀不好一本書。”聽起來令人憂傷,不禁感慨愛讀書不如會讀書啊!到底,如何從書中汲取營養(yǎng)、為我所用,不妨從名人身上找答案。
1、愛迪生:目標法
愛迪生在改進打字機的時候,從圖書館借來相關書籍系統(tǒng)性學習,很快解決了問題。后來發(fā)明電燈,他也時常鉆進圖書館,對癥下藥查找資料,終究完成創(chuàng)舉。
讀書若能帶著明確的目標,容易迅速集中精力,并找到書中最能幫助自己解決問題的內容,事半功倍。這與旅行同樣道理,如果目的地明確,就能風雨兼程、勇往直前了。
2、盧梭:三步法
作為法國18世紀著名的思想家,盧梭讀書時一般會經歷儲存、比較、批判三個步驟。先把書的內容裝進腦袋,等到閑暇時,再把儲存的信息與其它資料放到一起進行比對,找到更可靠、更詳實的一方,最后再去偽存真,在批判的過程形成自己新的見解。
這種方法能全面、系統(tǒng)掌握書的核心思想,取其精華后轉化為自己的知識以便長久記憶。
3、巴金:回憶法
巴金老先生曾在文章里提到,自己有一次住院治療,每天等候護士同志來量體溫時,他便會在腦子里回憶過去讀過的一些書。
這種獨特的讀書方法,一來不受任何條件限制,能充分利用時間;二來能溫故知新,收獲意想不到的新知識。
4、列寧:批注法
邊看書邊用筆做批注,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一種好方法,列寧在這方面做得最極致。他喜歡在書的空白處隨手寫上評論、注釋或心得體會,有時候看起來就像在與作者對話,比如:讀到精辟處,他會寫上“妙不可言”;讀到謬誤處,他會寫“莫名其妙”;有所感悟時,他又會寫:“原來如此”……
批注法,一來可使人變得非常專注,完全進入書的境界;二來能引導人主動去思考,也方便下一次查閱。
5、鄒韜奮:層次法
作為出名的新聞工作者,鄒韜奮也有自己的讀書經驗:“特別為自己所喜歡的,便在題目上做個記號,再看第二次,尤其喜歡的,再看第三次,最喜歡的,一遇著偷閑的時候就常???。”
這種分層次的讀書法,輕重有別、詳略有致,比起盲目地瞎讀一氣,既可保證讀書的廣度,又能兼顧到讀書的深度。特別是對于時間精力較少的朋友而言,尤為受用。
6、董必武:閱兵法
1952年,67歲的董老先生準備閱讀俄文原版的《蘇聯(lián)共產黨(布)歷史簡明教程》。他采用的方法是:將俄文生詞每五個為一組,寫在一張卡片上,背面寫上中文解釋,稱為小隊;每十個為一個中隊;每二十個為一個大隊……
隨后,他便像管理自己的部下一樣,逐隊進行“閱兵儀式”,以此進行單詞記憶。最后,董先生達到了閱讀一般俄文文章的水平,還把那本書讀了四邊。這種方法,想來值得學習英語的朋友借鑒。
7、夏衍:構想對比法
電影藝術家夏衍年輕時候學習電影全屬自學,而他采用的方法則是構想對比法。要看一部電影前,他會先找來電影說明書,將內容看完后便開始想象:假如讓我來拍,我會如何處理。之后再看電影,與自己的構想進行對比,從中找出自己的不足之處。
這種方法能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同時可培養(yǎng)自身的邏輯思維。
8、陸九淵:涵泳法
陸九淵是宋儒理學的代表人物,他提倡的“涵脈讀書法”,可用他的一句詩來解釋:讀書且戒在慌忙,涵泳工夫興味長;未曉不妨權放過,切身須要急思量。
讀書是一件趣味之事,就該心平氣和、慢慢品味,切不可急于求成。若在某些段落遇到難以理解的內容,可暫且放下,等通讀上下文之后,自然迎刃而解。
9、張溥:七錄法
明代文學家張溥一直自認記憶力不佳,于是在閱讀文章的時候,他都會把內容抄在紙上,并且邊抄邊默誦,抄完再大聲朗讀。更甚的是,他從不保存自己的手抄版,而是將其燒掉。下一次繼續(xù)抄,如此反復7遍,強制將主要內容記住。
這種方法聽起來有點“笨”,卻是讀書人毅力的一種體現(xiàn)。正應了那一句話: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10、楊大眼:耳讀法
楊大眼是北魏一名大將,雖目不識丁卻也有自己讀書的一套方法。根據《史記》的記載:“大眼雖不學,恒遣人讀書面坐聽之,悉皆記識,令作露布,皆口授之,而竟不多識字也。”
這種耳讀法,蠻像今天的有聲讀物,有時候也不妨試試。不僅能夠解放雙眼,甚至還能邊干活邊學知識,不失為一種輕松的學習途徑,當然往往不如邊讀邊記來得深刻。
關于讀書的文章:在讀書路上
作者:淵落
生命中不斷有人離開或進入.于是,看見的,看不見了;記住的,遺忘了.
——幾米
在讀書路上,我選擇了文學,擷起了文字,卻染上了多愁善感,一路讀書,一路惆悵。
我踏碎了一地的情感,散入了文字的意境中。
當我看到“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時,才發(fā)現(xiàn),自己曾經的理想,已被掩埋許久;曾經的堅定,早已隨著時間的變遷,風逝了所有的諾言。
當我看到“紅顏彈指老,剎那芳華”時,才發(fā)現(xiàn),自己已在這條路上傾盡韶華,不知不覺間,走到了青春散場的邊緣。
當我看到“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時,才發(fā)現(xiàn),有道不盡的落寞劃傷了那顆布滿瘡痍的心,憂愁傾泄而出,淡淡的哀思纏繞心間,如空中釋放的尼古丁,彌漫不散。
當我看到“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時,才發(fā)現(xiàn),那些曾經親如兄弟的玩伴,早已忘卻彼此,走后曲終人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