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什么時候入伏_入伏時間是幾月幾日
2017什么時候入伏_入伏時間是幾月幾日
2017什么時候入伏?哪幾入伏呢?入伏,意指進入三伏天。 “夏至三庚數(shù)頭伏”,這是確立初伏的依據(jù)。對于2017年哪天入伏,想必有很多朋友不是很了解。今天小編就為大家介紹2017入伏時間。
2017入伏天到來 最全“三伏”養(yǎng)生攻略(點擊進入↓↓↓)
一年有三個伏天,三伏天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最熱的時候,伏天又是一年中氣溫最高、潮濕、悶熱的日子。百姓說的“苦夏”就在此時。
傳統(tǒng)的計算伏天的方法是從夏至開始,依照干、支紀日的排列,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后第一個庚日為末伏。
2017什么時候入伏 2017入伏是哪一天 2017入伏時間
2017三伏初伏、中伏、末伏時間如下,共30天
2017初伏時間:2017年7月12日 庚辰
2017中伏時間:2017年7月22日 庚戌
2017末伏時間:2017年8月11日 庚午
2017年三伏天時間一共持續(xù)30天,從2017年7月18日開始到8月17日結束。
三伏天是出現(xiàn)在小暑與立秋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日子。伏即為潛伏的意思。“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謂的“六邪”(指“風、寒、暑、濕、燥、火”)中的暑邪。所謂的“伏天”,就是指農(nóng)歷“三伏天”,即一年當中最熱的一段時間。
每年入伏的時間不固定,中伏的長短也不相同,需要查歷書計算,簡單地可以用“夏至三庚”這4字口訣來表示入伏的日期,即從夏至后第3個“庚”日算起,初伏為10天,中伏為10天或20天,末伏為10天。我國古代流行“干支紀日法”,用10個天干與12個地支相配而成的60組不同的名稱來記日子,循環(huán)使用。
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個天干中的第7個字,庚日每10天重復一次。從夏至開始,依照干支紀日的排列,第3個庚日為初伏,第4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后第1個庚日為末伏。
當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xiàn)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出現(xiàn)5個庚日則為20天??磥恚粘霈F(xiàn)的早晚將影響中伏的長短,所以,出現(xiàn)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況。
入伏后,地表濕度變大,每天吸收的熱量多,散發(fā)的熱量少,地表層的熱量累積下來,所以一天比一天熱,進入三伏,地面積累熱量達到最高峰,天氣就最熱。另外,夏季雨水多,空氣濕度大,水的熱容量比干空氣要大得多,這也是天氣悶熱的重要原因。七八月份副熱帶高壓加強,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壓內部的下沉氣流,使天氣晴朗少云,有利于陽光照射,地面輻射增溫,天氣就更熱。
夏至是入伏嗎
不是,夏至和三伏天是兩個概念。
“夏至三庚數(shù)頭伏”是我國農(nóng)歷中,計算三伏天的方法之一,指的是從夏至日開始算起,第三個庚日便是頭伏第一天。
古代用天干、地支合并記載時間,三庚中的“庚”字便是天干中的數(shù)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個天干中的第7個字,庚日每10天重復一次。
夏至三庚數(shù)頭伏,我們根據(jù)這個口訣,可以算出每年的頭伏時間。
三伏天養(yǎng)生秘訣
現(xiàn)在正值三伏天,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也是多種疾病的高發(fā)期,所以這個時候要謹記養(yǎng)生,注意保健身體,那么三伏天如何養(yǎng)生呢?下面小編教您三伏天養(yǎng)生的訣竅,一起來看看吧。
別太貪涼。長時間呆在空調房里,身體調節(jié)能力容易失調,出現(xiàn)多種不適。因此,最好少開空調,小孩、孕婦及患有關節(jié)炎、風濕病、呼吸道疾病的老人就更要注意。即使開,溫度以26℃為宜,保證室內外溫差別超過7℃;讓空調風往上吹,避免直吹身體,還要護好頸、背、腹、腰、腿等部位。大汗淋漓后不要沖涼水澡,以免受到風寒濕邪侵襲。夏日貪吃生冷瓜果,容易引發(fā)胃腸炎。吃冷飲時最好等到食物的溫度接近體溫時再慢慢咽下,以免刺激胃腸道,且吃的時間最好選擇陽氣最旺的正午到下午3點之間。受寒后,可以喝姜茶發(fā)汗散寒。
飲食開胃。一進三伏天,很多人就會受到“苦夏”的困擾,口淡乏味,食欲不振。因此,“開胃”是夏季養(yǎng)生的重點。專家建議,夏天可以多吃點苦味食物,苦瓜、苦菜、苦蕎麥都能解熱祛暑、健脾開胃。不過苦瓜性寒,體質較差、脾胃虛寒者不宜多吃。天氣酷熱,出汗較多,容易耗氣傷陰。因此,益氣養(yǎng)陰的食物也不可少,山藥、大棗、蜂蜜、蓮藕、木耳都是不錯的選擇。此外,雞鴨肉、瘦豬肉等平性或涼性的肉制品也有滋陰養(yǎng)胃、健脾補虛的功效。
身體祛濕。悶熱潮濕的三伏天,人體容易被濕邪侵襲。對付暑濕,可以按足三里穴,有助于運化水濕。睡前用40℃溫水泡腳,可祛濕,還能提高睡眠質量。還可以刻意出些汗,讓濕氣隨著汗水散發(fā)出去。多吃健脾化濕的食物也有幫助,紅豆、綠豆、荷葉煮粥,藿香、佩蘭、蒼術泡茶,生姜切片煮水,都有祛濕之效。辣椒雖能開胃助消化,祛濕功效卻一般。值得提醒的是,綠豆湯千萬不能當水喝,綠豆性寒,體質虛弱者不能過多飲用。
“低調”運動。常說的“夏練三伏”,并不是讓大家不分時間、地點、情況地去鍛煉。夏天人體能量消耗大,跑步、打球、爬山等鍛煉方式必須量力而行,最好進行一些“低調”的運動,既能起到鍛煉效果,又不至于出現(xiàn)不適。三種運動比較好:1.游泳:水的散熱能力比空氣高15倍,游泳時人體能夠保持體溫恒定,不易中暑;2.釣魚:垂釣需要腦、手、眼配合,靜、意、動相助,能解除心脾燥熱;3.太極拳:打太極拳既能增大肺活量,又能促進氣血在五臟六腑之間的流動,有助于振奮精神。夏天運動最好安排在涼爽的早晨或傍晚;其間注意少量多次地補水;室外氣溫超過32℃,空氣濕度超過60%時,最好選擇在涼爽的室內運動。
晚睡早起午補覺。晚睡并不是提倡大家在夏季熬夜,而是要求人們順應夏季晝夜變化的特點按時作息,睡眠時間不要超過11點。中醫(yī)認為“春生夏長”,到了夏天,人體陽氣處于旺盛狀態(tài),如果經(jīng)常睡懶覺,就違背了人體陽氣的季節(jié)變化規(guī)律,不僅得不到休息,反而覺得更疲乏。所以,夏季早上六七點起床比較好。午睡有利于氣血平衡,能補充體力,提高下午的工作效率。健康午睡以30~60分鐘為宜,超過1小時則適得其反,可能干擾晚上睡眠。
靜坐除煩。醫(yī)學研究表明,夏天當氣溫超過35℃、日照超過12小時、濕度高于80%的時候,人體情緒調節(jié)中樞就會受到明顯影響,人也容易心煩意亂,而老人的夏季心煩指數(shù)會比年輕人更高。緩解煩躁心情可以采用靜坐的方式,如果配合做一些小動作,不但能迅速達到心氣平和,還能夠活血通絡。端坐閉目吞津就是一個好方法。方法是:兩臂自然下垂,放在腿上,雙目和口微閉,調勻呼吸;待口中津液較多時,將其吞咽,可連續(xù)吞咽3次;然后,上下牙叩動10~15次,可起到養(yǎng)心安神、固齒健脾的效果。
>>>點擊下頁進入2017入伏天計算方法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