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的古代文化知識點(2)
常見的古代文化知識點
常見的古代文化知識【天文歷法】
1.陰陽五行
(1)陰陽。古代認為任何事物都是互相區(qū)別、互相對立的,相互對立的雙方就稱為陰陽。如: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火為陽,水為陰;男為陽,女為陰;凸為陽,凹為陰;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
(2)五行。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是古人認為構成世界的五種元素。五行相生相克,相生是指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是指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2.干支紀年法
干支紀年,是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兩兩相配而成的一種紀年方法。正式使用干支紀年一般認為始于東漢光武帝時期,其方法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以單數(shù)配單數(shù),雙數(shù)配雙數(shù)。按順序配合,當天干輪完六遍時,地支輪完五遍,即整個過程從甲子開始,最后以癸亥結束,剛好六十次,一次代表一年,即為六十個年號。
甲和子都占干支的第一位,六十年輪為一周,這一周就是一個甲子,或稱“六十花甲子”,所以“干支紀年”又叫“甲子紀年”。
3.地支計時法
古人將一晝夜劃分為十二個時辰,以十二地支表示。子時即23~1點,丑時即1~3點,寅時即3~5點,卯時即5~7點,辰時即7~9點,巳時9~11點,午時即11~13點,未時即13~15點,申時即15~17點,酉時即17~19點,戌時即19~21點,亥時即21~23點。后來又將一個時辰分為初、正,如子初即等于23點,子正即等于0點。這樣就和現(xiàn)在的24小時制大體對應起來了。所謂“小時”,也就是古人半個時辰的意思。
4.風俗節(jié)日
古人把一年中的一些特殊日子作出特殊規(guī)定,稱為節(jié)日,各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下面把一些主要節(jié)日按月加以敘述。
元旦——中國元旦歷來指的是農(nóng)歷正月初一,農(nóng)歷新年的慶?;顒樱嗉性谶@一天,一向極隆重,叫作過年。從五代起有貼春聯(lián)的習俗。近代普遍使用陽歷后,多把陽歷的1月1日叫作“元旦”,而把農(nóng)歷的正月初一叫作“春節(jié)”。
上元——農(nóng)歷正月十五。古代以正月十五為“上元”,七月十五為“中元”,十月十五為“下元”,全稱“三元”。上元又叫“元宵”。中古以后我國有元宵節(jié)張燈觀賞的習俗,故又稱“燈節(jié)”。
清明——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清明日,古人往往要祭祖掃墓,現(xiàn)為國家規(guī)定的傳統(tǒng)節(jié)日。
端午——農(nóng)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jié),人們要吃粽子、劃龍船,據(jù)說是為了紀念屈原或伍子胥。
七夕——農(nóng)歷七月初七,據(jù)說牛郎、織女在鵲橋相會,人們陳酒脯、瓜果于庭中,未婚女子對月穿針引線,向織女乞求智巧和婚姻幸福。
中秋——農(nóng)歷八月十五,古人認為這天晚上月亮最圓最亮,是全家團圓賞月的佳節(jié)。有灑掃庭院、賞月吃月餅等習俗。
重陽——農(nóng)歷九月初九,二九相重,又稱重九。古人以“九”為陽數(shù)。日月都逢九,所以稱為“重陽”。古代有登高飲酒的習俗,相傳登高是為了避害,插茱萸飲菊花酒可以避禍。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叫作“歲除”,“除”是除舊布新的意思,要吃豐盛的年夜飯。其夜叫“除夕”,俗稱大年夜。古代有兒童守歲不睡以迎接新年的習俗,叫作“守歲”。
看了常見的古代文化知識點的人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