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音樂心理學的論文
音樂心理研究,它是個復雜的學科。音樂和心理學本該是一對平衡的關系體,只有辯證的看待它們,才能準確的研究音樂的深刻含義。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推薦的有關音樂心理學的論文,希望大家喜歡!
有關音樂心理學的論文篇一
《從三次研討會看中國音樂心理學的發(fā)展趨向》
摘 要:本文主要就我國音樂心理學的發(fā)展現狀,展望其發(fā)展趨向,對我國音樂心理學未來研究的走向做一個簡單的勾畫。
關鍵詞:音樂心理學 發(fā)展趨向
作者簡介:劉建虹(1984—),女,四川師范大學2008級研究生,中國音樂心理學會會員,四川心理學會會員。
2002—2009年期間,分別在北京、廣州、上海舉行了三屆音樂心理學研討會,從三次研討會來看,中國音樂心理學科在不斷地進步,并且有著良好的發(fā)展趨勢。本文立足于此,展望21世紀,對我國音樂心理學未來研究的走向做一個簡單的勾畫,展望中國音樂心理學的發(fā)展趨向與現實意義。
回顧音樂心理學的發(fā)展,我國音樂心理學研究將發(fā)生重大變化,音樂心理學將向著以下幾個方面發(fā)展:
一、趨向之一,注重理論思辨,形成和完善學科理論構架,拓寬并深化基礎理論研究。音樂心理學作為一個交叉學科,除了具有音樂學和心理學的學科特點,還應該有自己的獨特性質與理論構架。對音樂心理學學科性質的定性和研究內容范圍的界定,是基礎理論研究的首要問題。加強基礎理論問題的研究能有效的避免研究者們認識上的混亂,有助于更加深入的研究。張前、趙宋光、羅小平等學者就針對我國當前的研究對音樂心理學的學科性質和研究內容做了勾劃,羅小平和黃虹先生的《音樂心理學》也基本形成了音樂心理學大的理論構架,這些將更有助于學術研究的進一步規(guī)范和深入。在第二屆研討會上,音樂心理學研究應該采用什么樣的方法也引發(fā)了熱烈的討論,如鄭茂平的《音樂心理學及其研究的方法學討論》、蔡黎曼、黃虹的《西方音樂心理學研究方法對我國音樂心理學研究的啟示》、再如邵桂蘭、王建高的論文《音樂心理學及其方法論的再討論》中對中國音樂心理學研究強調實證化傾向的批評就引發(fā)了討論的高潮。
而研究方法直接影響著學科的屬性。針對我國目前的研究現狀,音樂心理學也不應一味套用心理學上的研究方法,而應對現有方法進行改進或者創(chuàng)造新的研究方法,使之適合音樂心理學的研究。研究者應盡量提高自身素質、避免質性研究結果中的主觀性、量性研究中片面性和偶然性,使研究結果更加科學。
二、趨向之二,加強實證研究,重視科學實驗,拓展新技術的應用研究。就學科的雙重性質而言,研究必須重視心理科學實驗與音樂實踐的結合,并強調音樂的藝術性特點,不僅符合心理學的研究范式,還要找到心理學與音樂學之間科學論證的平衡點,并逐步擴大音樂心理學的應用領域。學者周海宏在他的文章中說“音樂心理學作為一種以科學實證方法為基礎的科學,與以往研究的不同之處在于其采用的科學實證的方法。在這樣一個主觀精神活動的領域中,去獲得具有客觀性、可證明性、可重復檢驗性,與可推廣性的科學認識的結論是非常困難的,然而是必須的。”目前,我國音樂心理學實證方面的研究絕大部分還只是傳統實驗,對腦電圖(electroencephalogram EEG)、事件相關電位(event related potentials ERP)、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等新方法的運用還不多。今后,音樂心理學也將拓展更多的技術應用研究,在新的國際形勢背景下研究和解決新問題。
三、趨向之三,重視國際學術交流,繼承發(fā)揚中國古代音樂心理思想,形成獨有的理論和研究模式。面對全球經濟的一體化趨勢,時代的發(fā)展需要更多的對外交流。研究學者們也積極的參與國際的學術交流,比如,陸小玲、蔣聰等學者在第九屆音樂感知和認知國際會議上提交了論文,張前與周世斌等學者出席了第十屆音樂感知與認知國際會議,不僅在會議上介紹了我國音樂心理學的研究情況,還承接了2011年第四屆亞太地區(qū)音樂認知科學大會的承辦權。在第二屆研討會上,韓國梨花女子大學的張善熙教授在會議上作為亞太音樂認知協會的負責人和國際音樂認知協會的常務理事出席,促進了中國與國際音樂認知信息的溝通與交流。中國古代音樂心理學學思想是前人們給我們留下的寶貴的財富,是對傳統音樂心理思想的總結。在對于中國古代音樂心理學思想研究方面,羅小平、黃虹對于中國古代音樂心理學思想的梳理,楊和平對于我國20世紀音樂心理學文獻的解讀,張靜對于《樂記》中音樂心理學思想的解析等,都為音樂心理學在中國的發(fā)展做了有益的鋪墊。在以后的研究中,我們更應該不斷汲取中國古代音樂心理的思想精髓,批判的借鑒西方音樂心理學的成果,更加關注民族特點,時刻關注國外的前沿研究,形成多維的研究視角,逐步找到適合自己發(fā)展的道路,逐漸形成我國音樂心理學獨有的理論和研究模式,引導中國音樂心理學健康、科學的發(fā)展。
四、趨向之四,研究更加細致深入,貼近生活和工作,跨學科研究逐漸廣泛21世紀科學技術正向著高精尖方向發(fā)展,學科交叉將更加廣泛。音樂心理學的研究還應該重視學科的交融性,汲取發(fā)展成熟的交叉學科的營養(yǎng),加強對其他學科的學習。音樂心理學的發(fā)展不僅要遵循心理學和音樂學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同時,還應關注民族心理的異同,區(qū)別我國同國外音樂心理研究的特殊性,揭示中國人音樂心理發(fā)展的規(guī)律。在今后的研究中,學科交叉與疊加也將更加明顯,比如神經科學、認知科學等與音樂心理的相互滲透,教育學、醫(yī)學、美學等與音樂心理的交叉,跨學科的研究也逐漸廣泛開來。學者羅小平在老年精神音樂學方面做出的探索就是音樂心理學與老年心理學交融的結果、張璇從音樂心理學與民族音樂學的雙視角角度對于意溪鎮(zhèn)民俗活動中潮州大鑼鼓觀眾態(tài)度研究的思考都為我們跨學科的研究做出了很好的范例。
五、趨向之五,合作性團隊的建立,預測性研究的出現,將音樂心理學的發(fā)展推向一個更高的層次和水平?,F代科技互聯網的普及,使信息的傳遞更加迅捷,使中西方的資源和知識能夠有效地優(yōu)勢互補,這就為音樂心理學的研究提供了充分的可借鑒的材料。同時,建設好我國音樂心理學的網站、網上論壇也刻不容緩,有了這樣的交流平臺,便能及時的關注到國內研究的已有成果以及國外研究現狀,使音樂心理學的研究能夠與國際接軌。在科研和教學中,研究者的聯合、合作性團隊的建立,也能夠形成知識結構的互補,加快對音樂心理問題的研究。音樂心理學內部分支學科的出現,也為音樂心理學的發(fā)展拓寬了思路,而許多尚未萌芽和正在萌芽的小的預測性研究也將隨著音樂心理學大的發(fā)展趨勢而迅速發(fā)展起來;音樂心理學內部分支學科的快速發(fā)展、理論的不斷成熟和完善,都將會推動音樂心理學的發(fā)展進入到一個更高的層次和水平。
愿音樂心理學取得更大的成果!
注釋:
1周海宏.音樂心理學:走向實證的音樂學研究.黃鐘.2001、1
參考文獻:
[1]蔣存梅:第一屆全國音樂心理學學術研討會在北京舉行[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2
[2]鄭茂平、張大均:自上而下與下下而上及其互補—對第二屆“全國音樂心理學研討會”關于研究方法趨向的元認知反思[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6.4
[3]羅小平:在第三屆全國音樂心理學學術研討會上的總結發(fā)言[J],音樂藝術,2008.4
[4]羅小平、黃虹:音樂心理學[M],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