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語言,感受語言的藝術魅力
時間:
周忠軍,周士英1由 分享
朱自清先生曾說過:“沒有受過相當?shù)囊獑栔v習的訓練或是沒有受過相當?shù)囊慕雷值墓し虻娜?,是不能了解大意的,至少了解不夠正確。”《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品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huán)境中的意義和作用。”
品味語言,就是在接受語言文字基本信息的同時,從詞句組合搭配,詞句的韻律、節(jié)奏和氣勢,以及詞句出現(xiàn)的語境和表達的情境等方面,對其深層的和言外的意義,表達的有效性與合適性等方面獲得全面的理解,是對語言藝術美的全面感知與體驗。
品味語言如咀嚼橄欖,越嚼越有味。
一、比較——辨析語言的微妙
作者創(chuàng)作文學作品,必然選擇最貼切的詞語表達他的意趣和情感。而選擇詞語的妙處,盡在巧妙地搭配與組合之中。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寫出了春風吹拂的動態(tài),也寫出了江南逐漸變綠的情態(tài),盡顯生機盎然的景象;賈島“僧敲月下門”的“敲”,清脆舒緩的敲門聲,襯托了月夜的幽靜,也襯托了詩人孤寂悵然的心境。語文教學中,我們分析語言組合的精妙,也常采用替換、增刪、移位等方法與原詞原句進行比較,辨別詞語搭配的細微差別,挖掘其間的深刻蘊涵。
教學何其芳的《秋天》一詩時,我與學生一起品讀喜歡的詩句。一位學生說喜歡“伐木聲丁丁地飄出幽谷”一句。我適時提出能否將“飄”字改成“傳”字。學生通過替換比較,揣摩品味,紛紛表示“飄”字更能與“幽”字相吻合,更能體現(xiàn)山林的寂靜幽深,聲音的淡遠悠長。“飄”字寫出了幽谷清凈深遠的意境和詩人飄忽神秘的感受。幽谷中“飄”來淡遠悠長的伐木聲,與清晨的露珠、肥碩的瓜果一起構成了冷澤而又溫潤的秋色圖,傳達出詩人淡然的心境和喜悅的心情。這樣,我們就品出了“飄”字的神韻,感受到詩歌語言的美妙和詩歌意境的無窮。
二、涵泳——咀嚼語言的韻味
涵泳就是反復吟誦,含英咀華,感受詞句的韻律,揣摩詞句的音調高低、語氣輕重、節(jié)奏緩急等等的變化,咀嚼出作者當時的情感,達到與作者心靈相通的境界。我曾聽說過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老藝術家董行估的一個故事。1958年,“人藝”排演老舍的話劇《茶館》,董行佶飾演馬五爺,只有一場戲,一句臺詞:“二德子,你威風啊。”開始時,他只憑直覺把“威風”重讀,又覺得不順暢,加上一個“好”字,讀成“二德子,你好威風啊。”后來,經過細讀才恍然大悟,在吃洋教飯的馬五爺眼里,像二德子這樣的地痞,是沒有威風可言的,這“威風”二字是反語,是輕蔑與不屑,這兒威風的不是二德子,是帝國主義走狗馬五爺。這“好”字不但不能加,“威風”二字也不能讀得太重。董行佶這才算讀懂了老舍先生“用一句臺詞寫活一個人物”的藝術功力。這個故事不僅是藝術家解讀大師的鮮活例證,也是咀嚼涵泳,品味語言,感受語言藝術魅力的鮮活例證。
我在講泰戈爾的《金色花》一詩時,對于“你到哪里去了,你這壞孩子?”“我不告訴你,媽媽。”這一組對話,我讓學生試著用各種不同的語調反復讀。學生通過反復吟誦就能感受到:讀高了是批評與對抗,讀重了是氣憤與不滿,讀緩了是詢問與應答,只有讀得語調略低,語氣略重,語速略快,才能讀出母親充滿愛昵的嗔怪和孩子頑皮可愛的撒嬌,才能讀出母親的溫和慈祥,孩子的活潑天真,感受到詩歌中純潔的童貞與圣潔的母愛,感受到母愛與童貞融合在一起的和諧溫馨與歡樂幸福。
品味語言,就是在接受語言文字基本信息的同時,從詞句組合搭配,詞句的韻律、節(jié)奏和氣勢,以及詞句出現(xiàn)的語境和表達的情境等方面,對其深層的和言外的意義,表達的有效性與合適性等方面獲得全面的理解,是對語言藝術美的全面感知與體驗。
品味語言如咀嚼橄欖,越嚼越有味。
一、比較——辨析語言的微妙
作者創(chuàng)作文學作品,必然選擇最貼切的詞語表達他的意趣和情感。而選擇詞語的妙處,盡在巧妙地搭配與組合之中。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寫出了春風吹拂的動態(tài),也寫出了江南逐漸變綠的情態(tài),盡顯生機盎然的景象;賈島“僧敲月下門”的“敲”,清脆舒緩的敲門聲,襯托了月夜的幽靜,也襯托了詩人孤寂悵然的心境。語文教學中,我們分析語言組合的精妙,也常采用替換、增刪、移位等方法與原詞原句進行比較,辨別詞語搭配的細微差別,挖掘其間的深刻蘊涵。
教學何其芳的《秋天》一詩時,我與學生一起品讀喜歡的詩句。一位學生說喜歡“伐木聲丁丁地飄出幽谷”一句。我適時提出能否將“飄”字改成“傳”字。學生通過替換比較,揣摩品味,紛紛表示“飄”字更能與“幽”字相吻合,更能體現(xiàn)山林的寂靜幽深,聲音的淡遠悠長。“飄”字寫出了幽谷清凈深遠的意境和詩人飄忽神秘的感受。幽谷中“飄”來淡遠悠長的伐木聲,與清晨的露珠、肥碩的瓜果一起構成了冷澤而又溫潤的秋色圖,傳達出詩人淡然的心境和喜悅的心情。這樣,我們就品出了“飄”字的神韻,感受到詩歌語言的美妙和詩歌意境的無窮。
二、涵泳——咀嚼語言的韻味
涵泳就是反復吟誦,含英咀華,感受詞句的韻律,揣摩詞句的音調高低、語氣輕重、節(jié)奏緩急等等的變化,咀嚼出作者當時的情感,達到與作者心靈相通的境界。我曾聽說過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老藝術家董行估的一個故事。1958年,“人藝”排演老舍的話劇《茶館》,董行佶飾演馬五爺,只有一場戲,一句臺詞:“二德子,你威風啊。”開始時,他只憑直覺把“威風”重讀,又覺得不順暢,加上一個“好”字,讀成“二德子,你好威風啊。”后來,經過細讀才恍然大悟,在吃洋教飯的馬五爺眼里,像二德子這樣的地痞,是沒有威風可言的,這“威風”二字是反語,是輕蔑與不屑,這兒威風的不是二德子,是帝國主義走狗馬五爺。這“好”字不但不能加,“威風”二字也不能讀得太重。董行佶這才算讀懂了老舍先生“用一句臺詞寫活一個人物”的藝術功力。這個故事不僅是藝術家解讀大師的鮮活例證,也是咀嚼涵泳,品味語言,感受語言藝術魅力的鮮活例證。
我在講泰戈爾的《金色花》一詩時,對于“你到哪里去了,你這壞孩子?”“我不告訴你,媽媽。”這一組對話,我讓學生試著用各種不同的語調反復讀。學生通過反復吟誦就能感受到:讀高了是批評與對抗,讀重了是氣憤與不滿,讀緩了是詢問與應答,只有讀得語調略低,語氣略重,語速略快,才能讀出母親充滿愛昵的嗔怪和孩子頑皮可愛的撒嬌,才能讀出母親的溫和慈祥,孩子的活潑天真,感受到詩歌中純潔的童貞與圣潔的母愛,感受到母愛與童貞融合在一起的和諧溫馨與歡樂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