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文學批評意識及其構成要素(2)
時間:
潘慧瓊1由 分享
二、文學批評意識中的主體意識
任何領域的批評行為都是主體意識的產物。“主體意識”是文學批評意識中另一個要素,也是任何批評意識都具備的共同因素。人類文化歷史是由不可替代的個人靈性構成的。“人是萬物之靈”的認識,是人類作為“類”的主體意識的蘇醒;人類從萬物中將自己區(qū)別開來,是一次智力進化的飛躍。人是文學活動的主體。無論是文學創(chuàng)作還是文學批評,最終依賴“人”這一主體來完成。傳統(tǒng)文化中儒家大一統(tǒng)的思想教育試圖訓練出穩(wěn)定、一致的思維方式,它的本質是抹煞個人的“主體”而突出“類”的主體。作為無數“靈”中的一個,作為個體差異的“我”的存在是沒有地位的。即使不存在某種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也不是每一個人都會意識到自己是作為一個特殊的“主體”而存在的。
然而,作為“個體”的我始終是存在的,它終究會通過某種方式展示出來。上一節(jié)曾提到,文學創(chuàng)作在性質上屬于情感的反映方式,而文學批評則屬于認識的反映方式。無論情感與認識,“主體意識”都在創(chuàng)作或批評中起著關鍵的作用。主體意識的覺醒與強烈程度直接關系著文學活動的自覺程度。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主體意識幾乎伴隨著作品的產生而產生。“我”作為抒情的主體常常在作品中得到重復和強調,作者的主體意識表現在對自我情感的張揚中。凡是客體能夠滿足主體的主觀需要的,主體就會對它產生肯定的情緒體驗。置身于情感反映中的創(chuàng)作主體,“與感性對象自始至終保持著直接的依賴關系,它不僅產生于生動的感性直觀,而且只有憑借感性對象才能獲得生動的表現。”這是文學創(chuàng)作主體的特點,也正符合文學創(chuàng)作作為情感的反映的特性。
文學批評中的主體,也具有文學創(chuàng)作主體情感反映的某些特點。“批評只有吸取了感情交流的力量才能變成為創(chuàng)造性的批評。”但“在具體的批評過程中,尤其是在批評家解讀文本時,他必然要從自己的主體需要和意識出發(fā),從自己已經形成的哲學、文化意識以及文學觀念、審美情趣、審美理想出發(fā),來審視作品以及與之有關的創(chuàng)作現象,以其能否滿足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滿足批評主體的需要來形成自己的批評意見。文學批評作為一種認識反映,是一種更為自覺的理性活動,情感的抒發(fā)不是最終的目的,批評主體所依賴的也不是外在的感性對象,而是自身的理論資源。
主體意識在文學批評活動中的作用也是審美意識無法取代的。首先,主體意識直接影響著批評理論的客觀性與深度,將批評與鑒賞區(qū)別開來。批評與鑒賞有共同的層面,但畢竟有區(qū)別。鑒賞的起點與終點都是審美享受,文學批評雖然必須在審美的基礎上進行,甚至免不了會以自己的審美需要和審美理想作為評價的尺度,但是文學批評的主要任務卻是在一定的文學價值觀念的指導下,對文學諸問題加以理性的闡釋,追求的不僅僅是審美的愉悅,還有結論的理性與客觀。“認識既然是為了達到對事物本質屬性的把握,所以它所要判斷的是‘是什么’的問題,并以陳述判斷的形式表現出來。因而,在認識活動中,為了達到認識的客觀性和科學性,就必須力圖排除一切主觀因素的干擾,否則,就可能導致片面甚至歪曲的反映,使結論失諸公允。”達到客觀必須對這一領域的歷史有自覺的回顧??刹皇钦l都有勇氣或興趣去對歷史上曾經發(fā)生,或者是現實生活中正在發(fā)生的現象進行評判即使有這個興趣,卻未必有這個能力。因此,批評活動中主體意識的萌生未必有文學創(chuàng)作那么理所當然,它不但受到批評資格的限制,還受到理論水平的限制。批評本是一種智力思考,批評的進行就是思維活動展開的過程,是邏輯推理的過程,它要求批評主體具有抽象與概括的素質。
其次,主體意識決定著批評的風格與理論獨立的可能性。主體意識的基本含義是人對自我作為個體存在特征的認識。主體是批評文本的直接創(chuàng)造者,主體的自我認識直接決定了他的批評風格。其實就文學的話題而言,許多感受和觀念古人都作出了表述,但人類的表達欲望卻不會就此止步,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特殊的閱讀情境與生活體驗,雖然想說的話大體上仍是與古人類似的意思,但由于思維起點和語言形式的差異,其內容也具有了風格各異的表述。主體意識強烈的批評者在批評活動中會根據自身的學養(yǎng)萌生個性鮮明的理論追求,這種追求決定著他的批評內容和言說方式,這內容與言說方式也直接關聯著他的批評風格。
對從事文學批評的人來說,主體意識不僅僅是對自己的認識,還有對自己作為“批評者”身份的認識。不可否認,依賴于主體意識來完成的批評活動從發(fā)生之始就是自覺的,但自覺并不代表獨立。批評的獨立還需要批評主體有高度的責任感。責任感是與主體所從事的職業(yè)身份意識相關的。身份意識的強烈程度直接影響著批評理論中一系列原則的提出和完善,批評者只有對“批評者”這一身份有自覺的認識,才可能就“批評”本身提出獨立的理論。
“也可以這樣說,批評家對自我身份及其所從事的活動的認識越準確,批評家對自我身份所應擔負的責任認識越清楚,批評家對自我身份及其所從事的活動與其他文學活動——如文學創(chuàng)作與文學鑒賞——辨析得越明晰,其文學批評的自覺性與獨立的程度也就越高。”這就是說,主體意識的自覺程度越高,批評的體系性越強,批評的力度越深,理論個性也越鮮明,批評理論獨立的可能性更大。
綜上所述,文學批評的閱讀對象是文學,文學之所以為文學,離不開審美的特征。批評之所以成為批評,離不開主體意識的自覺。文學批評的特質正在于它是審美的,又是個人的智力成果。審美意識將文學批評導向對文學之原理的思考和追問,主體意識則將文學批評導向批評理論的獨立與完善。因此,審美意識與主體意識是文學批評意識中兩個最基本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