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卡AV在线|网页在线观看无码高清|亚洲国产亚洲国产|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學習啦 > 作文 > 作文指導 > 傳承優(yōu)良家風爭做時代新人作文1500字

傳承優(yōu)良家風爭做時代新人作文1500字

時間: 福萍0 分享

傳承優(yōu)良家風爭做時代新人作文1500字范文

傳承優(yōu)良家風爭做時代新人作文1500字怎么寫?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寫入民法總則后,“家風”概念也被引入民法典,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關注和贊同。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傳承優(yōu)良家風爭做時代新人作文1500字,僅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大家喜歡!

傳承優(yōu)良家風爭做時代新人作文1500字

傳承優(yōu)良家風爭做時代新人作文1500字篇1

好家風,是一種精神的延續(xù),是一種品質(zhì)的傳承。以前一直傻傻地以為家風、家訓都需要以文字的形式出現(xiàn)才能世代相傳,可隨著時間的流逝、年齡的增長,我才漸漸地明白原來好的家風、家訓是一種言傳身教的力量,是一種良好風氣的宏揚。這種力量可以穿透身體直叩心底,這種風氣可以代代相傳、相互影響,我們應當汲取“好家風”的力量,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接續(xù)奮斗、奮勇前進。

汲取“腳踏實地、勤儉自強”的家風力量,讓“自愛”為中國夢助力。常言道,空談誤國,實干興邦;萬丈高樓平地起;成由勤儉破由奢。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xiàn)的,它需要一代又一代共產(chǎn)黨人為之終身奮斗。作為歷史的接班人,當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和奮斗的姿態(tài),多做實事、做好事、做成事,要始終堅持一個蘿卜一個坑、一步一個腳印穩(wěn)扎穩(wěn)打,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以求真務實的精神、奮發(fā)有為的態(tài)度將真干苦干實干的主旋律和主基調(diào)長期堅持下去。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勤儉自強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黨員干部當率先垂范,讓“自愛”之心常存,常懷敬畏之心,常思為政之德,將“勤儉”二字融入到日常的點滴之中,自覺做到不鋪張浪費、不胡吃海喝,做好光盤行動的代言人,勤于學習、勤于政務,做好勤學苦干的踐行者。將“自強”二字貫穿到實際的工作之中,做好艱苦奮斗的“先頭兵”和帶領群眾發(fā)展致富的“領頭人”。

汲取“與人為善、心存感恩”的家風力量,讓“大愛”助力中國夢。古詩有云,“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迸c人為善,不能斤斤計較,也不能說長道短,心胸一定要寬,心態(tài)一定要正,要做踏實奮斗的老黃牛。黨員干部要學會拋開身份、放下架子、躬下身子、邁開步子,把自己當成一名普通人與群眾相處,不打官腔、不擺官架、不說官話,善于做人民群眾知冷知熱的貼心人和鞍前馬后的暖心人。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有國才有家,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要心存感恩,懂得感恩才能懂得知足,懂得知足才不會行差就錯。戰(zhàn)爭時期,如果沒有數(shù)以萬計革命前輩的壯烈犧牲,就沒有我們今天的和平安寧;疫情面前,如果沒有不計其數(shù)的白衣天使的沖鋒在前,就沒有我們現(xiàn)在的健康平安……我們應該帶著感恩之心懷念那些已經(jīng)遠去的烈士,帶著感激之情銘記那些默默奉獻的英雄。要常懷感恩之心,感謝組織的信任、國家的培養(yǎng)、群眾的支持;要常駐感恩之情,學會在感恩之情中找到對工作的激情、與群眾建立好感情。要學會汲取樂善與感恩的力量,用“大愛”將心中夢想的火炬點亮,從而為民族復興的中國夢添柴加薪。

汲取“忠誠擔當、無愧于心”的家風力量,讓“真愛”助力中國夢。黨員干部要“對黨忠誠、個人干凈、敢于擔當”,忠誠干凈擔當是黨員干部對組織和國家、民族和人民“真愛”的具體表現(xiàn)。黨員干部要時刻將規(guī)矩紀律意識挺在前,始終堅持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凈凈做事、清清白白為官的原則;要勇于挑重擔子、敢于啃硬骨頭、善于接燙手的山芋,善作為、勇?lián)?、不推責、不避責,真正做到仰無愧于天、俯無愧于地、行無愧于人、止無愧于心。要將“真愛”之心轉(zhuǎn)變成“真愛”之行,一心一意做好組織的勤務兵、全心全意做好群眾的服務員,要以焦裕祿、谷文昌、楊善洲、廖俊波等先進典型為榜樣,把全部身心都用在干事創(chuàng)業(yè)上,以嚴謹務實的工作作風和慎終如始的工作態(tài)度來嚴格約束自己、要求自己。要始終保持為黨盡忠、為民盡責的忠誠擔當之心,堅持用真心換民心、用真意換民意、用真情換民情。

聚萬家星星之火,燃復興燎原之勢。相信只要汲取了億萬好家風的磅礴力量,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將是指日可待。

傳承優(yōu)良家風爭做時代新人作文1500字篇2

家風,何為家風?

“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風;陸機之辭賦,先陳世德?!?/p>

“家風”又稱門風,指的是家庭或家族世代相傳的風尚、生活作風,即一個家庭當中的風氣。家風是給家中后人樹立的價值準則;是建立在中華文化之根上的集體認同,是每個個體成長的精神足印;是一個家族代代相傳沿襲下來的體現(xiàn)家族成員精神風貌、道德品質(zhì)、審美格調(diào)和整體氣質(zhì)的家族文化風格。這些都是死板的概念。

或許曾經(jīng)年幼,不懂得家風是什么。還記得問過只有3歲的弟弟,什么是家風,他圓溜溜的眼睛悄咪咪地滾了一圈,然后咧起嘴角說:“是風嗎?”我楞了一下,風?我也不知道。若你之前問起我家的家風,我會非常篤定地告訴你:“沒有!”因為年幼的我根本感覺不到有任何東西一直祖?zhèn)靼愕挠绊懼?。到了后來,隨著年紀增長,我才領悟到什么是“家風”。它似遠似近,飄渺虛幻,可是又真實存在,悄無聲息。實話實說,我們都受到它潛移默化地影響。

鄰里互助,是我收到最大的感觸。無功不受祿。從只有幾歲,能蹣跚學步的時候,當我開始蹲在菜地時,就一直在認識它?;蛟S很普通,或許很平凡,或許司空見慣,但是,不得不說,有些東西真的深深地刻在骨子里了。蹲在樹蔭下,一大片菜地被附近的退休伯伯瓜分,烈日當空,一頂頂草帽在玉米叢中穿梭,一滴滴汗水低落在泥土上,一雙雙布滿裂痕,指甲縫里藏著泥土的手在一片片青蔥綠葉上撫摸著大自然的恩惠,一陣陣笑聲洋溢在這幾十畝大的田地上?!袄咸K!來!看看我家的玉米怎樣?還行嗎?”“蘇兄,咱家的香蕉,一大串哎!分你一束!拿回去放幾天就成!”“蘇爺爺!我爺叫我拿給你咧!咱家的番茄,大個多汁,今早摘的,你不在,所以這才下午再給你了啊!呀,妹妹也在,來擦擦就嘗嘗,可好吃了!”爺爺欣然地接收這些好意,一一謝過,吩咐我拿回家后,便轉(zhuǎn)身走向他們的田里,投身進幫忙松土、除草、澆水的行列里。等到我回到地里,我也很不解,自家的田還沒弄好,怎么跑去弄別人家的了?等到爺爺歸來,挺著腰板,拿起毛巾,擦著滿身的汗水時,我便提出我的疑問。爺爺愣了愣,然后哈哈大笑,彎下腰,摸了摸我的腦袋,說:“雖然我們是鄰居,是好友,可是關系再好也不能白拿別人的東西。咱們地里的東西要么沒熟要么前幾天摘了,沒什么好給人家,那就幫別人干干活,也不礙多少時間。記得啊,以后可不能白拿別人便宜啊!要是給爺爺知道了你敢這么做,爺爺可就再也不給你種你愛吃的小番茄啦!”那時的我似乎才五六歲,只知懵懵懂懂地點個頭,爺爺也沒有再怎么講,只是往后每次收到鄰里的好意都會回饋一些瓜果蔬菜或者去幫忙干活。后來,田地隨著征收,面積越來越小,大部分伯伯都失去了那一畝桃源,可是深厚的情誼未曾改變。盛夏,黃皮、龍眼、荔枝紛紛成熟,哪怕不再一起勞作,誰也不忘各家各戶互送新鮮摘取的水果,路途再遙遠,心意永不遲到。

后來,現(xiàn)在的我十幾歲人了,漸漸邁向成年,也不得不說這類的事情還在影響著我?;ヂ?lián)網(wǎng)發(fā)達,我們家也迷上網(wǎng)購,可是父母上班,我要上課,快遞到家無人簽收。對面屋的阿婆平時無事,打理著屋邊的一小塊田地,邊上有個用木頭搭的小木棚,里面放著她平時收起的可回收品。母親囑托阿婆幫忙收一下快遞,阿婆很樂意地幫忙起來,買東西多的時候,她甚至一天斷斷續(xù)續(xù)收三四回快遞。阿婆不愿意收錢,鄰里談錢傷感情,可是骨子里也不允許白白讓自己得到這樣的好處,于是母親吩咐我們把廢棄的書、紙張、紙皮、易拉罐、塑料瓶收好,每次趁阿婆在屋內(nèi)忙的時候,悄咪咪把這些東西悄無聲息地放在她的木棚里,這也是一份心意、一份回報。這些年,同樣的,阿婆也經(jīng)常分享她菜地上的各種蔬菜和草藥,我們周末買菜的時候也會幫她買活禽。媽媽說,鄰里之間,這些不算什么。但是,我總覺得,哪怕只是這些小事,也很重要,我說不出它哪里偉大,可是每次,心里都流淌著一股暖流。

這些事情很普通,真的很平常,但不得不說,這些教會了我很多。鄰里和睦、互幫互助、將心比心、為人著想、節(jié)儉樸素、尊老愛幼、家庭和睦、勤儉持家、努力學習回報國家,這份無形的精神,這份無形的力量,跨越時空,跨越江海,跨過山河。

或許,這不算家風,或許,這就是家風。或許,我那天真年幼的弟弟說的沒有錯,家風就是“風”。它像風,悄然滋養(yǎng)萬物細無聲;它像風,隨著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它像風,一陣又一陣地吹進千家萬戶;它像風,又可細水長流又可波濤洶涌……

這就是家風,從祖輩一直傳下來;從一件件小事中表露出來;從街坊鄰里間一位傳一位,一家傳一家,一戶傳一戶;或許是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或許是客廳里被框裱起來的“自強不息”“學無止境”,或許是在睡夢中呢喃的囑咐,或許是爺爺深沉又活潑的叮嚀……

這,就是家風!

傳承優(yōu)良家風爭做時代新人作文1500字篇3

每當讀起“孟母三遷”“岳母刺字”等家風故事,無不為古人家風所感動,感佩家風里詮釋的品德品質(zhì),探略家風故事背后的“精神密碼”,感喟家風家訓中對后代的警醒和鞭策。

“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年少時,捧讀那些流傳已久的故事,總感覺家風是名門顯貴之家特有的精神符號。隨著年齡增長,在回望時方醒悟,原來,家風在自己的生活中,以一種不經(jīng)意、不張揚、不顯眼的方式,默默地陪伴著自己的成長路。那些藏在父母言傳身教中的言行,以及形成的“不成文的規(guī)矩”、為人處世的準則和要求,正是我們尋常百姓的家風,在潛移默化指引著我們前行。

家風無聲化“和美”,滋潤我們和善待人、美美與共。雖然父母文化不高,小學,沒畢業(yè)就輟學,但并不影響他們做人做事的精神。從記事起,父母總給人感覺每天都充滿干活的激情,充滿對改變生活的追求,充滿著樂觀向上的精神。在物質(zhì)匱乏的年代,家鄉(xiāng)不時有走村串戶的外地手藝人、生意人,大多數(shù)人家都因吃不上飯、或者嫌麻煩,拒絕招呼這些人吃飯、歇腳住宿。但父母卻例外,即使素未謀面的陌生人,只要走進我們家門,父母都會熱情招待。有時候遇到天災人禍討要糧食的人來到家里,父母還會招呼歇三五天,幫助他們把背運糧食的情況。當我們問及母親,自己家吃飯都顯得捉襟見肘,為什么要接濟別人,她總是說,高祖在世之時,叮囑她要“油鹽柴米放在露天壩”,善待那些需要幫助的人。這些做法,也成為了我們要求孩子的一部分。這些待人之道,也在我的生活中延續(xù),并成為與世界、與社會美美與共的秘訣。

家風無聲化“規(guī)矩”,約束我們嚴于律己、清白做人。很小的時候,父母就教育我們,借別人的東西不但要還,還要記得別人的好;教育我們不要惹是生非,不能倚強凌弱,更不能做偷雞摸狗、違法犯罪和違背公秩良俗之事。記得小時候,鄰居家的小雞跑到我家菜地里,我在驅(qū)趕的時候,用石頭把小雞砸傷了,鄰居看到后非常生氣,朝我大聲呵斥。我回到家,母親把自己家的小雞抓來,讓我賠給鄰居家,我認為自己是對的,是鄰居家有錯在先,沒必要賠東西,也不用賠不是。母親心平氣和教育我,說鄰里間和為貴,雖然鄰居家的小雞不該到我家菜地里,但小雞對鄰居家來說,比自己家種的菜要貴重,我們得分清輕重、明晰是非、辨準對錯,別人做錯了,不用和別人吵架,要嚴加約束自己,才不會在生活中對自己、對別人造成傷害。這些看似處理雞毛蒜皮的小事,但點點滴滴的教誨中,是父母立下的做人規(guī)矩、成事規(guī)范,是指引我們成長成人的“指針”。

家風無聲化“力量”,激勵我們增長才干、擔當前行。記得小時候,父母帶我到鎮(zhèn)上趕場,最喜歡的就是帶我去場上的新華書店,幫我買一些連環(huán)畫、一些故事書,讓我們能夠讀上書。父親給我們講過的故事,記憶最深的就是古人捉螢火蟲當“燈”讀書的故事,以及把頭發(fā)綁在梁上讀書的故事,告訴我們讀書的好處。上高中時,家里為了付學費、生活費,已經(jīng)入不敷出了。正值“打工潮”興起時期,我們提出外出務工、減輕家里負擔,父母非常嚴厲地批評教育我們,說:“讀書考不上大學,是我們的事,是我們對自己不負責任!家里拿不出錢讀書,是大人的事,不用我們操心,也不用分心考慮?!痹诟改竾烂C的批評中,看著父母堅毅的眼神,我們都靜心下來學習,考上了大學。父母在我們成長路上,用自己理解的道理,引導我們不斷學習,用厚實的擔當扛起促進我們成長成人的重擔。這些于無聲處的引導、于無聲處展示出來的力量,教育、激勵我們不斷奮力前行。

家風,是一句話中蘊藏的道理;家風,是一件事中潛藏的規(guī)范;家風,是時時處處自身言行中展示的形象;家風,是一生一世傳承和守望的精神,是激勵我們成長的力量。家風,就是父母的諄諄告誡,是父母的言傳身教。家風看似樸質(zhì),看似簡略,不高深、不精美,但卻受用,卻能滋潤我們心田,讓我們感受到無限的力量,激勵我們?nèi)ラ_拓自己人生藍海,創(chuàng)造更加美好的未來。

傳承優(yōu)良家風爭做時代新人作文1500字篇4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家,代表著成長之地,是人生的起點,也是心靈的歸宿,而家風,則是涵養(yǎng)一個人行為品德、精神風貌及內(nèi)在素養(yǎng)的重要“法寶”。“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家風是一個家庭的精神內(nèi)核”,高度肯定了建設優(yōu)良的家風的重要性。

我成長于黔西北一個農(nóng)村家庭,父母十分重視我們兄弟姐妹的教育問題。直到我們幾個上了大學,參加了工作,父母仍未停止對我們的教育?,F(xiàn)在回憶起來,才發(fā)現(xiàn)這諄諄教導的背后,是父母對我們能夠做一個崇德向善的有用之人的殷切希望。

向優(yōu)秀學習,勇于拼搏。上世紀九十年代,我的家鄉(xiāng)還是一個十分貧困的小鄉(xiāng)鎮(zhèn),艱難貧苦的生活讓父母更加意識到教育的重要性。父親常說的一句話就是“讀書不是唯一的出路,但是最好的出路”,不過,父親和母親都不會一直干巴巴強調(diào)這一點。那時候,堂哥們通過努力考上了“鐵飯碗”,買了車,蓋了新房,算是脫離了農(nóng)門,相比還在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我們,日子有了翻天覆地的改變。母親看在眼里,就問我們,是不是很羨慕,也想像大哥他們一樣?我們幾個都點了點頭,母親就語重心長地說,那是別人努力拼搏來的,你們想要那樣的生活,只有向他們學習,努力讀書。在那之后,他們就盡可能給我們創(chuàng)造學習的條件,當我們認真學習時,再苦再累的活他們都獨自干了,不打擾我們學習,而當我們貪玩不想學習時,就會默默帶我們下地,在苦累的農(nóng)活中磨煉我們的意志,然后更加堅定學習的決心。正是在這種身體力行的教育下,我們幾個都發(fā)憤圖強,先后考取了大學,隨后再考上了研究生。

滴水之恩,涌泉相報。這八個字我至今記得相當清楚,這是父親教我寫作文時寫在我本子扉頁上的話。那時候的我由于太小,不明白這句話的意思,隨著我慢慢長大,才明白父親是希望我成為一個懂得感恩的人。父親常說,人難免會有低谷的時候,而這時候,對你伸出手拉你一把的人,都是你的貴人,要懂得感恩,在別人需要的時候,能幫的你也要盡量幫一把。印象最深的是,自從我考上初中后,父母每年都會在家里養(yǎng)一只羊。那時候,以我的家庭條件,是完全上不起這所在全縣都很出名的私立學校的,但那年學校有一個政策,只要考試達到學校的要求,就有給予減免學費生活費的待遇。在父親看來,雖然這是學校的政策,但要感恩學校這個政策,才讓我有機會享受到更好的教育。那時候家庭條件不好,父親想要感謝學校也找不到其他的方式,而在我們家鄉(xiāng),有端午殺羊過節(jié)的習慣,于是父親每年都會養(yǎng)一只羊,在端午這天邀請學校的老師們來聚一聚,這個習慣一直持續(xù)了很久。通過這樣的方式,父親把要懂得感恩的思想灌輸給了我們。

與人為善,敢于“吃虧”。父親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吃虧是?!?。在父親看來,“會吃虧”是一種很好的修行,因為只有敢于“吃虧”,才能“享?!?。小時候的我們想不通吃虧和享福之間的關系,于是父親開著拖拉機(當時家庭重要收入的來源),在給別人拉完貨后,就會去石山上拉一車碎石,讓我們幾個帶上工具去填補道路的坑洼。我們不解,路是大家的,為什么要讓我們幾個來鋪呢?父親說,我們幾個來鋪路,看著是我們吃虧,別人享福了,但實際上,修橋補路不但方便了別人,也方便了我們自己,是一件“積德”的事。在生活中,父親也會教育我們,執(zhí)著于小利是目光短淺的行為,與人有利益沖突時要學會“退一步”,與人交往要友好和善,胸有度量才能真正做得了事。參加工作成為一名“公仆”之后,我才更加明白父親對我們要敢于“吃虧”的教導,因為這代表著沒有“吃虧”的精神,就無法談奉獻精神,更無法談為人民服務了。

回想一下,我和兄弟姐妹們先后走上公職人員這條路,其實和家庭潛移默化的教育有很大關系,而我一直很感恩有這樣重視家風建設的父母。與此同時,我想,我也有義務將之傳承下去,積極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傳承優(yōu)良家風爭做時代新人作文1500字篇5

公司黨委把這兩本書捆綁發(fā)放,明顯是有用意的,強烈的對比更讓人印象深刻。基于我先好后壞的習慣,我先讀完了《中國家規(guī)》,其實在讀之前很多家規(guī)我都耳熟能詳,還經(jīng)常拿來教育孩子。王羲之、范仲淹、包拯、林則徐、曾國藩等歷史人物的家規(guī)故事,我們并不陌生。歷史上號稱“家訓之祖”的《顏氏家訓》、傳誦千年的諸葛亮《誡子書》、被譽為“治家之經(jīng)”的朱柏廬《治家格言》等家規(guī)名篇,我們更是印象深刻。家風正則民風淳,家風正則政風清,家風正則國家強。這些歷史上充滿溫情和智慧的家風家教故事,展現(xiàn)了中華民族獨特的歷史底蘊與精神風貌。

“立家之規(guī),正須以身作范?!痹鴩菤v史上為人做官的典范,擁有良好家風的集大成者。其以洞悉經(jīng)世之道,鑄就治家之言,形成以“尚廉、尚謙、尚勞”為核心的良好家風,已成為其子孫一生的堅守。清朝著名鄭板橋曾以竹入聯(lián)來教育自己的兒孫:“咬完幾句有用書,可充飲食;養(yǎng)成樹竿新生竹,直似兒孫?!蔽覀兠總€人應像竹子一樣虛心有節(jié)、剛直不阿,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堅守榜樣力量,弘揚傳統(tǒng)美德,培育良好家風。

“榮辱兩世界,貪廉一念間。”立好家風須“廉”字當頭,沒有好的家規(guī)家風,難以清白做人,無法專心做事。__在_中央紀委六次全會上就強調(diào):“每一位領導干部都要把家風建設擺在重要位置,廉潔修身、廉潔齊家?!边@正是對每個黨員干部的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zhì)進行主動的引導與修正,通過耳濡目染、潛移默化、言傳身教的方式,嚴謹家風,管好家人,以良好的家風引領黨風民風向善、向上。

曾國藩“居官以不要錢為本”,語即出曾國藩“八本”家訓。

曾文正公言:“家中要得興旺,全靠出賢子弟,若子弟不賢不才,雖多積銀積錢積谷積產(chǎn)積衣積書,總是枉然。子弟之賢否,六分本于天生,四分由于家教”。家風持正,雨潤萬物。因虎門硝煙而彪炳史冊的林則徐勸諫后輩說:“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么?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么?愚而多財,益增其過”。家風隳壞,污穢盡來。

《中國家規(guī)》從正面給人以啟迪,而《追問》則是以反面給人以警示。

在看《追問》之前,我剛看完電視劇《人民的名義》,所以心中的感觸就更多一些,如果說看《人民的名義》時還感覺有戲劇的成分,那么在《追問》中你好似看到了他們的原型。他們無疑都是優(yōu)秀者,曾經(jīng)是“社會中堅”、“國家棟梁”,進而成長為國家高級領導干部。他們大都曾是頗為耀眼的成功人士,卻無一例外因為腐敗而受到黨紀處分,有的甚至成為階下囚。就如作者丁捷在小說中的一句話:“如果你沒有走對路,你走得越遠,離魔鬼就越近。魔鬼,總是在各種邪路、錯路前面守株待兔?!?/p>

看完了《追問》所有的故事,“內(nèi)無妄思,外無妄動”,從這些落馬干部的懺悔中不難看出,先是思想理念出了問題——有的是本可以成為一段年輕時候的美好回憶,卻經(jīng)不住美色的誘惑,丟掉了理想信念;有的是看到了太多的社會陰暗面,對社會主義前途丟掉了信心;有的是臨近退休,認為沒有必要再那么堅守。

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yǎng)其心,領導干部首先需要自身正,在面對外界的誘因時,才能找到自身行為的準則。標本兼治,是黨治黨管黨的一貫要求。深入推進從嚴治黨,必須堅持標本兼治。覺悟不是自然而然產(chǎn)生的,也不能自始至終保持新鮮,必須在黨性修養(yǎng)和黨內(nèi)生活鍛煉中不斷提高,必須在工作實踐和斗爭磨礪中不斷堅定。提高自身覺悟的過程,也就是與自身的欲望、自身的“惡”賽跑的過程。

其次,在一些權(quán)錢交易、利益同盟中,少不了不法分子的腐蝕。人的理性被吞噬,閾值被放大,有的案件中,幾百萬元人民幣都變成了小數(shù)目。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提到,“上帝欲使之滅亡,必先使之瘋狂”。在深淵之前,人的欲望之門被無限放大,三妻四妾、聲色犬馬成了見怪不怪,反而覺得兩袖清風、清正廉潔的干部是“傻瓜”。在一步一步蠶食落馬干部理性的不法分子、“人精”眼中,或許眼前這些為了短期不法利益,放棄信仰,放棄黨和人民信任的干部,陷自己于萬劫不復的人,才是真正的傻瓜??咕苓@些圖謀不軌的不法分子,也就是一場與外界的誘惑、他人的“惡”的賽跑。

人生,并不是一場比誰獲得利益多的短跑沖刺,它更像一場注重過程的馬拉松。選擇了做黨和人民的干部,更需要在這場比賽中追問自己的理想信念,校對好自己的行進方向,勝過欲望,跑得過誘惑,銘記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1893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