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中國2020候選人物伍淑清事跡感悟3篇
感動中國這個節(jié)目里面十位平凡之人的不平凡之事,讓我們感動,令我們震撼,一個個感人的事跡敲擊著我們心靈最深和最柔軟處,發(fā)出動人的感動之聲。下面是小編為大家?guī)淼挠嘘P感動中國2020候選人物伍淑清事跡感悟3篇,希望大家喜歡。
感動中國2020候選人物伍淑清事跡感悟【篇一】
內地第一家合資企業(yè)──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創(chuàng)辦人,全國政協(xié)常委,香港世界貿易中心執(zhí)行委員會主席,香港中華青少年歷史文化教育基金執(zhí)委會主席……美心集團創(chuàng)辦人伍沾德之女、71歲的伍淑清,但她現(xiàn)在最看重的是“園丁”的角色。
多年來,她一直以促進青少年教育健康發(fā)展為己任,為香港及內地青少年的交流發(fā)展作出諸多貢獻。她深深憂慮當代香港青少年在成長中因缺乏國家觀念而被誤導、被利用,希望通過各種方式讓香港青少年全面了解國家的文化及歷史發(fā)展,增加他們對國家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并運用香港這個國際化大都市的平臺,讓他們樹立正確而全面的世界觀。
位于香港小西灣的中華基金中學,是伍淑清示范教育理念的基地。該校自2000 年辦學以來,一直提倡“立根中華文化,開拓國際視野,五育并重,發(fā)揮個人潛能”。位于校舍六樓的“中國數(shù)據(jù)中心”是該校學生學習中史科的最佳地點。這里既有豐富的圖書,也有先進的影音播放器,擺在架子上的書大多是伍淑清親自從北京帶回來的,分成“香港概況”、“一帶一路”、“改革開放”、“中國概況”四個部分,以便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歷史。
感動中國2020候選人物伍淑清事跡感悟【篇二】
在一些人看來,商人和企業(yè)家其實是不一樣的概念。就商人而言,他們的目的就是賺錢,很少會從中拿出部分回饋社會或者是做一些實事。與之相比,企業(yè)家的概念則相對較廣,雖說同樣是賺錢,但真正能夠稱得上是企業(yè)家的人其實都有一顆愛國之心和奉獻之心。就目前而言,其實排行榜上有很多富豪都是純粹的商人,而不是企業(yè)家。自外資進入內地以來,其實第一位真正的意義上的企業(yè)家并不是李嘉誠,而是一位女性,她的名字叫做伍淑清。
搜索引擎上對伍淑清的介紹十分簡單。伍淑清出生于1948年,畢業(yè)于香港嘉諾圣心書院、美國加州Armstrong學院,最為重要的是,她是美心集團老板伍沾德的女兒。1970年,22歲的伍淑清從美國留學歸來之后便回到了香港,并出任香港WTC(俱樂部)有限公司的執(zhí)行董事。但事實上,伍淑清的傳奇事跡并不只是如此簡單。
1978年,伍淑清剛好30歲,也恰逢改革開放正式開始,但合資企業(yè)的條文尚未正式出臺。不過盡管如此,伍淑清卻下定決心開展內地投資。許多人并不知道的是,當時絕大多數(shù)人的普通話都講不標準,伍淑清更是只會說粵語,聽不懂內地人夾雜著方言的普通話。為了方便交流,伍淑清特意學習了2個月的普通話之后才去到內地考察。
由于當時交通不便,伍淑清從香港去內地只能是乘坐民航飛機。不過當時飛機上的食物卻沒有現(xiàn)在這般美味,當時飛機上的東西都是冷的,空姐還是到處提著暖水瓶走來走去為乘客沖茶。
感動中國2020候選人物伍淑清事跡感悟【篇三】
改革開放初期,國內很多人連其他省都很少有機會去,更不要說境外了,對外部世界所知很少,一旦打開國門,大家突然發(fā)現(xiàn),外面的世界很豐富、很精彩,有點目不暇接的感覺。實際上,北京航空食品公司在某種意義上是真正打開了與外部世界接觸、學習的一扇窗,而境外投資者則打開了通往中國內地、了解內地市場的一扇門。
北京航食剛成立的時候,在首都機場附近,整個公司只有一棟十分簡陋的二層小樓。用今天的眼光看,那時創(chuàng)辦第一家合資企業(yè)就如同那二層小樓,條件艱苦、舉步維艱。
1980年,北京城里的絕大多數(shù)餐館還在燒煤塊或蜂窩煤,北京航空食品公司的廚房已經(jīng)用上了潔凈的管道煤氣。案臺、蒸鍋、炒鍋全部是不銹鋼的,清潔時用高壓水槍沖一沖就好。通電的煎炸鍋外有個旋鈕,可以隨意控制油溫……這些如今看似平常的廚具,在40年前絕對讓人眼前一亮的設備。
那時,國內食品物資比較匱乏,香港市面上很容易見到的食品在北京的市面上極少見到或根本沒有。比如孢子甘藍、甜豆、青蘆筍等蔬菜都是出口級的;大塊的牛排、羊扒來自澳大利亞、加拿大;從挪威進口的橘紅色三文魚上,有漂亮的白色油脂線;成箱空運來的大龍蝦,到了北京還是活的……絕大多數(shù)北京航食的工人都沒有見過,甚至沒有聽說過裝龍蝦的箱子里還需要放保持低溫的藍色冰塊加以保鮮。
當時內地的面粉筋制不夠高,烤出來的面包沒有嚼勁,當然,稍不留神,面包就會掉渣。為了制作口感筋道的各式西餐面包,北京航食還從國外采購了高筋面粉和其他原料。
曾任中國國際航空公司總經(jīng)理的徐柏齡那時是中國民航北京管理局局長。他說,1980年北京航食成立之前,國內飛機上的餐食都是由北京管理局之下機場的一個下屬配餐間來做。30多名配餐人員,日均配餐600余份,僅供應三家外國航空公司。
徐柏齡回憶到,當年,配餐車間的工人們就騎著自行車,提著食盒,里面裝點罐頭、面包、蘋果之類的。罐頭是梅林牌的午餐肉、鳳尾魚一類。在一些老式的飛機上,中式炒菜等餐食盛放在一個個鋁制的大飯盒里,統(tǒng)一加熱后再分給旅客。那種感覺,和普通單位里的大食堂差別不大。為了提升國內航空餐食質量,徐柏齡曾到日本、中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qū)進行過專項考察,也考慮過與境外配餐公司合作?!暗献魇紫纫绣X,要有外匯。而動用外匯,是需要外匯指標的,我們民航那時沒有外匯或外匯指標?!毙彀佚g說。
當時,美心集團提供的不僅僅是外匯、設備的購買渠道,還有在食品制作方面的寶貴經(jīng)驗和技術?!澳莻€時候,伍家在香港的生意已經(jīng)很大了,對各方面的行情非常熟悉。而且他們經(jīng)常到外國旅游和商務考察,考察了國外的好多家公司,最后才決定在哪家買。”徐柏齡坦言,即使當時給中國民航相同的資金去國外買設備,也買不到像北京航食這么好的。主要的原因就是大家對國外的技術和設備了解甚少。
時間走過40年,發(fā)展至今的北京航食,范圍遠不止首都機場路上那幢二層小樓。1995年,北京航食在原來的小樓旁邊修建了一座3層的配餐樓;2008年,又在順義區(qū)南法信鎮(zhèn)建起一座占地面積52791平方米的全新配餐樓。
北京航食創(chuàng)立之初,董事長、總經(jīng)理由內地人員擔任,副董事長、副總經(jīng)理由港方人員擔任。很多公司事務,實際上都由伍淑清來負責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