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項羽的作文素材有哪些(3)
有關項羽的作文素材有哪些
項羽性格的最大魅力在于他的"義",而這個"義"也恰恰演繹了他的個人悲劇(分論點)。古人云:"義者,宜也。"又云:"行而宜者謂之義"??上攵灰兄卯?,言而得體,便可稱其"義"。然而,"義"是沒有一個絕對標準的。項伯為報救命之恩,向張良通風報信,可稱得上"義",可此舉客觀上卻幫助了劉邦,使得沛公在鴻門宴中能化險為夷,此舉又謂之不"義"。兩軍對壘,項羽卻不忍弒殺劉邦,縱虎歸山,最后成就了劉邦的霸業(yè),實乃對敵人的"義",而對自己不"義"。項羽的"婦人之仁"與"義"的本質是背道而馳的。可以說,項羽重義而輕理是他的性格的最大悲劇。(理智與情感的關系,項羽情感大于理智)
項羽的性格悲劇還表現(xiàn)在他的剛愎自用。韓信始在項羽麾下,"言不聽,畫不用,故倍楚而歸漢";陳平效力于項王,"累諫不受,乃封其金與印,仗劍亡,歸漢于武"。此二人均有經國之偉,濟世之才,然而卻不為項羽所用。亞父范增,盡心盡力,鞠躬盡瘁,亦未免被猜忌。最后,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是韓信;七出奇計,困項王于垓下的是陳平;十面埋伏,逼項羽走江東的是張良;烏江渡口取項羽頭顱的竟然是項王"故人"王翳。項王的剛愎自用,終于讓自己飲下了"四面楚歌"的惡果??梢哉f,過分借重于武力而忽視智謀,也是造成項羽性格悲劇的一個重要原因。還有一個原因應是不能知人善用,不聽人言,不信任,猜忌,浪費人才。(對比手法)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的悲愴無疑已成為千古絕唱。假如項羽不固守那狹隘的"義",假如項羽……那么,意氣風發(fā),衣錦還鄉(xiāng),擊筑高歌《大風歌》:"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四海兮歸故鄉(xiāng),安得猛將兮守四方"的人,可能就不會是劉邦了。
懷念項羽:走進垓下(抓住此文的情感線索,在文中找出相應文字)
我到達垓下的時候,正是黃昏。乘了五百多公里的車,渾身疲憊不堪,一下車,我還是急切地向垓下遺址走去。天突然刮起了大風,吹得人有些搖晃。終于,遺址已在眼前,我在安徽省人民政府立的寫有“垓下遺址”四個大字的石碑前站住了,目光投向沉沉的暮色。身后,已是萬家燈火。
(環(huán)境暮色沉沉,萬家燈火,在這種環(huán)境下看項羽更有一種歷史的厚重感)
“垓下遺址”位于今天的安徽省固鎮(zhèn)縣濠城鎮(zhèn)(舊屬靈壁縣)。公元前202年12月,劉邦與項羽在此展開了一場規(guī)模空前的決戰(zhàn),這就是“垓下之戰(zhàn)”,這場戰(zhàn)役后被軍事家們列為世界七大戰(zhàn)役之一。戰(zhàn)役期間,項羽屯兵的據(jù)點稱霸王城。霸王城是一座土城,呈橢圓形,占地400多畝。歷經兩千多年的風吹雨打,土墻輪廓依稀可見,護城河里雖然淤泥壅塞,但舊貌尤其清晰。垓下遺址上今天已遍是田園村莊,霸王城上的村莊就叫古城村。
(注意月亮的作用,以景襯情,悲壯)月亮升起來了,周圍有一圈光暈,今夜的月亮像時空深處一滴懸而未落的淚水。在垓下的月光里我感到一種徹骨的寒冷。說起項羽,那是何等的英雄人物,他從江東起兵后,身經大小七十余戰(zhàn),所向披靡,戰(zhàn)無不勝,天下為之震驚。想鉅鹿之戰(zhàn),他和士兵只帶三天口糧,燒毀營舍,破釜沉舟,那是何等的膽略與豪氣!然而,他在垓下時已是雄獅猶困,漢軍十面埋伏,十面埋伏啊,每一聲戰(zhàn)鼓,每一聲吶喊,步步緊逼絕境中的英雄。
兩千多年前的那個夜晚也似今夜的這般月色嗎?當四面楚歌聲起,項王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披衣而起,獨飲帳中,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能說些什么呢,說再多安慰的話也不能改變現(xiàn)狀。她能做的,只是表明自己和項羽不求同生只求同死的心跡,她抽出劍,劍光如雪,邊舞邊和曰:“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英雄美人,一歌一和,“左右皆泣,莫能仰視”。虞姬歌罷引頸而刎。這是絕世紅顏生命的最后一刻,天地間涌動著一股悲壯凄艷的氣氛。英雄淚,美人血,二者在風中灑落,混合,流淌,世間還有什么比此更令人斷腸!
那晚,垓下的月也同今夜一樣像一滴淚水么?“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霸王別姬,多少年來,京劇舞臺上一直在慷慨悲涼地唱。霸王別姬,總是告別。人生就是不斷地告別,告別童年,告別故鄉(xiāng),告別心愛的人。最終,人也要同自己告別,這樣就過完了一生。(由月這一意象聯(lián)想到離別)
項羽的垓下之詩更是抒盡了一個末路英雄心中的無奈和蒼涼。日本學者吉川幸次郎甚至認為此詩“把人類看作是無常的天意支配下不安定的存在”(《中國詩史》,安徽文藝出版社)。“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這是對命運對無望的前路悲壯而激烈的叩問。十面埋伏,四面楚歌,舉步就是深淵。這個末路英雄悲愴的絕唱總是讓人產生強烈的共鳴。
敗了就敗了吧,在天地間樹立一個悲壯的坐標,好在歷史從不以成敗論英雄。只是,敗在劉邦這樣的人手里讓人總有些不服。劉邦何許人也,《史記》中說他“好酒及色”,一個經常賒酒喝得爛醉且好色的準無賴,才智與勇武皆不及項羽,起兵后屢戰(zhàn)屢敗。像勾踐那樣,他能忍辱負重,在項羽要烹殺其父是時還大叫要分一杯羹。
當項羽要與他一決雌雄,他笑著說:“吾寧斗智,不能斗力”。作家柏楊把項羽與劉邦比作壯士與蒼蠅,這是很確切的。劉邦與項羽約定以鴻溝為界互不侵犯,當項羽撤出關中處于弱勢時,他又抓住時機落井下石。一句話,劉邦具備了一個封建政治家的基本素質。相比之下,項羽在這方面則遜色得多。也許,上天安排這個人物出場就是讓他成為一個驚心動魄的英雄,成為悲劇,而不是讓他做一個帝王。(英雄和帝王的區(qū)別,項羽是英雄而不能稱得上帝王帝王可以勾心斗角,可以耍弄陰謀權術,而項羽不會)
皖北平原,沃野千里,一馬平川。村莊與田園,在如水的月色里古樸、莊重,垓下遺址有一種江河日下的泱泱大美。
月光如刃(化淚為劍)。在垓下古戰(zhàn)場漫步,不知不覺間你就走進那種悲涼的氛圍里。護城河蜿蜒而去,里面長滿了蘆葦。遺址上多刺槐,尚末發(fā)青的枝條在月下看上去像箭矢,如亂戈。除了刺槐外,還有我喜歡的泡桐樹——除了在童年時的家鄉(xiāng),我差不多已有十多年沒有看過這種樹了,我悲涼的心境竟有了一些溫暖。再過些日子,這里就將遍是潔白的槐花,藍幽幽的泡桐花,刀光散去,空氣中已是濃濃的花香。
垓下遺址并不像其他旅游景點那樣火爆,那樣游人如織,遺址基本處在未開發(fā)階段,這反而更加自然、真實和悲壯,更加適合我的心境。我和村莊內的一個中年人聊了很久。他說在他小時候,這兒的土城墻還有一人多高。我問他平時這兒的游人多嗎,他說不多,但常有,前些年還來過幾批外國游客。垓下,一個悲壯的地點,當我站在這兒的時候,就有著江山微涼的心情。
凌晨,一夜風吹,我起床的時候發(fā)現(xiàn)西天的月亮脆得像一張紙。古戰(zhàn)場上,一位早起的農民正在專注地侍弄自己的麥田。
項羽與劉邦
(思考:對項羽和劉邦的評價分別是什么,為什么劉邦會最終奪得天下)
項羽該當是真英雄的。
自少時領兵八千從江東起事,到終了被兵圍垓下自刎而亡,他不長的生命里無一片段不是酣暢淋漓地殺得痛快,就連最后走投無路的敗亡,也留給了青史一番驚天地、泣鬼神的瑰麗與悲壯。曇花一現(xiàn),只求開得盡興便是。
項羽是簡單的,簡單到眼里容不下半分不是。在這一點上,他倒是更像個孩子,黑白善惡太分明,不懂得和光同塵的道理。就是這樣,他竟對自己最大的敵人產生了愧疚之心,被二三言語捧得飄飄然失了頭腦。他的敗亡,該當是他自己注定的。不過正是這樣,項羽留給我們印象才比劉邦更加鮮明吧。
反觀劉邦,此人絕非是真君子。先不論那幾句虛實相伴的辯白之言,先不管那實是遮掩的“鯫生說我”,但就憑那幾句“為之奈何”以及從君到公的稱呼變更,就能把這只老奸巨滑的狐貍看清個一二。劉邦絕擔不起真英雄之名,但卻定然撐得起真梟雄的門臉。他聽得進下屬的進言,并能始終如一的貫徹下去,而非如項羽一般,反復無常,舉棋不定。更可貴的是,劉邦精通隨機應變之道。這令他不論是籠絡人心還是臨陣對敵都不會落了下風。他的興盛,可說是他一路行來最終蛻變的結果。
鴻門一宴,生生扭轉了歷史乾坤的天平,也非是沒有前兆可言的。項羽與劉邦各自征伐天下的道路在鴻門宴上出現(xiàn)了拐點,也因這拐點有了漢朝綿延百年的興盛不衰,有了烏江邊上瑟瑟風中的千古絕唱: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