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作文高三600字
方言,通俗點說就是土話。我們中國有很多種方言,每個地區(qū)基本上都有自己的方言,而且有些方言還特別難懂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收集整理的方言作文高三600字,下面小編就和大家分享,來欣賞一下吧。
方言作文高三600字1
方言,這個鮮少出現(xiàn)在我們生活中的詞匯,卻無時無刻不在我們之間飄蕩。在這個文明與科技飛速發(fā)展的城市,有許多的文化遺產(chǎn)得意保留,可那些存在于我們生活中的傳承又由誰來保護呢?
還記得那片松樹林,還記得樹下那張質(zhì)樸的躺椅,還記得躺椅上那位慈眉善目的老人,還記得那掌心傳來的溫度……一切的一切,仿佛昨日之景,歷歷在目。
一場春雨,淋濕了一切,洗凈了一切。雨過初晴,清新的空氣帶著大自然獨有的芳香在林間彌漫,草地上淺淺的水洼,倒映出地面上被雨水重生而落的葉片,連上面細細的紋路都格外清晰,溫暖的陽光透過樹葉的縫隙灑下斑駁的樹影,林間小道上,一個充滿稚氣的孩童邁著蹣跚的步伐奔跑,玩鬧著,衣服略過樹枝,雨水滴滴答答地落下,濺濕了衣衫,孩笑聲回蕩在林間。一旁的躺椅上,老人“呵呵”地笑著,嘴里的上海方言不時念叨著“跑慢點兒,當心,當心!”“奶奶,奶奶,”同樣是正宗的上海話,帶著孩子特有的奶聲奶氣,跑到老人跟前,將手中不知名的野花遞給老人,“講故事嘛,奶奶!”孩子抱著老人的胳膊撒嬌道?!昂?,好,好?!崩先嗣寄亢Φ貞焓謱⒑⒆颖г谕壬?,手并不寬厚,卻如陽光般溫暖,給人以踏實的安全感。熟悉親切的上海方言,慈祥和藹的老人,溫暖踏實的手掌,稚氣童真的孩子,青蔥茂盛的樹林和著泥土的芬芳繪成了一副春的畫卷。
時光飛逝,白駒過隙,松樹林仍在,而記憶中的上海方言卻越來越少了。在這個普通話遍地的大城市,方言的存在感越來越薄弱。其實有時候并非是方言生澀難懂,而是在大家心中,在這個人人都說普通話的時代,方言,已成為與時尚脫節(jié)、俗氣的代名詞,可是我們都忘了,那是一種傳承,一種歷史,一字一句都有著上海的味道。
身為正宗的上海人,就應該說正宗的上海話。別人丟下的,我們撿起來,別人忘記的,我們會永遠刻在心中!
方言作文高三600字2
生命之中總會有一些記憶深埋心底,盡管時間飛逝,它們也不會因此消了顏色,褪了芬芳,反而會在時間的沖洗下越發(fā)鮮艷,成為那親切的懷戀。
方言是我來到世上最先接觸到的文化,它保留了家鄉(xiāng)獨特的民俗傳統(tǒng),成為了漂泊他鄉(xiāng)的游人溫暖的精神指引和心靈皈依。
我的記憶中,方言代表了親情和溫暖,更蘊含著做人的道理,如今我離開了出生的家鄉(xiāng),方言與我的紐帶卻依然還在,并且永遠存在。
“七瓦!”我一聽便知道是來自奶奶純地道的溫州話,它的意思是“吃飯!”,我狂奔到飯桌,看著桌上有:油淋淋的紅燒肉、綠油油的花菜、噴香噴香的烤魚豆腐,爬上椅子,伸手抓起一塊豆腐,正要遞到嘴中,“啪”,一下子,被爸爸打掉了,“非埃此!”爸爸豎起眉毛,把我從椅子上拉下來?,F(xiàn)在想起,當時家里的客人大約有五六個,客人還沒上桌,主人就先開始吃了,的確,成何體統(tǒng)。方言的意思是“不許吃”,幼小的我從未見過父親生氣,低著頭紅著臉,跑得離桌子遠遠的。從那以后,我決不會比客人先動筷子,這是爸爸用方言教會我的道理,回想起它,腦子里便冒出的是那句來自方言的道理,亦是做人的道理。
不知為何,在遠離家鄉(xiāng)的土地上,聽見幾句方言,或是看見家鄉(xiāng)的車牌,就會感到無比的親切?;蚴呛屠相l(xiāng)談上幾句天,就會感到一陣溫暖和輕松。
可是如今,我記憶中的方言越來越淡,家中言語的幾乎都是普通話,也因為更少的次數(shù)回老家,方言幾乎都用不上了。所以,我提倡,我們的生命多多充滿方言,它會使我們的生活更有色彩。
記憶中的方言,不盡充滿了溫暖,還有一種對我的要求,教我一些做人的道理。記憶中的方言,是奶奶教會我的,是爸爸教我運用的,是媽媽讓我愛上的。方言,不只是一種語言,更是一種家人之間的交流,心靈的碰撞。
方言作文高三600字3
一次語文課上,老師一改常規(guī),給我們上了一節(jié)不一樣的語文課。
如同以前一樣,我們那一天上古詩詞欣賞,照例老師都會請同學朗讀詩詞,但這一次老師卻說:“有哪位同學會說廣州話?我想請一位同學用廣州話來讀一下這首詩?!?/p>
頓時,教室一下子熱開了鍋,同學們有的激動萬分,有的在互相討論,研究老師究竟有何用意。起初同學們還有些害羞,不敢讀,但在老師的鼓勵下,還是有人舉手了。
那位同學站了起來,看了一下那首詩,默默在心中讀了一下,便用廣州話深情朗誦了出來:“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同學們先是因為覺得新鮮,不習慣,發(fā)出了些嬉笑聲,但不久后就被朗誦同學使用粵語朗讀的獨特韻味吸引。當同學讀完后,教室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這時,老師向我們解釋了她的用意:“據(jù)說廣州話是一種古語,古人很有可能是用這種語言講話的。因此我想叫同學用廣州話讀一讀,看看是不是比普通話更押韻。”同學們仔細回顧了剛才的朗讀,發(fā)現(xiàn)果然如此。
正當同學們驚嘆廣州話的神奇時,一位來自汕頭的同學舉起手來:“老師,我想用潮汕話來讀一下?!崩蠋燑c了點頭,那位同學便站了起來,用一口不太流利的潮汕話朗誦。
教室里的氣氛更加活躍了,大家紛紛一邊笑一邊聽他的朗誦。細心的同學發(fā)現(xiàn),潮汕語似乎比普通話與廣州話更加押韻,原來潮汕語也是古語的一種。
原本是詩歌賞析的語文課一下變成了不同地區(qū)文化的一種展現(xiàn)。老師說:“這就是語文的魅力,不同的語言讀相同的一篇詩歌有著截然不同的韻味,這也是中華文化多樣性的體現(xiàn)?!?/p>
其實,廣州在前幾年為了能普及普通話,提高市民的普通話水平,要求在學校里,老師上課與學生回答問題必須用普通話。這一規(guī)定實施后,從學生一代開始,廣州人說普通話的水平日漸提高,但新的問題也隨之而來——廣州人慢慢不會說廣州話了。
廣州作為一個有著2000多年歷史的古城,擁有自己獨具一家的嶺南文化,其中粵語就是其代表之一。但如今隨著普通話的普及,學生們都講普通話,很少講廣州話,這對廣州話的發(fā)展是極其不利的。普及普通話是應該的,但在此同時,也應保護好廣州話。因為嶺南文化也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保護廣州話就是保護了嶺南文化的獨特性與完整性,這才能保護中華文化的多樣性。
弘揚中華文化應該是在主體文化與各種地域性特色的文化共存,而非僅僅發(fā)揚主體而排斥或同化地域文化。
方言作文高三600字4
我在晚上習慣去夜跑,大概9點的樣子。我們小區(qū)旁有一家電器廠,每到9點,就會有一大群騎著電動車的人擁出來,讓冷清的街頭一下子熱鬧起來。
有些人蹲在路口,手中拿著手機,用我聽不懂的方言對那頭說著什么,那些一閃而過的、平凡的面孔上都帶著幸福和期盼的笑容,大概是在等著妻子或丈夫下班。有些人已經(jīng)騎著電動車和妻子一同在回家的路上,坐在后座的人雙手摟著前人的腰,摟得緊緊的。
還有人在路口眼巴巴地抽著煙,大概還在等人。
在蘇州這個快速發(fā)展的城市中,有那么一群人,工作狀態(tài)是996,甚至997,拿著微薄的工資,吃著食堂劣質(zhì)的飯菜,受人排擠,但他們卻有著所有百姓一生去追求的東西——幸福。
他們或坐在石墩上,或站在馬路邊,或躺在電動車上,翹著二郎腿,低著頭顱,微閉著眼睛,對著手機說著東北話,河南話,山東話,對著另一頭親切地問著一些無比平常的話,即使渾身透露著疲憊,以至于連腰也直不起來,卻努力把聲音變得輕松,話變得平淡,讓壓力不至于散入語言,在這一刻,變得平凡,不再偉大,但十分溫暖與可愛。
他們操著一口方言,在城市各個建設的中心聚集,即使一天的活再累,聽到話筒那頭傳來的家鄉(xiāng)話,也不由笑起來。即使各地方言各有特色,有些則比較粗獷,有些則比較溫婉,但卻沒有區(qū)別,這是每條小船的纜繩,把他們和家系在了一起。雖然微小,但卻是一生都無法也不能割斷的,否則都會迷失在異鄉(xiāng)的人山人海和各種沒有親切感的語言中。
方言不僅讓他們有回憶家鄉(xiāng)的依憑,還讓他們有了支撐下去的動力源。他們的普通話可能不好,但相比與正兒八經(jīng)的白領,他們的語言讓他們的工作有了盼望,有了目標,那是對配偶、子女、父母,一整個家的支持,一年只回一趟家的工人,方言成了他們連接家鄉(xiāng)血脈的紐帶,對那崇山峻嶺的大聲呼喚,對那潺潺溪流的輕聲細語,對那棟房屋的親切問候,對家人一個溫暖的擁抱……這些,是在發(fā)達的城市也不能給予一個游子的。
方言,是一座橋,一個在腦中展開、建立的家鄉(xiāng)。正是這樸素的、外人難以聽懂的一筆一畫,一平一仄,成為了每一個異鄉(xiāng)漂泊者的精神支柱。
方言作文高三600字5
我向來是不太愛講江山話的,倒不是覺得過時,或者說過時只是一個次要因素,主要還是因為講不好,在外地待到七八歲才回到老家重新拾起的這門語言對初學者甚是不友好,每次開口都像英語課上被老師叫起來念單詞一樣,磕磕巴巴,別別扭扭,可謂說者不適,聽者皺眉,長輩偶爾倒也會調(diào)笑著糾正,可這在一個十一二歲的孩子看來,簡直是在戲弄她的尊嚴了,越糾正越反感,久而久之,等真正想說時也只能徒勞地張張口,憋不出一星半點的語句了。
有時我覺得這也不單是我的個人原因,家鄉(xiāng)話在日常生活中被使用的太少了,學校里更是白紙黑字地寫著“說普通話”,而且它似乎也不怎么被重視,家住廣東的表哥,每每唱粵語歌唱得眉飛色舞,那是他人母語的溫婉之處,他人母語的價值所在,可這江山話卻似乎天生欠“柔”,講出來那叫一個“鏗鏘有力”——像吵架,不好聽,真不好聽。
可也到底難以忘記它的好。那些夜里,和父母躺在床上準備入睡,聽他們用鄉(xiāng)音低聲交談,斷斷續(xù)續(xù)的聲音在空氣里搖搖晃晃,抱著我的那個懷抱會因此顫動,那是說話時胸腔的振動吧,半夢半醒之間我這樣想到,又覺得意外的像一曲節(jié)奏獨特的搖籃曲,哄著一個或是三個游子入睡。舅舅給兒子取名叫“毛俊哲”,與江山話的“眼睛”同音,每年回家少不了要被七大姑八大姨調(diào)侃,我們叫起小表弟的名字時也總忍俊不禁,個中有趣,想必不足為外人道也。初中時搞怪在早讀課將文言文用江山話大聲朗讀,意外的得勁,到高中后了解到江山話與古語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不由感嘆自己曾經(jīng)玩笑般的舉動倒還真有幾分科學依據(jù),像是無意間與古人來了場對話,說不清的緣分。
到了這些時候,語言已經(jīng)不再僅僅是聲音的表現(xiàn)了吧,它更像是由記憶與情感堆砌成的一個“家”。所謂“老鄉(xiāng)見老鄉(xiāng),兩眼淚汪汪”也不過如是——令我感動的不是面前的人,而是透過這人我隱約看到的那條河,那棵樹,那座屋子,那些人。
那么又何必拘泥于發(fā)音本身呢?縱然我不能流暢的說出我的家鄉(xiāng)話,但我會在說“子曰:……”的時候給我的朋友得意洋洋地介紹,這個“曰”和我家鄉(xiāng)話同音呢。是,或許幾代之后,我們說不出正宗的家鄉(xiāng)話了,但我們可以用普通話鏗鏘有力地讀出文言文,在那更廣大的空間里,寄放我們的鄉(xiāng)愁,這難道不也是另一種形式上的“鄉(xiāng)音”嗎?
方言正在消失……誰又說得清,這“消失”不是像水匯入海那樣,融于我們的生活之中?
方言作文高三600字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