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扣高考作文主題的5大“審題”訣竅
時間:
若木1由 分享
在考場上,當你拿到了大作文的考題之后,你應如何作出題意的選擇呢?筆者在這里給你傳授幾個最可行的方法,供你參考:
其一,抓住材料的“核心詞語”
比如,2003年【春】考的大作文,是說日本的化學家田中耕一,他通過十幾年的暗暗努力,終于榮獲了諾貝爾大獎。材料的文字有247個字,但是你在仔細閱讀之后,應該抓住其中的“默默無聞,潛心研究”這八個大字去做文章才對。因為,科學需要這種求實認真的踏實態(tài)度;只有如此,科學專業(yè)知識才能“厚積薄發(fā)、大功告成”;科學的進步、歷史的發(fā)展,是離不開這一種精神境界的。又如,2009年【秋】考的大作文,是講“揚州八怪”鄭板橋的書法問題,它的核心詞語就是“不可無一,不可有二”。弦外之音,就是:“只求獨創(chuàng),不想模仿;只做首冠、不當第二”。由此看來,只要抓住了材料的“核心詞語”,那你就突出了材料所提供的文意靈魂。
其二,抓住標題的“形象內涵”
比如,2003年【秋】考的大作文《雜》和2008年【秋】考的大作文《他們》,就應該:“化抽象為具象、變虛幻為實體”。“雜”,它的實際含義是:“豐富多元、百花齊放”。有位考生,就巧妙的把內容寫成“文學的雜”、“繪畫的雜”、“音樂的雜”,這樣寫,就十分具體形象。小作者列舉了不同時代的“名作、名畫、名樂”,論述了“雜”的“科學性、豐富性、經典性、永恒性”。再說人稱第三者的“他們”一詞,你可以擺出古今中外的民族英雄或普通民眾,不管是“科技的、工業(yè)的、農業(yè)的、教育的、文藝的、軍事的、財貿的、金融的”等等,在描寫出他們的輝煌業(yè)績之時,但更要寫出他們在創(chuàng)業(yè)過程中的挫折失敗與艱苦奮斗。
其三,抓住題材的“自認重點”
比如,2005年【秋】考的大作文,在295個字中,介紹了“武俠小說”、“言情小說”、“流行歌曲”、“商品廣告”、“卡通影像”、“進口韓劇”、“休閑報刊”、“時裝表演”等等當今的新穎多樣的社會文化,要求你在對它們進行認真的“審視和辨析”之后,“談談它們對你的成長正在形成怎樣的影響”。如果在一個小時之內,把上述八種社會文化都去議論,這顯然八百個字是做不到的,也是不必要的。如果你一定要做的話,勢必導致“蜻蜓點水、面面俱到”,不深不透的結果;或者是“四面開花、雜亂無序”,不知所云的程度。因此,你必須選擇一點,重點突破,將自己最熟悉的內容加以論述,這樣就比較討巧易寫。
其四,抓住文意的“思辨理念”
比如,2010年【秋】考的大作文,是講丹麥人用尺子去衡量所釣到的魚大小長短問題。這是一道很有辨證道理的話題。你在論說時,必須談到這樣三個觀點:(1)、物質資源,要有序開發(fā),細水長流、不求近利;(2)、生態(tài)環(huán)保,要不斷完善,持續(xù)永恒、不可荒廢;(3)、任何事情,要留有余地,不應急躁、過猶不及。因此,丹麥人“只捕大魚,放生小魚”,這樣魚種不斷,永恒品嘗。由此,我們可以認識到這樣一個真理: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兩面性,我們做任何事情,都一定要用“兩元論”的歷史唯物論和唯物辨證法,去剖析理解,這樣才能得出比較正確的結論,做好你想做的事情。
其五,抓住題目的“多元體裁”
比如,2002年【秋】考的大作文《面向大?!芬活},就很有意思。它既可寫成議論文,但又可寫成記敘文。而當年我在考場閱卷時,恰恰碰到一位考生把它寫成了說明文,這引起了我的特別興趣。我仔細審閱了這位考生的全文,發(fā)現文章寫得很有特色。下面周老師把它全文的七段大意簡敘如下:
(1)大海的溫柔與兇殘的兩大特性;(2)大海的區(qū)域分類及各自的特色;(3)大海豐富的資源對人類的無私奉獻;(4)大海遭受破壞后給地球人帶來的無窮災難;(5)大海的兇殘給人類帶來了強烈的反思;(6)大海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開始受到人類的關愛和保護;(7)大海與人類應該成為地球的同一主人,互助互愛、共存雙贏。
筆者認為,小作者運用了說明文“八種方法”中的一種——分類法,條分縷析、層次有序的把“大海”所具有的基本“特質”,給全面簡潔地說明清楚了。所以周老師提筆批審為65分(一類卷“中”的水平)。
俗話說:“正確的審題,是文章成功的一半。”總之,關于高考(微博)“審題”的訣竅,方法多多。一個聰明的考生,會在自己的寫作過程中,去不斷地總結、提煉、歸納、細化,讓自己的考場大作文,始終處在“高屋建瓴、鶴立雞群”的層面上,從而獲得滿意的高分!
其一,抓住材料的“核心詞語”
比如,2003年【春】考的大作文,是說日本的化學家田中耕一,他通過十幾年的暗暗努力,終于榮獲了諾貝爾大獎。材料的文字有247個字,但是你在仔細閱讀之后,應該抓住其中的“默默無聞,潛心研究”這八個大字去做文章才對。因為,科學需要這種求實認真的踏實態(tài)度;只有如此,科學專業(yè)知識才能“厚積薄發(fā)、大功告成”;科學的進步、歷史的發(fā)展,是離不開這一種精神境界的。又如,2009年【秋】考的大作文,是講“揚州八怪”鄭板橋的書法問題,它的核心詞語就是“不可無一,不可有二”。弦外之音,就是:“只求獨創(chuàng),不想模仿;只做首冠、不當第二”。由此看來,只要抓住了材料的“核心詞語”,那你就突出了材料所提供的文意靈魂。
其二,抓住標題的“形象內涵”
比如,2003年【秋】考的大作文《雜》和2008年【秋】考的大作文《他們》,就應該:“化抽象為具象、變虛幻為實體”。“雜”,它的實際含義是:“豐富多元、百花齊放”。有位考生,就巧妙的把內容寫成“文學的雜”、“繪畫的雜”、“音樂的雜”,這樣寫,就十分具體形象。小作者列舉了不同時代的“名作、名畫、名樂”,論述了“雜”的“科學性、豐富性、經典性、永恒性”。再說人稱第三者的“他們”一詞,你可以擺出古今中外的民族英雄或普通民眾,不管是“科技的、工業(yè)的、農業(yè)的、教育的、文藝的、軍事的、財貿的、金融的”等等,在描寫出他們的輝煌業(yè)績之時,但更要寫出他們在創(chuàng)業(yè)過程中的挫折失敗與艱苦奮斗。
其三,抓住題材的“自認重點”
比如,2005年【秋】考的大作文,在295個字中,介紹了“武俠小說”、“言情小說”、“流行歌曲”、“商品廣告”、“卡通影像”、“進口韓劇”、“休閑報刊”、“時裝表演”等等當今的新穎多樣的社會文化,要求你在對它們進行認真的“審視和辨析”之后,“談談它們對你的成長正在形成怎樣的影響”。如果在一個小時之內,把上述八種社會文化都去議論,這顯然八百個字是做不到的,也是不必要的。如果你一定要做的話,勢必導致“蜻蜓點水、面面俱到”,不深不透的結果;或者是“四面開花、雜亂無序”,不知所云的程度。因此,你必須選擇一點,重點突破,將自己最熟悉的內容加以論述,這樣就比較討巧易寫。
其四,抓住文意的“思辨理念”
比如,2010年【秋】考的大作文,是講丹麥人用尺子去衡量所釣到的魚大小長短問題。這是一道很有辨證道理的話題。你在論說時,必須談到這樣三個觀點:(1)、物質資源,要有序開發(fā),細水長流、不求近利;(2)、生態(tài)環(huán)保,要不斷完善,持續(xù)永恒、不可荒廢;(3)、任何事情,要留有余地,不應急躁、過猶不及。因此,丹麥人“只捕大魚,放生小魚”,這樣魚種不斷,永恒品嘗。由此,我們可以認識到這樣一個真理: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兩面性,我們做任何事情,都一定要用“兩元論”的歷史唯物論和唯物辨證法,去剖析理解,這樣才能得出比較正確的結論,做好你想做的事情。
其五,抓住題目的“多元體裁”
比如,2002年【秋】考的大作文《面向大?!芬活},就很有意思。它既可寫成議論文,但又可寫成記敘文。而當年我在考場閱卷時,恰恰碰到一位考生把它寫成了說明文,這引起了我的特別興趣。我仔細審閱了這位考生的全文,發(fā)現文章寫得很有特色。下面周老師把它全文的七段大意簡敘如下:
(1)大海的溫柔與兇殘的兩大特性;(2)大海的區(qū)域分類及各自的特色;(3)大海豐富的資源對人類的無私奉獻;(4)大海遭受破壞后給地球人帶來的無窮災難;(5)大海的兇殘給人類帶來了強烈的反思;(6)大海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開始受到人類的關愛和保護;(7)大海與人類應該成為地球的同一主人,互助互愛、共存雙贏。
筆者認為,小作者運用了說明文“八種方法”中的一種——分類法,條分縷析、層次有序的把“大海”所具有的基本“特質”,給全面簡潔地說明清楚了。所以周老師提筆批審為65分(一類卷“中”的水平)。
俗話說:“正確的審題,是文章成功的一半。”總之,關于高考(微博)“審題”的訣竅,方法多多。一個聰明的考生,會在自己的寫作過程中,去不斷地總結、提煉、歸納、細化,讓自己的考場大作文,始終處在“高屋建瓴、鶴立雞群”的層面上,從而獲得滿意的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