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我們三的讀書筆記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寫一份讀書筆記,記錄收獲與付出吧。怎樣寫讀書筆記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關于我們三的讀書筆記,歡迎查閱。
我們三的讀書筆記1
《我們仨》讀完有些日子了,很有些感觸,卻遲遲沒有動筆,我想等自己靜下來,走出世俗的瑣碎與煩惱,在一個澄澈清明的境界里,來解讀我所看到的《我們仨》??墒?,我竟然不能夠?;蛘哒f,年近不惑的我,其實還“惑”著,而且,“惑”得還不輕,“惑”到找不見了支撐。如果說,還有那么一點支撐的話,那么,就是白發(fā)高堂,就是膝下稚子了。
可是楊絳她有什么?她什么也沒有了。他們仨,一路走來,失散了,丟了一個,又丟了一個,只剩下了她自己,住在曾經被他們稱作“家”的三里河寓所,用自己的筆,懷想他們仨曾經擁有的歲月。
我總是忍不住要想,每一個清晨,從殘破的夢里醒來,窗外,晨曦尚薄,屋里,黑暗像推不開的帳幔,一個人,靜靜地躺著,她,一個耄耋老人,是不是用獨自囈語的方式,在呼喚著熟睡的親人?永無止息的訴說,訴說給無邊的寂寞。每一個夜晚,那種真正的、靜得如同死亡的夜晚,放下筆,摘下老花鏡,一個人,走到水池邊洗臉,看到面前的鏡里,有著她清瘦的容顏,她會不會伸出枯瘦的手,捋一捋日漸稀疏的花白的頭發(fā),說,頭發(fā)又長了,鐘書,替我剪剪?一回頭,啞然失笑,笑出眼窩里一汪抹不去的淚。永無止息的思念,思念著走遠了的親人。
也許我是錯的,楊絳她不寂寞。思念是一定的,但她不會是一個把痛苦當做日常功課的人,最起碼,她不是石評梅,沒有“把剩下的淚水,都灑在你的墳頭”,直到“再也不能來看你的時候”。她從石評梅黃廬隱的時代走來,一路上有她的鐘書相伴,沒有生活的困頓,沒有情感被遺棄被背負的傷痛,她的心里,滿滿當當的,裝著他們一起走過的歲月,每一個日子,都可以讓她長久地咀嚼,品咂,回味,咬爛了,嚼碎了,吐出來,是《我們仨》,是《走在人生的邊上》,是《我們的錢媛》,這樣,在她終于回到親人身邊以后,我們還可以繼續(xù)咀嚼她,咀嚼他們曾經擁有的歲月。
想起了上周六在沙龍上,大家關于死亡的一系列見解。一個人,從出生的那一瞬間起,就注定了死亡的必然,也就是說,一個人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開始了漫長的準備死亡的過程。這話是喬忠延老師說的。他還說,一個人,走出了別人的記憶,那么,對于這個淡忘了他的人來說,他已經死了。不管是誰,走到了生命中新的階段,就等于親手埋葬了自己的過去,那個舊他,死了。死亡時最尋常的,尋常的好像是日出月落,花謝草榮,石出水落,秋去冬來。
那么,楊絳之所以是楊絳,之所以在走到人生盡頭的時候,還能以頑強的聲音證明自己和親人的存在或者存在過,不僅僅是勇者,更是超脫,是悟透了生死禪機之后的平靜。惟其如此,她才可以在書的最后這樣寫到: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媛去世。一九九八年歲末,鐘書去世。我們三人就此失散了。就這么輕易地失散了?!篱g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現在,只剩下我一人?!?/p>
這一聲長嘆,是謝幕嗎?不,是思索。因為,她接著寫到: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作‘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p>
一個珍藏著丈夫隨手寫的紙條的妻子,一個珍藏著女兒的信手涂鴉的畫片的母親,這樣說。家,曾經是她傾注了全部情感的地方,現在,她找不到了。我卻絲毫也不為她悲戚。在這樣一個清晨,在愛人濃稠的酣夢里,在兒子朦朧的呼喚里,我品味著一個女人的傷痛與豁達,白天困擾著我的一些煩惱,一下子都消失了。
一扇窗戶被推開了。
我們三的讀書筆記2
一個人,兩個人,三個人;三個人,兩個人 ,一個人,再后來就沒有再后來了。也許你現在還不明白這句簡單話語的意思,但你終究會明白的,難道不是嗎?
20_年讀完的第一本書,楊絳的《我們仨》。早就想看的一本書。文章對一家三口的生活、學習、工作娓娓道來,通篇透著女人特有的細膩情感。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故事,能用文字記錄下來的卻不多。這個家庭有錢鐘書這樣的文學大家,也有楊絳這樣出類拔萃的女作家,還有錢媛這樣盡職盡責的好女兒,這是一個典型的中國知識分子家庭,無論穿衣吃飯,還是游戲打鬧,都是那么的單純,那么的快樂。也許無欲、不爭,方可以享受到真正的快樂。
楊絳看似瑣瑣碎碎的記錄,卻字里行間透露出濃濃的愛,有丈夫事無巨細如實稟報的一往情深,有妻子為丈夫傾情奉獻的無怨無悔,有女兒對父母生活起居無微不至的照顧。人生道路上相遇相知是前世修來的緣分,孩子是愛情的結晶,是婚姻的紐帶,更是上帝賜予的最好禮物。文中我們看到了這一家三口的悲歡離合,聚散分離。其實苦難算不了什么,只要在一起就是溫暖的。一個人到兩個人是快樂的,兩個人到三個人是幸福的,三個人到兩個人是悲傷的,兩個人到一個人是無奈的,走著走著就散了!到哪兒去尋找你們,到哪兒去尋找你們、、、、、、也許我們無法知曉楊絳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的痛苦,可畢竟還有一個人陪著她繼續(xù)下一程,盡管時間是那么短暫。到一個人面對一切的時候,回憶、記錄那些在一起的日子,就成為了陪伴楊絳的最好伙伴。
我們仨原本是錢媛從楊絳這兒搶去的題目,可錢媛由于疾病先于父母離開了。躺在病床上的她爭分奪秒的想完成這個題目,忍著病痛寫了幾頁,但總歸沒能寫完。作為母親的楊絳,為完成愛女的遺愿,更為記錄下仨人的點點滴滴幸福,雖然年事已高,還是完美的完成了這個題目,把一家三口的幸福生活展現給了世人。這或許是對先走人的最好紀念。
文中可以看到真實的文學大家錢鐘書,專業(yè)領域治學嚴謹、博學多才,不畏權貴,與世無爭,還能夠看到他日常生活的近乎弱智的可愛,很有大智若愚的意思。 能夠了解一個兢兢業(yè)業(yè),聰慧過人的好女兒錢媛。也能了解楊絳相夫教子,不甘落后的好母親。對丈夫的依戀,對女兒的不舍,都讓人覺得那么溫暖。
開篇我們老了。關于夢的記錄,我是相信人老了確實會是那樣的,就像人在臨終前的回光返照,還像 人們常說的第六感覺,親情是相通的,摯愛的人永遠在一起,什么都分不開。
第二部分我們仨失散了。 苦難是財富,不是包袱。無論現實多么殘酷,多么不公,只要仨人能在一起 ,能踏踏實實做學問,哪怕圍坐在有一間陋室三人也能其樂融融。還有什么比一家三口一起吃飯,一起探險,一起做研究共開心的事兒呢?
第三部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也許楊絳一生都是幸福的,因為她享受著屬于自己的幸福。親情永遠那么溫暖,只是有人感覺得到,有人忽略了而已,人生路上不要走得太匆忙,停下腳步,享受一下屬于自己的仨人幸福吧。
關于附錄。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那些曾經屬于三人的小幸福。其實生活從來不缺少美,不缺少幸福,只是我們太匆匆,好多美、好多幸福都在不經意間錯過了。也許有一天,坐著搖椅在太陽底下,獨自翻看老相片時,如電影般的過去,會讓我們久久回味 ,因為那里面有太多的回憶。
我們仨,在一起,相守相助。你呢?
我們三的讀書筆記3
《我們仨》由錢鐘書先生的遺孀、作家楊絳所著。本書分兩個部分,一部分以“夢”的形式隱喻情感,一部分記述現實。現實部分,從1935年伉儷二人在牛津求學寫 起,一直到1998年錢鐘書去世,半個世紀的悲歡離合,最后都化作一位百歲老人對家人綿綿的思念。作者所思念的,是一個與世無爭的學者家庭,妻子楊絳、丈 夫錢鐘書、女兒錢媛,一家三口都是單純的文人,不沾是非,不涉政治,任世事浮沉,不改做人本色。但在中國20世紀風云變幻的大背景下,“我們仨”依然飽經 戰(zhàn)火、疾病、政治、生死的洗禮,難以獨善其身。
在 “我們仨”中,女兒錢媛無疑是處于最中心的位置。在楊絳的眼中,女兒懂事、聰慧、好讀書,是自己“平生唯一杰作”。錢家家長(錢鐘書之父)“得意非凡”地 宣稱:“女孫健汝(錢媛)”是“吾家讀書種子也”。但就是這樣的一個“可造之材”,卻多病多難,生不逢時。“上高中學時背糞桶,大學期間下鄉(xiāng)下廠,畢業(yè)后 下放四清,九蒸九焙,卻始終是一粒種子,只發(fā)了一點芽芽。”其間的遺憾憋悶,溢于言表。
楊絳先 生為女兒的才華惋惜,但楊絳她自身何嘗又不值得惋惜。在錢鐘書的眼中,楊絳是“最賢的妻,最才的女”,誠然也。錢鐘書雖然才華橫溢,學貫中西,但有得必有 失,于生活計,幾乎百無一用。楊絳在牛津“坐月子”時,錢鐘書不時地在家做些“壞事”,將桌布染黑了,臺燈砸了,門軸弄壞了,均束手無策,唯有苦著臉向妻 子楊絳求救。楊絳一一安慰“不打緊”。出院后,她逐一“搞定”。錢母感慨這位兒媳,“在家什么粗活都干,真是上得廳堂,下得廚房。鐘書癡人癡福?!倍@對 于一個惜時如金的學者來說,是幸也,亦或不幸也?楊絳在翻譯上的造詣頗深,她翻譯的《堂吉柯德》,至今為止依然是中譯本外國名著中的經典之作。
“我 們仨”中最“寶貝”的自然是錢鐘書。錢鐘書是一個純粹得近乎單純的文人,他將畢生精力都投入到學術事業(yè)中。中國的文人,不論是傳統(tǒng)的還是現代的,在幾千年 的政治文化熏陶下,無非分兩種,一種當了官的,一種是想當官而不得的。即使隱士如陶淵明者,早年的愿望也是“大濟蒼生”,他幾次掛冠而去,均是迫于無奈, 不是因為嫌官小,就是因為不“合群”。而錢鐘書卻是一條漏網之魚,是一眾鴨棚中誕出來的一只天鵝蛋,是文人中的“病梅”,異類中的異類,幾千年以來,僅此 一枚。朱家驊許他一個聯合國科教文衛(wèi)的職位,他辭謝了;晚宴要和“極峰”(蔣中正)握手,他趁早溜回來了;收到國宴的請?zhí)?,他請病?即使是社科院文學所 的一個顧問銜,他也力辭得免。
錢 鐘書一生所愛,唯有他的書、他的家。在書里,他是學問的寵兒;在家中,他是精神的領袖。這兩個地方,自由、美好、安全,符合他全部的慧心與童心。他或許會 以為,這兩個地方都如英國哲學家洛克所說,“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笨蛇@句話顯然不符合中國國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田家無四鄰,獨坐一園 春”終究只是古代文人的美好奢望。1966年,錢鐘書和楊絳都被革命群眾“揪出”,成了“牛鬼蛇神”,被批斗,被“洗澡”,楊絳還被人剃成了“陰陽頭”, 苦不堪言。他們憑借平和的心態(tài)以及對學問的執(zhí)著,挺了過去。但是,女兒錢媛的丈夫王德一卻因不堪受辱,憤而自殺。
“世 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碎”。90年代中期,病床上的“我們仨”開始分頭寫作各自的《我們仨》。不久,錢媛病逝,次年歲末,錢鐘書亦離世?!笆O碌倪@ 一個我,再也找不到他們了?!贝酥行了幔y以向人道也。四年后,唯一完本的是楊絳版的《我們仨》,此時楊絳已是九二高齡。書中,一個個殘碎的夢境,一件件 細碎的小事,在黑白間雜的夜幕下,如一粒粒星辰,以愛作線串起,熠熠生輝。
無論悲歡離合,家庭都是人生最后、最好的庇護所。如果你愛家,就讀一讀《我們仨》吧。
我們三的讀書筆記4
一切沉重都未露出端倪的時候,她與愛人在異國享受他鄉(xiāng)的樂觀;大半輩子坎坷飄搖的時候,她珍惜苦中作樂、忙里偷閑的點滴生活。一家人自相遇到失散,平平淡淡享受親情溫暖、家庭幸福的日子。楊先生堅持在法國留學的那一年時間是她最快樂的日子,我卻從阿圓來到家中之后深切體會到了一種溫馨的、踏實的情感,她每每寫到女兒,必是憐惜、喜愛的自豪語氣。
一對可愛的父女從她的筆下跳脫紙卷,學識淵博卻生活不能自理的“拙手笨腳”錢鐘書,聰穎懂事卻“隨父造反”的楊絳“平生之杰作”錢瑗。一家三口,從年輕時的相互扶持,到年老后的相互依偎,他們心態(tài)平凡,只愿相聚不生離便一切滿足。有愛人陪伴,有女兒承歡,這就是家,親人離世,家人已去,家便成了客棧,老人的心在思念中空蕩著,在孤寂中充盈著。從質樸簡潔的語風中走過三人的一生,歷盡曲折卻僅存溫情。
楊先生在書中寫道:世間好物不牢堅,彩云易散琉璃脆。單是書中的章節(jié)名稱就能夠字字印證此話:我們倆老了;我們仨失散了;我一人思念我們仨。盡管句句引人心酸,我讀完卻沒有傷痛難抑、同情憐憫之心,反而愈是心如止水、羨慕不已。悲歡離合,動蕩不安在她的筆下都如此順其自然地隨時光而過,甚至沒有留下什么痕跡,更沒有怨恨,沒有自憐,沒有委屈不公。在她眼中,世間只愛侶、女兒二人,重心皆在家人身上,一同做學問,一同“探險”,一同把玩“石子”,其樂也融融。
二人的離世,令人悲慟,卻不招人絕望,這般年紀的先生,一路走來總歸會看淡。曾經的肝腸寸斷、心如死灰,如今卻是一番無陰無晴的平靜述之,平淡而不貧乏的文字懷念的是從前快樂的生活,相伴的幸福。先生是在憶自家的氣息,用一顆百歲老人沉淀的心尋找至親相會的通途,無旁人無關,不為告白與揭露,更非寫與他人博取同情與圍觀。
語氣淡而情感摯,文字平而意不乏。你能夠在書中看到自己的影子,看到生活中的父母天下一般普通,精彩的日子只因闔家團圓。先生毫不矯正揉造作地緩緩道來,叫人牽腸掛肚。讀一讀這本書,在還來得及之時,感相聚之幸,惜陪伴之福。
我們三的讀書筆記5
我防止跌倒,一手扶住旁邊的柳樹,四下里觀看,一面低聲說:“圓圓,阿圓,你走好,帶著爸爸媽媽的祝?;厝ァ!蔽倚纳仙w滿了一只一只飽含熱淚的眼睛,這時一齊流下淚來。
我的手撐在樹上,我的頭枕在手上,胸中的熱淚直往上湧直涌到喉頭。我使勁咽住,但是我使的勁太大,滿腔熱淚把胸口掙裂了。只聽的辟嗒一聲,地下石片上掉落下一攤血肉模糊的東西。迎面的寒風,直往我胸口的窟窿里灌。我痛不可忍,忙蹲下把那血肉模糊的東西揉成一團往胸口里塞;幸虧血很多,把渣滓污物都洗干凈了。我一手抓緊裂口,另一手壓在上面護著,覺得惡心頭暈,生怕倒在驛道上,踉踉蹌蹌,奔回客棧,跨進門,店家政要上閂。
我睜眼身在客棧。我的心已結成了一個疙疙瘩瘩的硬塊,居然還能按規(guī)律勻勻地跳動。每跳一跳,就牽扯著肚腸一起痛。阿圓已經不在了,我變了夢也無從找到她;我也疲勞得無力變夢了。
鍾書凄然看著我說:“我知道她是不放心。她記掛著爸爸,放不下媽媽。我看她就是不放心,她直在抱歉。”
老人的眼睛是干枯的,只會心上流淚。鍾書眼里是灼熱的痛和苦,他黯然看著我,我知道他心上也在流淚。我自以為已經結成硬塊的心,又張開幾只眼睛。潸潸流淚,把胸中那個疙疙瘩瘩的硬塊濕潤得軟和了些,也光滑了些。
晨光熹微,背后遠處太陽又出來了。我站在亂石頂上,前面是煙霧蒙蒙的一片云海。隔岸的山,比我這邊還要高。被兩山鎖住的一道河流,從兩山之間瀉出,像瀑布,發(fā)出嘩嘩水聲。
我眼看著一葉小舟隨著瀑布沖瀉出來,一道光似的沖入茫茫云海,變成了一個小點;看著看著,那笑點也不見了。
但是我只變成了一片黃葉,風一吹,就從亂石間飄落下去。我好勞累地爬上山頭,卻給一下子掃落在古驛道上,一路上拍打著驛道往回掃去。我撫摸著一步步走過的驛道。一路上都是離情。
牛津人情味重,郵差半路上遇到我們,就把我們的家信交給我們。小孩子就在旁等著,很客氣地向我們討中國郵票。高大的警察,帶著白手套,傍晚慢吞吞地一路走,一路把一家家的大門推推,看是否關好;確有人沒關好門的,警察會客氣地警告。我們回到老金家寓所,就拉上窗簾,相對讀書。
我們如要逃跑,不是無路可走??墒且粋€人在緊要關頭,決定他何走何從的,也許總是他最基本的感情。我們從來不唱愛國調。非但不唱,還不愛聽。但我們不愿逃跑,只是不愿去父母之邦,撇不開自家人。我國是國恥重重的弱國,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們不愿意。我們是文化人,愛祖國的文化,愛祖國的文字,愛祖國的語言。一句話,我們是倔強的中國老百姓,不愿做外國人。我們并不敢為自己樂觀,可是我們安靜地留在上海,等待解放。
人世間不會有小說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地一起過日子?!?/p>
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雜著煩惱和憂慮。
人間也沒有永遠。我們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歲末,鍾書去世。我們三人就此失散了。就這么輕易地失散了?!笆篱g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爆F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我消醒地看到以前當作“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
我們沒個坐處,只好盤膝坐在地下。他從被子側邊伸出半只手,動著指頭,讓我們握握。阿圓坐在床尾抱著他的腳,他還故意把腳動動。我們三人又相聚了。不用說話,都覺得心上舒坦。雖然是古驛道上,這也是全家團聚。
我疑疑惑惑地在古驛道上一腳一腳走。柳樹一年四季變化最勤。秋風剛一吹,柳葉就開始黃落,隨著一陣一陣風,落下一批又一批葉子,冬天都變成光禿禿的寒柳。春風還沒有吹,柳條上開始發(fā)芽,遠看著已有綠意;柳樹在春風里,就飄蕩著嫩綠的長條。然后蒙蒙飛絮,又變成了光禿禿的寒柳。我在古驛道上,一腳一腳的,走了一年多。
她鮮花般的笑容還在我眼前,她溫軟親熱的一聲聲“娘”還在我耳邊,但是,就在光天化日之下,一晃眼她沒有了。就在這一瞬間,我也完全省悟了。
我們三的讀書筆記6
《我們仨》是楊絳先生晚年對先后離她而去的女兒錢瑗、丈夫錢鐘書及一家三口的往事回憶錄。
本長篇散文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以一段夢境為開端,雖然篇幅很短卻給行文一種幽悵的基調,讓讀者能夠靜下心來去品味,意味深長。第二部分用夢幻般的描寫形式,寫了丈夫、女兒的相繼離去。第三部分則是三人的生活往事,透著溫馨、樸實和快樂。
這三部分的順序安排是極好的,如一首起初透著悲涼的歌,曲中卻變得溫瀾潮生。如果順序變了,味道也就淡了。全文通篇以往事寫生活、以夢幻寫死別,一實一虛,相得益彰?!皦艟硽v歷如真,醒來還如在夢中。但夢畢竟是夢,徹頭徹尾完全是夢。”
楊絳先生對丈夫、女兒的想念縈繞其間、獨留一人的那種滄桑感揮散不去??此迫臎]有睹物思人,沒有觸景傷情,只是用平淡質樸的語調講述了一個平淡的夢、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通篇未寫自己的心理,卻將喪親的感受地呈現了出來。深藏其中的寧靜和悲涼,是一個老者的釋懷。
中學生我們三的讀書筆記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