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在路上》經典觀后感精選作文
永遠在路上!正在進行時,反腐倡廉永無休止符!任何時代任何國度都存在陰暗的一面,反腐是一個世界性難題,很難攻克,但可以多措并舉打造制度的牢籠。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關于《永遠在路上》經典觀后感精選作文,歡迎借鑒參考。
《永遠在路上》經典觀后感精選作文一
昨晚躲在被窩里看了最近正大火的反腐紀錄片《永遠在路上》,簡直讓人在被窩里直呼爽,真是大快人心!也許國外很多國家都不敢做的事情,卻做到了,檢視我黨,十分敬佩!外媒對中國的反腐行動評價之高,想必是因為做出了他們不敢做的事吧。
看到許多“打老虎”相繼,我更多是感到驚駭!身為省紀委,市長,卻沒有以身作則,清正廉潔,那讓底下的人怎么看?所謂上梁不正下梁歪,領導違紀,只會讓那些渴望真心為人民辦實事的干部人員寒心!讓人民寒心!他們睹的,是人民的未來!國家的未來!當他們享受著被人獻媚討好,熱情追捧時,可曾記得他們還有良心?當他們理所當然的接賂,開著豪車,住著豪宅時,可曾想到中國還有萬千百姓身處水深火熱之中?更有甚者權勢滔天,妄圖用自己的權力阻礙檢查工作,蒙混過關。人在做,天在看。無論當時多么風光無限,肆無忌憚,到頭來只會落得被人民唾罵,遺臭萬年的結局。看到許多官員都為自己的行為悔恨不已,潸然淚下,我卻在心里冷笑一聲,早知如此,何必當初?現在悔恨還有什么用?錯誤已經釀成,再多眼淚也挽救不了犯下的罪行!有個貪官說得好,小時候我最討厭貪官,沒想到現在自己卻成了貪官。何其諷刺!
許多官員都是農村家庭出身,貧困和饑餓使他們奮發(fā)圖強,出人頭地,決心當個好官,改變現狀,改變更多如他們一樣出身的人。然而,因為自己的貪欲使自己成為了曾經自己最討厭的人。人的貪欲無窮無盡,一旦被欲望操控,便很難回頭。如何控制自己的貪欲,是每個為官者必須思考和反思的。
官員這個詞,不應該和老百姓存在距離。當了官,不意味著高人一等,不意味著可以為所欲為。當人們提起官員時,不應是敬畏、害怕、或者漠不關心的。官員沒什么了不起。官員應該融進百姓之中,設身處地的為百姓著想,官員手中的權利,是為人民服務的。要當官,就要做好吃苦耐勞,和百姓同呼吸,共命運的準備,而非是為了一己私欲。當官,注定了路途艱難,也許得不到很多金錢,或者其他物質上的東西,也許注定一生清貧,但卻贏得了老百姓的信任,老百姓會記得你,歷史會銘記你。
這時我想起了古人。古書上對為官者的評價往往只有簡單的一句:清正廉潔,為民清命
但這簡簡單單的一句話就已讓人動容。說過:“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只有把個人擔當和天下聯(lián)系起來,才能不顧自己,全身心投入到國家建設中去。
《永遠在路上》經典觀后感精選作文二
《永遠在路上》是之后,黨中央推進全面從嚴治黨成果的一次集體總結、亮相。片子在全國各地取景,采訪了諸多一線的紀檢辦案人員、專家學者,更讓許多曾經身處高位最終的黨員干部現身說法,制作考究、邏輯嚴密、論理深刻、發(fā)人深省。
這部電視片,八集,一天一集,選在十八屆六中全會前,在國家最高級別電視臺的黃金時段播出,一則為全會營造聲勢、凝聚共識,一則為提醒全體黨員領導干部牢牢樹立“紅線”意識,一則也是為重塑黨在廣大民眾心中的清正廉潔的形象。即便不作安排,也值得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所有人觀看、思考。
古今中外,反腐是個永恒的話題,更是個正義的話題。在現代漢語里,“腐敗”一詞有三層含義,既可指物體腐爛,也可指行為墮落,也可用來指制度、組織、機構、措施的混亂、黑暗。
食物腐敗了,餿了,酸臭變質了,不能吃,否則就要鬧肚子,甚至致命。作為社會人來講,行為墮落了,可能影響他人,就要糾正,如果危害到社會,還要受到法律制裁。而制度、組織、機構、措施等更宏觀的腐敗,其實和食物腐敗一個道理,是能夠危及整個社會肌體的正常運行,讓最大多數民眾受害。因此,紀檢部門也常用“猛藥去疴、刮骨療毒”等擬人化手法來修辭反腐。
“疴、毒”百害而無一利,去掉、刮除能讓肌體重獲生機,能夠保護最大多數民眾利益。反腐是光明反對黑暗,正義反對邪惡,生存反對毀滅,是所有正常人的本能,也是一個健全的社會、健康的政黨的應有之義。《永遠在路上》也用不少事例講了這個道理。
讓已經走下神壇、淪為階下囚的高級領導干部,重新面對鏡頭,意義深遠。這些曾經手握重權的人,沒了往日的趾高氣揚,有的甚至失聲痛哭,自責、悔恨,愧對黨,愧對家人,愧對百姓。讓他們以“過來人”的身份講述自己的蛻變的過程,為的是讓當下的領導干部不要重蹈覆轍。片子如果能讓周永康、____、徐才厚、郭伯雄、令計劃等接近國家核心的腐敗份子,像其他貪官一樣在片中坦白、發(fā)聲,就更能顯示透明、無差別,更有教育意義了。
可能有些人連續(xù)看了這部電視片,會覺得有些“跳戲”。片中的高級領導干部,對黨的紀律、對紀檢監(jiān)察工作極為熟悉,在任時還經常在各種會議上大談特談黨風廉政建設,要求其他黨員干部嚴于律己、廉潔從政,一旦下了臺,就對自己全盤否定。那么他們當初的那些話是肺腑之言,還是只是些應付組織的“場面話”?
即便已經,這些高級干部在面對鏡頭自我陳述時,語言流暢、思維清晰、見解獨到,遣詞造句既接地氣又不乏考究,很有帶入感。如果陳述時的畫面不是故意設置成黑白的,這些干部的言談中甚至還會透出一種官威。
法國思想家米歇爾·??略岢觥霸捳Z即權力”,整體或者個人掌握和使用的詞匯、表達的話語,既能成為身份的象征,也能成為一種支配式的政治技術。的官員,雖然尊嚴和自由被剝奪,但是官場上常用的詞匯和邏輯表達卻沒有隨之喪失。
“官場如戲,全靠演技”的說法太過偏頗。其實,按照心理學家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論,每個人都在社會中扮演各種身份和“角色”,父母、子女、夫婦、上下級等等,這個倒無可厚非。而且,這些官員的實際政績和貪腐行為也要區(qū)別對待,言語中殘留的某些“官話”“套話”也不必求全責備。重要的是,其他干部能否認清腐敗的根源,防微杜漸。
片中的官員里,好像只有____擁有鮮明的“紅二代”背景,大多數還是苦出身,除了能力之外的資本等于零。白恩培出身于貧苦農民家庭,周本順也出身貧寒之家,而且從小就痛恨貪官……可是在與商人、企業(yè)家打交道的過程中,未能經受住誘惑,思想拋錨、道德滑坡,成為自己曾經不恥的人。
有人說,貪官的懺悔是鱷魚的眼淚。鱷魚流淚只是潤濕眼睛的本能反應,而貪官的懺悔也只是為了求得寬大處理,所謂“早知今日,何必當初”。我倒是愿意相信這些官員在片中悔恨的眼淚、哭訴,我甚至愿意相信他們當初在大會講臺上的義正詞嚴。
因為,我相信,大多數人從小接受的社會主義教育,從來不是鼓勵人們去當貪官。這些官員在“出事”前,也在試圖“扮演”一個好領導、好丈夫、好父親、好兒子。否則,怎么會一路飛黃騰達、青云直上,甚至接近權力核心,組織部門從來都不曾考察嗎?
問題是,他們?yōu)槭裁磿兂涩F在的樣子?
1945年7月,民主人士黃炎培訪問延安。他看到的延安,街頭“無一人游手好閑”,意見箱在大街上隨處可見,“人人可上書于主席毛澤東”。他坦言:“延安五日中間所看到的,當然是距離我理想相當近的?!比欢柦浭朗碌狞S炎培有一個疑問,那就是:將來會怎么樣?一次談話中,他向毛澤東直接提出了這個問題。
偉大領袖自信地答道:“我們已經找到了新路,我們能夠跳出這始興終亡的周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jiān)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我們有人民群眾的監(jiān)督。”
《永遠在路上》開頭就說,這段發(fā)生在70多年前的對話,在今天并不過時,仍然是對中國共產黨有力的鞭策和警示?!懊裰鳌薄白屓嗣駚肀O(jiān)督政府”,這是領袖的箴言,也是歷史的先聲和承諾。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對片中貪腐官員的變質問題刨根問底,是個系統(tǒng)工程,甚至能上升到哲學層面。但是,如何避免歷史一再重演,勿使后人復哀后人,讓《永遠在路上》中觸目驚心的案例永遠成為歷史,則是更需要每個領導干部認真思考的。
《永遠在路上》經典觀后感精選作文三
年下的一代的確更親體制,不過仍然看不清到底是年齡還是立場導致了這一結果。BBC把這個作品在首頁進行了推送;大家都知道BBC的風格,關于中國的新聞除非是凸顯了穆斯林的特權的,不論是奧運金牌還是航天成就,總能花一半篇幅把話題繞到中國的罪惡上然后批判一番,然而這次的報道中竟然沒有用什么嘲諷的修辭,簡直令人吃驚。
具體講一下制作上的黑點。
VO水平低下。VO明顯是習慣了新聞類節(jié)目的播報,慣用音高比片中正常旁白的音高要更高一些,聲音偏輕亮、快速、冷靜。在為本片配音時,VO明顯用力將聲音壓低,使聲音偏低沉,更符合紀錄片的要求;但當畫面播放黨的機關的會議、黨的領導人的講話或者播放新聞風的特效畫面時,迅速失去了控制,聲音回到慣用狀態(tài)。明顯的變化使得觀眾在欣賞時容易出戲,產生“像新聞聯(lián)播”的感想。
劇本設計中套路過于嚴重。開頭的城市背景展示與以《舌尖上的中國》為代表的一批紀錄片過度相似,修灰的坦白畫面與以前內部播放的反腐敗警示教育宣傳片毫無區(qū)別,黨領導人的講話畫面未做任何修剪令觀眾產生“像新聞聯(lián)播”的感想,對產業(yè)、歷史的展示充滿小家子氣,令人聯(lián)想到某些失敗的國外紀錄片。
畫面制作的失敗。全片構圖幾乎沒有亮點,黨的領導人的講話畫面拍攝極其失敗,沒有克服以高拍低的困難,使人物形象矮化,臉部肥胖的缺陷被放大;拍攝黨的工作人員時沒有考慮掩蓋其負面特征或者對負面特征進行創(chuàng)造性運用,使其形象極其平庸甚至令人厭惡;拍攝場景時光照與色彩極其糟糕,給觀眾留下中國的城市一片灰暗的印象;拍攝腐敗罪證時光照完全缺位,構圖完全沒有思考,沒有突出腐敗的觸目驚心,反而讓觀眾產生同情腐敗分子的心理,以至于引發(fā)觀眾之間的爭吵,起到反宣傳作用;拍攝采訪時背景布置也完全沒有思考,若要表現艱苦樸素、貼近群眾則背景缺了生活氣息與繁忙的工作氛圍,若要體現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則畫面也沒有科技感和疏離感,每一幀背景都在印證中國官僚“土”的普遍印象,更不用說體現任何藝術感,也起到反宣傳作用。
聲音制作的失敗。大量CV的普通話水平令人懷疑他們是如何通過公務員考試/選拔的,這再一次印證中國官僚“土”的普遍印象,同樣起到反宣傳作用。音效的使用極其老套,跟前述劇本的老套可以類比,這種老套的音效,制造震撼力時無法給觀眾震撼,制造辛酸感時無法讓觀眾辛酸,制造昂揚感時無法讓觀眾昂揚,這是在浪費作品中有限的空間資源。BGM的使用令人疑惑,黨的領導人講話時沒有壯士斷腕、披荊斬棘,專家訪談時沒有痛定思痛、追根溯源,VO也幾乎沒有BGM配合,這還僅僅是使用上的問題,更不用說BGM本身質量之低;考慮到央視握有亞洲一流的音樂版權庫,這種失敗令人尤其難以接受。
人物塑造的完全缺失。全片完全沒有任何意圖去塑造人物形象。李春城是少有的如同____一樣可以吸引觀眾注意力的體制內人物,他們的魅力來自于尚未被完全否定或拆穿的良知與夢想,可是本片對這樣一個難得的人物寥寥帶過,沒有展示他帶有理想主義色彩的當年,沒有刻畫身處染缸中從偷腥到瘋狂的墮落,僅僅把懺悔的畫面拿出來糊弄觀眾,這種作品是難以動人的。對黨的領導人的形象沒有任何塑造的膽略,連吹捧“偉大改革者”的勇氣都沒有一絲一毫,僅僅是播放毫無修剪的講話畫面。對黨的工作人員,這一極其具有話題性的群體,竟然完全沒有任何努力去塑造其效忠組織、堅守理想、痛恨腐敗、與壞分子斗智斗勇的形象,而是放任片中出現襯衫套圓領衫的領導、臉上長肉瘤的年輕男性紀檢干部、皮膚病變的中年女性紀檢干部、鋼盔搭配運動鞋的執(zhí)法人員,人物魅力連在西方和日本影視作品中作為負面角色出現的納粹分子都比不上。至于創(chuàng)造性、藝術性的運用更是完全找不到,沒有任何表現紀檢工作人員工作外的另一面、構造立體人物形象的意圖,沒有任何表現腐敗分子洗心革面重新做人的未來前景的膽量,沒有任何搞象征、解構的想法。
站現在又開放了評論,不過彈幕仍然關閉。我在國內活動并不廣泛,了解輿論全靠網絡,但總覺得近兩年“制度自信”的確在逐漸強化,今日即使是不含批評內容的改革言論也很難避免挨自發(fā)性的噴。如果討論這種作品的人更多一些,也許我能做出更有說服力的觀察。
臥煙社在B站出了一個不錯的同人作品,頗值得欣賞。
《永遠在路上》經典觀后感精選作文四
我們知道他們在演戲,他們也知道自己在演戲,他們也知道我們知道他們在演戲,我們也知道他們知道我們知道他們在演戲,可他們還在繼續(xù)演戲。
我們知道他們在拍戲,他們也知道自己在拍戲,他們也知道他們在拍戲,他們不確定我們是不是知道他們在拍戲,但他們仍然一無返顧地拍戲。
他們真的很辛苦,在外面要演戲,在里面也不能休息。
他們真的很敬業(yè),雖然自己都不信,卻也要讓我們相信。
《永遠在路上》經典觀后感精選作文五
一直對中央電視臺拍攝的反腐紀錄片《永遠在路上》充滿好奇,周末閑來無事,隨便點開了一集開始觀看。坦白講,我認為本片最吸引人的亮點是非官媒無法掌握的資源——鋃鐺入獄的貪官訪談片段、在任的省部級主要官員的采訪視頻、中央主要領導的會議資料......但是從紀錄片的藝術價值乃至其教育意義上而言都乏善可陳。
在第四集《利劍出鞘》中,主要記敘了兩位官員——曾任山西省呂梁市市委書記的聶春玉和曾任江西省省委書記的蘇榮。紀錄片從山西煤礦工人下井片段開始講起,從山西省煤炭經濟發(fā)展的大背景逐漸過渡至呂梁市市委書記的貪腐事實,在回顧古代吏治歷史之后,開始對蘇榮的犯罪事實進行了進一步的陳述。在敘述兩位貪官的貪腐情況時,普遍采用新聞作引、主人公自陳、相關責任人發(fā)表意見、專家學者抒發(fā)感想等方式。敘述方式較為刻板生硬重復乏味,比起紀錄片,更像是在播放新聞,很容易給觀眾造成審美疲勞。
思考本片拍攝的主要目的,無非兩個,一是要向觀眾展示政府近年來在反腐工作上取得的成績;二是想通過此片為為官之人敲響警鐘。但是本片在拍攝過程中,視角過于宏觀,最能夠打動人心的對于貪官逐步走向貪腐之路的心路歷程的回顧,只是簡單地通過官員反省背稿式的自述進行展現,而對于腐敗事實也只簡單地通過宏觀數據等進行呈現。這種表現手法,一方面不足以對官員們產生深刻地教育意義、使其充分反省自身的貪腐苗頭;另一方面也不能使觀眾們獲得“一解心頭之恨”的快感從而肯定我國政府反腐工作的力度。以我的視角觀之,我認為在客觀陳述事實的同時,如果能多一些情感的元素以引發(fā)共鳴,或許能夠達成更好的教育目的。
總的來說,這畢竟是一部涉及話題較為敏感、政治色彩較為濃厚的記錄片,因此可能在拍攝過程中受到一些限制,存在不完美之處也有情可原。能夠給觀眾一個了解中國反腐工作、接觸官員內心的機會也是極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