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全國乙卷數學理科試題
2022年高考全國乙卷數學理科試題參考
2022年高考數學全國乙卷,順應新課標新課改思想,注重對數學能力及方法應用的考查,很好地與新一輪課改及高考銜接。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2022年高考全國乙卷數學理科試題,如果喜歡可以分享給身邊的朋友喔!
2022年高考全國乙卷數學理科試題
高考數學大題解題技巧
一、三角函數題
注意歸一公式、誘導公式的正確性(轉化成同名同角三角函數時,套用歸一公式、誘導公式(奇變、偶不變;符號看象限)時,很容易因為粗心,導致錯誤!一著不慎,滿盤皆輸!)
二、數列題
1、證明一個數列是等差(等比)數列時,最后下結論時要寫上以誰為首項,誰為公差(公比)的等差(等比)數列;
2、最后一問證明不等式成立時,如果一端是常數,另一端是含有n的式子時,一般考慮用放縮法;如果兩端都是含n的式子,一般考慮數學歸納法(用數學歸納法時,當n=k+1時,一定利用上n=k時的假設,否則不正確。利用上假設后,如何把當前的式子轉化到目標式子,一般進行適當的放縮,這一點是有難度的。簡潔的方法是,用當前的式子減去目標式子,看符號,得到目標式子,下結論時一定寫上綜上:由①②得證;
3、證明不等式時,有時構造函數,利用函數單調性很簡單(所以要有構造函數的意識)。
三、立體幾何題
1、證明線面位置關系,一般不需要去建系,更簡單;
2、求異面直線所成的角、線面角、二面角、存在性問題、幾何體的高、表面積、體積等問題時,最好要建系;
3、注意向量所成的角的余弦值(范圍)與所求角的余弦值(范圍)的關系(符號問題、鈍角、銳角問題)。
四、概率問題
1、搞清隨機試驗包含的'所有基本事件和所求事件包含的基本事件的個數;
2、搞清是什么概率模型,套用哪個公式;
3、記準均值、方差、標準差公式;
4、求概率時,正難則反(根據p1+p2+...+pn=1);
5、注意計數時利用列舉、樹圖等基本方法;
6、注意放回抽樣,不放回抽樣;
7、注意“零散的”的知識點(莖葉圖,頻率分布直方圖、分層抽樣等)在大題中的滲透;
8、注意條件概率公式;
9、注意平均分組、不完全平均分組問題。
五、圓錐曲線問題
1、注意求軌跡方程時,從三種曲線(橢圓、雙曲線、拋物線)著想,橢圓考得最多,方法上有直接法、定義法、交軌法、參數法、待定系數法;
2、注意直線的設法(法1分有斜率,沒斜率;法2設x=my+b(斜率不為零時),知道弦中點時,往往用點差法);注意判別式;注意韋達定理;注意弦長公式;注意自變量的取值范圍等等;
3、戰(zhàn)術上整體思路要保7分,爭9分,想12分。
六、導數、極值、最值、不等式恒成立(或逆用求參)問題
1、先求函數的定義域,正確求出導數,特別是復合函數的導數,單調區(qū)間一般不能并,用“和”或“,”隔開(知函數求單調區(qū)間,不帶等號;知單調性,求參數范圍,帶等號);
2、注意最后一問有應用前面結論的意識;
3、注意分論討論的思想;
4、不等式問題有構造函數的意識;
5、恒成立問題(分離常數法、利用函數圖像與根的分布法、求函數最值法);
6、整體思路上保6分,爭10分,想14分。
高中數學快速提分技巧
1、數學也要背
日本學者和田秀樹原本數學成績一塌糊涂,甚至都想放棄數學,去參加不要求數學成績的院校招生。直至一天他想到“背數學”的學習方法,他寫到:
這個技巧是:不懂的問題,直接看解答,先背起來再說。如此一來,一題一般只要5分鐘便背下來,從量來看,可以追趕得上成績好的同學。
各位猜猜看看,從開始背數學后,我的成績變好了嗎?結果是,我的成績進步神速,高中三年級時,數學模擬考試成績還進入全校前幾名。小我一歲的弟弟采用我的方法,數學成績后來也名列前茅。
無獨有偶,曾經的北京市文科狀元、北京大學段楠同學,也有類似的經歷。她在北京四中讀書時,高二第一學期期末考試只列上第30名,而且數學還沒及格。那么,她是如何把數學成績提上來的呢?她說:我學習數學有一個自己的小竅門,不一定對每個人有用,說出來僅供參考:我能學好數學是背例題背出來。我不喜歡題海戰(zhàn)術,喜歡從每種類型的題中找出一兩道典型題“背”過一兩次,理解之后,再看到難題就會拿著例題往里套了。
2、“臨陣磨槍”
以優(yōu)異成績考上復旦大學的李琪同學最后兩個月復習的絕招是:
在最后一個月里,我對數學只有一個“看”,看練習,看復習資料。一眼就看得出解題思路的,從此不管它;看不出的,就在草稿紙上演算,演算到理清思路就停止,并在題前作標記;很難的綜合題則比較正規(guī)地演算,目的仍在于尋找思路。
這種題一直做出結果,并在題前作另一種標志。三五天后,再回過頭來,沒有記號的棄之不顧;有標記的看一看,一般能看出從何處下手;另一種標記,看還看不出思路的,在草稿上演算,知道怎么做了,又停止。
如此突擊,原本每次考試數學總比別人少20~30分的李琪取得高考143分的好成績。
難怪有人頗有感觸地說:“數學好不好,其實與學習方法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