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形成的根本原因分析
風形成的根本原因分析
在有海陸差異對氣流運動的影響,在冬季,大陸比海洋冷,大陸氣壓比海洋高風從大陸吹向海洋。那么風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學習啦小編在此整理了風形成的根本原因,供大家參閱,希望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獲!
風形成的根本原因
形成風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氣壓梯度力。風受大氣環(huán)流、地形、水域等不同因素的綜合影響,表現(xiàn)形式多種多樣,如季風、地方性的海陸風、山谷風、焚風等。簡單地說,風是空氣分子的運動。要理解風的成因,先要弄清兩個關(guān)鍵的概念:空氣和氣壓??諝獾臉?gòu)成包括:氮分子(占空氣總體積的78%)、氧分子(約占 21%)、水蒸氣和其他微量成分。所有空氣分子以很快的速度移動著,彼此之間迅速碰撞,并和地平線上任何物體發(fā)生碰撞。
氣壓可以定義為:在一個給定區(qū)域內(nèi),空氣分子在該區(qū)域施加的壓力大小。一般而言,在某個區(qū)域空氣分子存在越多,這個區(qū)域的氣壓就越大。相應來說,風是氣壓梯度力作用的結(jié)果。而氣壓的變化,有些是風暴引起的,有些是地表受熱不均引起的,有些是在一定的水平區(qū)域上,大氣分子被迫從高氣壓地帶流向低氣壓地帶引起的。
大部分顯示在氣象圖上的高壓帶和低壓帶,只是形成了伴隨我們的溫和的微風。而產(chǎn)生微風所需的氣壓差僅占大氣壓力本身的1%,許多區(qū)域范圍內(nèi)都會發(fā)生這種氣壓變化。相對而言,強風暴的形成源于更大、更集中的氣壓區(qū)域的變化。
相對于地表面的空氣運動,風通常指它的水平分量。風是矢量,以風向、風速或風力表示。風向指氣流的來向,常按16方位記錄。風速是空氣在單位時間內(nèi)移動的水平距離,以米/秒為單位。大氣中水平風速一般為 1.0~10米/秒,臺風、龍卷風有時達到102米/秒。而農(nóng)田中的風速可以小于0.1米/秒。風速的觀測資料有瞬時值和平均值兩種,一般使用平均值。風的測量多用電接風向風速計、輕便風速表、達因式風向風速計,以及用于測量農(nóng)田中微風的熱球微風儀等儀器進行;也可根據(jù)地面物體征象按風力等級表估計。
海陸風形成原因
海陸風的水平范圍可達幾十公里,垂直高度達1~2公里,周期為一晝夜。白天,地表受太陽輻射而增溫,因為陸地土壤熱容量比海水熱容量小得多,陸地升溫比海洋快得多,因此陸地上的氣溫顯著地比附近海洋上的氣溫高。陸地上空氣柱因受熱膨脹,形成了如圖所示的氣溫(T)、氣壓(p)分布,在水平氣壓梯度力的作用下,上空的空氣從陸地流向海洋,然后下沉至低空,又由海面流向陸地,再度上升,遂形成低層海風和鉛直剖面上的海風環(huán)流。海風從每天上午開始直到傍晚,風力以下午為最強。日落以后,陸地降溫比海洋快;到了夜間,海上氣溫高于陸地,就出現(xiàn)與白天相反的熱力環(huán)流而形成低層陸風和鉛直剖面上的陸風環(huán)流。海陸的溫差,白天大于夜晚,所以海風較陸風強。如果海風被迫沿山坡上升,常產(chǎn)生云層。在較大湖泊的湖陸交界地,也可產(chǎn)生和海陸風環(huán)流相似的湖陸風。海風和湖風對沿岸居民都有消暑熱的作用。在較大的海島上,白天的海風由四周向海島輻合,夜間的陸風則由海島向四周輻散。因此,海島上白天多雨,夜間多晴朗。例如中國海南島,降水強度在一天之內(nèi)的最大值出現(xiàn)在下午海風輻合最強的時刻。
如果你在海邊住上一段時間,就會有這樣的體驗:晴朗的白天,常有風從海上吹來;而到了夜晚,風又從陸地吹向海洋。這種有規(guī)律循環(huán)出現(xiàn)的風就是氣象上所說的海陸風。日間陸地受太陽輻射增溫,陸面上空空氣迅速增溫而向上抬升,海面上由于其熱力特性受熱慢,上空的氣溫相對較冷,冷空氣下沉并在近地面流向附近較熱的陸面,補充那兒因熱空氣上升而造成的空缺,形成海風;夜間陸地冷卻快,海上較為溫暖,近地面氣流從陸地吹向海面,稱為陸風,這就是海陸風。海陸風因僅受一天的熱力差異影響,能量微弱,風力不大,范圍也小,一般僅深入陸地20~50千米,又稱濱海風,在靜穩(wěn)天氣最為顯著。海風對抑制中午暑熱,調(diào)節(jié)氣候有很好的作用。我國擁有千萬人口以上的上海市頗得海陸風的恩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