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是由什么形成的
國際能源署預計美國在2020年貨超越沙特成為全球最大的產(chǎn)油國,在2012至2018年間,北美石油平均日產(chǎn)量將增長390萬桶,占同期非歐佩克石油生產(chǎn)國新增產(chǎn)量部分的一半還多。不過石油怎么形成的呢?接下來就和學習啦小編一起去看看吧。
石油的形成:
生物成油理論
大多數(shù)地質學家認為石油像煤和天然氣一樣,是古代有機物通過漫長的壓縮和加熱后逐漸形成的。按照這個理論石油是由史前的海洋動物和藻類尸體變化形成的。(陸上的植物則一般形成煤。)經(jīng)過漫長的地質年代這些有機物與淤泥混合,被埋在厚厚的沉積巖下。在地下的高溫和高壓下它們逐漸轉化,首先形成臘狀的油頁巖,后來退化成液態(tài)和氣態(tài)的碳氫化合物。由于這些碳氫化合物比附近的巖石輕,它們向上滲透到附近的巖層中,直到滲透到上面緊密無法滲透的、本身則多空的巖層中。這樣聚集到一起的石油形成油田。通過鉆井和泵取人們可以從油田中獲得石油。
地質學家將石油形成的溫度範圍稱為「油窗」。溫度太低石油無法形成,溫度太高則會形成天然氣。雖然石油形成的深度在世界各地不同,但是「典型」的深度為四至六千米。由於石油形成後還會滲透到其它巖層中去,因此實際的油田可能要淺得多。因此形成油田需要三個條件:豐富的源巖,滲透通道和一個可以聚集石油的巖層構造。
非生物成油理論
非生物成油的理論天文學家托馬斯·戈爾德在俄羅斯石油地質學家尼古萊·庫德里亞夫切夫(Nikolai Kudryavtsev)的理論基礎上發(fā)展的。這個理論認為在地殼內已經(jīng)有許多碳,有些這些碳自然地以碳氫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碳氫化合物比巖石空隙中的水輕,因此沿巖石縫隙向上滲透。石油中的生物標志物是由居住在巖石中的、喜熱的微生物導致的。與石油本身無關。
在地質學家中這個理論只有少數(shù)人支持。一般它被用來解釋一些油田中無法解釋的石油流入,不過這種現(xiàn)象很少發(fā)生。
過去認為石油是從動物的屍體變化而成,因此,石油是不可再生的能源。不過,根據(jù)美國於2003年的一項研究,有不少枯乾的油井在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棄置以後,仍然可以生產(chǎn)石油。所以,石油可能並非生物生成的礦物,而是碳氫化合物在地球內部經(jīng)過放射線作用之後的產(chǎn)物。
石油的使用歷程:
早在公元前10世紀之前,古埃及、古巴比倫和印度等文明古國已經(jīng)采集天然瀝青,用于建筑、防腐、粘合、裝飾、制藥,古埃及人甚至能估算油苗中滲出石油的數(shù)量。楔形文字中也有關于在死海沿岸采集天然石油的記載。“它粘結起杰里科和巴比倫的高墻,諾亞方舟和摩西的筐簍可能按當時的習慣用瀝青砌縫防水”。
公元5世紀,在波斯帝國的首都蘇薩(Susa)附近出現(xiàn)了人類用手工挖成的石油井。最早把石油用于戰(zhàn)爭也在中東?!妒?、金錢、權力》一書中說,荷馬的名著《伊里亞特》中敘述了“特洛伊人不停地將火投上快船,那船登時升起難以撲滅的火焰”。當波斯國王塞琉斯準備奪取巴比倫時,有人提醒他巴比倫人有可能進行巷戰(zhàn)。塞琉斯說可以用火攻。“我們有許多瀝青和碎麻,可以很快把火引向四處,那些在房頂上的人要么迅速離開,要么被火吞噬。”
公元7世紀,拜占庭人用原油和石灰混合,點燃后用弓箭遠射,或用手投擲,以攻擊敵人的船只。阿塞拜疆的巴庫地區(qū)有豐富的油苗和氣苗。這里的居民很早就從油苗處采集原油作為燃料,也用于醫(yī)治駱駝的皮膚病。1937年,這里有52個人工挖的采油坑,1827年增加到82個,不過產(chǎn)量很小。
歐洲從德國的巴伐利亞、意大利的西西里島和波河河谷,到波蘭的加利西亞、羅馬尼亞,中世紀以來,人們就有關于石油從地面滲出的記載。并且把原油當作“萬能藥”。加利西亞、羅馬尼亞等地的農(nóng)民,早就挖井采油。最早從原油中提煉出煤油用作照明的不是美國人,而是歐洲人。19世紀40-50年代,利沃夫的一位藥劑師在一位鐵匠幫助下,做出了煤油燈。1854年,燈用煤油已經(jīng)成為維也納市場上的商品。1859年,歐洲開采了36000桶原油,主要產(chǎn)自加利西亞和羅馬尼亞。
中國宋朝的的沈括在書中讀到過“高奴縣有洧水,可燃”這句話,覺得很奇怪,“水”怎么可能燃燒呢?他決定進行實地考察??疾熘校蚶òl(fā)現(xiàn)了一種褐色液體,當?shù)厝私兴?ldquo;石漆”、“石脂”,用它燒火做飯,點燈和取暖。沈括弄清楚這種液體的性質和用途,給它取了一個新名字,叫石油。并動員老百姓推廣使用,從而減少砍伐樹木。沈括在其著作《夢溪筆記》中寫道:“鄜、延境內有石油……頗似淳漆,燃之如麻,但煙甚濃,所沾幄幕甚黑……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余始為之。蓋石油至多,生于地中無窮,不若松木有時而竭。”沈括發(fā)現(xiàn)了石油,并且預言“此物后必大行于世”,是非常難得的。
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發(fā)現(xiàn)和利用石油的國家之一。東漢的班固(公元32-92年)所著《漢書》中記載了“高奴有洧水可燃”。高奴在現(xiàn)在的陜西延長附近,洧水是延河的支流。“水上有肥,可接取用之”(見北魏酈道元的《水經(jīng)注》)。這里的“肥”就是指的石油。到公元863年前后,唐朝段成武的《酉陽雜俎》記載了“高奴縣石脂水,水膩浮水上,如漆,采以燃燈,極明”。西晉《博物志》(成書于267年)、《水經(jīng)注》都記載了“甘肅酒泉延壽縣南山出泉水,“水有肥,如肉汁,取著器中,始黃后黑,如凝膏,燃極明,與膏無異,膏與水碓缸甚佳,彼方人謂之石漆”。
宋朝的沈括在《夢溪筆談》中,首次把這種天然礦物稱為“石油”,指出“石油至多,生于地中無窮”。他試著用原油燃燒生成的煤煙制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沈括并且預言:“此物后必大行于世”。他已經(jīng)預見石油將來大有用途。
到了元朝,《元一統(tǒng)志》記述“延長縣南迎河有鑿開石油一井,拾斤,其油可燃,兼治六畜疥癬,歲納壹佰壹拾斤。又延川縣西北八十里永平村有一井,歲納四百斤,入路之延豐庫”。還說,“石油,在宜君縣西二十里姚曲村石井中,汲水澄而取之,氣雖臭而味可療駝馬羊牛疥癬。”說明約800年前,陜北已經(jīng)正式手工挖井采油,其用途已擴大到治療牲畜皮膚病,而且由官方收購入庫。
石油產(chǎn)品:
石油燃料
石油燃料是用量最大的油品。按其用途和使用范圍可以分為如下五種:
1.點燃式發(fā)動機燃料有航空汽油,車用汽油等。
2.噴氣式發(fā)動機燃料(噴氣燃料) 有航空煤油。
3.壓燃式發(fā)動機燃料(柴油機燃料) 有高速、中速、低速柴油。
4.液化石油氣燃料即液態(tài)烴。
5.鍋爐燃料有爐用燃料油和船舶用燃料油。
潤滑油和潤滑脂
潤滑油和潤滑脂被用來減少機件之間的摩擦,保護機件以延長它們的使用壽命并節(jié)省動力。它們的數(shù)量只占全部石油產(chǎn)品的5%左右,但其品種繁多。
瀝青和石油焦
它們是從生產(chǎn)燃料和潤滑油時進一步加工得來的,其產(chǎn)量約為所加工原油的百分之幾。
溶溶劑和石油化工產(chǎn)品
后者是有機合成工業(yè)的重要基本原料和中間體。
石油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