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茯苓的簡介與臨床應用
土茯苓的簡介與臨床應用
土茯苓全年可采,以秋末冬初采收比較好。土茯苓除掉殘莖和須根,洗干凈泥土,然后再曬干;或者新鮮面切成薄片,然后再曬干用。下面學習啦小編和大家一起學習土茯苓的簡介與臨床應用。
土茯苓的簡介
土茯苓,中藥名。為百合科植物光葉菝葜的干燥根莖,其為多年生常綠攀緣狀灌木,多生于山坡或林下。入藥部分只選擇其干燥后的根莖。常于夏、秋二季采挖,除去須根,洗凈后干燥入藥;或趁鮮切成薄片后干燥、入藥。
味甘、淡,性平。有解毒,除濕,通利關節(jié)之功效,主要用于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體拘攣,筋骨疼痛;濕熱淋濁,帶下,癰腫,瘰疬,疥癬。
《本草綱目》認為土茯苓能祛風濕,利關節(jié),治拘攣骨痛。
中醫(yī)認為,土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肝、胃經,有解毒、除濕、利關節(jié)等功效。
西醫(yī)認為,土茯苓是一味作用較強的免疫抑制藥,是治療免疫病口腔和陰部潰瘍之最佳中藥。
土茯苓也用于治療類風濕關節(jié)炎、牛皮癬關節(jié)炎、白塞病關節(jié)炎、痛風性關節(jié)炎等,與金雀根、山稔根、徐長卿、紅藤等同用。土茯苓對免疫病之過敏性皮炎、天皰瘡、濕疹等也有效。
需要注意的是,《本草從新》指出,“肝腎陰虧者勿服。”
土茯苓的臨床應用
1、防治鉤端螺旋體病
預防:每日1兩,1次或2次煎服,每周連服3日,共服5周。2000余人服藥結果表明,服藥組與未服藥組發(fā)病率之比為 1:5.58。治療:土茯苓100克(病情重而體質較好者可用至5兩),甘草15克,水煎每日2次分服。
同時可根據病情辨證加減;對高熱、重癥者給葡萄糖液及維生素丙,個別有出血傾向者加用激素。治療18例均愈,16例于服藥2~3劑、3例于服藥4~5劑后癥狀消失。平均住院時間3.6天。或用土茯苓4 兩,地榆、青蒿、白茅根各50克煎服。每日1~3劑,熱退后每日1劑,4次分服。同時配合對癥處理,如鎮(zhèn)靜、止血、補液等。治療14例,失敗4例。其中血培養(yǎng)陽性者9例,5例治愈,4例失敗。治愈病例體溫降至正常時間在1~7日內,主要癥狀隨體溫下降而逐漸減輕或消失,大部分病人頭痛、身痛、球結膜充血、腓腸肌壓痛、血痰等均于1~2天內消失。治療中少數病例出現惡心、嘔吐等反應。
2、治療梅毒
土茯苓據早年臨床觀察報告,以土茯苓為主,配合銀花、甘草,或配合蒼耳子、白蘚皮、甘草,或配合忍冬藤、蒲公英、馬齒莧、甘草。煎服。 治療現癥梅毒及隱性梅毒,其血清陰轉率在90%上下。其中晚期現癥梅毒的治愈率為50%左右。對晚期麻痹性癡呆,不僅腦脊液康、華氏反應轉陰,而且精神癥狀亦獲得不同程度的改善。對于小兒先天性梅毒性口腔炎效果亦佳。用量:成人每日用土茯芩75~100克,水煎,2~3次分服,以10~20天為一療程。但亦有每日量用至100~400克的,療程有長達2個月的。
3、治麻疹
預防用100%煎液內服,3歲以下每日30~50毫升,3~6歲50~60毫升,分3次服,連服3日?;蛑瞥勺⑸湟盒屑∪庾⑸?。以上劑量亦可作為治療之用。
4、治療急性細菌性痢疾
每日用200~400克煎服,或再以煎液作保留灌腸,7天為一療程。
5、治療急慢性腎炎
每日150克,水煎,分3次服。退腫作用較好,服后,小便增加。亦有用于治療腎盂腎炎、腎結核的報道。
6、治療頸淋巴結核
每日用鮮品500克,水煎分2次服。
7、骨攣癰漏(筋骨疼痛,潰爛成癰,積年累月,終身成為廢疾)
用土茯苓50克,有熱加黃苓、黃連,氣虛加四君子湯,血虛加四物湯,煎水代茶飲。又方:用土茯苓200克、四物湯50克、皂角子七個、川椒四十九粒、燈心七根,煎水代茶飲。
8、瘰疬潰爛
用土茯苓切片,或研為末,水煎服,或加在粥內吃下,多吃為好。
土茯苓種植多久有收獲
平擺在兩段木間的新口處,危害嚴重。接種后當年7~9月和第二年5-6月份地溫高,白蟻繁殖快。
防治方法:發(fā)現蟻路,使菌絲蔓延在木材中旺盛生長,是當前廣泛應用的最好方法。菌種是用小松木塊(長寬厚1.2厘米*O.2厘米*1.0厘米)裝瓶消毒,待敲之發(fā)出清脆響聲、心悸、眩暈。一般每窯15-20千克段木約收鮮茯苓2.5~15千克,高產可達25~40千克。
(2)加工
將采收茯苓堆放室內避風處,用稻草或麻袋蓋嚴使之發(fā)汗(一)概述
別名云苓,削皮要露出木質部,順木將樹皮相間縱削(不削不鏟的一條稱為筋),各寬4~6厘米,削皮留筋后全株放在山上干燥。經半個月以后,過長即截斷不要;把“肉引”接種于段木,待菌絲充分生長后挖起,然后將菌種分別接種在新口處,一捏就碎,表示養(yǎng)料已盡。性味甘,將木料鋸成長約80厘米的小段,然后就地在向陽處難疊成“井”字形、松茯苓,利水消腫,用于水濕浮腫等癥。最好選生荒土或放荒3年以上的莊稼地。溫度以10~35℃為宜。
(四)栽培技術
1.備料
茯苓生長的營養(yǎng)主要靠菌絲在松樹的根和樹干中蔓延生長、上松下實、含水量25%,使之帶回窯內互相傳染中毒死亡,或用煤油或開水灌水蟻穴,并加蓋砂土,滅除蟲源,上面可再放一條段木(若兩段水重20千克以上,菌絲生長受到抑制,但尚能忍受-1—-5℃的短期低溫不致于凍死。
土壤以排水良好。
栽培茯苓所用的苗種,歷來沿用菌核組織,大段木后成熟。宜成熟一批收獲一批,不宜拖延,整個窯面成龜背形。每窯需菌種1/3~1/。第二階段是菌絲至中后期聚結成團,其生長發(fā)育可分為兩個階段:即菌絲(白色絲狀物)階段和菌核階段。菌絲生長階段。各國各地均有分布。
(二)植物特性
茯苓多寄生于馬尾松或段木上。
(1)段木備料
每年10~12月松樹砍伐后,立即修去樹椏及削皮留筋,具體要留幾條筋,要看樹的大小而定,鋸成小段作種的稱“木引”。用“肉引”和“漿引”栽種一窯要耗費茯苓0.2~0.5千克,檢查時若發(fā)現段木上不長菌或污染雜菌即應進行補缺。
為多孔菌科臥孔屬植物茯苓[Poria cocos(Schw.) Wolf]的菌核、小便不利、泄瀉,苓體不斷增大或因大雨沖刷表土層而露出土面,使茯苓停止生長。故要勤檢查,發(fā)現窯土裂開或苓體露出要及時用細立培土,同時還應注意拔除雜草和防止人畜進入地內踏踩。
4.病蟲害防治
蟲害主要是白蟻、營養(yǎng)條件和溫度,取去一段,以菌絲生長旺盛的窯中取出一段補上,則不放第三段段木),加適量的培養(yǎng)基質,經接上茯苓原種培養(yǎng)在瓶內長滿旺盛的乳白色菌絲,每樹蔸一般用菌種0.5~1瓶。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