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平憲王劉蒼》文言文 閱讀附答案帶翻譯
《東平憲王劉蒼》文言文 閱讀附答案帶翻譯
——語文閱讀是語文學習的一大板塊。無論在考試還是在平日的積累中都非常重要,在升學考試中也占據(jù)著相當大的比例。為快速提高同學們的閱讀能力,學習啦小編給大家整理了,希望對同學們的語文學習有幫助。
《荀子·性惡》閱讀附答案及翻譯
人之性惡,其善者偽①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生而禮義文理②亡焉。然則從③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于爭奪,合于犯分亂理,而歸于暴。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導,然后出于辭讓,合于文理,而歸于治。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故鉤木必將待櫽栝④蒸矯然后直,鈍金必將待礱礪然后利。今人之性惡,必將待師法然后正,得禮義然后治。今人無師法,偏險而不正;無禮義,則悖亂而不治。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惡,以為偏險而不正,悖亂而不治,是以為之起禮義、制法度,以矯飭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教化人之情性而導之也。始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今之人,化師法、積文學、道禮義者為君子,縱性情,安恣睢而違禮義者為小人。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孟子曰:“人之學者,其性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偽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學,不可事。禮義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學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學、不可事而在人者,謂之性;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偽;是性、偽之分也。今人之性,目可以見,耳可以聽。夫可以見之明不離目,可以聽之聰不離耳。目明而耳聰,不可學明矣。
(節(jié)選自《荀子·性惡》)
[注]①偽:通“為”,人為努力。②文理:禮法。③從:通“縱”,縱容。④櫽栝:矯正竹木彎曲的工具。
【1】下列語句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生而有疾惡焉疾:嫉妒。
B.合于犯分亂理分:等級名分。
C.是以為之起禮義起:啟發(fā)。
D.凡性者,天之就也就:造就。
【2】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的詞語,意義、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 )
A.合于犯分亂理,而歸于暴然后出于辭讓
B.人之學者,其性善禮義者,圣人之所生也
C.然則人之性惡明矣曰:是不然
D.是以為之起禮義、制法度安恣睢而為禮義者為小人
【3】下列語句編為四組,全部直接表現(xiàn)荀子對“人性惡”的看法的一組是 ( )
?、倭钊酥裕泻美?②順是,故生而禮義文理亡焉
?、垅g金必將待礱礪然后利 ④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導
?、菀詾槠U而不正,悖亂而不治 ⑥令人之性,目可以見,耳可以聽A.①③⑤B.①②④C.②④⑥D.③⑤⑥
【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 )
A.荀子認為人缺少謙讓、誠信、禮法,是因為人好利、有嫉恨、好聲色。B.荀子依據(jù)古圣王所為認為,只有師法教化、禮義引導才能使人遠離惡。
C.荀子用駁論的方式,從“性偽之分”入手,否定孟子“性善”的觀點。D.荀子論人性與《勸學》中所闡釋的道理相近,所用的手法卻完全不同。
參考答案:
【1】C 起:設置,創(chuàng)立
【2】B B項兩句中的“者”皆為判斷句前一分句句末助詞。A項前“于”為介詞,“到”;后“于”為介詞,“對于”。C項前“然”為指示代詞,“這樣”;后“然”表肯定,“是的”、“對的”。D項前“為”(wèi)為介詞,“為了”;后:“為”(wéi)為動詞,“是”。
【3】B 。①②④都是直接表現(xiàn)荀子“人性惡”這一觀點的;③用比方表現(xiàn)荀子的觀點,屬于間接表現(xiàn);⑤此句主語是“古者圣王”而非荀子;⑥這是荀子闡釋人性是天生的道理,人的本性如同眼睛生來就能夠看到東西、耳朵來就能夠聽聲音一樣。
【4】D 《勸學》中荀子用了大量的比喻說明人只有通過后天的學習才能改變惡性;在《性惡》節(jié)選的這些文字中同樣可以看到這種手法,如:“故鉤木必將待 栝蒸矯然后直,鈍金必將待礱礪然后利。”
參考譯文:
人的本性是邪惡的,那些善良的行為是后天的作為。人的本性一生下來就喜好財利,依從這種本性,因此人們就產(chǎn)生了爭搶掠奪,謙讓的品德就消失了;一生下來就有妒忌憎恨的心理,依從這種本性,因此就產(chǎn)生了殘殺陷害,忠誠守信的品德就消失了,一生下來就有聲色的欲望,有喜歡美好音樂、美色的本能,依從這種本性,因此就會產(chǎn)生混亂,禮義法度就消失了。那么,放縱人的本性,依從人的情欲,就一定導致爭搶掠奪,一定跟違犯等級名分、擾亂禮義法度的行為相合,而最終回到亂動局面。因此一定需要師長和法席的教化,禮義的引導,這樣之后,對推辭謙讓這種美德人們才會做出,對國家的禮法人們才會遵守,(國家)就最終走向安定太平。用這些事實事看人的本性,這樣那么人的本性是邪惡的道理就很明顯了,那些善良的行為是人們后天的作為。
因為彎曲的木料一定要經(jīng)過 栝矯正加熱,才能變直,鈍的金屬器具一定要經(jīng)過磨礪,然后才能鋒利。人的本性邪惡,一定要經(jīng)過師長和法度的教化后才能端正,用禮義加以引導才能矯正。人們?nèi)绻麤]有師長和法度的教化,就會偏頗邪惡而不端正;沒有禮義的引導,就會悖亂而得不到管理。古代圣明的君王因人的本性是邪惡,認為(人)是偏頗邪惡而不端正的,悖逆禍亂而得不到治理的,因此針對這種情況建立了禮義、制定了法度,用來矯正整治人的性情從而讓他們端正,用來教化人們的性情以便引導他們。(古者圣王)開始都是出于整治社會秩序、從而使人的行為合乎道德原則。現(xiàn)在的人,被師長和法席所感化、積累文獻經(jīng)濟方面的知識、遵行禮義就是君子,(如果有人)放縱情性、習慣于胡作非為而違背禮義就是小人。由此看來,那么人的本性是邪惡的道理就很明顯了,那些善良的行為是人后天的作為。
孟子認為:“人們之所以學習,是因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我認為:這是不正確的。這是還不了解人的本性,就是對人先天的本性和后天人為努力之間的區(qū)別不了解。一般來說,本性是與生俱來的,是學習不來的,不是努力就能得到的。禮義是圣人創(chuàng)建的,是人們能夠學習、努力實踐做到的。人身上那種不能學習、不能努力就能做到的東西,叫本性;人可以學會、可以通過努力實踐做到的,叫人為努力,這就是本性和后天人為的區(qū)別。人的本性,比如說睛睛生來是用來看東西的,耳朵生來是用來聽聲音的。那可以看見東西的視力離不開眼睛,可以聽聲音的聽力離不開耳朵。視力和聽力是不可能學到的,這是很明顯的。
《東平憲王劉蒼》閱讀附答案及譯文
東平憲王劉蒼,建武十五年封東平公,十七年進爵為王。蒼少好經(jīng)書,有智思,顯宗甚愛重之。是時中興三十余年,四方無虞,蒼以天下化平,宜修禮樂,乃與公卿共議定南北郊冠冕、車服制度及光武廟登歌、八佾舞數(shù),語在《禮樂》《輿服志》。
四年春,車駕近出,觀覽城第,尋聞當遂校獵河內(nèi),蒼即上書諫曰:“臣聞時令,盛春農(nóng)事,不聚眾興功。動不以禮,非所以示四方也。”帝覽奏,即還宮。
蒼在朝數(shù)載,多所隆益,而自以至親輔政,聲望日重,意不自安。上疏歸職,帝不聽.。其后數(shù)陳乞,辭甚懇切。五年,乃許還國。
肅宗即位,尊重恩禮逾于前世,諸王莫與為比。后帝欲為原陵起縣邑,蒼聞之,遽上疏諫,帝從而止。自是朝廷每有疑政,輒驛使咨問。蒼悉心以對,皆見納用。
六年冬,蒼上疏求朝。帝以蒼冒涉寒露,遣謁者賜貂裘,使大鴻臚竇固持節(jié)郊迎。帝乃親自循行邸第,豫設帷床。蒼以受恩過禮,上疏辭曰:“臣聞卑高列序,上下以理。陛下親屈至尊,降禮下臣,每賜宴見,中宮注親拜,事過典故,臣惶怖戰(zhàn)栗,誠不自安。此非所以示群下、安臣子也。”帝省.奏嘆息,愈褒貴焉。
蒼還國,疾病,帝馳遣名醫(yī),使者冠蓋不絕于道。明年正月薨。元和三年,幸東平宮,帝追感念蒼,謂其諸子曰:“思其人,至其鄉(xiāng);其處在,其人亡。”因泣下沾襟。初,蒼歸國,驃騎時吏丁牧、周栩以蒼敬賢下士,不忍去之,遂為王家大夫,數(shù)十年事祖及孫。帝聞,皆引見于前,既愍其淹滯,且欲揚蒼德美,即皆擢拜議郎。
論曰:孔子稱“貧而無諂,富而無驕,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若東平憲王,可謂好禮者也。若其辭至戚去母后豈欲茍立名行而忘親遺義哉蓋位疑則隙生累近則喪大斯蓋明哲之所為嘆息嗚呼遠隙以全忠釋累以成孝夫豈憲王之志哉!
(取材于《后漢書·光武十王列傳》)
【注】中宮:皇后居住之處,借指皇后。
題目:
8.用斜線(/)給上面文言文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5分)
若其辭至戚去母后豈欲茍立名行而忘親遺義哉蓋位疑則隙生累近則喪大斯蓋明哲之所為嘆息嗚呼遠隙以全忠釋累以成孝夫豈憲王之志哉
9.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蒼以天下化平 以:認為。
B.尋聞當遂校獵河內(nèi) 尋:不久。
C.上疏歸職,帝不聽
聽:允許。
D.帝省奏嘆息,愈褒貴焉?。悍词?。
10.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3分)
A.動不以禮,非所以示四方也
不依據(jù)禮法而采取的行動,不是用來昭示四方的做法
B.尊重恩禮逾于前世,諸王莫與為比
(肅宗)尊奉恩禮超過前代,歷代帝王中沒有人能夠與他相比
C.自是朝廷每有疑政,輒驛使咨問
從這以后,朝廷每有疑而難決的政事,總派人(前往)征求(劉蒼的)意見
D.中宮親拜,事過典故
皇后親自(向臣)行拜禮,(臣所接受的)禮遇超越了常例的規(guī)定
1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3分)
A.劉蒼作為皇親被封王,但其影響大、有聲望靠的是自身才智。
B.劉蒼多次向帝王提意見,非但沒有觸怒帝王,反而很受器重。
C.劉蒼經(jīng)歷艱辛朝見君王,肅宗到郊外迎接以示對劉蒼的尊重。
D.丁、周二位輔佐劉家?guī)状说氖聦崳瑐让骘@示出劉蒼的魅力。
12.文中說:“若東平憲王,可謂好禮者也。”結合文意,概括東平憲王的“好禮”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請作簡要說明。(6分)
參考答案
8.若其辭至戚/去母后/豈欲茍立名行而忘親遺義哉/蓋位疑則隙生/累近則喪大/斯蓋明哲之所為嘆息/嗚呼/遠隙以全忠/釋累以成孝/夫豈憲王之志哉
9.D(?。翰炜?
10.B((肅宗即位后,對劉蒼的敬重和禮遇超過前代,諸王中沒有人能夠與劉蒼相比較)
11.C(人事對應有誤)
12.
(1)修治禮樂。太平安定后,與公卿大臣擬定了南北郊祭祀和冠冕車服等禮樂制度。
?、谝远Y諫君.制止顯宗皇帝在農(nóng)事繁忙時打獵,制止肅宗皇帝想替設眹建立縣邑的行為.
?、圻M退有儀。當聲望日降時,上疏請歸;回朝朝見時,對自己“受恩過禮”表達不安。
?、芏Y遇賢者。敬重丁牧、周栩等士人。
參考譯文
東平憲王劉蒼傳,劉蒼,建武十五年(40)封為東平公,十七年(42)進爵為王。劉蒼少年時好讀經(jīng)書,頗有智慧,為人長得一臉好胡須,腰圍粗壯,顯宗十分愛重他。等到即位,封蒼為驃騎將軍,設長史掾史員四十人,位在三公之上。永平元年(58),封蒼之子二人為懸侯。二年(60)將東郡之壽張、須昌,山陽之南平陽、囊、湖陵五縣加進東平國。這時中興三十多年,四方?jīng)]有憂患,劉蒼認為天下化平,應修禮樂,便與公卿共同議定南北郊冠冕車服制度,及光武廟登歌八佾舞數(shù),語在《禮樂》、《輿服志》。
四年(62)春,皇上車駕近出,觀覽城市房屋,不久聽說將到河內(nèi)狩獵,劉蒼上書勸阻道“:臣聽說時令,盛春農(nóng)事很忙,不可聚眾興功。古書說:‘田獵不宿,食飲不享,出入不節(jié),則木不曲直。’這是失春令的做法。臣知車駕今出,事從約省,所過之處吏人諷誦《甘棠》之德。即使這樣,動作不依禮節(jié),不是給四方示范。希陛下巡行田野,看看莊稼,消遙仿佯,按節(jié)而回。到了秋冬,才振威靈,整法駕,備周衛(wèi),設羽旄?!督?jīng)》上說:‘抑抑威儀,惟德之隅。’(大意:人有威儀,如宮室之制。)臣不禁內(nèi)心憂慮,伏自手書,求在陛下到達之處,表達一片至誠。”帝看了后,立即回宮。
劉蒼在朝數(shù)年,做了許多有益之事,可自己覺得以至親輔政,聲望一天天高,內(nèi)心有些不安,便上疏請求歸職。帝優(yōu)詔不聽。以后多次陳上,辭語十分懇切。五年(63)才許還國。
肅宗即位,對劉蒼的尊重恩禮超過前代,諸王沒有誰能和他相比。后來皇帝想替原陵、顯節(jié)陵修縣邑,劉蒼聽說了,連忙上疏,皇上聽從了,停止了作為。從此朝廷有可疑的政事,就派快馬去征詢意見。劉蒼全心對答,都被采納應用。
六年(62)冬,劉蒼上疏求朝。第二年正月,皇上同意了。特賜裝錢一千二百萬,其余諸王各一千萬。皇帝以為蒼冒涉寒露,派謁者賜貂裘,及太官食物珍果,使大鴻臚竇固執(zhí)節(jié)在郊外迎接。帝便親自循行邸第,預設帷床,錢帛器物無不充足齊備。劉蒼認為受恩過禮,情不自安,上疏辭謝道:“臣聽說貴有常尊,賤有等威,卑高列序,上下以理。陛下至德廣施,慈愛骨肉,既賜奉朝請,咫尺得見天儀,而親自屈至尊,降禮于下臣,每次宴享接見,常常興席改容,中宮親拜,事過典故。臣非常害怕,的確內(nèi)心不安,每會見,謙讓得手足不知放在哪里為好。這不是給群下做榜樣,安撫臣子的辦法。”皇上看了奏折十分嘆息,更加褒貴起來。
劉蒼回國,疾病,皇帝用快馬送御醫(yī),小黃門招扶,使者來往不斷在路上。又設驛馬千里,傳問劉蒼的起居。令四姓小侯諸國王主都集合到東平奔喪,前后賜錢共一億,布九萬匹。等到葬時,策寫道:“惟建初八年三月己卯,皇帝說:咨王丕顯,勤勞王室,親受策命,昭于前世。出作蕃輔,克慎明德,率禮不越,傅聞在下。老天爺不長眼睛,不報上仁,讓我一個人,早晚煢煢孑立,沒有終極。今詔有司加賜鸞輅乘馬,龍..九旒,虎賁百人,奉送王行。不是我的憲王,誰能蒙此恩德!魂如有靈,保此寵榮。嗚呼哀哉!”劉蒼立四十五年,子懷王劉忠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