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饋贈閱讀答案
最后的饋贈閱讀答案
父母給孩子最好的饋贈不是金錢,而是培養(yǎng)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下面是學習啦小編整理的《最后的饋贈》閱讀題目及其參考答案以供大家閱讀。
《最后的饋贈》閱讀原文
?、?013年2月16日下午3點左右,南航CZ6188次航班從北京起飛前往貴陽。半小時后,航班乘務長余芳推著服務車,開始為艙內乘客提供飲料。此時,裹在一條小毛毯里的寧寧闖入了余芳的視線。“孩子小臉蒼白,父母非常焦慮。”余芳回憶當時的場景。“我一直聽到小孩在咳嗽。聽得我的心都揪起來了。”記者葉欣當時也坐在這架飛機上,和寧寧父母的座位只隔了一排。
②在得知小寧寧呼吸困難后,余芳馬上同意了孩子母親調換座位的請求。在把母子倆領進頭等艙后,她啟用飛機上的手提氧氣瓶,準備為孩子輸氧,但她完全沒有想到,另一只更強大的“氧氣瓶”已經無聲無息地為寧寧開啟。
?、蹞?jù)南方航空公司一位工作人員介紹,頭等艙第二排的一位男士立馬站了起來,讓出了全客艙最寬敞的位置。余芳趕緊為寧寧輸氧,其他乘務員則協(xié)助她告知機長,并在客艙“廣播尋醫(yī)”。不過,余芳很快意識到,寧寧只靠輸氧恐怕支撐不了太久。通過病歷她得知,這個小寶寶患有“疑似肺炎”,這趟旅程就是京城求醫(yī)的歸途。這個有著17年工作經驗的乘務員向機長馮吉提議,按照民航法的相關規(guī)定,應該啟動應急預案。
④這時,飛機正飛至山西上空。一邊是寧寧越來越密集的咳嗽,臉色慘白,一邊是全體旅客的行程安排,馮吉在兩難中決定“先救孩子”。駕駛艙內,馮吉和太原機場及空管部門取得聯(lián)系??团撝械膹V播響起急促的聲音,通知全體乘客飛機即將緊急備降,援救病重嬰兒。人們的關愛就是一整瓶開啟的氧氣,輸向這個呼吸困難的弱小生命——空中,客艙內的128名乘客無一人提出異議;地面,有關部門立即傳來反饋,機場正在騰出跑道,急救車輛正駛向停機坪。
?、?ldquo;救人是第一位的,大家都很平靜,也很支持。”葉欣回憶說。
?、藓芸?,飛機安全備降太原。根據(jù)葉欣的估算,整個過程只有大約半個小時。
寧寧被母親抱上急救車,父親則等待貨艙開啟,提取行李。這時,余芳發(fā)現(xiàn)孩子的父親似有難言之隱。一問之下,才知夫妻倆已經“彈盡糧絕”,在太原恐難支撐。這位5歲孩子的母親馬上掏出4000元,飛機上的其他同事也都跟著慷慨解囊,“大家的錢包里只留下打的回家的錢”。
?、咭晃怀藙諉T在客艙廣播里為寧寧呼吁,“幾乎每個乘客都捐了錢”。在全體機組人員和乘客的見證下,共計17425.7元的善款被裝進一個黃色紙袋,交到孩子父親手中。余芳還在紙袋上留下手機號碼,叮囑道:“需要幫助,就打電話。”
?、鄼C艙內,一位登機時與寧寧母親坐在同排的乘客站起來,對著客艙大聲喊道:“今天機組人員的表現(xiàn)太優(yōu)秀了,讓我們?yōu)樗麄児恼啤?rdquo;隨即,機艙內掌聲連片響起。大約兩小時后,客機重新起航,飛往既定目的地。不時有乘客拉住空乘人員問:“有消息嗎?孩子怎么樣了?”他們中也許有人正趕去參加一場商業(yè)談判,也許有人正急著要見一位久別的親人,每個人的時間都值得被,每個人的事都不是小事。但在一個小嬰兒的生命面前,每個人都選擇了和,選擇把“生命的氧氣”給孩子。
⑨2月17日凌晨,余芳接到寧寧父親的電話,小生命最終沒能留住。但他小小的、呼吸困難的胸腔里,留下了那最后的饋贈。隨著那架為病嬰緊急降落的航班,人心也完成了一次溫暖的回歸。正如寧寧的母親所說,因為這份生命最后的禮物,“孩子帶著沉甸甸的關愛去往天國”。
?、猱斖?時許,飛機抵達貴陽龍洞堡機場。葉欣不得不取消本來計劃晚上6點開始的朋友聚會,但他說:“為了延續(xù)一個孩子的生命,我覺得值了。”
《最后的饋贈》閱讀題目
1.文章第⑥段寫夫妻倆已經“彈盡糧絕”是指。
2.畫波浪線句子的修辭手法及作用?
3.文章的題目是《最后的饋贈》,聯(lián)系全文,請簡要概括大家給予小寧寧的三條最感人饋贈。
(1)
(2)
(3)
4.聯(lián)系文章第⑧段,依次把下列合適的詞語填入文中,選擇最合適的一項()①輸送②犧牲③成全④尊重
A.④③②①B.③④②①C.②④③①D.①②④③
5.文章的尾段描寫了同航班的記者葉欣,不得不取消本來計劃晚上6點開始的朋友聚會,但他說:“為了延續(xù)一個孩子的生命,我覺得值了。”但是小寧寧的生命還是沒有留住,你覺得大家的付出值不值得?請寫一段80字左右的感想。
《最后的饋贈》閱讀答案
1.夫妻倆為孩子治病已經到了身無分文的地步。
2.比喻形象生動地表現(xiàn)了人們對小寧寧濃濃的關愛之情。
3.(1)為病孩輸氧讓座廣播尋醫(yī)(2)全體同意備降太原援救病重嬰兒(3)機組成員和全體乘客為病孩募捐巨款
4.A
5.值得這是生命的接力賽,也是道德的決賽場.善良同情之心是道德最好的鏡子……
看過最后的饋贈閱讀答案的人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