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初中語文知識點總結
成都初中語文知識點總結的落實是語文課程目標的基礎內容,也是語文課程目標達成的重要因素,所以成都初中語文知識點總結對于語文課程有重要的意義。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成都初中語文知識點總結,給大家作為參考,歡迎閱讀!
成都初中語文知識點總結
文體知識
1 記敘文文體知識要點
(1) 以記敘文為主要表達方式的文章叫記敘文.語言特點,生動,形象.
(2) 作品中所反映的生活和作者對生活的看法,就是記敘文的中心,也叫中心思想.中心思想是依靠人,事,景,物這些材料來表的.因而記敘文的材料必須為中心思想服務,做到中心明確,集中.
(3) 記敘文的順序主要有幾種:順敘,倒敘,插敘.
順敘:按事件的發(fā)生,發(fā)展結局的過程記敘. 倒敘:把事件的結局或某個最突出的片斷提到文章的開頭寫,然后再按時間順序寫事件的經過. 插敘:在記敘過程中,有時需要插入另一些有關的情節(jié),然后再按著記敘原來的事情.
(4) 記敘文中的詳略安排應該是能突出中心的材料應該詳寫;與中心有關系,但是不很重要的材料,應該略寫;與中心無關的材料應該舍棄.這樣,才能使記敘的中心集中,鮮明,突出.
(5) 記敘文的樣式常見有:對現(xiàn)實生活中典型人物和事跡作具體報道的通訊.用文字語言和文學手法描述真人真事的特寫.記敘山川景物,旅途見聞為主的游記. 追憶本人或生活經歷和社會活動的回憶錄,傳記,訪問記等.它們共同特點是:所寫內容必須真實,不容許隨意夸大或縮小事實,更不能編造虛構,即要有真實性;對所寫的內容又要求作必要的加工.力求文章中心突出,形象鮮明,構思精巧
(6) 特寫是報告文學的一種樣式,它截取人物或事件的某個片斷,細致地加以描述.
(7) 傳記一般分兩類:一類記敘自己的生平;一類記敘他人的生平。傳記的主要特點是實錄,要求實事求是,不允許虛構夸張。傳記在表達上以記敘為主,也可以適當插入議論,描寫。傳記記敘的順序一般以時間為序。人物和人物故事的區(qū)別在于人物故事只要具體寫出人物的某個事件或某幾件事就行了。小傳則要求寫出人物的出生地,出生年月,主要經歷等。人物自傳的繁簡區(qū)別在于自傳可以根據(jù)需要采用不同寫法,可以寫自己全部經歷,也可以寫自己某個時期的經歷。
2 說明文文體知識要點
(1)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按一定的要求解說事物或事理的文章稱為說明文。說明文的語言特點:準確,平實,簡潔。
(2)說明事物的前提是抓住事物的特征。所謂特征就是事物間相互區(qū)別的標志。
(3)說明文的說明順序有:空間順序,時間順序,邏輯順序,(有總說后分說,先主要后次要,先原因后結果,由現(xiàn)象到本質,由性能到功用等)
(4)常用的說明方法有:分類別,作解釋,舉例子,打比方,作比較,用數(shù)字,列圖表。
(5)說明文按說明對象和內容分有:說明實體事物和說明抽象事理兩大類。說明文按寫作方法和表達方式分有:平實性說明文和文藝性說明文。
(6)平實性說明文和文藝性說明文的區(qū)別在于:平實性說明文純用說明的表達方式,語言樸實簡明,內容具體,切實使人讀了就能明白。如自然科學的各類教科書??萍夹畔①Y料,實驗報告,說明書等。文藝性說明文以說明為主,輔以敘述,描寫,抒情等多種表達方式,并常用借助一些修辭方法,形象化地介紹事物或闡述事理,使讀者在獲得知識的同時,還能得到藝術的享受,這類說明文通常稱知識小品或科學小品。
(7)說明文的描寫和記敘文中的描寫區(qū)別:a 目的不同:記敘文中的描寫是為了“使人有所感,”;說明文的描寫是為了“使人有所知”。b 記敘文可以根據(jù)中心思想的需要,使用各種描寫方法起到多方面的作用。說明文的描寫則只能在說明事物的過程中,借助某鐘形象化的手法,對事物的特征作一些必要的描繪,主要是起到使說明的事物特征更具體,更形象。c 記敘文中的描寫可以發(fā)揮藝術想象,可以夸張,渲染,而說明文中的描寫在務真求實的前提下進行語言加工,做到既形象生動,又真實可信。
3 議論文文體的知識要點
(1)生活中少不了議論,講道理,發(fā)表意見就是議論。以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的文章就是議論文。
(2)議論總要提出看法或主張,這種看法或主張就是論點,用來證明論點的材料就為論據(jù),用論據(jù)來證明論點的過程即為論證過程。
(3)用以證明論點的材料有兩大類:事實材料(事實論據(jù))即確鑿的事例;史實;統(tǒng)計數(shù)字等。理論材料(道理論據(jù))即名人名言;警句;格言;科學原理;自然定律;馬列毛澤東思想。
(4)議論文的基本結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議論文的基本論證方法:擺事實,講道理。論證方式:立論,駁論。所謂立論就是正面闡述自己的觀點。駁論就是批駁錯誤的觀點。
(5)一事一議議論文的寫作特點:借事發(fā)表議論,就事說明道理。而從“事”到議。又必須理出并把握兩者的聯(lián)系點,才可順理成章地展開議論,這事“一事一議”的關鍵。
(6)議論文常見的有幾種樣式:社論,評論,學術論文,專題討論,雜感,隨筆以及側重1于議論性的講演詞,書信等。在以上樣式中,有理論性較強的,有文藝性較強的。
成都初中語文分類古詩名句總結
一、哲理
1、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游山西村》)
2、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蘇軾《題西林壁》)
3、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登鸛雀樓》)
4、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5、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觀書有感》)
6、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7、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岳》)
8、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蘇軾《惠崇〈春江晚景〉》)
9、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王安石《登飛來峰》)
10、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王灣《次北固山下》)
11、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朱熹《春日》)
12、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劉禹錫《烏衣巷》)
13、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離別》)
二、生活情趣
1、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飲酒》)
2、晨興理荒穢,戴月荷鋤歸。(陶淵明《歸園田居》)
3、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孟浩然《過故人莊》)
4、茅檐長掃凈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王安石《書湖陰先生壁》)
5、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劉禹錫《陋室銘》)
6、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辛棄疾《清平樂-村居》)
7、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陶淵明《桃花源記》)
8、環(huán)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陶淵明《五柳先生傳》)
三、讀書
1、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孟子)
2、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
3、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4、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陸游)
5、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
6、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高爾基)
7、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周恩來)
8、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陶淵明《五柳先生傳》)
9、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
10、讀一本好書,就像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德—歌德)
四、奉獻
1、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揮淚始干。(李商隱《無題》)
2、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龔自珍《己亥雜詩》)
3、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魯迅)
4、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諸葛亮)
5、埋在地下的樹根使樹枝產生了果實,卻并不要求什么回報。(泰戈爾)
6、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7、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棵草去。(陶行知)
8、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五、戰(zhàn)爭
1、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2、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杜甫《春望》)
3、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木蘭詩》)
4、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陳毅《梅嶺三章》)
5、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李賀《雁門太守行》)
6、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7、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范仲淹《漁家傲》)
8、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9、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左傳-曹劌論戰(zhàn)》)
10、君子于役,不知其期。(《詩經-君子于役》)
11、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zhàn)死。(杜甫《石壕吏》)
12、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杜牧《赤壁》)
六、雄心壯志
1、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2、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岳陽樓記》)
3、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
4、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李白《行路難》)
5、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岳飛《滿江紅》)
6、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曹操《觀滄?!?
7、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史記-陳涉世家》)
8、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曹操《龜雖壽》)
9、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李賀《南園》)
七、愛國
1、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2、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李賀《南園》)
3、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顧炎武)
4、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王昌齡《出塞》)
5、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韓愈《左遷之藍關示侄孫湘》)
6、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岳陽樓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