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臨安邸教案及反思
《題臨安邸》是一首借景抒情的諷喻詩,詩人的諷刺、謾罵不著痕跡。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帶來《題臨安邸》教案及反思,供你參考。
《題臨安邸》教案
一、播放《示兒》
1、同學們,我們先來聽一首曾經學過的詩。
2、誰能告訴我,這首詩是誰在什么時候寫的?他最盼望的是什么?
(陸游在臨終的時候寫的,他最盼望的是收復中原失地)
3、有誰知道,中原失地是被誰占領了嗎?(金國)
師述:是啊,北宋時期的半壁江山已被金兵占領,包括宋朝的都城汴州,在陸游臨死的時候,中原已被金兵占領了整整83年,而且北宋的兩個皇帝徽宗、欽宗也被金兵抓起走了。下面我們來看一看北宋和南寧的對照圖。
二、出示地圖
師述:這就是被金兵占領的土地,占去了宋朝的一半,可想而知,那里的老百姓在金國的統(tǒng)治之下過著怎樣的悲慘的生活,他們痛失親人,他們家破人亡,他們流離失所。同學們,你們說這大片的被占領的土地,該不該收回來?
師述:然而陸游在《示兒》中所說的“王師北定中原日”,那些“王師”們都干什么去了?
今天我們來學習又一位南宋愛國詩人林升在旅店的墻壁上的一首詩《題臨安邸》來,看一看,南宋的王師都干什么去了?看一看,南宋的權貴都干什么去了?還有南宋的皇帝都必須干什么去了?
三、出示《題臨安邸》
1、師讀書中⑴介紹詩人及背景。
2、同學們,看了這段介紹,你認為我們應該用什么樣的語氣來讀這首詩?
3、聽課件朗讀。
4、男生讀,女生讀。
5、教師范讀
6、全班齊讀。
7、詩人把那些“王師”“權貴”“皇帝”們都看成了什么人?你如何理解“游人”?
我覺得這些不顧老百姓死活的權貴們不配做人,說他們是“家伙”更為確切,大家說好不好?
(對,游山玩水的家伙,尋歡作樂的家伙)
8、他們玩得都怎么樣了?(醉了)
9、讀著這一句“暖風熏得游人醉”,你的眼前仿佛出現了怎樣的畫面?(想象說話)
10、你怎樣理解這一句話?
暖洋洋的春風把這幫只知道游山玩水的家伙吹得像喝醉了酒一樣。
11、是啊,他們只知道吃喝玩樂,歌舞升平,醉生夢死,同學公益事業(yè)看兩幅圖畫。(課件出示尋歡作樂圖)
12、在這幫酒囊飯袋人的眼中,杭州還是杭州吧?(汴州)
師:是啊,他們簡直把杭州當成了老家汴州。
13、誰能解釋一下,“直把杭州當汴州”
那些家伙簡直把臨時避難的杭州當作了老家汴州。
師:也就是說他們早已忘記了故都汴州,忘記了被金兵占領的半壁江山。
教師解說:汴州又稱汴梁,汴京是北宋的都城,也就是現在的河南開封。據史書記載,汴州當時的人口超過100萬,是當時世界上最發(fā)達,最繁華的城市。北宋畫家張擇端曾經把當時汴州的繁華景象畫了出來,這就是有名的《清明上河圖》,今天,我把這幅圖帶來了,請大家看一看。
四、出示《清明上河圖》
大家看——街道縱橫,店鋪林立,人來人往,川流不息。好一派繁榮昌盛,國泰民安的景象啊!在東陽橫店影視城依照這幅《清明上河圖》進行了重建,我們學校在去年五一組織教師曾經去旅游,真是美麗如畫。如果你有機會去,一定會被那美景所折服。但是這一切的一切,從金兵攻破城門是,從兩個皇帝淪為金人的階下囚的那一刻起,就不復存在了。山河破碎,百姓遭殃,美麗的河山就斷送在這些只知道吃喝玩樂的家伙手中。
我們再來看看杭州,這些權貴們逃到杭州后,沒有想到如何懶得失地,而是在建宮殿,大修街道,因此詩人在詩的第一句就說:“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周圍的青山樓閣重重疊疊,風光極其美麗。)
1、這些樓是誰建的?杭州本來應是他們什么的地方?他們建了作什么?(出示課件)師:是啊,俗話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杭州多美啊!他們已經斷送了一個美麗的汴州難道就不會再斷送一個錦繡如畫的杭州嗎?
2、想到這里,我們著不著急?我們和詩人一起問問他們?——西湖歌舞幾時休?
3、想到這里,我們擔憂不擔憂?我們和詩人一起問問他們——西湖歌舞幾時休?想到這里,我們憤怒不憤怒?我們和詩人再和詩人一起指著他們的鼻子問一問他們——西湖歌舞幾時休?
“西湖歌舞幾時休”是什么意思?
那些統(tǒng)治者在西湖邊上聽歌賞舞,這種尋歡作樂的生活要到什么時候才停止呢?
4、南方的權貴們醉生夢死,而北方的老百姓卻把眼淚都要流干了,面對權貴面對皇帝,你想說些什么?(自由發(fā)言)
師:如果我們的祖國被占去了一產,你們愿意嗎?會怎樣?
5、學到這里,誰能把這首詩的意思邊起來說一說嗎?
五、課件播放詩意
1、同學們,看過射雕英雄傳嗎?文中有有兩個人物,一個是郭靖,一個叫楊康,你們知道為什么一個叫靖,一個叫康嗎?
2、面對破碎的河山,抗金次岳飛喊出了“精忠報國,還我河山”的豪言壯語,他曾經寫下了一首激勵人心的詩歌《滿江紅》,讓我們一起來朗讀。出示課件。
《題臨安邸》反思
古詩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學中一個難點。一首古詩只有幾十個字,而且又多了一層語言障礙、時代隔膜,對于小學生來說,要理解透詩中的意境確實很難。
怎樣讓古詩教學更有效?經歷了本次“雨花杯”賽課,筆者對古詩教學有了自己的一些感悟。下面就《題臨安邸》一詩教學談一談:
一、憑借“注釋”,理解詩意。
《課程標準》對于古詩文閱讀的評價中提到,評價學生閱讀古代詩詞,在于考察學生能夠憑借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怎樣落實這一課標要求?
教學《題臨安邸》時,筆者根據課標精神,結合六年級學生對古詩文理解有一定基礎的特點。在課初就提出自學要求:“請同學們自由讀讀這首詩,讀準字音,讀出詩的韻味,然后,借助老師給的注釋(因為事先不能和學生有任何接觸,所以不便要求學生帶工具書),試著說一說詩的大概意思。有不理解的,可以舉手問老師。”以此培養(yǎng)學生自學古詩的習慣和能力。
從課堂效果來看,六年級的學生完全有能力做到“借助注釋正確理解古詩大意”。
二、補充資料,引起共鳴。
情感是詩歌的靈魂。古詩教學不能只停留在對字詞的字面理解上,還應讓學生充分感悟到古詩中蘊涵的深刻情感,想象到古詩的豐富畫面。但是,由于古詩的內容高度凝煉,情感含蓄深邃,加上年代久遠和語言表達上的不同,學生接觸古詩文不多,讓學生和作者產生心靈上的共鳴這的確不是一件易事。怎樣進行突破?教學《題臨安邸》一詩,我進行了如下的設計:
1.課前搜集大量與本詩有關的背景資料(由于不能事先布置學生預習,所以由老師代為搜集,經過整合,然后提供給學生),學生通過閱讀背景資料,感知古詩的寫作背景,為感受古詩的深刻內涵奠定基礎。
2.課堂上,首先引導學生通過閱讀和交流背景資料,感受當時社會金兵橫行,國破家亡,生靈涂炭的悲慘現實,結合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中的詩句“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所反映的場景,配以音樂的渲染和老師激情的介紹,讓學生充分感受在金人占領區(qū)生活的宋朝人民,在異族的欺壓下度日如年的凄涼,和他們無日不在盼望南宋王朝收復失地,拯救百姓的迫切。正在學生移情于北方百姓那無助的“悲涼”之時,隨即引導學生質疑:“南宋王朝的統(tǒng)治者們到底在干什么?”
此時,再來品讀《題臨安邸》,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三、抓住“詩眼”,品讀情感。
古典詩詞講究鍛字煉詞,作者往往將復雜而深刻的情感凝于作品中的一字、一詞或一句之中。古人云:“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如果我們抓住解讀詩詞的關鍵所在——往往是詩詞之“眼”——加以啟發(fā)、點撥,那么就能促使學生沿著這個方向作更深、更廣的思考、聯想,從而深刻體會詩詞中蘊涵的情感內涵。《題臨安邸》這首詩中,一個“醉”字把那些縱情聲色、禍國殃民的達官顯貴的精神狀態(tài)刻畫得惟妙惟肖,躍然紙上,可謂精妙無比。
教學《題臨安邸》時,筆者緊密圍繞“醉”,以“南宋王朝的統(tǒng)治者們到底在干什么?”為線索,讓學生通過想象感受南宋王朝統(tǒng)治者們“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的自上而下、醉生夢死的淫靡生活場景;通過交流感受南宋朝廷那“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腐敗無能、昏庸無恥;品讀通過感受詩歌蘊涵的油然而生的悲憤之情和詩人一顆憂國憂民的愛國之心。
課堂上,學生想象豐富,感受深刻,誦讀更是慷慨激昂。一個“醉”字,讓學生走進了詩歌的內涵,走進了詩人的內心。
四、反復吟誦,讀中感悟。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誦讀是古詩教學的核心手段,依靠充分誦讀,能使“心入于境,情會于物”,以至心領神會,通達“悟”的境界。
教學《題臨安邸》時,筆者通過不同層次的誦讀,充分發(fā)揮誦讀在古詩教學中的作用:
1.初讀古詩時,筆者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讀出詩的韻味。當學生讀通、讀順了古詩,對古詩的理解也就有了一種朦朦朧朧的感覺了。這時的讀既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古詩的大意,又可為后面品位詩歌中蘊涵的情感奠基。
2.當學生充分感悟詩歌中蘊涵的豐富情感,觸摸到詩歌的靈魂時,筆者用聲情并茂的語言,配以背景音樂渲染,給學生營造一個如身臨其境的氛圍,讓學生帶著感情反復誦讀古詩:
?、俳鹑伺巯碌谋狈饺嗣窨薷闪搜蹨I,望眼欲穿地盼望南宋的統(tǒng)治者們早日去解救他們,這幫南宋的統(tǒng)治者們卻躲在這里在醉生夢死——(齊讀)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诒狈降氖У卦诘戎麄內ナ諒停伤麄儏s在這淫靡的生活中一醉不醒——(齊讀)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③在這幫酒囊飯袋的眼中,杭州這樣一個臨時避難的地方,簡直成為昔日的都城汴州。他們已經丟了一個汴州,難道他們想把杭州也丟了嗎?——(齊讀)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芟氲奖狈降膰吝€沒有收復,詩人不禁想問問這些南宋的統(tǒng)治者們——(指名讀)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
?、菹氲奖狈降睦习傩者€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百姓不禁想問問這些酒囊飯袋——(齊讀)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
?、拊谀切┠纤蔚慕y(tǒng)治者們當中,你最想指著誰的鼻子問一問?(反復指名讀)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
學生通過反復地誦讀,將身心完全融入到詩中,對詩歌內涵的領悟更加深刻,情感也得到進一步升華,既陶冶了性情,又感染了情操,達到詩人合一的境界。
五、適度拓展,積累詩文。
《課程標準》中要求小學生背誦優(yōu)秀160篇,而課本里的古詩也就那么幾十首。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古詩文的時候進行適度的拓展。
教學《題臨安邸》時,筆者在課堂上拓展了同時代、同主題的古詩三首(分別是:《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示兒》、《夏日絕句》),引導課后學生自主搜集南宋愛國詩多首,并熟讀成誦。
適度的拓展,擴大了學生的古詩閱讀量,提高了學生的文化底蘊。
總之,古詩文是一種芬芳的精神食糧,古詩文教學理應引起語文教師的重視。如何高效進行古詩文教學,還有很多待于我努力學習和探索。
題臨安邸教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