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教案及反思
大學生涯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時間段之一。在我國古代,有一部經(jīng)典著作與這一學習、生活階段同名,這就是作為四書之一的《大學》。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帶來《大學》教案及反思,供你參考。
《大學》教案
教學目標:
(一) 知識目標
1、 了解“三綱”“八目”基本知識,
2、 了解《大學》中體現(xiàn)的儒家思想及其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二) 能力目標
1、 理解《大學》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 理解《大學》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意義
3、 理解《大學》中經(jīng)典名句的含義,培養(yǎng)學生對中國古典文學的熱愛之情,激發(fā)學生中華民族的自豪感。
教學重點:
1、 分析 “八目”的基本含義
2、 分析《大學》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1、 理解“八目”對中國文化的積極和消極影響
2、 理解《大學》的相關(guān)知識,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在誦讀中感受古詩文的內(nèi)涵,陶冶情操
教學設(shè)計:
學習目標、內(nèi)容、考試、要求由教師講解,分析內(nèi)容和手法采取提問和講授相結(jié)合辦法。
教學手段: 多媒體教學
大學
1、導(dǎo)語:大學生涯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時間段之一。在我國古代,有一部經(jīng)典著作與這一學習、生活階段同名,這就是作為四書之一的《大學》。
2、首先我們來看一下關(guān)于“國學”這一單元的基礎(chǔ)知識。什么是國學?國學,一國所固有之學術(shù)也。一般來說,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與學術(shù);同時也包括了醫(yī)學、戲劇、書畫、星相等等。按照劃分方法的不同,主要分為以下幾種:
學科分: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jù)學、倫理學、版本學等,其中以儒家哲學為主流;
思想分:先秦諸子、儒道釋三家等;
《四庫全書》分:經(jīng)、史、子、集四部,其中又以經(jīng)、子部為重,尤傾向于經(jīng)部;
因此,就國學的內(nèi)容而言,占主導(dǎo)地位的應(yīng)是儒家的著作和學說,尤其是經(jīng)典著作“四書五經(jīng)”
3、國學最主要的內(nèi)容就是儒家經(jīng)典。儒家文化在封建時代居于主導(dǎo)地位。最高統(tǒng)治者不但從中尋找治國平天下的方針大計,而且對臣民思想的規(guī)范、倫理道德的確立、民風民俗的導(dǎo)向,無一不依從儒家經(jīng)典。
以歷史經(jīng)驗為鑒而資治:多取《尚書》《春秋》三傳
制典修儀多取:三禮——《儀禮》、《周禮》、 《禮記》
道德教化多?。骸墩撜Z》、《孟子》、《孝經(jīng)》
哲學構(gòu)思多?。骸吨芤住?、《大學》、《中庸》
儒家經(jīng)典最初 “六經(jīng)” ,“樂( 樂經(jīng))”戰(zhàn)國末亡佚。
漢朝:五經(jīng)。漢朝時,以《易》、《詩》、《書》、《禮》、《春秋》為“五經(jīng)”,立于學官。
南宋:十三經(jīng)正式形成
十三經(jīng)是指在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經(jīng)典?!对娊?jīng)》、《尚書》、《周禮》、《儀禮》、《禮記》、《周易》、《左傳》、《公羊傳》、《谷梁傳》、《論語》、《爾雅》、《孝經(jīng)》、《孟子》。
3、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大學》這篇文章。
《大學》來源:
“四書”中的《大學》和《中庸》原來分別是《小戴禮記》中的一章,《小戴禮記》也即“十三經(jīng)”中的《禮記》。
在唐代,韓愈等人從維護儒家的所謂“道統(tǒng)”出發(fā),十分推崇這兩篇文章,把它和《論語》、《孟子》相提并論。到了宋代,程顥、程頤更是竭力推崇這兩篇文章。
南宋的朱熹繼承了二程的思想,也竭力推崇《大學》和《中庸》。
在二程和朱熹看來,《大學》和《中庸》,一個是“初學入德之門”,一個是“孔門傳授心法”,都具有很高的價值,所以把它們從《禮記》一書中提取出來,作為單行本刊印,并且和《論語》、《孟子》并列在一起稱為“四書”。在經(jīng)歷宋、元以后,《大學》就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古代道德人文教育理論的產(chǎn)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
4、《大學》是《禮記》中的一篇,《禮記》的核心內(nèi)容就是講“禮”:
禮,是維護古代道德規(guī)范的重要工具。禮,儒家學說中核心部分。
《禮記.曲禮》開宗明義:“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紛爭辯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蒞(li)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禱(dao)祠祭祀(si),供給鬼神,非禮不成不莊。”
《禮記》是戰(zhàn)國至秦漢年間儒家學者解釋說明經(jīng)書《儀禮》的文章選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匯編?!抖Y記》的作者不止一人,寫作時間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數(shù)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關(guān)門弟子及其學生們的作品,還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禮記》一書的編定是西漢禮學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相傳戴德選編其中八十五篇,稱為《大戴禮記》;戴圣選編其中四十九篇,稱為《小戴禮記》。東漢后期大戴本不流行,以小戴本專稱《禮記》而且和《周禮》、《儀禮》合稱“三禮”,鄭玄作了注,于是地位上升為經(jīng)。
5、《大學》的作者
《大學》作者,漢唐諸儒無說。朱熹整理《大學》時,將其分為“經(jīng)”一章(“經(jīng)”是基本的觀點),“傳”十章(“傳”則是對“經(jīng)”的解釋、闡述)。 朱熹認為“經(jīng)”一章,“蓋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傳”十章,“則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也。” 20世紀30年代初期許多學者認為是秦漢之際儒者所作。張岱年說:“《大學》強調(diào)‘齊家’、‘治國’、‘平天下’,其所謂家指大夫之家,不是一般家庭之家。這里反映的是諸侯紛爭、大夫?qū)?quán)的局面,這是戰(zhàn)國時期的情況,不是秦漢時期的情況。所以,從這點看,《大學》應(yīng)是戰(zhàn)國時期儒家的著作。”(《中國哲學史史料學》第83頁)
6、“大學”的定義
“大學”一詞包含2種意思:
(1)指成人所受的教育,與“小學”相對而得名。古代把童子所接受的啟蒙教育稱為“小學”,而把成人所受的高等教育稱為“大學”。
(2)大人之學。“大人”與“小人”相對而言,“大人”指貴族,“小人”指一般平民。大人享有受教育的權(quán)利,小人則沒有。
上述三種意思,第一種最接近《大學》的原旨,所以朱熹加以采用。古人八歲入小學,學習“灑掃應(yīng)對進退,禮、樂、射、御、書、數(shù)”等文化基礎(chǔ)知識和禮節(jié);十五歲入大學,學習倫理、政治、哲學等“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學問。
7、《大學》講解
《大學》全書的文字結(jié)構(gòu),我們歸納為兩大部分:
(1)"綱領(lǐng)":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
(2)“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修為過程。
8、播放錄音,學生齊讀
9、《大學》里所講的“三綱”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首先,“明明德”。程頤說:“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虛靈不昧,以具眾理而應(yīng)萬事者也;但為氣稟所拘,人欲所蔽,則有時而昏;然其本體之明,則有嘗息者,故學者當因其所發(fā)而遂明之,以復(fù)其初也。” 《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其次,“親民”。程頤:“親,當作新。”朱熹:“新者,革其舊之謂也。言既自明字‘明德’,又當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舊染之污也。”王陽明:“親民,親近民眾”。即:“本其一體之仁心,以感化民眾、革新國家與社會。”(蔣介石)親民是在明曉自身本性的善德之后,幫助自己及他人去除污染心靈的東西,使他們同樣能夠達到與自己同樣心靈純潔的境界。
最后,止于至善。朱熹:“止者,必至于是而不遷之意;至善,則事理當然之極也。言明明德、新民,皆當止于至善之地而不遷也,蓋必其有以盡天理之極而無一毫人之欲之私也。” 蔣介石認為有兩種解釋,一種是“精益求精”、“以求至乎其極的意思”;一種是“擇善固執(zhí)”、“止其所止”的意思。
10、“八目”是什么呢?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我們先來看格物。“格,至也。物,猶事也。窮至事物之理,欲其極處無不到也。”(朱熹注)格物就是窮究事物之理。例如《易·乾》象傳中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就是格“天”,認為天的根本就是“行健”——按照客觀規(guī)律自覺地運行;再如《易·坤》象傳:“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是同一個道理。
致知。“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大學》傳)同樣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及“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致知的結(jié)果就是通過認識天,我們總結(jié)出這樣一種知識與認識:即我們要像天、地學習,得出君子應(yīng)該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認識并自覺地去遵守它、踐行它。
誠意。“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朱熹《大學》傳)誠意要求我們要真誠,要自覺地遵循我們天生的“善”。最終要的一種能力便是要“慎獨”。
正心。“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zhi),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大學》傳)正心即端正我們的思想,不要被外在的物欲所干擾。
修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修身是八目最重要、最核心的內(nèi)容,它是從個人走向國家社會的根本要求。沒有修身,便沒有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后三目!
齊家。家國天下是古人的基本觀點,有家才有國。齊家是治國的基礎(chǔ)要求。
治國。治國即治理國家。
平天下。即天下太平。
11、《大學》提出的教育觀點:
《大學》重在闡述教育綱領(lǐng),其著眼點為教育與國家政治、社會的關(guān)系。提出了著名的“三綱領(lǐng)”,即“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八條目”,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主張以道德認識(格物、致知)為起點,以克服偏私情感,樹立道德信念(誠意、正心)為根本要求,以“治國、平天下”為實踐目標。核心論點是:治人以修身為本,修身以慎獨為先。(慎獨:指人們在獨自活動無人監(jiān)督的情況下,憑著高度自覺,按照一定的道德規(guī)范行動,而不做任何有違道德信念、做人原則之事。 )
12、小結(jié):
朱熹所謂“三綱”,是指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所謂“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它既是為達到“三綱”而設(shè)計的條目工夫,也是儒學為我們展示的人生進修階梯。儒家的全部學說都是循著“三綱八目”展開。
13、思考與練習
(1)《大學》中所講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現(xiàn)代社會有何意義?有何局限?
(2)結(jié)合課文,分析古代大學和現(xiàn)代大學職能的異同。
(3)我們怎樣借鑒大學之道,規(guī)劃自己的大學生活。
《大學》反思
《大學》重在闡述教育綱領(lǐng),其著眼點為教育與國家政治、社會的關(guān)系。提出了著名的“三綱領(lǐng)”,即“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八條目”,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主張以道德認識(格物、致知)為起點,以克服偏私情感,樹立道德信念(誠意、正心)為根本要求,以“治國、平天下”為實踐目標。核心論點是:治人以修身為本,修身以慎獨為先。(慎獨:指人們在獨自活動無人監(jiān)督的情況下,憑著高度自覺,按照一定的道德規(guī)范行動,而不做任何有違道德信念、做人原則之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