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鑒賞抒情方式
古詩詞鑒賞抒情方式
中國古典詩詞尤其在寫景抒情方面見長,其精妙優(yōu)雅的描繪構(gòu)成了古典詩詞獨特的審美方法和感知過程。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古詩詞鑒賞抒情方式,希望大家喜歡。
古詩詞鑒賞抒情方式:
抒情方式
敘事抒情:通過記敘人物的經(jīng)歷或事情的發(fā)生、發(fā)展、變化的過程,抒發(fā)作者的內(nèi)心感受。如“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guān)”(陸游《書憤》)用敘述的方式寫自己親臨抗金前線值得紀念的往事,暗示南宋人民有力量保衛(wèi)自己的國家,表達抗金復國的決心。
直抒胸臆:
表達詩人面對人、事、物所產(chǎn)生的富有哲理的愛憎分明的思想感情。如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前兩句寫景,后兩句直接抒發(fā)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產(chǎn)生的情懷,天然的形勢、闊大的氣象與詩人在這景象面前產(chǎn)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如元稹的《菊花》:“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這是詩的后兩句,點出了喜愛菊花的原因,抒發(fā)了對菊花歷盡風霜而后凋的堅貞品格的謳歌和贊美之情。如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全詩以慷慨悲涼的基調(diào),通過登幽州臺直接表達了詩人功業(yè)難就、空懷壯志的悲憤、失意和苦悶之情。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詩人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正面不著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發(fā)感情。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盡長江天際流。”全詩沒有一字說惜別,沒有一字說傷懷,但傷懷惜別之情悠悠無盡,隨水長流,滾滾江水有如對友人的不斷思念??芍^“不著一字,盡得風流”,意韻含蓄深遠。杜甫的《絕句》:“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全詩抒發(fā)了羈旅異鄉(xiāng)的感慨,前兩句詩人借對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寫,透露出了思歸的感傷,以樂景寫哀情,別具韻致。唐朝李華的《春行即興》:“宜陽城下草萋萋,澗水東流復向西。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花自落”“鳥空啼”,強調(diào)了春山一路山花爛漫、鳥語婉轉(zhuǎn)的佳境卻“無人”來欣賞,以樂寫哀,以鬧寫寂,寫出了詩人對時代的感慨。
用典抒情:
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詩句兩種。用事是借用歷史故事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對現(xiàn)實生活中某些問題的立場和態(tài)度、個人的意緒和愿望等等,屬于借古抒懷。引用或化用前人詩句目的是加深詩詞中的意境,促使人聯(lián)想而尋意于言外。如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寫的是劉裕當年北伐抗敵的英雄氣概。作者借贊揚劉裕,諷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無恥行徑,表現(xiàn)出作者抗金的主張和恢復中原的決心。如姜夔的《揚州慢》:“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春風十里”引用杜牧的詩句,表現(xiàn)往日揚州十里長街的繁榮景況,是虛寫;“盡薺麥青青”寫詞人今日所見的凄涼情形,是實寫。這兩幅對比鮮明的圖景寄寓著詞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如秦觀的《踏莎行·霧失樓臺》中以“驛寄梅花,魚傳尺素”來表達遠離故土、他鄉(xiāng)為官、前途渺茫的無數(shù)重的恨。如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倿楦≡颇鼙稳?,長安不見使人愁。”詩人把歷史上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交織在一起,抒發(fā)了憂國傷時的懷抱,意旨悠遠。
借古諷今:
這是詠史詩中常見的表現(xiàn)手法,借歷史上的事件來諷諭當朝。如劉禹錫的《臺城》:“臺城六代競奢華,結(jié)綺臨春事最奢。萬戶千門成野草,只緣一曲后庭花。”全詩以臺城這一六朝帝王起居臨政的地方為題,描寫了六朝縱情作樂的荒淫生活,和野草叢生的凄涼景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把嚴肅的歷史教訓化作觸目驚心的具體形象,寄托了吊古傷今的無限感慨。
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詩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來表達某種志向或情感,詩中的物帶有人格化的色彩。如虞世南的《蟬》:“垂綏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詩中三四句借蟬聲遠播的獨特感受,道出了蘊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潔的人,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借,自能聲名遠播,從而表達出對人的內(nèi)在品格的熱情贊頌和高度自信。又如白居易的《楊柳枝詞》:“一樹春風千萬枝,嫩于黃金軟于絲。永豐西角荒園里,盡日無人屬阿誰?”本詩托物言志,寫柳樹獨處荒園無人觀賞,抒發(fā)了人才被埋沒的感慨。
托物寓理:
古人寫哲理詩往往不是直言其理,而是借助形象表達哲理。宋代朱熹的《觀書有感》:“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首詩抒寫的是有關(guān)讀書的意義和情趣。通篇借“方塘”見意,把人的大腦比喻“方塘”,把大腦中的知識比作“天光云影”,以塘清是活水注入,比喻人們要想保持大腦有鮮活的思維,就應(yīng)當不斷地從書中汲取知識。再如蘇軾的《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蘊含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哲學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