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經(jīng)典語錄大全集
季羨林的經(jīng)典語錄里面偶爾還會出現(xiàn)英文的,一起來欣賞一下吧!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季羨林經(jīng)典語錄,希望你喜歡。
季羨林經(jīng)典語錄
1) 只有能做到“盡人事而聽天命”,一個人才能永遠保持心情的平衡。
2) Waldschmidt的教學法是典型的德國方法。第一堂課先教字母讀音,以后的“語音”“詞形變化”等等,就一律不再講解,全由我自己去閱讀。我們每上一堂課,都在讀附在書后的練習例句。世紀德國一位東方學家說,教學生外語,拿教游泳來做比方,就是把學生帶到游泳池旁,一下子把學生推入水中,倘不淹死,即能學會游泳,而淹死的事幾乎是絕無僅有的,甚至是根本不可能的……學習外語,讓學生一下子就跟外語實際接觸,一下子就進入實踐,這比無休無止地講解分析效果要好得多。不過這種方法對學生要求極高,每周兩小時的課,我要費上一兩天的時間來備課。
3) 早生有早生的好處,但也有早生的包袱。
4) 在我清醒了以后,我看到的是一個變過的世界。塵封的屋里,沒有了黑亮的木匣子。我覺得一切都空虛寂寞。屋外的天井里,殘留在樹上的一點浮翠也消失到不知哪兒去了。草已經(jīng)都轉(zhuǎn)成黃色,聳立在墻頭上,在秋風里打顫。墻外一片黃土的墻更黃;黃土的屋頂,黃土的街道也更黃;尤其黃的是棗林里的一片黃霧,接連著更黃更黃的陰沉的秋的長天。但頂黃頂陰沉的卻仍然是我的心。一個對一切都感到空虛和寂寞的人,不也正該丟掉希望和幻影嗎?
5) 在中國,影響我最大的書是陳寅恪先生的著作,特別是《寒柳堂集》、《金明館叢稿》。寅恪先生的考據(jù)方法同呂德斯基本上是一致的,從一個不大的切入口切入,如剝春筍,每剝一層,都是信而有證,讓你非跟著他走不行,剝到最后,露出核心,得到結(jié)論,讓你恍然大悟。寅恪先生考證不避瑣細,但決不是為考證而考證,小中見大。
6) 人是百代的過客,總是要走過去的,這決不會影響地球的轉(zhuǎn)動和人類社會的進步!
7) 此外,我還旁聽了或偷聽了很多外系的課。比如朱自清、俞平伯、謝婉瑩(冰心)、鄭振鐸等先生的課,我都聽過,時間長短不等。在這種旁聽活動中,我有成功,也有失敗。最失敗的一次,是同許多男同學,被冰心先生婉言趕出了課堂。最成功的是旁聽西諦先生的課。西諦先生豁達大度,待人以誠,沒有教授架子,沒有行幫意識。我們幾個年輕大學生——吳組緗、林庚、李長之,還有我自己——由聽課而同他有了個人來往。他同巴金、靳以主編大型的《文學季刊》是當時轟動文壇的大事。
8) 我從前讀楊衒之《洛陽伽藍記》、唐段成式《寺塔記》、劉肅《大唐新語》等書籍,常做遐想。書中描繪洛陽、長安等城市升沉衍變的情況,作者一腔思古之幽情,流露于楮墨之間,讀來異常親切感人。我原以為這是古人的事,于今渺矣茫矣。但是,現(xiàn)在看來,我自己親身經(jīng)歷的類似電子一條街這樣的變遷,豈非同古人一模一樣嗎?
9) 德國民族是異常勤奮智慧的民族,辦事治學一絲不茍的徹底性名揚世界。他們在短短的一兩百年內(nèi)所創(chuàng)造的文化業(yè)績,彪炳寰中。
10) 年夏天,我們高中一級的學生畢了業(yè)。幾十個舉子聯(lián)合“進京趕考”。當時北平的大學五花八門,國立、私立、教會立,紛然雜陳。水平極端參差不齊,吸引力也就大不相同。其中最受尊重的,同今天完全一樣,是北大與清華,兩個“國立”大學。因此,全國所有的趕考的舉子沒有不報考這兩所大學的。這兩所大學就仿佛變成了龍門,門檻高得可怕。往往幾十人中錄取一個。
季羨林經(jīng)典名言語錄
1) 學生中國共兩派的斗爭是激烈的,詳情我不得而知。我算是中間偏左的逍遙派,不介入,也沒有興趣介入這種斗爭。不過據(jù)我的觀察,兩派學生也有聯(lián)合行動,比如到沙河、清河一帶農(nóng)村中去向農(nóng)民宣傳抗日。我參加過幾次,記憶中好像也有傾向國民黨的學生參加。原因大概是,盡管蔣介石不抗日,青年學生還是愛國的多。在中國知識分子中,愛國主義的傳統(tǒng)是源遠流長的,根深蒂固的。
2) 恩師更是一位有真性情、大情懷的人。他在無數(shù)場合曾經(jīng)說過:“自謂愛國不敢后人,即使把我燒成了灰,每一?;乙策€是愛國的。”正因為此,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命運等“宏大問題”也一直是恩師思考的對象。特別是到了晚年,恩師基本以解放軍醫(yī)院為家,無論是身體條件還是資料條件,都不允許恩師研究畢生摯愛的專業(yè)學術(shù)問題了,他思考的“宏大問題”除了眾所周知的大國學之外,當屬“和諧說”。
3) 一個人活在世界上,必須處理好三個關(guān)系:第一,人與大自然的關(guān)系;第二,人與人的關(guān)系,包括家庭關(guān)系在內(nèi);第三,個人心中思想與感情矛盾與平衡的關(guān)系。這三個關(guān)系,如果能處理很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則,生活就有苦惱。
4) 我這樣干的目的究竟是為了什么呢?我不愿說謊話,講些為國為民的大道理。我只能說,這樣做能使自己心里平靜。如果有一天我沒能讀寫文章,清夜自思,便感內(nèi)疚,認為是白白浪費一天。習慣成自然,工作對我來說已經(jīng)成了痼疾,想要改正,只有等待來生了。
5) 對什么事情都不嘀咕,心胸開朗,樂觀愉快,吃也吃得下,睡也睡得著,有問題則設(shè)法解決之,有困難則努力克服之,決不視芝麻綠豆大的窘境如蘇迷廬山般大,也決不毫無原則隨遇而安,決不玩世不恭。“應(yīng)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
6) 但是,我愿意把這個十字架背下去,永遠永遠地背下去。
7) 每個人都爭取一個完滿的人生。但完滿的人生,也需要低潮。
8) 我相信,一個在滄海中失掉了笑的人,決不能做任何的事情。我也相信,一個曾經(jīng)滄海又把笑找回來的人,卻能勝任任何的艱巨。
9) 人在無可奈何情況下是有可能想出辦法來的。
10) 法國人是一個愉快喜歡交際的民族。有人說,他們把心托在自己手上,隨時隨地交給對方。同他們打交道不像德國人和英國人那樣難。一見面,說不上三句話,似乎就成了老朋友,船上年輕的男女法國兵都是這樣。
11) 夢里遇到母親,我哭著醒來。醒來再想捉住夢的時候,夢卻早不知道飛到什么地方去了。
12) 不為無益之事,何以遣有生之涯。
13) 我當時就像白天的貓頭鷹,只要能避開人,我一定避開;只要有小路,我決不走大路;只要有房后的野徑,我連小路也不走。只要有熟人迎面走來,我遠遠地就垂下了頭。我只恨地上沒有洞;如果有的話,我一定會鉆了進去,最好一輩子也不出來。
14) 我確已經(jīng)到了望九之年。古代文人(我非武人,只能濫竽文人之列)活到這個年齡的并不多。而且我還經(jīng)歷了中國幾個朝代,甚至有幸當了兩個多月的宣統(tǒng)皇帝的臣民。我走遍了世界三十個國家,應(yīng)該說是識多見廣,識透了蕓蕓眾生相。如果我倚老賣老的話,我也有資格對青年們說:“我吃過的鹽比你們吃的面還多,我走過的橋比你們走過的路還長。”因此,寫什么“人生漫談”,是頗有條件的。
15) 在學術(shù)工作方面,有人說,我對自己太殘酷。已經(jīng)到了望九之年,雖然大體上說來,我的身體還算是硬朗的,但是眼睛和耳朵都已不太靈光,走路有點“飄”;可我仍然是不明即起,亮起了朗潤園里的第一盞燈,伏案讀寫,孜孜不倦。難道我不知道,到圓明園或頤和園去溜彎,再遠一點,到香山去爬山,不比現(xiàn)在這樣更輕松愉快嗎?難道我在名利方面還有什么野心嗎?都不是的。我知道溜彎舒服;但我認為人活著不是為了多溜幾年彎。那不是追求的目的。至于名利,我現(xiàn)在不虞之譽紛至沓來;利的方面,爬格子爬出了點名堂,稿費也是紛至沓來。可以說,在名利兩個方面我都夠用了,再多了,反而會成為累贅。
16) 到故都以后,我走到另一個世界里,許多新奇的事情占據(jù)了我的心,我早把老人埋在回憶的深黑的角隅里。第一次回家是在同一年的冬天。雖然只離開了半年,但我想,對老人的病軀,這已經(jīng)是很夠掙扎的一段長長的期間了??峙庐敃r連這樣思也不曾想過。我下意識地覺得老人已經(jīng)死了,墓上的衰草正在嚴冬下做著春的夢。所以我也不問到關(guān)于他的消息。驀地想起來的時候,心里只影子似的飄過一片淡淡的悲哀。
17) 在品行的好壞方面,我有自己的看法。什么叫好?什么又叫壞?我不通倫理學,沒有深邃的理論,我只能講幾句大白話。我認為,只替自己著想,只考慮個人利益,就是壞。反之能替別人著想,考慮別人的利益,就是好。為自己著想和為別人著想,后者能超過一半,他就是好人。低于一半,則是不好的人;低得過多,則是壞人。
18) 根據(jù)解放后一些代表團出國訪問的經(jīng)驗,在團員與團員之間的關(guān)系方面,往往可以看出三個階段。初次聚在一起時,大家都和和睦睦,客客氣氣。后來逐漸混熟了,漸漸露出真面目,放言無忌。到了后期,臨解散以前,往往又對某一些人心懷不滿,胸有芥蒂。這個三段論法,真有點厲害,常常真能兌現(xiàn)。
19) 影響我一生的四句話,分別是陳寅恪所言:“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胡適所言:“大膽假設(shè),小心求證”;梁漱溟所言:“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馬寅初所言:“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20) 有時候,這星光的海洋似乎已經(jīng)達到了黑暗的邊緣;我滿以為,在此之外,已是無邊無際的大黑暗了。然而,只要一轉(zhuǎn)瞬,再往上一看,依然是一片星光。
關(guān)于季羨林經(jīng)典語錄
1) 據(jù)說明朝的大臣上朝時在笏板上夾帶一點鶴頂紅,一旦皇恩浩蕩,欽賜極刑,連忙用舌尖舔一點鶴頂紅,立即涅槃,落得一個全尸。
2) 才到故鄉(xiāng)的時候,樹叢里還殘留著一點浮翠,離開的時候,就只有淡遠的長天下一片凄涼的黃霧了。
3) 英國人常以英文自傲,他們認為,口叼雪茄煙而能運用自如的語言,大千世界中只有英文。因此,在西方國家中,最不肯學外國語言的人,就是英國人。
4) 說不出來,只能去看;看之不足,只能意會;意會之不足,只能贊嘆。
5) 我從不把自己估計過高,我甘愿當一個平凡的人,而一個平凡的人,如果美歐金光閃閃的博士頭銜,則在搶奪飯碗的搏斗中必然是個失敗者。
6) 我們都要感激那個滄海,它在另一方面教育了我們。
7) 我認為,我是認識自己的,換句話說,是有點自知之明的。我經(jīng)常像魯迅先生說的那樣剖析自己。然而結(jié)果并不美妙,我剖析得有點過了頭,我的自知之明過了頭,有時候真感到自己一無是處。
8) 我也算是一個研究佛教的人。我既研究佛教的歷史,也搞點佛教的義理。但是最使我感興趣的卻不是這些堂而皇之的佛教理論,而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一些迷信玩意兒,特別是對地獄的描繪。這在正經(jīng)的佛典中可以找到,在老百姓的口頭傳說中更是說得活靈活現(xiàn)。這是中印兩國老百姓集中了他們從官兒們那里受到的折磨與酷刑,經(jīng)過提煉,“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然后形成的,是人類幻想不可多得的杰作。誰聽了地獄的故事不感到毛骨悚然、毛發(fā)直豎呢?
9) 我不哭,但是眼淚卻流在肚子里去了,悲哀沉重地壓在心頭,我想到了故鄉(xiāng)里的母親。
10) 自古以來,中國就主張“和諧”,“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和諧這一偉大的概念,是我們中華民族送給世界的一個偉大的禮物,希望全世界能夠接受我們這個“和諧”的概念,那么,我們這個地球村就可以安靜許多。從中國文化的傳統(tǒng)來說,我們是不講弱肉強食的。張載在《西銘》中說:“民,吾同胞;物,吾與也。”民,都是我的同胞兄弟;物,包括植物都是我的伙伴。這就是中國的思想。“和諧”這個概念,有助于全世界人民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愛護。
11) 然而,人能“忘”,漸漸地從劇烈到淡漠,再淡漠,再淡漠,終于只剩下一點殘痕;有人,特別是詩人,甚至愛撫這一點殘痕,寫出了動人心魄的詩篇,這樣的例子,文學史上還少嗎?
12) 好多年來,我曾有過一個“良好”的愿望:我對每個人都好,也希望每個人都對我好。只望有譽,不能有毀。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13) 我想,現(xiàn)在遍布五湖四海的清華校友也無不如此。清華的一切成就我都感同身受。眼前清華蒸蒸日上的局面,我老漢看了也不禁“漫卷詩書喜欲狂”了。我相信,清華將同像北大這樣的友校一起,永葆青春,永遠充滿了活力,闊步向前,巍然立于世界名校之林,為我們偉大祖國增添無量光輝。
14) 我一輩子考試的次數(shù)成百成千,從小學一直考到獲得最高學位,但我考試的運氣好,從來沒有失敗過。這一次又撞上了喜神,北大和清華我都被錄取,一時成了人們羨慕的對象。
15) 我們住在佛山街柴火市前后院的時候,仍然處于丑小鴨階段,但是四姐和我的關(guān)系就非常好。她常到我住的前院北屋同我閑聊,互相開點玩笑。說心里話,她就是我心想望的理想夫人。但是,阻于她母親的短見,西湖月老祠的那兩句話沒有能實現(xiàn)在我們倆身上。
16) 我考慮了一下,決定不刪,一仍其舊,一句話也沒有刪。我七十年前不是圣人,今天不是圣人,將來也不會成為圣人。
17) 吐火羅文殘卷只有中國新疆才有。原來世界上沒有人懂這種語言,是西克和西克靈在比較語言學家W。舒爾策(W.Schulze)幫助下,讀通了的。他們?nèi)撕现摹锻禄鹆_語語法》,蜚聲全球士林,是這門新學問的經(jīng)典著作。但是,這一部長達五百一十八頁的煌煌巨著,卻決非一般的入門之書,而是異常難讀的。它就像是一片原始森林,艱險復雜,歧路極多,沒有人引導,自己想鉆進去,是極為困難的。讀通這一種語言的大師,當然就是最理想的引路人。
18) 這里斗爭的對象也是外交代表。我們?nèi)ヒ娡饨惶嘏蓡T郭德華,商談到上海去的問題。同在西貢一樣,船期難定。這就需要特派員大力支持。我們走進他那寬敞明亮的大辦公室。他坐在巨大的辦公桌后面,威儀儼然,戴著玳瑁框的眼鏡,留著小胡子,面團團如富家翁,在那里擺起架子,召見我們。我們一看,心里全明白了。俗話說“不打不成相識”,看樣子須要給他一點顏色看。他不站起來,我們也沒有在指定的椅子上就坐,而是一屁股坐到他的辦公桌上。立竿見影,他立刻站起身來,臉上也有了笑容。這樣一來,乘船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19) 又走近了我的行期。在空虛和寂寞的心上,加上了一點兒綿綿的離情。我想到就要離開自己漂泊的心所寄托的故鄉(xiāng)。以后,聞不到土的香味,看不到母親住過的屋子、母親的墓,也踏不到母親曾經(jīng)踏過的地。自己心里說不出是什么味。在屋里覺得窒息,我只好出去走走。沿著屋后的大坑踱著。看銀耀的蘆花在過午的陽光里閃著光,看天上的流云,看流云倒在水里的影子。一切又都這樣靜。
20) 四十年代中葉的香港同今天的香港,有相同的地方,就是地少人多,但是不相同的地方卻一目了然:那時的香港頗有點土氣,沒有一點文化的氣息,找一個書店都異常困難。走在那幾條大街上,街上的行人摩肩接踵,熙熙攘攘。頭頂上那些鴿子窩似的房子中鬧聲極大,打麻將洗牌之聲,有如懸河瀉水,雷鳴般地傾瀉下來;又像是暴風驟雨,掃過遼闊的大原。讓我感覺到,自己確確實實是在人間,不容有任何幻想。在當時的香港這個人間里,自然景觀,除了海景和夜景以外,幾乎沒有什么可看的。因為是山城,同重慶一樣,一到夜里,萬燈齊明,高高低低,上上下下,或大或小,或圓或方,有如天上的星星,并輝爭光,使人們覺得,這樣一個人間還是蠻可愛的。
21) 笑聲雖然縈繞在耳際,早已恍如夢中的追憶了,我只有一顆心,空虛寂寞的心被安放在一個長方形的小屋里。我看四壁,四壁冰冷像石板,書架上一行行排列著的書,都像一行行的石塊,床上棉被和大衣的折紋也都變成雕刻家手下的作品了。
22) 時間是亳不留情的,它真使人在自己制造的鏡子里照見自己的真相!
23) 據(jù)有學問的學者說,雜文必有所諷刺,應(yīng)當鋒利如匕首,行文似擊劍。在這個行當里,魯迅是公認的大家。但是,魯迅所處的時代是陰霾蔽天,黑云壓城的時代,諷刺確有對象,而且俯拾即是。今天已經(jīng)換了人間,雜文這種形式還用得著嗎?若干年前,中國文壇上確實討論過這個問題。事不干己,高高掛起。我并沒有怎樣認真注意討論的過程和結(jié)果?,F(xiàn)在忽然有了這樣一個意外的機會,對這個問題我就不能不加以考慮了。
24) 人與人和諧,人與自然和諧,人內(nèi)心和諧。當下很多人的“和諧”觀還僅僅局限在前兩個層面,罕見有人關(guān)注到“和諧”的真正基礎(chǔ)——“人內(nèi)心和諧”。而正是這個“人內(nèi)心和諧”,又使得恩師回到了思考這個問題的起點。
25) 他也竟讓我們名不見經(jīng)傳的無名小卒,充當《季刊》的編委或特約撰稿人,名字赫然印在雜志的封面上,對我們來說這實在是無上的光榮。結(jié)果我們同西諦先生成了忘年交,終生維持著友誼,一直到年他在飛機失事中遇難。到了今天,我們一想到鄭先生還不禁悲從中來。
26) 如果讀書也能算是一個嗜好的話,我的唯一嗜好就是讀書。人必須讀書,才能繼承和發(fā)揚前人的智慧。人類之所以能進步,靠的就是能讀書又寫書的本領(lǐng)。
27) 你只需要找一位通德語的人,用上二三個小時,把字母讀音學好。從此你就可以丟掉老師這個拐棍,自己行走了。你找一本有可靠的漢文譯文的德文科技圖書,伴之以一本淺顯的德文語法。先把語法了解個大概的情況,不必太深入,就立即讀德文原文,字典反正不能離手,語法也放在手邊。一開始必然如墮入五里霧中。讀不懂,再讀,也許不止一遍兩遍。等到你認為對原文已經(jīng)有了一個大概的了解,為了驗證自己了解的正確程度,只是到了此時,才把那一本可靠的譯本拿過來,看看自己了解的究竟如何。就這樣一頁頁讀下去,一本原文讀完了,再加以努力,你慢慢就能夠讀沒有漢譯本的德文原文了。
28) 專以學界而論,有的人并沒有讀幾本書,卻不知天高地厚,以天才自居,靠自己的一點小聰明……中國老話:“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29) 人活一世,就像作一首詩,你的成功與失敗都是那片片詩情,點點詩意。每個人都爭取一個完滿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內(nèi)海外,一個百分之百完滿的人生是沒有的。所以我說,不完滿才是人生。
30) 人世間,云譎波詭,因果錯綜。只有能做到“盡人事而聽天命”,一個人才能永遠保持心情的平衡。
季羨林經(jīng)典語錄大全集相關(guān)文章:
1.季羨林語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