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的人生更自在
時間:
若木1由 分享
一個輕裝上陣的人,和一個負重的人相比,肯定前者輕松舒適,后者窒悶不已。很多時候,我們拿起太多東西,反而什么也得不到。一旦放下一些東西,反而能贏得自在與灑脫。星云法師在《放下與拿開》一文中寫道:“一念頓悟,可以放下身心,解脫自在;一念生迷,只會作繭自縛,掀風起浪。佛說‘放下,就會自在’。能夠照見五蘊皆空,當然就會度一切苦厄,當然就能自在了!”誠然如此,放下的人生才能更自在。
放下煩惱:幸福就在身邊
作為七情六欲的人,為“貪嗔癡慢疑”這“五毒”所牽絆,使得煩惱無處不在。南朝梁武帝在《凈業(yè)賦》中寫道:“抱惑而生,與之偕老;隨逐無明,莫非煩惱。”《壇經·般若品》載曰:“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后念離境即菩提。”《大智度論》中這樣定義“煩惱”:“能令心煩,能作惱故,名為煩惱。”煩惱的種類有很多,包括我們自身的煩惱,如工作、生活、情感等;包括因外境產生的煩惱,如人際關系、升遷、求學等。若你陷入煩惱之中,則必為其所困,難以跳脫出來。
“煩惱無盡誓愿斷”,這是佛弟子的“四弘誓愿”之一,足以見出煩惱對我們學佛修行的阻礙與影響是巨大的。佛家常說:“斬斷三千煩惱絲,換得一身輕自得。”當面對煩惱之際,你莫去在意,莫去思忖,先把它放下來。時間是最好的良藥,在時間的熬煎下,煩惱只能望而卻步、煙消云散。若能放下煩惱,自能找到幸福的所在。你會發(fā)覺,原來,幸福就在身邊,衣食住行、行住坐臥,無一不是幸福的載體。
放下壓力:心開,路就開
常常聽到有人說自己壓力大,有的說得是生活的壓力,比如買房、買車之類的;有的說得是情感的壓力,比如戀愛、婚嫁、家庭等。從心理學角度看,壓力是心理壓力源和心理壓力反應共同構成的一種認知和行為體驗過程,是每個人都會體驗和感知的一種過程。很多人不會緩解壓力,成為壓力的奴隸,被壓得喘不過氣來,甚至走向一條不歸路。有些人,則能變壓力為動力,助力于自己的事業(yè)發(fā)展和成功。
其實,緩解和釋放壓力的途徑有很多種,包括各種宣泄途徑,如唱歌、看書、運動、旅游等。但最重要的還是一種,那就是開啟心門,保持一份良好的心態(tài)。“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如果我們能寵辱不驚、去留無意,自能放下壓力,得到一份灑脫與自在。
放下抱怨:積極地迎接困難與挑戰(zhàn)
看到別人有房有車,便抱怨自己的父母怎么是農民;看到別人升官加爵,便抱怨自己的能力為何不夠強;看到別人兒女齊全,便抱怨自己的命運為何這么不好,等等。抱怨,似乎是每個人為自己尋找理由、發(fā)泄私憤的最佳選擇。殊不知,抱怨是一種消極的心態(tài),也會扼殺我們心中自信的種子。有這樣一則故事:一座寺廟的殿里供奉著一尊石佛,朝圣者日日敬拜;門口處,鋪設著一塊石板,朝圣者日日踩踏。有一天,心生怨氣的石板忍不住發(fā)起牢騷:“同樣是石頭,我躺著,灰頭垢面,受人踩踏;你卻坐著,高高在上,受人敬拜。世道為何如此不公呢?”石佛微笑著回答:“是的,我們同樣來自深山,材質相同,但我挨了千刀萬鑿,才有幸在這里,而你只挨了幾刀,所以只能鋪在地上給人墊腳啊!”所以,很多時候,我們要反躬自省,想想自己還有哪些不足和缺點,還有哪些值得提升的地方。
喜歡抱怨是影響我們人生的弊病之一,抱怨的人并非不善良,而是缺少直面人生的動力和勇氣。人活于世,失敗與挫折難以避免,抱怨只會磨滅你的斗志。所以,請放下抱怨,以積極的心態(tài)直面人生,迎接挑戰(zhàn),這樣才能獲得精彩曼妙的人生。
放下執(zhí)著:心寬,天地寬
釋迦世尊曾說:“大地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zhí)著,不能證得。”因為執(zhí)著,我們很難發(fā)現(xiàn)自己的詬?。灰驗閳?zhí)著,我們寧愿愚癡地活著,也不愿正視自己;因為執(zhí)著,我們浪費了很多人生的機遇,等等。一切,皆是執(zhí)著惹得禍。若能放下執(zhí)著,我們就能放寬心量,不去斤斤計較,不去睚眥必報。
如何放下執(zhí)著?就得明白“萬法皆空”的道理,就像禪宗六祖慧能大師所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一切諸相不過是我們的心所呈現(xiàn)出的景象,均如鏡花水月般,轉瞬即逝,無需執(zhí)著。名、色、財、食、睡,亦如此,你若去執(zhí)著,到時還是幻夢一場、空空如也。放下你的執(zhí)著,自能放寬你的心,感受自在人生的愜意之處。
放下悲觀:自信人生二百年
眾所周知,很多時候,我們不能成功的原因,源于自卑和悲觀。孟子曾說:“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英國著名作家吉爾伯特·基思·切斯特頓說:“悲觀主義像鴉片一樣,是一種有毒的物質。雖然有時可以入藥,但絕對不能當飯。”從中不難看出,很多時候,悲觀的心態(tài)是影響我們走向成功的絆腳石。如果選擇悲觀,司馬遷只能終日以淚洗面,不會有《史記》的閃亮耀世;如果選擇悲觀,蘇東坡在被流放海南島時肯定命不久矣;如果選擇悲觀,林肯不可能成為一代叱咤風云的人物,只能在歷史的長河中灰飛煙滅……
“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擊水三千尺”,若能放下悲觀,激情滿懷,自能力排重難,一路高歌向前。大詩人莎士比亞說:“明智的人決不坐下來為失敗而哀號,他們一定樂觀地尋找辦法來加以挽救。”當面對困難與挫折時,我們何不放下悲觀,積極努力地去尋求解決困難的方法呢?所以,請放下你的悲觀,以及自卑。
放下妄念:活在當下得心安
佛教里講到,“人在世間,不能超凡入圣、了生脫死者,皆由妄念所致。”何謂妄念?即虛妄的意念,也可指凡夫貪戀六塵境界的心。明代王守仁在《傳習錄》中載曰:“心之本體無起無不起,雖妄念之發(fā),而良知未嘗不在。”凡種種不正當?shù)哪铑^,皆為妄念。比如看到別人穿金戴銀,便想著自己也能如此;聽到別人的歌聲如此美妙,便希望自己的子女中也有能善歌者;等等。因為妄念的產生,導致我們難以安住于當下的工作之中;因為妄念的產生,使得我們滋生強烈的占有欲,影響到現(xiàn)在的情感與生活。妄念是貪欲、犯罪的源頭,若不能斷除,必將受其拖累。
《金剛經》云:“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現(xiàn)在心不可得。”你想那么多干什么,放下妄念吧,過去、現(xiàn)在、未來都是不可觸摸的,只有此時此刻的當下,才是我們真正能夠擁有和把握的。活在當下,才能心安;心安,即是歸處。
著名詩人元好問在《水龍吟·同德秀游盤谷》一文中寫道:“把人間萬事,從頭放下,只山中老。”放下,是一杯清醇的香茗;放下,是一種生活的智慧;放下,是一種生命的姿態(tài);放下,是一門心靈的學問。放下煩惱、放下壓力、放下抱怨、放下執(zhí)著、放下悲觀、放下妄念,乃至放下一切,你會發(fā)覺,人生會更加自在,更加坦然,更加恬適。
文/鄒相
放下煩惱:幸福就在身邊
作為七情六欲的人,為“貪嗔癡慢疑”這“五毒”所牽絆,使得煩惱無處不在。南朝梁武帝在《凈業(yè)賦》中寫道:“抱惑而生,與之偕老;隨逐無明,莫非煩惱。”《壇經·般若品》載曰:“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后念離境即菩提。”《大智度論》中這樣定義“煩惱”:“能令心煩,能作惱故,名為煩惱。”煩惱的種類有很多,包括我們自身的煩惱,如工作、生活、情感等;包括因外境產生的煩惱,如人際關系、升遷、求學等。若你陷入煩惱之中,則必為其所困,難以跳脫出來。
“煩惱無盡誓愿斷”,這是佛弟子的“四弘誓愿”之一,足以見出煩惱對我們學佛修行的阻礙與影響是巨大的。佛家常說:“斬斷三千煩惱絲,換得一身輕自得。”當面對煩惱之際,你莫去在意,莫去思忖,先把它放下來。時間是最好的良藥,在時間的熬煎下,煩惱只能望而卻步、煙消云散。若能放下煩惱,自能找到幸福的所在。你會發(fā)覺,原來,幸福就在身邊,衣食住行、行住坐臥,無一不是幸福的載體。
放下壓力:心開,路就開
常常聽到有人說自己壓力大,有的說得是生活的壓力,比如買房、買車之類的;有的說得是情感的壓力,比如戀愛、婚嫁、家庭等。從心理學角度看,壓力是心理壓力源和心理壓力反應共同構成的一種認知和行為體驗過程,是每個人都會體驗和感知的一種過程。很多人不會緩解壓力,成為壓力的奴隸,被壓得喘不過氣來,甚至走向一條不歸路。有些人,則能變壓力為動力,助力于自己的事業(yè)發(fā)展和成功。
其實,緩解和釋放壓力的途徑有很多種,包括各種宣泄途徑,如唱歌、看書、運動、旅游等。但最重要的還是一種,那就是開啟心門,保持一份良好的心態(tài)。“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如果我們能寵辱不驚、去留無意,自能放下壓力,得到一份灑脫與自在。
放下抱怨:積極地迎接困難與挑戰(zhàn)
看到別人有房有車,便抱怨自己的父母怎么是農民;看到別人升官加爵,便抱怨自己的能力為何不夠強;看到別人兒女齊全,便抱怨自己的命運為何這么不好,等等。抱怨,似乎是每個人為自己尋找理由、發(fā)泄私憤的最佳選擇。殊不知,抱怨是一種消極的心態(tài),也會扼殺我們心中自信的種子。有這樣一則故事:一座寺廟的殿里供奉著一尊石佛,朝圣者日日敬拜;門口處,鋪設著一塊石板,朝圣者日日踩踏。有一天,心生怨氣的石板忍不住發(fā)起牢騷:“同樣是石頭,我躺著,灰頭垢面,受人踩踏;你卻坐著,高高在上,受人敬拜。世道為何如此不公呢?”石佛微笑著回答:“是的,我們同樣來自深山,材質相同,但我挨了千刀萬鑿,才有幸在這里,而你只挨了幾刀,所以只能鋪在地上給人墊腳啊!”所以,很多時候,我們要反躬自省,想想自己還有哪些不足和缺點,還有哪些值得提升的地方。
喜歡抱怨是影響我們人生的弊病之一,抱怨的人并非不善良,而是缺少直面人生的動力和勇氣。人活于世,失敗與挫折難以避免,抱怨只會磨滅你的斗志。所以,請放下抱怨,以積極的心態(tài)直面人生,迎接挑戰(zhàn),這樣才能獲得精彩曼妙的人生。
放下執(zhí)著:心寬,天地寬
釋迦世尊曾說:“大地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zhí)著,不能證得。”因為執(zhí)著,我們很難發(fā)現(xiàn)自己的詬?。灰驗閳?zhí)著,我們寧愿愚癡地活著,也不愿正視自己;因為執(zhí)著,我們浪費了很多人生的機遇,等等。一切,皆是執(zhí)著惹得禍。若能放下執(zhí)著,我們就能放寬心量,不去斤斤計較,不去睚眥必報。
如何放下執(zhí)著?就得明白“萬法皆空”的道理,就像禪宗六祖慧能大師所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一切諸相不過是我們的心所呈現(xiàn)出的景象,均如鏡花水月般,轉瞬即逝,無需執(zhí)著。名、色、財、食、睡,亦如此,你若去執(zhí)著,到時還是幻夢一場、空空如也。放下你的執(zhí)著,自能放寬你的心,感受自在人生的愜意之處。
放下悲觀:自信人生二百年
眾所周知,很多時候,我們不能成功的原因,源于自卑和悲觀。孟子曾說:“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英國著名作家吉爾伯特·基思·切斯特頓說:“悲觀主義像鴉片一樣,是一種有毒的物質。雖然有時可以入藥,但絕對不能當飯。”從中不難看出,很多時候,悲觀的心態(tài)是影響我們走向成功的絆腳石。如果選擇悲觀,司馬遷只能終日以淚洗面,不會有《史記》的閃亮耀世;如果選擇悲觀,蘇東坡在被流放海南島時肯定命不久矣;如果選擇悲觀,林肯不可能成為一代叱咤風云的人物,只能在歷史的長河中灰飛煙滅……
“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擊水三千尺”,若能放下悲觀,激情滿懷,自能力排重難,一路高歌向前。大詩人莎士比亞說:“明智的人決不坐下來為失敗而哀號,他們一定樂觀地尋找辦法來加以挽救。”當面對困難與挫折時,我們何不放下悲觀,積極努力地去尋求解決困難的方法呢?所以,請放下你的悲觀,以及自卑。
放下妄念:活在當下得心安
佛教里講到,“人在世間,不能超凡入圣、了生脫死者,皆由妄念所致。”何謂妄念?即虛妄的意念,也可指凡夫貪戀六塵境界的心。明代王守仁在《傳習錄》中載曰:“心之本體無起無不起,雖妄念之發(fā),而良知未嘗不在。”凡種種不正當?shù)哪铑^,皆為妄念。比如看到別人穿金戴銀,便想著自己也能如此;聽到別人的歌聲如此美妙,便希望自己的子女中也有能善歌者;等等。因為妄念的產生,導致我們難以安住于當下的工作之中;因為妄念的產生,使得我們滋生強烈的占有欲,影響到現(xiàn)在的情感與生活。妄念是貪欲、犯罪的源頭,若不能斷除,必將受其拖累。
《金剛經》云:“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現(xiàn)在心不可得。”你想那么多干什么,放下妄念吧,過去、現(xiàn)在、未來都是不可觸摸的,只有此時此刻的當下,才是我們真正能夠擁有和把握的。活在當下,才能心安;心安,即是歸處。
著名詩人元好問在《水龍吟·同德秀游盤谷》一文中寫道:“把人間萬事,從頭放下,只山中老。”放下,是一杯清醇的香茗;放下,是一種生活的智慧;放下,是一種生命的姿態(tài);放下,是一門心靈的學問。放下煩惱、放下壓力、放下抱怨、放下執(zhí)著、放下悲觀、放下妄念,乃至放下一切,你會發(fā)覺,人生會更加自在,更加坦然,更加恬適。
文/鄒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