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豆腐的記事隨筆:假女人和他的熱豆腐
編者按:《假女人和他的熱豆腐》一文是一篇回憶性的記事文章,寫了一個人綽號叫“假女人”的男人做豆腐,賣豆腐的事情,下面我們來看看吧。
假女人,因稱呼冠以假,故當然是男人,貨真價實。
假女人其實有名字,姓張,名允建,挺男人的一個名字。五十來歲,中等身材,皮膚微黑,一對小眼睛笑起來瞇成一條縫。走路扭捏,屁股左搖右擺,聲音尖細,頗有娘娘腔,看背影的確有點像女人,假女人之名由此而來。還有一說,老張手巧,洗衣做飯攤煎餅,縫縫補補納鞋底兒,女人的十八般武藝他幾乎樣樣精通,除了沒有女人的功能,女人的所有技能他都會,因而得名,不知屬實否。
慢慢地,大家就都叫他假女人,再沒人叫他真名。起初,他也是有些抵觸的,每每為此漲紅了臉,那窘態(tài)就愈發(fā)可愛。不過慢慢也就習慣,近而似乎頗有些享受了。別人叫他,便愉快地應著,樂呵呵地,有時候還甚至逗笑地擺個造型,翹起蘭花指,款款地走上幾步,就好像他原本就是個女人。
假女人有個絕活,那就是他做豆腐的手藝。據(jù)他說,那手藝,祖?zhèn)?。我們也無需深究這手藝是不是真的祖?zhèn)?,反正,他做的豆腐的確好吃。
正因為他的這個手藝,早些年就在他村頭的路邊開了個豆腐店(東林村,邳城老街往東,過城河,下坡就是)。鄉(xiāng)里鄉(xiāng)親的也都來捧場,給過往行人也帶來許多方便。路過時候,餓了,就停下來,吃一碗熱騰騰爽口的豆腐,壓餓又解饞。
假女人做豆腐的確有兩把刷子(方言,就是很拿手)。首先,在選料上就很講究,絕不湊合。必須是那種飽滿油亮的當年大豆,顆顆精品。他說,這樣的大豆做出來的豆腐又香又滑嫩,好吃。選好的大豆先用清水漂洗幾次,濾干凈,然后再用從甜水井里打來的水浸泡一夜,待大豆喝飽水,完全泡開才能磨。磨漿,那種老式的石磨最好,出漿??粗┌椎亩?jié){從磨盤汩汩流出,就是一種享受,仿佛就聞到了豆腐的清香。
不過,這種半成品的豆?jié){是不能做豆腐的,還要過濾掉里面的豆腐渣。過濾并不復雜,用大塊紗布,四角系上繩,用兩根木棒支撐,成吊床型(我們這管這種物件叫吊包)。懸空吊起來,底下用盆接著,紗布里倒入新磨的豆?jié){,輕輕晃動,牛奶般的漿汁嘩嘩流到盆里,豆腐渣就留在紗布里了。這樣濾過的汁才能用來做豆腐。
豆汁倒入一字排開的兩口大鐵鍋,灶里加入木柴點燃,大火燒旺,待豆汁滾開,還需小火熬幾分鐘才行,據(jù)他說,這樣能多出豆腐而且做出的豆腐香。
豆腐做得好不好,點豆腐是關鍵。常見的是用石膏或者鹽鹵點豆腐,不過,區(qū)別很大,用鹽鹵點的豆腐硬,口感不好,用石膏點的豆腐更香更柔軟滑爽,好吃。假女人都是用石膏點豆腐,至于用量,必須拿捏好,這是秘方,他是絕不給外人透露的。
點好的豆腐腦盛在一口大缸里,澄一會。然后才能盛出來,用紗布鋪在事先做好的模具里,包好,用大塊石頭或者其他重物壓住至少半小時,豆腐才能成型。如果喜歡汁多嫩一點的,就壓的時間短一點,喜歡有勁道的,就不妨多壓一會,這個沒有太多講究。
假女人做的豆腐香,好吃,還不完全是豆腐的品質好。他做的辣椒醬那也是一絕,嬌艷鮮紅的干辣椒,去梗,在油鍋里炒脆,待炒出香味再盛出。假女人有個石臼,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常見了。石臼很大,又深,炒好的紅辣椒放進去,搗碎,辣椒的香味就彌漫在空氣里。搗辣椒的時候必須要戴上口罩,把頭臉裹得嚴嚴實實,要不準會嗆到你。我就經(jīng)常看見假女人因為忙,沒包裹好被嗆地鼻子眼淚的,哎呀哎呀嗲嗲地叫。
做好的辣椒面,還要放上鹽和我們當?shù)氐奶禺a(chǎn)豆抽油調和,那才行。這辣椒醬,地道,有味!還沒吃,光看著這油亮亮噴香的辣椒醬,饞蟲就早已經(jīng)爬出來了。大伙去吃豆腐,好多也是奔著這油亮爽口的辣椒醬,比如我。
假女人也爽快,大方又厚道。兩塊錢就給你盛上一大碗,保管你吃飽。我飯量不大,可因為是熟客,每次去吃飯,他都會熱情地招呼,搖擺著把豆腐遞到我面前,盛的也比別人的多。我就勁量吃完,如果剩下,我覺得那不僅是浪費,也是對他的好心的褻瀆。
附近幾個村的人都喜歡來假女人這吃豆腐。加上路過的行人,有時候他兩口子就忙不過來。他出嫁的閨女就會來幫忙,閨女人很好,熱情勤快,快言快語,常常惹得這些吃客開懷大笑。每每被辣椒嗆到,眼淚汪汪的,不知道是她的話惹的還是被辣椒嗆的,反正小屋里就充滿了溫情。
吃飯的人多了,人手這一夠,假女人的“野心”也來了。慢慢地,又會做幾個小菜,小魚燉豆腐就是特色。炸得香酥流油的小魚,配上滑嫩爽口的豆腐,用地鍋一燉,再撒一把鮮嫩的芫荽,真叫一個香。有酒癮的,再順便來上兩口,所有的勞累和煩惱就瞬間無影無蹤。
因為有假女人和他的豆腐店,這個原本不起眼的小地方,就多了許多融洽和溫暖,也就漸漸地熱鬧起來。
我不知道魯迅先生筆下的豆腐西施做的豆腐咋樣,但我知道,去豆腐西施那里多半是為了看西施,而來假女人這里,恐怕就是為了他的豆腐和辣椒醬吧。
時代在進步,我們的生活也在每天發(fā)生變化。但愿,咱老百姓的口味不會變,能在心底里留著對老輩們的感懷和記憶,讓這滿滿的清香代代傳承。
作者:張全剛
公眾號:文化佳園
本文為原創(chuàng)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jīng)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