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里人和鄉(xiāng)下人的感悟隨筆
城里人和鄉(xiāng)下人的感悟隨筆
編者按:農村是作者的故土,那里有摯愛的親人,但是現(xiàn)在年輕都逃離農村使得農村變得瘦弱,下面我們來看看作者的生活感悟吧!
從小生在農村,五十年代初,父親當兵轉業(yè),到了一個小縣城有了工作,我自然而然地就成了城里人。
在城里長大的我,小時候去過幾次農村,因為那里有我至愛的親人,是我根基的故土。每當回到農村,家族的父輩都贊嘆我們是城里人,衣食無憂。從他們口語和依戀的目光中,我多多少少有了一種優(yōu)越感。我的這種優(yōu)越感是父親用生命危險在槍林彈雨中換來的。父親建國前就參加第四野戰(zhàn)軍,出生入死地打了無數(shù)次仗,回到了地方才有了好的歸宿。家族的長輩都說,你爸爸要不出去當兵,也離不開農村呀。
是呀,那個年代離開農村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呀!生產(chǎn)隊那會兒,社員起早貪黑地在隊里勞動,一年到頭好的人家能分到百八千的,有的家人口多還脹肚了(反倒欠生產(chǎn)隊的錢)。城里人和鄉(xiāng)下人劃分得那么清楚,城里人吃供應糧旱澇保收,農村人十分羨慕,所以生活在農村的年輕人都夢想過上城里人的生活。我的一個本家哥哥他大我一歲,很有才華,高中畢業(yè)那年,他和班上的一個女同學談上了戀愛。女方家里不同意,給那個女同學找了一個城里人。我那可憐的哥哥呀,一時想不開竟喝了農藥死了。農村的一些老人也時不時地向孩子們灌輸,長大好好念書考上大學,做個城里人。
那時的城鄉(xiāng)差別,限制了農村人逃離農村的夢想,農村的青年只有當了兵,考上了大學或女孩嫁給了城里人,才能漸漸地成為城里人,落上城市戶口有糧本兒。至于當今流行的農村青年進城里打工,根本沒那一說。主要是那時城里經(jīng)濟還不夠發(fā)達,也不缺乏那么多的勞動力。我參加工作那會,還是國家實行糧食統(tǒng)購統(tǒng)銷政策的時候。城里人拿著紅糧本,去國營糧店按月領買供應糧。七十年代初我曾在糧店當過收款員,那時每人每月供應3至5斤面粉,三兩豆油,2斤大米,其余的就是玉米面等粗糧了。那時的面粉才0.185元一斤,小米0.112元一斤。我們收款的把收款的糧價壓在玻璃板下,扒拉算盤只用加減法,就可以收款了,因為這種方法快捷。
那一年,我去林源車站油罐車里挖石油,偶爾結識了一位在鐵路上,同我父親年齡差不多的工人,當時他幫了我忙,后來我們來往相處得十分融洽。有一天他有事求我?guī)兔?,是他大兒子娶了個農村姑娘,糧食關系一直落不下,一向很原則的父親破例為他跑了幾次糧食科,辦好了他兒媳婦的糧食關系。這在當時,可是一件很大的事兒了,了結了他家的心愿。盡管農村姑娘進城糧食關系不好落,但一些農村比較好看的姑娘,還是托人以找一個城里的工人為榮耀,把人生的最高境界定為吃供應糧。六、七十年代大批石油工人匯入了大慶這片土地,石油工人艱苦的野外生活和工作環(huán)境,使石油工人找老婆成了難題。那時很多石油工人婚姻的結合都是經(jīng)人介紹的,當時在大慶油田流行這樣一句話:“石油工人一聲吼,找個老婆沒戶口。”這就是那年代時光記憶的真實寫照。
鄧小平南巡講話以后,給中國的經(jīng)濟體改革帶來了一縷縷春風,七十年代末,時任安徽省委第一書記的萬里,推廣了鳳陽縣小崗村“包產(chǎn)到戶”的方法,在全省點燃了“包產(chǎn)到戶”的星火。隨后中央采取了一系列以土地承包為主的農業(yè)改革政策。特別是近幾年來中央惠民三農政策的實施,免征農業(yè)稅和土地直補等政策,極大地推動了農業(yè)經(jīng)濟的發(fā)展。后來,全國取消了使用全國糧票和地方糧票,取消了統(tǒng)購統(tǒng)銷政策,也取消了城里人的糧本。
隨著經(jīng)濟體制的發(fā)展,有許多城市加大了城鎮(zhèn)戶籍改革,取消了農村人來城里打工的一些條條框框。城里人親和的人文關懷,使農村人在城里不再受到歧視。他們受到了同城里人一樣的優(yōu)惠政策,他們孩子的入托、上學到入住廉租房,同城里人幾乎沒有區(qū)別。致使全國廣大農村的青年人大量流入城市,中國的農村村屯人氣的脈搏不再呼吸順暢。留守的都是一些中年婦女支撐著家庭,她們承擔了奉養(yǎng)老人,伺候孩子的重擔。
前不久我在某報看到,江西宜春的一個偏遠小山村,五名留守兒童溺亡。發(fā)生了這樣大的事兒,來救援的人都是五六十歲以上的老人,越來越多的留守老人與兒童的問題不容忽視地擺在我們面前。在北方的一個農村我了解到,全村過去興旺的一百余戶人家,現(xiàn)在只剩下六十幾戶。一家兄弟四人,只有老二在家侍奉土地,有哥三個在外打工。青年人再也不愿意去種地了,他們也不會侍奉土地,他們把自己僅有的那些土地租了出去,他們把土地留給了父母,那些守護著土地的老人們,臉上堆滿了皺紋,淳樸善良的眼神變得凄涼和恍惚,晃動著和實際年齡不符的身影在村莊無奈勞作,這些村屯成了孤獨、年邁、凄涼空巢的詞匯。他們中也有的把土地賣給了開發(fā)商,他們飛向了理想中的城市。
城市這個時候,凸顯出了它們仁慈的胸懷,接納了他們的到來。他們四處奔波為生計而奔忙,他們中有的人腳踏實地辛辛苦苦地工作。有了回報,在城里結了婚購買了樓房。他們中也不乏精英受到了老板賞識,一步登天。他們中也有少數(shù)人好逸惡勞,因一念之差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我曾在法院做了五年的陪審員,據(jù)統(tǒng)計資料顯示農村青年來城里的犯罪率人數(shù)高于城市青年。主要是因為他們文化水平低,文化素質、修養(yǎng)等導致了他們走向了失敗的另一面。
是土地供養(yǎng)了人類,是農村奉養(yǎng)了城市,但是城市卻掏空了農村。是城市絢爛的燈火誘惑了農村,使農村人迷失了方向。十年前,城里人雇一個保姆,只需要每月支付500元工資??涩F(xiàn)在要雇一個保姆,三五千都雇不到。一些飯店也是這樣,過去五、六百元可以挑著選,現(xiàn)在月薪三四千的服務員都不容易雇到。是城里人生活水平提高了,還是城市勞動力缺乏了,我不得而知。一些人說是城里的孩子就業(yè)觀念差,不愿意做那些廉價的工作,才出現(xiàn)了用工荒,我想這只是其原因的一個方面。城里的待業(yè)青年、大學畢業(yè)生,尋找工作高不成低不就的現(xiàn)象,是普遍存在的,畢竟高職高薪、舒服安逸的工作是少數(shù)。還有一部分城里的待業(yè)青年沒有固定的工作,把眼晴盯在了父母那點退休工資和房子上,整天無事可做成了啃老族。
城市鄉(xiāng)村這個相關的代名詞,我們稱呼了多少年。城市越來越臃腫,而鄉(xiāng)村越來越瘦弱。這種要高樓、要汽車、要富足一邊倒現(xiàn)象,已越來越深地扎在了年青人的心中。他們把奉養(yǎng)了我們無限深情的土地拋到了九霄云外,他們遠走他鄉(xiāng)背叛了生他養(yǎng)他的土地。土地已日漸丟失逐漸減少。
我想,失去了土地,我們以后的根又在哪里呢?
作者|張俊清
本文為原創(chuàng)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jīng)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