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守歲的隨筆
除夕守歲,是我國傳統(tǒng)的習俗。那么,來看看學習啦小編精心為你整理除夕守歲的隨筆,希望你喜歡。
除夕守歲的隨筆篇一
按中國農(nóng)歷,一年的最后一天謂“除夕”。晉代官吏周處《風土記》中即有“除夕,達旦不眠,謂之‘守歲’”的記載。
臘月三十晚上是除夕夜,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見于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曰“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曰“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征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qū)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古往今來,文人墨客每到此時,總是詩興大發(fā),賦詩言志,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名篇佳作。唐太宗李世民有“守歲”詩二首,名曰《除夜》:“暮景斜芳殿,年華麗綺宮。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階馥舒梅素,盤花卷燭紅。共歡新故歲,迎送一宵中。”“歲陰窮暮紀,獻節(jié)啟新芳。冬盡今宵促,年開明日長。冰銷出鏡水,梅散入風香。對此歡終宴,傾壺待曙光。”他寫了皇宮之內(nèi)除夕守歲的豪華歡樂情景。宋代也流行除夕守歲,蘇東坡在風翔為官時,因公務在身“思歸而不可得”,便分別以《饋歲》、《別歲》和《守歲》為題作詩三首,其中《守歲》云:“欲知垂盡歲,有似赴壑蛇。修鱗半已沒,去意誰能遮。況欲系其尾,雖勤知奈何。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晨雞且勿唱,更鼓畏添撾。坐久燈燼落,起看北斗斜。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夸。”詩中不僅描寫了除夕夜孩子們盡情嬉鬧的歡快場面,同時也抒發(fā)了詩人對時光飛逝、歲月不居的人生感悟。古代讀書人惜時如金,他們在除夕之夜的輕吟淺詠,既有送舊的眷戀,也有迎新的期盼。清代詩人席振起也有一首題為《守歲》的詩:“相邀守歲阿咸家,蠟炬?zhèn)骷t映碧紗。三十六歲都浪過,偏從此夜惜年華。”趙翼在85歲時也寫了一首《除夕》詩:“燭影搖紅焰尚明,寒深知己積瓊英。老夫冒冷披衣起,要聽雄雞第一聲。” 趙老守歲達旦,心里萌動一股活力,明年要與時俱進,創(chuàng)造人生的新輝煌。
古詩中皇家慶賀春節(jié)的詩最多,其次是感慨時序變化,勉勵人珍惜光陰的。北宋文學家梅堯臣的《除夕》詩云:“莫嫌寒漏盡,春色應來早。風開玉砌梅,熏歇金爐草。稚齒喜成人,白頭嗟更老。年華日夜催,清鏡寧長好。”唐代詩人史青的《除夕》詩云:“今歲今宵盡,明年明日催。寒隨一夜去,春逐五更來。氣色空中改,容顏暗里回。風光人不覺,已著后園梅。”皆寫得俊逸平淡,但真情樸質(zhì),讀來非常感人。
明代才子文徵明的《除夕》詩云:“人家除夕正忙時,我自挑燈揀舊詩。莫笑書生太迂腐,一年功事是文詞。”足見其惜時奮進之意。令人最感興味的,唐代詩人杜審言也寫有一首《守歲》詩:“季冬除夜接新年,帝子王孫捧御筵。宮閥星河低拂時,殿廷燈燭上熏天。彈弦奏節(jié)梅風入,對局探鉤柏酒傳。欲向正元歌萬壽,暫留觀賞寄春前。”唐代詩人張說有《欽州守歲》詩:“故歲今宵盡,新年明日來。悉心隨斗柄,東北望春回。”詩人杜甫以“守歲阿戎家,椒盤已頌花”詩句來描寫守歲的情景。詩人白居易的“守歲樽無酒,思鄉(xiāng)淚滿巾”,流露了深沉的思鄉(xiāng)之情。
古代,春節(jié)亦是最重要的節(jié)日,過年最重要的是除夕的守歲。上至帝王,下至黎民百姓,都會在除夕這一天與家人圍坐在一起,除舊迎新。很多很多年過去了,如今在除夕之夜,家家戶戶依然沿襲著古老的習俗,男女老少歡聚在一起守歲。
古人除夕夜守歲吟詩,為我國的傳統(tǒng)年文化留下濃重的一筆,直到今天演變成闔家團圓吃年夜飯餃子、享天倫之樂嘮家常,辭舊迎新放鞭炮,通宵達旦看春晚。
除夕守歲的隨筆篇二
除夕是一年的最后一天,也是最后一個夜晚,是一年之中剩余的一點短暫的時光。時光是留不住的,不管我們怎么珍惜它,它還是一天天從我們身邊煙消云散。所以在這一年的最后的一個夜晚要用守歲——也就是不睡覺,眼巴巴地來守著它,來對上天恩賜的歲月時光以及眼前這段珍貴的時間表示深切的留戀。
除夕是中國人最具生命情感的日子,所以,這樣的時刻一定要和自己有血緣關系的親人團聚在一起。首先是生養(yǎng)自己的父母,陪伴老人過年,有如依偎著自己生命的根與源頭。重溫往昔,盡享親情。每到臘月,到火車站和機場去看看浩大的春運吧,這么多人同時返鄉(xiāng),不都是為了要在除夕那天趕回去嗎?他們到底為了吃年夜飯還是為了團圓呢?
年,真是個太美好的日子,在這樣的日子里,人們無需溝通,彼此心靈相應。正因為這樣,除夕之夜千家萬戶燃起的煙花,才會在寒冷的夜空中交相輝映。也正因為這樣,那風雪中飄飛的吊錢、大門上斗大的福字,晶瑩的餃子,感恩于天地與先人的香燭,風雪沙沙吹打的燈籠和人們從心中外化出來的笑容,這才是除夕之夜最深切的記憶。
除夕守歲的隨筆篇三
每年臘月最后一天的晚上叫做除夕,也叫做除歲。除是“去”的意思,引申為“易”,即交替;“夕”字本意是“日暮”,引申為夜晚,含有“舊歲到此而除,明日即換新歲”的意思。除夕之夜,合家老少圍爐談心,通宵不眠,等待天明,叫做守歲
除夕之夜,年尾緊接著年頭,既送舊又迎新,真所謂“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許多古詩將這些特點寫得鮮明生動,十分精彩:“夜將寒色去,年共曉光新”——駱賓王。“寒隨一夜去,春逐五更來”——王湮。“寒燈短燼方燒臘,畫角殘聲已報春”——方干。
守歲最早始于唐朝,唐代以前的詩人們對守歲還沒有詩詞記載。唐太守李世民《守歲》詩中有“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之句;孟浩然在《除夜有懷》中有“守歲家家應未臥,相思那得夢魂來”的詩句;白居易《客中守歲》的詩中有“守歲樽無酒,思鄉(xiāng)淚滿巾”的佳句。這些詩多是敘舊、回顧,反映古代人守歲時的情景。到了宋代,守歲之風盛行,蘇東坡的“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就是對當時守歲場景的真實寫照。
除夕守歲,送舊迎新,既懷有留戀,更充滿期待和希望。愛生命,惜光陰,在守歲的詩中時有反映。宋代席振起在《守歲》一詩中云:“相邀守歲阿咸家,蠟炬?zhèn)骷t映碧紗;三十六旬都浪過,偏從此夜惜年華。”明代才子文征明,在他25歲那年的除夕夜揮毫賦詩,一方面感嘆“二十五年如水去,人生消得幾番除”;另一方面又寫下自己的志趣“人家除夕正忙時,我自挑燈揀舊詩。莫言書生太迂闊,一年功夫是文詞。”真是“惜時如金”。唐代劉希夷詩曰:“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明代陳獻章寫道:“老去又逢新歲月,春來更有好花枝。”還有孟浩然的“田家占氣候,共說此年豐”等,都是祝愿大家年年豐收,歲歲都有新氣象的詩句。
守歲之風盛行了這么久遠,不知今年除夕誰能守歲?
除夕守歲的隨筆相關文章:
2.除夕守歲相關詩詞
4.新春隨筆600字
6.除夕為什么守歲
10.關于新年隨筆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