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卡AV在线|网页在线观看无码高清|亚洲国产亚洲国产|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學習啦 > 知識大全 > 原因大全 > 24個節(jié)氣是如何劃分的

24個節(jié)氣是如何劃分的

時間: 陳孟0 分享

24個節(jié)氣劃分的依據和標準是什么

二十四節(jié)氣(The 24 Solar Terms)是指中國農歷中表示季節(jié)變遷的24個特定節(jié)令,是根據地球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變化而制定的,每一個分別相應于地球在黃道上每運動15°所到達的一定位置。那么你知道24個節(jié)氣是如何劃分的嗎?

24個節(jié)氣是如何劃分的

在二十四節(jié)氣中,古人按上述順序把從立春開始單數的稱為“節(jié)氣”,簡稱“節(jié)”,如立春、驚蟄、清明,若與月份結合在一起,則立春又稱“正月節(jié)”,驚蟄又稱“二月節(jié)”;雙數則稱“中氣”,簡稱“中”,如雨水、春分、谷雨,與月份結合則又稱“正月中”“二月中”和“三月中”。

二十四節(jié)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不同視位確定的,所以它們是跟著太陽走的,在太陽回歸年上的日期也基本上是固定的。如清明節(jié)每年都在四月五日左右,冬至節(jié)每年都在十二月二十二日左右。而和朔望月的搭配經常會有變化,這是因為十二個朔望月比一個太陽年少了11天左右,因此同一個節(jié)氣在某年的日期就要比前一年晚11天左右。比如,2007年的清明節(jié)在農歷二月十八日,到了2008年就是二月二十八了,剛好晚了11 天。

就每個月的節(jié)氣和中氣來說,一個節(jié)氣加一個中氣的時間長度大致為30天半,而一個朔望月卻只有29天半,因此農歷每個月的節(jié)氣和中氣的時間就總要比上個月晚一二天。又由于節(jié)氣和中氣的間距是相等的,因此有時一個朔望月中就可能只有節(jié)氣而沒有中氣,或只有中氣而沒有節(jié)氣。

根據歷法的規(guī)定,“朔不得中則置閏”,沒有中氣的月就是閏月。遇到有閏月,農歷的年長就有384天左右,比一個太陽年長19天,因此下一年節(jié)氣的農歷時間又將提前19天左右(閏月30-11=19)。如2006年的“節(jié)氣”清明是三月初八,按照同一節(jié)氣在農歷某年的日期要比前一年晚11天的規(guī)律,2007年的清明應該是三月十八,但2006年是閏年(這一年的八月只有節(jié)氣白露,沒有中氣秋分,八月就成了閏七月),年長384天,多了一個月,于是2007年的節(jié)氣也相應提前了一個月,清明就到了農歷的二月十八,與2006年的三月初八相比,剛好提前了19天。

從置閏的月份看,以年中為多,如閏四、五、六月,而閏正月、閏十一、十二月的情況從來沒有出現過。這是因為地球繞太陽運行的軌道是略扁的橢圓形,因此一年中地球離太陽就有遠近的不同。

近的地方運行快,遠的地方運行慢,這就造成了中氣到中氣的不等的間隔。如,從春分到秋分(二月到八月)要186多,其間兩個中氣的間隔超過了中氣間隔的平均值(30.45日);尤其是夏至到小暑(五月到六月這段時間),兩個中氣的間隔值最大(31.44日),前后兩個中氣的間隔也在31天以上,這幾個歷月中不含中氣的機會因此而偏多,這就是四、五、六月置閏次數較多的原因。

而從秋分到第二年的春分只有179天,兩個中氣的間隔除秋分到霜降為30.37天外,其余都僅為29天多,低于平均值,所以含一個節(jié)氣的機會較少,置閏的機會當然也就少了。

二十四節(jié)氣的確立

首次將二十四節(jié)氣完整記錄的是《淮南子》一書,書中記載的二十四節(jié)氣的名稱、順序與今天我們所使用的完全一樣,證明我們完整的使用二十四節(jié)氣已經在2000多年以前開始了。

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各國文化制度歷法等皆有相應的糅合與變化,當時使用的歷法叫“顓頊歷”,沿襲周朝所制。漢武帝時期,由于閏月等原因,“顓頊歷”與實際天象漸漸不再符合,天子遂下令重造歷法,于公元前104年重新頒布漢歷,稱“太初歷”,同時將二十四節(jié)氣也放入立法之中,用以指導每年的祭祀典禮與農業(yè)耕作。

我們知道二十四節(jié)氣是根據太陽的“運行軌跡”來確立的,而歷法的月是根據月亮的朔望運行制定的,所以這時期的歷法可以算作是“陰陽合歷”。至此,二十四節(jié)氣正式的從官方角度被確立下來,開始完全進入人們的勞動與生活。

歷法使用過程中仍有不斷的更新與創(chuàng)制,直到元朝時期,通行的歷法出現了較大誤差,此時的皇帝忽必烈便命令天文學家郭守敬主持編制新的歷法。郭守敬制作了大量天文觀測用具,如圭表、玲瓏儀、侯吉儀等十多種天文儀器。同時在大都修建了觀星臺,還在全國建立了26個觀測點進行天文觀測,最終準確測算出一年時間為365.2425日。根據這個數據,他重新編制了歷法《授時歷》,確立出二十四節(jié)氣的精確時刻。歷法將一年分為十二個月,每個月有兩個節(jié)氣,前面的是節(jié)歷,后面的是中氣。比如,立秋是節(jié)歷,處暑就是中氣。

古代的歷法學家將每年冬至到次年冬至這段時間進行劃分,每一個節(jié)氣代表的是某一個確定的時間點,這就是“平氣法”。清朝時期所用的“定氣法”則規(guī)定,太陽在黃道上運行的每15°是一個節(jié)氣,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每15天左右一個節(jié)氣。

節(jié)氣的準確度只適用于黃河中下游地區(qū),其他地區(qū)則根據地理變化和氣候原因有所區(qū)別。節(jié)氣劃分是在季節(jié)與氣候變化包括物候現象上綜合考量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季節(jié)的開始,而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又是歷法角度的劃分。小暑大暑和小寒大寒反應溫度變化,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則是降水現象。白露寒露霜降是水汽凝結現象,小滿芒種是耕種收成相關。

24節(jié)氣的含義

立春:2月4日前后,謂春季開始之節(jié)氣。

雨水:2月18日—20日,此時冬去春來,氣溫開始回升,空氣濕度不斷增大,但冷空氣活動仍十分頻繁。

驚蟄:3月5日(6日),指的是冬天蟄伏土中的冬眠生物開始活動。驚蟄前后乍寒乍暖,氣溫和風的變化都較大。

春分:每年的3月21日(或22日),陽光直照赤道,晝夜幾乎等長。我國廣大地區(qū)越冬作物將進入春季生長階段。

清明:每年4月5日前后,氣溫回升,天氣逐漸轉暖。

谷雨:4月20日前后,雨水增多,利于谷類生長。

立夏:5月5日或6日“立夏”。萬物生長,欣欣向榮。

小滿:5月20日或21日交“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此時顆粒開始飽滿,但未成熟。

芒種:6月6日前后,此時太陽移至黃經75度。麥類等有芒作物已經成熟,可以收藏種子。

夏至:6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北回歸線,出現“日北至,日長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7月7日前后,入暑,標志著我國大部分地區(qū)進入炎熱季節(jié)。

大暑:23日前后,正值中伏前后。這一時期是我國廣大地區(qū)一年中最炎熱的時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熱”,雨水偏多。

立秋:8月7日或8日,草木開始結果,到了收獲季節(jié)。

處暑:8月23日或24日,“處”為結束的意思,至暑氣即將結束,天氣將變得涼爽了。由于正值秋收之際,降水十分寶貴。

白露:9月8日前后,由于太陽直射點明顯南移,各地氣溫下降很快,天氣涼爽,晚上貼近地面的水氣在草木上結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9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點又回到赤道,形成晝夜等長。

寒露:10月8日前后。此時太陽直射點開始向南移動,北半球氣溫繼續(xù)下降,天氣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為“寒露風”。

霜降:10月23日前后為“寒露”,黃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與“霜降”節(jié)令相吻合,霜對生長中的農作物危害很大。

立冬:每年11月7日前后。

小雪:11月22日前后為“小雪”節(jié)氣。北方冷空氣勢力增強,氣味迅速下降,降水出現雪花,但此時為初雪階段,雪量小,次數不多,黃河流域多在“小雪”節(jié)氣后降雪。

大雪:12月7日前后。此時太陽直射點快接近南回歸線,北半球晝短夜長。

冬至:12月22日前后,此時太陽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則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長至,成為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晝漸長,氣溫持續(xù)下降,并進入年氣溫最低的“三九”。

小寒:1月5日前后, 此時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1月20日前后,一年中最寒冷的時候。

192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