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餓醒是什么原因
半夜餓醒是什么原因
半夜餓醒是十二指腸潰瘍的現(xiàn)象,嚴重的會出現(xiàn)疼痛,是胃酸分泌過多導(dǎo)致的。
十二指腸潰瘍屬于消化性潰瘍的一種。消化性潰瘍指胃腸道黏膜被自身消化而形成的潰瘍,發(fā)于十二指腸處則稱為十二指腸潰瘍。中醫(yī)學(xué)中關(guān)于本病尚無完整的論述。根據(jù)其以慢性、周期性、節(jié)律性上腹痛為主要表現(xiàn),現(xiàn)多認為本病應(yīng)屬于中醫(yī)學(xué)“胃脘痛”范疇。臨床上本病還可見嘔血、便血等癥狀。
半夜餓醒的原因:
本病初發(fā),多屬實證,其病主要在胃,間可及肝;病久,常見虛證,其病位主要在脾,亦有虛實夾雜者,或脾胃同病,或肝脾同病。
一、外邪犯胃
外邪之中以寒邪最易犯胃,夏暑之季,暑熱、濕濁之邪也間或有之。邪氣客胃,胃氣受傷,輕則氣機壅滯,重則和降失司,而致胃脘作痛。寒主凝滯,多見絞痛;暑熱急迫,常致灼痛;濕濁黏膩,常見悶痛。
二、飲食不節(jié)
胃主受納,開竅于口。若過食生冷油膩,饑飽失調(diào),寒熱不適,偏嗜煙酒,或用傷胃藥物,均可伐傷胃氣,氣機升降失調(diào)而致胃痛。目前,臨床上以過食肥甘及煙酒致病最為常見,因厚味及煙酒有濕熱或燥熱之性,停于胃腑耗傷津液,久則損脾。
三、情志不暢
情志所傷,使肝脾功能受到影響,也能引起胃痛。如氣郁惱怒則傷肝,肝氣失于疏泄條達,橫犯脾胃,而致肝胃不和或肝脾不和,氣血阻滯則傷胃,憂思惱怒則傷脾。脾傷而運化失司,升降失常,氣機不暢也可致本病。
四、脾胃虛弱
勞倦太過,失血過多,或久病不愈,傷及脾胃;或身體素虛,脾胃不健,運化無權(quán),升降轉(zhuǎn)樞乏力,氣機阻滯而致胃痛;若中氣下陷者,病情可進一步加重;若脾胃陽虛,陰寒內(nèi)生,胃絡(luò)失于溫養(yǎng),則拘急而痛;若胃病日久,陰津暗耗,胃失濡養(yǎng),氣機失調(diào),也致本病。
中醫(yī)治療
本病的辨證應(yīng)以胃、肝、脾之臟腑辨證為綱,以八綱辨證為目,加以疏理為要。胃痛,初病在氣,實證居多,病位有在胃、在肝之別。其中受寒、冒暑、傷食、積熱易傷胃,使胃氣壅滯,甚至不降反逆;情志不遂易損肝,肝氣郁結(jié)則犯胃,致肝胃氣滯。氣滯郁久化熱或久病入絡(luò),日久則耗傷其陰。胃病失治,由胃及脾,脾病以虛證居多,虛中夾實,間而有之。脾病或見脾氣虛弱,或見中氣下陷,或見脾陽不振。
因此,本病的治療,治胃以理氣和胃通降為主,依病因之異,或散寒,或祛暑,或消食,或清熱,或化瘀,久則陰傷者養(yǎng)陰益胃,分別施治。治肝以疏肝解郁為主,化熱則清肝,入絡(luò)則行血,陰傷則滋養(yǎng)。治脾以健脾益氣為主,下降者升提,陽虛者溫補。若臨證之時,見肝胃、肝脾或脾胃同病者,又當權(quán)衡標本輕重,辨證施治。
一、胃痛辨治
胃氣壅滯者,治以理氣和胃止痛;胃中蘊熱者,治以清胃瀉熱,和中止痛;瘀血阻滯者,治以理氣活血,化瘀止痛;胃陰不足者,治以益胃和中;肝胃氣滯者,治以疏肝和胃,理氣止痛;肝胃郁熱者,治以清肝泄熱,和胃止痛;脾胃虛寒者,治以溫中健脾。
二、嘔血辨治
胃中積熱者,治以清胃瀉熱,涼血止血;肝火犯胃者,治以清肝瀉火,涼血止血;氣虛血溢者,治以益氣攝血。
三、便血辨治
證屬肝胃郁熱者,表現(xiàn)為便血色暗,胃脘疼痛,口渴口臭,煩躁易怒,噯氣脘脹,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治宜瀉肝清胃止血;證屬脾虛氣陷者,表現(xiàn)為大便下血色淡,排便無力,精神疲倦,肛門下墜或脫肛,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細弱。治宜補脾益氣攝血。證屬脾胃虛寒者,表現(xiàn)為大便下血色淡暗,排便無力,精神疲倦,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脈沉遲。治宜溫陽健脾、養(yǎng)血止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