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鹿為馬是什么意思
一個詞語可能有好幾種意思,可能有些意思你不知道,那么就讓小編來告訴你吧。
指鹿為馬是什么意思
指鹿為馬是一個漢語成語,意思是指著鹿,說是馬。比喻故意顛倒黑白,混淆是非。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jì)》,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
解釋
指著鹿,說是馬。比喻故意顛倒黑白,混淆是非。
出處
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jì)》。
用法
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
詞語辨析
辨析
"混淆是非"和"指鹿為馬"都有"違背事實;不分是非"的意思;有時可通用。但"指鹿為馬"完全是故意的;并時有咄咄逼人之勢;"混淆是非"可以是故意的;也可以是無意的。原文(1)
趙高欲為亂,恐群臣不聽,乃先設(shè)驗,持鹿獻(xiàn)于二世,曰:"馬也。"二世笑曰:"丞相誤邪?謂鹿為馬。"問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馬以阿順趙高,或言鹿者。高因陰中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jì)》)
注釋
欲:想要。
亂:叛亂,此處指篡奪秦朝的政權(quán)。
恐:害怕,恐怕。
設(shè)驗:設(shè)法試探。
持:帶著。
二世:指秦二世皇帝胡亥。
誤:錯誤;誤會。
左右:身邊的人。
或:有的人。
阿順:阿諛奉承。
因:于是,就。
陰,暗中。
中(zhòng),中傷。
法,刑法。
陰中諸言鹿者以法:暗地里假借刑法懲處那些直說是鹿的人。諸:那些
皆:都。
譯文
趙高想要叛亂(篡奪秦朝的政權(quán)),恐怕各位大臣不聽從他,就先設(shè)下圈套設(shè)法試探。于是帶來一只鹿獻(xiàn)給二世,說:"這是一匹馬。"二世笑著說:"丞相錯了吧?您把鹿說成是馬。"問身邊的大臣,左右大臣有的沉默,有的故意迎合趙高說是馬,有的說是鹿,趙高就在暗中假借法律中傷(或陷害)那些說是鹿的人。以后,大臣們都畏懼趙高。
原文(2)
秦二世之時,趙高駕鹿而從行。王曰:"丞相何為駕鹿?"高曰:"馬也。"王曰:"丞相誤也,以鹿為馬。"高曰:"陛下以臣言不然,愿問群臣。"臣半言鹿,半言馬。當(dāng)此之時秦王不能自信自而從邪臣之說。(漢·陸賈《新語·辨惑》)
注釋
誤:錯誤;誤會。
半:一半。
自信自:自己相信自己。
譯文
秦二世的時候,趙高駕著一頭鹿隨從二世出行,二世問他說:"丞相為什么駕著一頭鹿呢?"趙高說:"這是一匹馬啊!"二世說:"丞相錯了,把鹿當(dāng)做馬了。"趙高說:"這確實是一匹馬啊!(如果)陛下認(rèn)為我的話不對,希望(陛下允許我)問一問群臣。"群臣之中一半說是鹿,一半說是馬。在這種情況下,秦王不能再堅持自己的看法,只好順從趙高的說法。
史記著作
作者簡介
司馬遷(約前145或前135年--前87年?),字子長,夏陽(今陜西韓城)人,一說龍門(今山西河津)人。西漢史學(xué)家、文學(xué)家、思想家,師從道家?!稘h書·藝文志》著錄有《司馬遷賦》八篇;《隋書·經(jīng)籍志》有《司馬遷集》一卷。其父司馬談為太史令,學(xué)問淵博,曾"學(xué)官于唐都,受易于楊何,習(xí)道論于黃子",早年司馬遷在故鄉(xiāng)過著貧苦的生活,10歲開始讀古書,學(xué)習(xí)十分認(rèn)真刻苦,遇到疑難問題,總是反復(fù)思考,直到弄明白為止。20歲那年,司馬遷從長安出發(fā),到各地游歷。后來回到長安,作了郎中。他幾次同漢武帝出外巡游,到過很多地方。35歲那年,漢武帝派他出使云南、四川、貴州等地。他了解到那里的一些少數(shù)民族的風(fēng)土人情。他父親司馬談死后,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馬遷接替做了太史令。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與天文學(xué)家唐都等人共訂"太初歷"。同年,開始動手編《史記》。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出擊匈奴,兵敗投降,漢武帝大怒。司馬遷為李陵辯護,得罪了漢武帝,獲罪被捕,被判宮刑。"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報任安書》)為了完成父親遺愿,完成《史記》,留與后人,含垢忍辱忍受腐刑。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獲赦出獄,做了中書令,掌握皇帝的文書機要。他發(fā)憤著書,全力寫作《史記》,大約在他55歲那年終于完成了全書的撰寫和修改工作。
相關(guān)人物
趙高
胡亥做了皇帝后,趙高對胡亥說:"陛下要注意,諸公
子和大臣們正在為沙丘之謀而蠢蠢欲動啊!"二世一聽,馬上緊張起來,忙問趙高如何應(yīng)付。趙高見時機已到,便煞有其事地說:"萬全之策惟有'換血',鏟除禍患。這樣,陛下就可盡情享受人間樂趣了。"二世一聽,樂得手舞足蹈。于是,一場"換血"大行動開始了。大批朝臣先后被殺,連二世的骨肉兄弟和同胞姐妹們都慘死在屠刀之下。最后連李斯都遭五刑腰斬,合家滅門。李斯一死,趙高便頂替他做了丞相,其族人、親信都安插到了權(quán)要部門。趙高當(dāng)了丞相后,成了秦朝的實際獨裁者。漸漸地,他就想踢開二世自己做皇帝,但又擔(dān)心群臣不順從,于是就導(dǎo)演了一幕"指鹿為馬"的鬧劇。從此,群臣更加害怕趙高了。
秦二世
(前230年-前207年),嬴姓,趙氏,名胡亥,在位時間前210年-前207年,也稱二世皇帝。是秦始皇第十八子(最小的兒子),長子扶蘇的弟弟,從中車府令趙高學(xué)習(xí)獄法。秦始皇出游南方病死沙丘宮平臺,秘不發(fā)喪,在趙高與李斯的幫助下,殺死兄弟姐妹二十余人,并逼死扶蘇而當(dāng)上秦朝的二世皇帝。秦二世即位后,宦官趙高掌實權(quán)。下令秦始皇后宮無子者皆令從死,在埋葬秦始皇時把全部工匠封死在了驪山陵墓里。征調(diào)材士五萬人屯衛(wèi)咸陽,令教射狗馬禽獸。秦朝的暴政激起了公元前209年的陳勝、吳廣起義。左丞相李斯與右丞相馮去疾、大將軍馮劫紛紛請奏停止修建阿房宮,減輕各種苛捐雜稅。二世聽信趙高讒言,誅殺李斯,迫使馮去疾和馮劫自殺。二世三年七月,章邯、王離投降項羽,劉邦攻下武關(guān),趙高惶恐。前207年趙高與其婿咸陽令閻樂合謀,逼胡亥自殺于望夷宮。臨死前二世說只愿當(dāng)萬戶侯,閻樂不準(zhǔn),遂自殺,時年24歲。以平民之禮葬。墓地在今西安市雁塔區(qū)曲江鄉(xiāng)曲江池村南緣臺地上,稱胡亥墓。
臥薪嘗膽是什么意思
臥薪嘗膽,讀音wò xīn cháng dǎn,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形容一個人忍辱負(fù)重,發(fā)憤圖強,最終苦盡甘來。
解釋
形容一個人忍辱負(fù)重,發(fā)憤圖強,最終苦盡甘來。
出處
北宋·蘇軾《擬孫權(quán)答曹操書》:仆受遺以來,臥薪嘗膽,悼日月之逾邁,而嘆功名之不立,上負(fù)先臣未報之忠,下忝伯符知人之明。且權(quán)先世以德顯于吳,權(quán)若效諸君有非常之志,縱不蒙顯戮,豈不墜其家聲耶?"
《史記》原文為:"越王勾踐返國,乃苦身焦思,置膽于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這里僅有"嘗膽",沒有提到"臥薪",這是蘇軾發(fā)揮想象,戲說孫權(quán)"臥薪嘗膽"而創(chuàng)作出來的成語。
用法
聯(lián)合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
示例
明·李贄《詠古》之一:"臥薪嘗膽為吞吳,鐵面槍牙是丈夫。"
近義詞:
奮發(fā)圖強、勵精圖治、發(fā)憤圖強、宵衣旰食。
反義詞
胸?zé)o大志、妄自菲薄。
詞語
開頭相同
臥蠶 臥鹿 臥魚 臥翻 臥番 臥內(nèi) 臥治 臥痾 臥室 臥佛寺 臥房 臥床不起 臥兔 臥轍 臥冰 臥槽 臥榻之側(cè),豈容鼾睡 臥虎 臥海 臥鼓 臥虎藏龍
結(jié)尾相同
云臥 坐臥 帶刀臥 房臥 羆臥 高枕安臥 硬臥 北窗高臥 槁臥 龍跧虎臥 病臥 伏臥 攣臥 高臥 倒臥 行動坐臥 東山高臥 鼾臥
折疊編輯本段作品原文
權(quán)白孟德足下:辱書開示禍福,使之內(nèi)殺子布,外擒劉備以自效。書辭勤款,若出至誠,雖三尺童子,亦曉然知利害所在矣。然仆懷固陋,敢略布。
昔田橫,齊之遺虜,漢高祖釋酈生之憾,遣使海島,謂橫來大者王,小者侯,猶能以刀自剄,不肯以身辱于劉氏。韓信以全齊之地,束手于漢,而不能死于牖下。自古同功一體之人,英雄豪杰之士,世亂則藉以剪伐,承平則理必猜疑,與其受韓信之誅,豈若死田橫之節(jié)也哉!
仆先將軍破虜,遭漢陵夷,董卓僭亂,焚燒宗廟,發(fā)掘陵寢,故依袁術(shù)以舉義師,所指城邑響應(yīng),天下思得董卓而食之不厭。不幸此志未遂,而無祿早世。先兄伯符嗣命,馳驅(qū)鋒鏑,周旋江漢,豈有他哉?上以雪天子之恥,下以畢先將軍之志耳。不意袁術(shù)亦僭位號,污辱義師,又聞諸君各盜名字,伯符提偏師,進無所歸,退無所守,故資江東為之業(yè)耳,不幸有荊軻、舞陽之變。不以權(quán)不肖,使統(tǒng)部曲,以卒先臣之志。仆受遺以來,臥薪嘗膽,悼日月之逾邁,而嘆功名之不立,上負(fù)先臣未報之忠,下忝伯符知人之明。且權(quán)先世以德顯于吳,權(quán)若效諸君有非常之志,縱不蒙顯戮,豈不墜其家聲耶?
漢自桓、靈以來,上失其道,政出多門,宦官之亂才息,董卓之禍復(fù)興,傕、汜未誅,袁、劉割據(jù),天下所恃,惟權(quán)與公及劉備三人耳。比聞卓已鯨鯢,天子反正,仆意公當(dāng)掃除余孽,同獎王室,上助天子,與宗廟社稷之靈,退守藩國,無失春秋朝覲之節(jié)。而足下乃有欺孤之志,威挾天子,以令天下,妄引歷數(shù),陰構(gòu)符命,昔笑王莽之愚,今竊嘆足下蹈覆車也。仆與公有婚姻之舊,加之同好相求,然自聞求九錫,納椒房,不唯同志失望,天下甚籍籍也。劉備之兵雖少,然仆觀其為人,雄才大略,寬而有容,拙于攻取,巧于馭人,有漢高祖之余風(fēng),輔以孔明,未可量也,且以忠義不替曩昔,仆以為今海內(nèi)所望,惟我二人耳。仆之有張昭,正如備之孔明,左提右挈,以就大事,國中文武之事,盡以委之,而見教殺昭與備,仆豈病狂也哉。古諺有之:"輔車相依,唇亡齒寒。"仆與劉備,實有唇齒相須之勢。足下所以不能取武昌,又不能到成都者,吳、蜀皆存也。今使仆取蜀,是吳不得獨存也。蜀亡,吳亦隨之矣。晉以垂棘屈產(chǎn),假道于虞以伐虢,夫滅虢是所以取虞,虞以不知,故及禍。足下意何以異此。
古人有言曰:"白首如新,傾蓋如故"。言以身托人,必?fù)袼?。孟德視仆,豈惜此尺寸之土者哉,特以公非所托故也。荀文若與公共起艱危,一旦勸公讓九錫,意便憾,使卒憂死。矧仆與公有赤壁之隙,雖復(fù)盡釋前憾,然豈敢必公不食斯言乎?今日歸朝,一匹夫耳,何能為哉??v公不見害,交鋒兩陣之間,所殺過當(dāng),今其父兄子弟,實在公側(cè),怨仇多矣,其能安乎?季布數(shù)窘漢王,及即位,猶下三族之令,矧足下記人之過,忘人之功,不肯忘文若于九錫,其肯赦仆于赤壁乎?孔文舉與楊德祖,海內(nèi)奇士,足下殺之如皂隸,豈復(fù)有愛于權(quán)!天下之才在公右者,即害之矣,一失江東,豈容復(fù)悔耶?甘言重幣,幸勿復(fù)再。
相關(guān)典故
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派兵攻打越國,被越王勾踐打得大敗,闔閭也受了重傷,臨死前,囑咐兒子夫差要替他報仇。夫差牢記父親的話,日夜加緊練兵,準(zhǔn)備攻打越國。 過了兩年,夫差率兵把勾踐打得大敗,勾踐被包圍,無路可走,準(zhǔn)備自殺。這時謀臣文種勸住了他,說:"吳國大臣伯嚭貪財好色,可以派人去賄賂他。"勾踐聽從了文種的建議,就派他帶著珍寶賄賂伯嚭,伯嚭答應(yīng)和文種去見吳王。
文種見了吳王,獻(xiàn)上珍寶,說:"越王愿意投降,做您的臣下伺候您,請您能饒恕他。"伯嚭也在一旁幫文種說話。伍子胥站出來大聲反對道:"人常說'治病要除根',勾踐深謀遠(yuǎn)慮,文種、范蠡精明強干,這次放了他們,他們回去后就會想辦法報仇的!"這時的夫差以為越國已經(jīng)不足為患,就不聽伍子胥的勸告,答應(yīng)了越國的投降,把軍隊撤回了吳國。
吳國撤兵后,勾踐帶著妻子和大夫范蠡到吳國伺候吳王,放牛牧羊,終于贏得了吳王的歡心和信任。三年后,他們被釋放回國了。
勾踐回國后,立志發(fā)憤圖強,準(zhǔn)備復(fù)仇。他怕自己貪圖舒適的生活,消磨了報仇的志氣,晚上就枕著兵器,睡在稻草堆上,他還在房子里掛上一只苦膽,每天早上起來后就嘗嘗苦膽,門外的士兵問他:"你忘了三年的恥辱了嗎?"他派文種管理國家政事,范蠡管理軍事,他親自到田里與農(nóng)夫一起干活,妻子也紡線織布。勾踐的這些舉動感動了越國上下官民,經(jīng)過十年的艱苦奮斗,越國終于兵精糧足,轉(zhuǎn)弱為強。
而吳王夫差盲目力圖爭霸,絲毫不考慮民生疾苦。他還聽信伯嚭的壞話,殺了忠臣伍子胥。最終夫差爭霸成功,稱霸于諸侯。但是這時的吳國,貌似強大,實際上已經(jīng)是走下坡路了。
公元前482年,夫差親自帶領(lǐng)大軍北上,與晉國爭奪諸侯盟主,越王勾踐趁吳國精兵在外,突然襲擊,一舉打敗吳兵,殺了太子友。夫差聽到這個消息后,急忙帶兵回國,并派人向勾踐求和。勾踐估計一下子滅不了吳國,就同意了。公元前473年,勾踐第二次親自帶兵攻打吳國。這時的吳國已經(jīng)是強弩之末,根本抵擋不住越國軍隊的強勢猛攻,屢戰(zhàn)屢敗。最后,夫差又派人向勾踐求和,范蠡堅決主張要滅掉吳國。夫差見求和不成,才后悔沒有聽伍子胥的忠告,非常羞愧,就拔劍自殺了。
歷史考證
勾踐臥薪嘗膽,勵精圖治,最終雪恥滅吳的故事一直在流傳,然而有人提出疑問:歷史上真有"臥薪和嘗膽"這回事嗎?
《左傳》的"定公""哀公"兩代君王歷史部分,大量記述了越王勾踐當(dāng)政國事,但沒有提過他有臥薪嘗膽之事,《國語》中的《吳語》和《越語》記載了吳越爭斗經(jīng)過,卻也沒有勾踐臥薪嘗膽的敘述。《史記·越王勾踐世家》中,僅記載勾踐:床前懸掛苦膽,坐臥都看得到,吃飯時嘗嘗苦膽的滋味。司馬遷認(rèn)定勾踐有嘗膽之事,但沒提臥薪之事。什么時候出現(xiàn)"臥薪嘗膽"這個成語呢?
北宋文學(xué)家蘇軾寫過一篇《擬孫權(quán)答曹操書》。北宋的蘇軾為三國孫權(quán)虛擬一篇書信給曹操,信中,蘇軾發(fā)揮想像,戲說孫權(quán)"臥薪嘗膽"。這個無中生有的事,與勾踐并不相關(guān)。到南宋時期,呂祖謙在《左氏傳說》中,談到吳王夫差"坐薪嘗膽"。明朝張溥在《春秋列國論》中說,夫差位,為報父仇,臥薪嘗膽激勵自己。這種說法把夫差舉出來,沒勾踐什么事兒了。
南宋的書籍卻屢屢提到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明末梁魚的《浣溪沙》劇本,又極力渲染勾踐苦心志、勞筋骨臥薪嘗膽的英雄作為。明末作家馮夢龍在自己的歷史小說中,也多次提到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
《吳越春秋》中《勾踐歸國外傳》又是如此記載說:王歸國后,磨礪身心,日夜操勞。困極之時,"攻之蓼"。蓼是非??嗟牟?,蓼菜多了,就是蓼薪。勾踐困了,就用苦菜刺激眼睛鼻子,打消睡意。"嘗膽"是嘴體味苦滋味,"臥薪"則是"目臥則攻之以蓼薪",不讓眼睛閉上睡覺。后人把"臥薪"說成是臥倒在柴草上,是對《吳越春秋》的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