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卡AV在线|网页在线观看无码高清|亚洲国产亚洲国产|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學習啦 > 語文學習 > 詞語大全 > 詞語意思 >

脊髓灰質炎的名詞解釋_臨床表現_檢查_治療方法

時間: 莉莎1157 分享

  脊髓灰質炎的名詞解釋

  脊髓灰質炎是由脊髓灰質炎病毒引起的嚴重危害兒童健康的急性傳染病,脊髓灰質炎病毒為嗜神經病毒,主要侵犯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運動神經細胞,以脊髓前角運動神經元損害為主。患者多為1~6歲兒童,主要癥狀是發(fā)熱,全身不適,嚴重時肢體疼痛,發(fā)生分布不規(guī)則和輕重不等的弛緩性癱瘓,俗稱小兒麻痹癥。脊髓灰質炎臨床表現多種多樣,包括程度很輕的非特異性病變,無菌性腦膜炎(非癱瘓性脊髓灰質炎)和各種肌群的弛緩性無力(癱瘓性脊髓灰質炎)。脊髓灰質炎患者,由于脊髓前角運動神經元受損,與之有關的肌肉失去了神經的調節(jié)作用而發(fā)生萎縮,同時皮下脂肪,肌腱及骨骼也萎縮,使整個機體變細。

  口服脊灰減毒活疫苗推廣后,全球消滅脊灰行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但是實現全球消滅脊灰的目標尚存在許多障礙和挑戰(zhàn)。2008年在尼日利亞脊灰死灰復燃后,蔓延到鄰近的8個國家。而1995~1996年及1999年,我國云南和青海省發(fā)生了分別由緬甸和印度輸入的脊灰野毒株病例,經當地疾病預防控制部門采取緊急措施后,才未發(fā)生二代病例。

  脊髓灰質炎的臨床表現

  本病潛伏期為8~12天,臨床上可分為多種類型:①隱性感染;②頓挫型;③無癱瘓型;④癱瘓型。

  1.前驅期

  主要癥狀為發(fā)熱、食欲不振、多汗、煩躁和全身感覺過敏;亦可見惡心、嘔吐、頭痛、咽喉痛、便秘、彌漫性腹痛、鼻炎、咳嗽、咽滲出物、腹瀉等,持續(xù)1~4天。若病情不發(fā)展,即為頓挫型。

  2.癱瘓前期

  多數患者由前驅期進入本期,少數于前驅期癥狀消失數天后再次發(fā)熱進入本期,亦可無前驅期癥狀而從本期開始。患兒出現高熱、頭痛。頸背、四肢疼痛,活動或變換體位時加重。同時有多汗、皮膚發(fā)紅、煩躁不安等興奮狀態(tài)和腦膜刺激征陽性等神經系統(tǒng)體征。小嬰兒拒抱,較大嬰兒體檢可見:①三角架征即患者坐起時需用兩手后撐在床上如三角架,以支持體位;②吻膝試驗陽性即患者坐起、彎頸時唇不能接觸膝部;③頭下垂征即將手置患者肩下,抬起其軀干時,正常者頭與軀干平行。此時腦脊液出現異常,呈現細胞蛋白分離現象。如病情到此為止,3~5天后熱退,即為無癱瘓型,如病情繼續(xù)發(fā)展,則常在癱瘓前12~24小時出現腱反射改變,最初是淺反射、以后是深腱反射抑制、因此早期發(fā)現反射改變有重要臨床診斷價值。

  3.癱瘓期

  臨床上無法將此期與癱瘓前期截然分開,一般于起病后2~7天或第二次發(fā)熱后1~2天出現不對稱性肌群無力或弛緩性癱瘓,隨發(fā)熱而加重,熱退后癱瘓不再進展。多無感覺障礙,大小便功能障礙少見。根據病變部位可分為以下幾型。

  (1)脊髓型此型最為常見。表現為弛緩性癱瘓,不對稱,腱反射消失,肌張力減退,下肢及大肌群較上肢及小肌群更易受累,但也可僅出現單一肌群受累或四肢均有癱瘓,如累及頸背肌、膈肌、肋間肌時,則出現梳頭及坐起困難、呼吸運動障礙、矛盾呼吸等表現。

  (2)延髓型又稱球型,系顱神經的運動神經核和延髓的呼吸、循環(huán)中樞被侵犯所致。此型較少見,呼吸中樞受損時出現呼吸不規(guī)則,呼吸暫停;血管運動中樞受損時可有血壓和脈率的變化,兩者均為致命性病變。顱神經受損時則出現相應的神經麻痹癥狀和體征,以面神經及第X對顱神經損傷多見。

  (3)腦型此型少見。表現為高熱、煩躁不安、驚厥或嗜睡昏迷,有上運動神經元痙攣性癱瘓表現。

  (4)混合型以上幾型同時存在的表現。

  4.恢復期

  一般在癱瘓后1~2周,癱瘓從肢體遠端開始恢復,持續(xù)數周至數月,一般病例8個月內可完全恢復,嚴重者需6~18月或更長時間。

  5.后遺癥期

  嚴重者受累肌肉出現萎縮,神經功能不能恢復,造成受累肢體畸形。部分癱瘓型病例在感染后數十年,發(fā)生進行性神經肌肉軟弱、疼痛,受累肢體癱瘓加重,稱為“脊髓灰質炎后肌肉萎縮綜合征”,病因不明。

  脊髓灰質炎的檢查

  1.血常規(guī)

  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百分比大多正常。

  2.腦脊液檢查

  癱瘓前期及癱瘓早期可見細胞數增多(以淋巴細胞為主),蛋白增加不明顯,呈細胞蛋白分離現象,對診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至癱瘓第3周,細胞數多已恢復正常,而蛋白質仍繼續(xù)增高,4~6周后方可恢復正常。

  3.病毒分離

  病毒分離是本病最重要的確診性試驗。起病一周內可從咽部及糞便內分離出病毒,可用咽拭子及肛門拭子采集標本:間隔24~48h收集雙份標本(重量>5g),及時冷藏4℃以下送檢,多次協(xié)和送檢可增加陽性率。發(fā)病1周內,從患兒鼻咽部、血、腦脊液中也可分離出病毒。

  4.血清學檢查

  近期未服用過脊髓灰質炎疫苗的患者,發(fā)病1個月內用酶聯免疫吸附實驗法(ELISA法)檢測患者血液及腦脊液中抗脊髓灰質炎病毒特異性免疫球蛋白M(IgM)抗體,可幫助早期診斷;恢復期患者血清中特異性免疫球蛋白G(IgG)抗體滴度較急性期有4倍以上增高,有診斷意義。

  脊髓灰質炎的治療方法

  目前尚無藥物可控制癱瘓的發(fā)生和發(fā)展,主要是對癥處理和支持治療。

  治療原則是減輕恐懼,減少骨骼畸形,預防及處理合并癥,康復治療。

  1.臥床休息

  患者臥床持續(xù)至熱退1周,隔離40天,以后避免體力活動至少2周。臥床時使用踏腳板使腳和小腿有一正確角度,以利于功能恢復。

  2.對癥治療

  可使用退熱鎮(zhèn)痛劑、鎮(zhèn)靜劑緩解全身肌肉痙攣、不適和疼痛;每2~4小時濕熱敷一次,每次15~30分鐘;熱水浴亦有良效,特別對年幼兒童,與鎮(zhèn)痛藥合用有協(xié)同作用;有條件可靜脈輸注丙種球蛋白400mg/(kg·天),連用2~3天,有減輕病情作用。早期可應用干擾素,100萬U/d,肌肉注射,14天為一療程;輕微被動運動可避免畸形發(fā)生。

  3.癱瘓期

  (1)正確的姿勢 患者臥床時膝部稍彎曲,髖部及脊柱可用板或沙袋使之挺直,踝關節(jié)成90°。疼痛消失后立即作主動和被動鍛煉,以避免骨骼畸形。

  (2)適當的營養(yǎng) 應給予營養(yǎng)豐富的飲食和大量水分,如因環(huán)境溫度過高或熱敷引起出汗,則應補充鈉鹽。厭食時可用胃管保證食物和水分攝入。

  (3)藥物治療 促進神經傳導功能藥物如地巴唑、加蘭他敏、維生素B12等;繼發(fā)感染者選用適宜的抗生素治療。

  (4)延髓型癱瘓①保持呼吸道通暢:采用低頭位(床腳抬高成20°~25°)以免唾液、食物、嘔吐物等吸入,最初數日避免胃管喂養(yǎng),使用靜脈途徑補充營養(yǎng);②每日測血壓2次,如有高血壓腦病,應及時處理;③聲帶麻痹、呼吸肌癱瘓者,需行氣管切開術,通氣受損者,則需機械輔助呼吸。

  4.恢復期及后遺癥期

  盡早開始主動和被動鍛煉,防止肌肉萎縮。也可采用針灸、按摩及理療等,促進功能恢復,嚴重肢體畸形可手術矯正。

猜你感興趣:

1.脊灰疫苗的作用是什么

2.脊髓的名詞解釋

3.神經病的名詞解釋|病因|臨床表現

4.如何預防小兒麻痹癥

5.神經病的名詞解釋|病因|臨床表現

6.神經源性膀胱的名詞解釋|病因|臨床表現|鑒別診斷|治療方法

3904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