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卡AV在线|网页在线观看无码高清|亚洲国产亚洲国产|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學習啦 > 學習英語 > 英語閱讀 > 英語文摘 > 雙語閱讀:新聞少讀竟然更快樂(2)

雙語閱讀:新聞少讀竟然更快樂(2)

時間: 楚欣650 分享

雙語閱讀:新聞少讀竟然更快樂

  過去幾十年,我們有幸認識到過量飲食的危害(例如導致肥胖和糖尿病),進而開始改變飲食結構。但是,大多數(shù)人并不知道新聞之于思維,如同糖類之于身體。媒體奉上的逸聞趣事、瑣碎信息其實與我們的生活無甚關聯(lián),但易于理解,讀起來并不費腦。因此我們對新聞從未有過飽足感。與閱讀書籍和長篇雜志文章(這些都需要邊讀邊思考)相比,無數(shù)閃現(xiàn)在眼前的小段新聞更加易于“吞噬”。對于思維,它們就像五彩繽紛的糖果。如今,新聞對于我們來講如同20年前的食物一樣,人們逐漸意識到,新聞可能也是有害的。

  新聞產(chǎn)生誤導。下面借用納西姆·塔勒布[1]的一個例子:一輛車駛過一座橋,結果橋塌了。這則新聞的重點是什么呢?是這輛車,是車里的人—他從哪里來,要到哪兒去?(如果他幸免于難)這場事故經(jīng)過是怎樣的?然而,這些都無關緊要。什么才是至關重要的呢?是大橋的結構穩(wěn)定性。它暗含著重大風險,而同樣的風險還可能存在于其他橋梁。但是新聞中卻充斥著這輛車如何光鮮亮麗,遭遇如何扣人心弦的信息,甚至把它刻畫成一個人物(非抽象的)。如此報道,毫無價值。新聞給大腦一張全然錯誤的風險地圖,讓我們偏離了重點。正因如此,恐怖主義、雷曼兄弟破產(chǎn)以及宇航員這類主題被過度渲染,而慢性精神壓力、財政失責以及醫(yī)護人員這類主題卻報道不足。

  面對媒體,我們尚不夠理性??吹诫娨暲飯蟮里w機失事,也不管這種概率實際有多大,人們很容易就改變自己對此類風險的看法。如果你以為能通過內心的深思熟慮抵消這種影響,那么你錯了。事實表明,銀行家和經(jīng)濟學家縱然利用強大的手段也無法彌補新聞導致的危害。唯一解決之道是:與新聞完全隔絕。

  新聞無關緊要。在你最近一年中閱讀的上萬條資訊中,很難找出這樣一條新聞:因為讀了它,讓你面臨人生、職場或事業(yè)的重大問題時做出了更好的決定。原因在于,你所讀的新聞與你自身毫無關系。人們很難辨別哪些新聞與自己有關系,但是很容易知道哪些是新的。當今時代,關聯(lián)度和新穎性是一對基本矛盾。媒體想讓人們覺得新聞可以為之提供某種競爭優(yōu)勢,而許多人竟信以為真。一旦與新聞隔絕,我們就焦躁不安。而事實上,新聞只會令人在競爭中處于劣勢。讀的新聞越少,你的優(yōu)勢反而越多。

  新聞無法解釋世界。新聞不過是浮于表面的水泡,現(xiàn)實世界深藏其下。不斷積累事實有助于你了解這個世界嗎?很遺憾,不能。恰恰相反,真正重要的事實并沒有報道出來。它們不為記者關注,發(fā)展緩慢,卻擁有改變一切的強大能量。你對杜撰新聞消費得越多,你對現(xiàn)實宏圖的了解就越少。如果資訊越多,經(jīng)濟就越繁榮,那我們真該期望記者們穩(wěn)坐金字塔頂端。但事實絕非如此。

  新聞毒害身體。它不斷觸動大腦邊緣系統(tǒng)。令人恐慌的新聞使人體內糖皮質激素(皮質醇)呈級聯(lián)式分泌,導致免疫系統(tǒng)紊亂,抑制生長荷爾蒙分泌。也就是說,使身體長期處于精神壓力之下。高糖皮質激素水平還導致消化功能受損、(細胞、毛發(fā)和骨骼)生長緩慢、情緒緊張,讓人容易感染疾病。其他潛在副作用還包括:恐懼感、攻擊性、視野狹窄和麻木不仁。

  新聞增加認知錯誤。新聞為“確認偏誤”[2]提供養(yǎng)分,而后者正是一切認知錯誤的源泉。沃倫·巴菲特曾說“人類最擅長將所有新信息都解釋一通,以確保先前的結論不受影響。”新聞則是這種缺陷的幫兇,使我們過于自信,盲目冒險,錯判時機。此外,新聞還助長了另一種認知錯誤:新聞偏見。大腦渴望“有意義”的新聞,即便這些新聞與事實不符。弱智記者在稿子中解釋“市場因為某某原因而波動”或者“公司因為某某原因而破產(chǎn)”,見解之拙劣,令我不勝其煩。

  新聞抑制思考。只有免受打擾才能集中注意力,進而潛心思考。新聞片段卻似乎是專為打斷思考而設計。它們如同病毒,為了一己之私分散人的注意力,令我們無法深入思考。更糟糕的是,新聞嚴重損害記憶力。記憶分兩種:長期記憶和短期記憶。前者潛力近乎無限,后者卻僅限于一定數(shù)量的不確切信息。短期記憶轉化為長期記憶是大腦的一項瓶頸,但要形成對事物的理解,這一關不可逾越。如果這一過程中斷,我們什么都學不會。新聞打斷注意力,從而弱化了理解力。網(wǎng)絡新聞的負面影響則更為嚴重。2001年,兩位加拿大學者曾做過一項研究。他們發(fā)現(xiàn),文章中鏈接越多,人們的理解力就下降得越快。原因何在?因為一旦出現(xiàn)鏈接,大腦就至少得做出是否點擊的決定,這本身就是在分散注意力。可見,新聞是專門打斷思維的機器。

  新聞就像毒品。隨著新聞事件發(fā)展,我們想知道接下來發(fā)生了什么。腦子里那幾百種故事情節(jié)令好奇心愈發(fā)難以抗拒,揮之不去。過去,科學家們認為大腦內上千億神經(jīng)元間的緊密聯(lián)系大部分在我們成年之前就固定下來。而今,我們發(fā)現(xiàn)事實并非如此。神經(jīng)細胞之間不斷打破舊聯(lián)系,形成新聯(lián)系,如同例行公事一般。接觸的新聞越多,大腦就要越發(fā)頻繁地啟動用于略讀和多重任務處理的神經(jīng)回路,忽略用于深度閱讀和專注思考的神經(jīng)回路。多數(shù)新聞讀者(即使他們曾經(jīng)熱衷讀書)已經(jīng)失去了理解長篇文章或書籍的能力,僅僅閱讀四、五頁,就無法集中注意力,且心生厭倦,煩躁不已。這并非因為年齡增長或者事務繁重,而是因為大腦生理構造發(fā)生了改變。

  新聞浪費時間。如果你每天早晨、午餐時和睡覺前各花15分鐘讀新聞,工作中再不時抽出5分鐘來看新聞,不妨計算一下注意力分散和重新找回所耗時間。你會發(fā)現(xiàn)每周至少半天時間就這么浪費了。新聞不再是稀缺商品,而注意力卻是。你不會不在乎金錢、名譽和健康,可為什么卻不把思維當回事呢?

  新聞令人消極。絕大多數(shù)新聞里講述的都是我們無法改變的事。每天反復閱讀新聞,因無法左右現(xiàn)實而飽受折磨,我們就會變得消極。久而久之,或悲觀厭世,或麻木不仁,喜歡冷嘲熱諷,凡事聽天由命。這一現(xiàn)象在科學上稱為“習得性無助”。也許這么說有點言過其實,但是新聞消費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抑郁癥流行。對此我并不感到意外。

  新聞扼殺創(chuàng)造力。這是我要講的最后一點。已知信息限制了創(chuàng)造力。這也是為什么數(shù)學家、小說家、作曲家和企業(yè)家最有創(chuàng)造力的成績產(chǎn)生于年輕時期。他們腦海中有片廣袤無垠、人跡罕至的天地,在這里他們可以大膽追求新奇想法。據(jù)我所知,那些有創(chuàng)造力的人,無論是作家、作曲家、數(shù)學家、科學家、音樂家、畫家,還是醫(yī)師、設計師或建筑師,沒有誰是新聞“癮君子”。另一方面,大量極度缺乏創(chuàng)造力的人卻像吸毒一樣對新聞成癮。想墨守成規(guī)?看新聞吧。想別出心裁?還是別看了。

  社會需要新聞行業(yè),但不是現(xiàn)在這種局面。調查性新聞報道往往能切中要害,而我們的報道就應該發(fā)揮監(jiān)督各類機構和揭露事實真相的作用。不過,重大發(fā)現(xiàn)不一定非得以新聞形式體現(xiàn)。長篇雜志文章以及有深度的書籍也是上佳選擇。

  近四年,我擺脫新聞的束縛,轉而選擇去看,去感覺。我的切身體會是:內心不再焦慮彷徨,可以深度思考而不被打斷,有了更多時間來洞察世事。雖得之不易,但物有所值。

  [1]納西姆·塔勒布(1960–),安皮里卡資本公司創(chuàng)辦人,紐約大學庫朗數(shù)學研究所研究員,當前最令人敬畏的風險管理理論學者。

  [2]確認偏誤指的是個人選擇性地回憶、搜集有利細節(jié),忽略不利或矛盾的資訊,來支持自己已有的想法的片面詮釋。

268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