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生于丹講座觀后感
中小學生于丹講座觀后感
我們?nèi)说囊簧y免遇到挫折和磨難,怎么樣來面對生活給自己帶來的不幸?于丹教授給我們講述的《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tài)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下面是學習啦的小編為你們整理的文章,希望你們能夠喜歡
于丹講座觀后感
2019年1月17日星期六早上8時,我們家長和孩子按照學校的通知,一齊及時收看于丹教授《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德智體能全面發(fā)展》電視講座。主要是關(guān)于中小學生“人格教育”為主題的一個講座。受到了一次極好的教育,看完之后感觸很深,受益匪淺。
主要有以下幾點感受:
第一:于丹老師透過講述和舉例,我受到了很大的啟發(fā)。透過“一碗米的價值”的闡述,比喻一個人、一個孩子的價值的創(chuàng)造。明潦又深刻。一個孩子的空間大小也因人不同,除了老師和家長要幫忙他發(fā)現(xiàn)最大的價值空間,更重要的是教育他自己來認知自己的生命價值。懂得了“一個孩子在很小的時候能不能擁有快樂的生命,可能比他掌握多少知識更重要。”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完成自己的開發(fā)。這是大家都企及的一種教育的境界。并嚴肅的指出“我們陪伴孩子成長,不能用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tài),而是教會孩子在應(yīng)對挫折,讓孩子獨立去完成自己的發(fā)現(xiàn),去完成自我成長的修復。”必須要遵從孩子的自然成長規(guī)律,為培養(yǎng)孩子健全的人格而踏實走好每一步!
第二:于丹老師剖析了《論語》中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讓我從孩子的身上去感受、注意和發(fā)覺這一點。懂得,在學習一種知識的同時,掌握它不如喜歡它,喜歡它不如快樂地理解它。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一味的讓孩子去死搬的理解知識,并不利于他們的健康成長,相反,久而久之,還會適得其反地厭惡學習。作為家長,個性是作為老師,雖然是傳道、授業(yè)、解惑,但也要為孩子的快樂著想,在課堂上或家庭學習中加些帶有孩子感興趣而且結(jié)合學習資料的作料,使得孩子能夠有興趣學習并理解新的知識。
第三:于丹老師講了一個寓言故事使我印象更深。有個孩子個性愛發(fā)脾氣,他的父親就在墻上釘釘子來記錄發(fā)脾氣的次數(shù),孩子看到一天之中釘了那么多的釘子,自己也傻了,發(fā)誓要改掉這個壞毛病,控制住一次就拔掉一顆釘子,慢慢地釘子拔完了,父親語重心長地說:“孩子,釘子雖然拔完了,但是那么多的洞卻永遠也抹不掉,你發(fā)脾氣的時候,讓多少人為你痛心呀!”此刻的孩子大都是獨生子女,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偸前l(fā)生“五個過分”的問題;在學校里受點委屈,家長就會找老師論說,試想這樣對孩子的發(fā)展會有好處嗎!
第四:于丹老師講了自己和孩子一個關(guān)于“小花籃”的故事,也讓人很受啟示。在學習生活中遇到挫折在所難免,要經(jīng)常鼓勵孩子以用心的態(tài)度對待一切困難,調(diào)動孩子的學習用心性;當孩子遇到困難時,要不斷地給他打氣,此時家長也要和孩子一齊努力,用實際行動感染孩子,到達了勇敢應(yīng)對一切困難,用心想辦法去解決的素質(zhì)和品德的目的。
第五:于丹老師還講了幾個有關(guān)孩子因為學習成績不好、學習壓力過大,以及在生活和人際交往等事情中,想不開就產(chǎn)生和發(fā)生輕生的傾向及事件的真實事例。使我們更加認識到培養(yǎng)孩子人格和心理素質(zhì)的重要性,不可掉以輕心。
總之,在我認真仔細聆聽了于丹教授的講座,進一步明潦:無論在家庭或者學校,家長還是教師,在孩子的教育中,不但要教給孩子文化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對孩子的“禮儀教育”、“挫折教育”、以及“生存教育”,讓每個孩子能健健康康地為自己的將來而學習。“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人類永恒的課題。讓我們?yōu)榱撕⒆咏】党砷L,為了下一代的教育共同努力吧!
于丹的講座觀后感
那天聽于丹的講座,偶爾想起這樣一件事。大概是在四五歲的時候,現(xiàn)在想起來,大家在一起的時候,姥爺就經(jīng)常悄悄跟我說,你看,這里有這么多人,孔子說過一句話叫“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rdquo;,這么些人里頭,肯定有能當你老師的人,你去看看,你覺得他們誰對人特別有禮貌,誰特別博學,誰做事特別麻利,你去看看誰能當你的老師?小孩子嘛,我就這樣跑來跑去看,有的時候看到有些行為是好的,也有的時候看到的是不好的,就會跑回來問姥爺,說你看,有一個叔叔肯定不是老師吧。然后姥爺就會告訴我說,這也是老師啊,因為孔子說“見賢思齊,見不賢則內(nèi)自省”。你看到比你好的人,你要跟他一樣好,這是老師;但是見到不好的人,你要反省自己,你會不會跟他一樣不好,所以這也是一種老師。
說到儒與道,中國哲學這兩大源頭,在我最初接觸的時候,是處于一種孩提的蒙昧狀態(tài),并沒有一個很明確的意識要去讀,要去記憶。所以《論語》對我來講是篤定的、真實的、親切的、溫暖的。
讀經(jīng)典很有意思,開始會覺得簡單,但讀來讀去,便應(yīng)了鄭板橋的那句話:“畫到生時是熟時。”感悟到了這一點,那么,我們就能真正地從內(nèi)心敬仰圣賢。因為他們不用華彩的詞語,來讓大眾覺得一定要去膜拜,一定要去遠離。他們不因自己的偉大而讓萬眾折報,覺得不可企及。他們以自己的一種樸素的人格,讓大眾覺得,這些樸素的真理恒久不變。
道在人心,道不遠人,你總歸是能憑著生命成長去接近的?!墩撜Z》里提到“仁”的地方總共109處,這是整個儒家思想體系的核心。學生問老師什么是“仁”,老師的回答就是兩個字:愛人。真正的仁愛之心無非是“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這后來被孟子推演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也是孔子說的,他一生的理想無非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這便是孔子的溫暖世道了。
其實只要做到五個方面,那么這種仁愛就基本完成了:恭則不侮,生命有尊嚴;寬則得眾,受眾人愛戴;信則人任焉,走得更長久;敏則有功,打碎的罐子變寶貝;惠則足以使人,調(diào)動他人積極性。
我們以下代人的眼光來看“恭”和“寬”是教我們怎么樣做人的,“信”和“敏”是教我們怎么樣做事的,“惠”是教我們怎么做官的,做人做事做官這就是我們現(xiàn)代人一生基本上要做的內(nèi)容,所以中國儒家的仁愛思想,我想他跟我們今天每一個人生命中的理想都會相關(guān),他讓我們有具體的做事的方法,在這個世界上找到自己的角色。
于丹的講座觀后感
放假之前我們觀看了于丹為大學生進行得講座,于丹教授極富人生哲理的話語,讓我們的心靈得到了一次很好的洗滌,使我深深感到,古人的一些行為準則和至理名言在今天依舊有著其獨特的魅力。
觀看于丹的講座,讓我領(lǐng)略到的是對自己的得失正確對待智慧,是一種積極的心態(tài),一種融入現(xiàn)在生活中的理性道德。在現(xiàn)實中每個人的一生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但我們可以通過改變看待這些事實的態(tài)度,以實現(xiàn)更高的人生價值。于丹告訴我們,做為個人要能夠正確地面對人生的遺憾不要一味的想不開,這樣只能加重你的痛,要盡可能地用自己高興的事情去彌補遺憾。一個人的一生中難免有些缺憾,這不是我們能夠改變的,但是我們可以改變的是對待他們的心態(tài)。糾纏于缺憾中的人將失去更多的東西。只有正確的對待這些缺憾才能有所得。一個人總是后悔昨天的事,殊不知明天又要后悔今天的事。正確面對現(xiàn)實中的不利方面,并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克服不利,這是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于丹教授告訴我們,當我們遇到挫折時要用一顆寬容的心對待,效果會更好一些。
于丹在講座中說出了一個故事:孔子課堂上的學生席間閑談理想!有的學生說要財富,有的說要做大將軍!也有的說要做隱士??當學生問到孔子時:孔子說:老者安之,友者信之,少者懷子!意思就是說:能讓父母老者們身安心安!朋友都相信你,小孩子長大了都能想起你!意思是說:對父母孝順無非兩個是四個:順意,色難!順從父母之意,對父母和顏悅色!人一生在不同的年齡階段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朋友,朋友對你最好的評價是一個信字!如果你認識那么一個兩個知心的朋友對你的評價是如此的話!知足矣!每個人都會小的時候!孩子們天真無邪!當孩子們都長大時,能想對某人在自個小時候?qū)λ暮脮r??懷念之時!福也!以上就是孔子所說的三個愿望!
通過這個小故事我感受到,古人的心其實與我們是相通的。對于前人的好東西我們要: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于丹教授的這些觀點,讓我們感到心靈的溫暖,能慰籍到人心靈的深處。
于丹的講座觀后感
晨風拂過發(fā)稍,煩悶的心似乎清爽了許多。耳畔,于丹老師的話語久久不能散去。
于老師談到教育,像《論語》中“入則孝,岀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仁有余力‘則以學問文”,分為3部分:家庭教育、社會教育、書本教育。讓我們認識到最重要的不是書本教育,而是家庭教育。
作為一位獨生子女,我是比較孤單的,時不時以自我為中心去要求他人。看完講座,我明白了他人的給予對他們來說不是本分,而是情分,他們選擇不給予,那才是本分。我們中學生應(yīng)該在給予他人中獲得尊重,感到快樂。作為一位獨生子女,我也比較容易發(fā)脾氣。聽完“釘子”的故事后,我懂得了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才能獲得更多的快樂。
于老師還說,生活的可能性比決定的知識更重要。想想,也的確如此,科學家們不都是用生活的可能性去創(chuàng)新嗎?他們最后不都完成了自己的發(fā)現(xiàn)然后功成名就?科學家們在創(chuàng)新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挫折,他們有躲避它們嗎?沒有。所以他們走向了成功。我們也應(yīng)該學會勇敢地面對挫折,不逃避。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崇尚“孝”的美德。古,孔子說“孝”為“色難”。如今,多數(shù)人也認為如此。好像父母為我們做事是理所應(yīng)當?shù)模覀優(yōu)楦改缸鍪聟s是為一種美德。按理說,父母賦予我們生命,哺育我們成長,我們應(yīng)時存感激之心,孝敬父母是再正常不過了,為什么會是一種美德?也許是因為我們一出生就被父母捧在手心呵護而形成的一種錯覺吧。既然我們明白了,是否應(yīng)該多與父母溝通?是否要多給予他們一些關(guān)愛?是否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幫幫他們? 一晃眼,正午的太陽照得我暖洋洋的——要去幫父母做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