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美景的優(yōu)秀散文:萬古悲秋白帝城
白帝城之所以被歷史上的詩人造訪,留下無數(shù)的贊美詩篇,在于它的什么特點呢?接下來小編為大家介紹關于美景的優(yōu)秀散文,一起來看看吧!
萬古悲秋白帝城
●申 力(重慶)
赤甲、白鹽兩山之間一扇窄窄的門,這扇門,就是號稱天下雄的夔門。夔門前一山兀立江中,白帝城佇立在山上,浩蕩的長江水,繞過白帝城,奪夔門奔涌沖向瞿塘峽,三峽由此形成。
夔門自古為川東門戶,白帝城成為緊扼夔門咽喉的重鎮(zhèn)。杜甫道:“白帝高為三峽鎮(zhèn),瞿溏險過百牢關”。春秋初期,楚國就在此地構(gòu)筑了防御巴人東下的陣地。
白帝城得名來源于兩漢的一位割據(jù)軍閥公孫述。此人,扶風茂陵人,先是天水郡清水縣長,后輔助王莽,被提拔為蜀郡太守。王莽被推翻,他也趁亂起兵,自稱輔漢將軍,割據(jù)了蜀中。當時天下紛亂不定,野心勃勃的他,在功曹李熊的勸說下自稱皇帝,國號“成家”;漢光武帝劉秀也在河北稱帝,年號“建武”,也是東漢起始年。
此年中有兩個皇帝倒臺,前西漢末帝孺子嬰復辟稱帝被殺,更始帝劉玄戰(zhàn)死。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混亂的一年,劉秀、公孫述、劉盆子、盧芳、劉永相繼稱帝。稱帝后的公孫述趁關中之亂,占據(jù)漢中盆地,東椐扦關,扼住川東進出之門戶,把蜀地據(jù)為己有,在夔門積極屯糧駐兵鞏固要塞?!妒袼?jīng)》載:“公孫述至魚腹,有白龍出井,因號白帝城。”這就是白帝城的來龍去脈。
讓白帝城揚名天下的是著名的“白帝托孤”事件。劉備為報義弟關羽被殺之仇,舉兵沿長江而下進攻東吳,孫權(quán)命陸遜帶兵抵抗,兩軍在三峽下游出口的長江兩岸爆發(fā)了三國時著名的“夷陵之戰(zhàn)”。相持一年多,陸遜以火攻大敗劉備,劉備退回白帝城。因年事已高,加上戰(zhàn)敗帶來的焦灼,終于油盡燈枯。他以父親舐犢之情給后主劉禪寫了封家書:“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轉(zhuǎn)雜他病,殆不自濟。人五十不稱夭,年已六十有余,何所復恨,不復自傷。但以卿兄弟為念。射(援)君到,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修,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勉之,勉之!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劉備將諸葛亮召來永安宮。臨終前,依然不脫英雄本色,對諸葛亮吩咐:“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白帝城,也因此“托孤”受到世人的憑吊,讓多少文人墨客吟誦,隨著唐詩的高度繁榮,圍繞白帝城的詠懷達到了高潮。在李白詩中,白帝城還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地名(朝辭白帝彩云間);到了杜甫的筆下,白帝城煥發(fā)了生機,“蜀主窺吳幸三峽,崩年亦在永安宮”,“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等名句,讓白帝城耀眼于世人前;白居易被貶忠州當刺史,夜過瞿塘峽,寫下:“瞿塘天下險,夜上信難哉!岸似雙屏合,天如匹練開。”不久劉禹錫也來夔州任刺史,寫下“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正是杜甫、劉禹錫兩位詩人把白帝城從普通的地理名詞,推向了思幽懷古的殿堂。
后繼者蘇軾有:“吁嗟蜀先生,兵敗此亡魂”;王十朋有:“古屋數(shù)椽猶廟食,傷心地近永安宮”;王士禎嘆:“躍馬雄圖余壘跡,臥龍遺廟枕潮聲”;還有……卻跳不出杜甫、劉禹錫定下的悲壯調(diào)子。
白帝城之所以被歷史上的詩人造訪,留下無數(shù)的贊美詩篇,回首城門洞,美女嵌在門弧中,映上江邊寶塔,兩岸青山,和著滔滔長江水,不正是一幅詩情畫意的水墨畫嗎?
公眾號:天府散文
本文為原創(chuàng)文章,版權(quán)歸作者所有,未經(jīng)授權(quán)不得轉(zhuǎn)載!——學習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