淀山湖六如墩游記散文:行走在六如墩的木橋上
學(xué)習(xí)啦:《行走在六如墩的木橋上》是一篇寫景游記散文,作文詳細記錄了自己在旅游游玩過程中的所見所感。下面讓我們一起來閱讀這篇文章吧!
在城里呆久了,人總是急匆匆的。好不容易趕上一個假期,就會格外想念鄉(xiāng)村,想去那里換一換心情,洗一洗浮躁。今年聽說了一個生僻的名字——“六如墩”,趕不及地擇了一個日子,赴了一場約。
江南的水鄉(xiāng)各有各的特色,周莊的婉約靈秀,錦溪的淵博敦厚,烏鎮(zhèn)的古樸清雅。六如墩,如果要說這個江南村落到底有什么與眾不同,我想,必須說說那木橋了吧。
一進六如墩,就是一汪碧水。盡管是深冬,依舊是水波盈盈,柔情繾綣。陽光照耀,給這碧水施加上天空的魔法。隨著水波的起伏,水光璀璨,日光閃爍,融成一片,成為一張絲絨般光潔的大毯,讓人不禁想撲進去打個滾兒。怎樣才能和這水走得近一點,再近一點呢?
多虧了這些曲曲折折的木橋。
木橋是最貼近這水的,依水而建,隨水曲折。行走在六如墩的木橋上,如摯友在旁。木橋是湖水最親密的好友,也是旅人最忠實的侶伴。它本就佇立在水畔,細數(shù)著每一個波紋,一直數(shù)過了不知多少個春華夏茂,秋收冬藏。無論流年轉(zhuǎn)換,不休不滅。熟悉如湖水,抑或是陌生如我,木橋都一路相伴相隨,不離不棄。行走在六如墩的木橋上,一路兜兜轉(zhuǎn)轉(zhuǎn),橋在何處,水就在何處。木橋它定要熱情地把你送到水的面前,讓你和她坦然相對,一訴衷腸。這,是木橋的坦率和真誠。
行走在六如墩的木橋上,偶然一陣風(fēng)起,讓人不禁揚起手,敞開胸懷,也真誠相待。只是手不小心碰觸到沉默的木樁,心頭一緊。橋樁是一截截圓木,沒有打磨圓滑,沒有上漆。截面經(jīng)歷了日曬風(fēng)吹,年輪開裂如一張蛛網(wǎng),平添了幾分古樸。可同一截木頭,遭遇竟是天壤之別。那橋樁的另一頭被水溫柔環(huán)抱著,臥于軟泥之中,周遭皆是水草。水草油油地在水底招搖,愜意,蓬勃。水上水下,是不一樣的世界,那半截滄桑的圓木,可會由羨煞而怨極?行走在六如墩的木橋上,如履平地。再看這皴裂的疤痕,雖如蛛網(wǎng),更似四散的煙花,是歲月的禮花在綻放。這時間的創(chuàng)口又是另一種榮光,何必生怨?無論雨露陽光,這水上水下,就攜手與共,相依相伴,一路扶持。這幸與不幸握手言和,天地?zé)o言。這,是木橋的大度。
前不久才下了雪,還有些殘雪在橋側(cè)點綴。雪映照在陽光下,沒有涼寒,竟透著懶洋洋的暖意。臥橋殘雪,又是一番好景致。四季輪轉(zhuǎn),景象萬千,只待有心人開啟。雪上深深淺淺的腳印延伸到遠方。不知何人曾踏訪,只知君亦同道人。在大千世界萬千眾生中,有人和我一樣,曾經(jīng)感受過六如墩,給漫漫人生路添上一段美好回憶,是多么幸運且美好的事!哪怕是一人登臨這木橋,也不會孤寂。這,是木橋的體貼。
還有一些景致散落在各處,我也不一一細言了。竹林曲徑、碧綠菜畦、孔雀漫步、黑瓦白墻……沿著這木橋走上一段,這景色如何,心中自然就有答案了。這,是木橋的神秘。噓,不可說。
我只能告訴你,在淀山湖大道附近,有一個小村莊,她的名字,叫六如墩。何為六如?我倒也不清楚。不妨進行一番暢想吧——如詩,如畫,如歌,如酒,如夢,如歸。
作者:唐佩璇
公眾號:玉峰文苑
本文為原創(chuàng)文章,版權(quán)歸作者所有,未經(jīng)授權(quán)不得轉(zhuǎn)載!——學(xué)習(xí)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