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師的教育感悟心得:一顆心溫暖一顆心
編者按:老師應(yīng)該是學生的榜樣,是用愛溫暖學生的角色,作者在當教師之中獲得了一些感悟,下面我們來看看吧!
小時候,身邊的人常常會問我:你的夢想是什么?再長大一點,問題就變得更具體了:你長大想干什么?當時我心中已經(jīng)有了三個最理想的職業(yè):一是當一位了不起的鋼琴家,二是當一名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的電臺播音員,三是當一個每天幫孩子們批作文的語文老師。初中以后,我覺得成為一名播音員的概率更高一些,但我又非常想當一個老師。在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不斷調(diào)整、整合,最后我成為一名幼兒園老師。
工作兩年多,當我得到肯定時我曾欣喜若狂,當我受到挫折時我曾心灰意冷。曾經(jīng),我的朋友質(zhì)疑我,你能當好一個老師嗎?偶爾我的家人也會質(zhì)疑我。其實我不僅想當好一個老師,我還想當一個好老師。那么,好老師的標準是什么呢?就是要做“四有好老師”。
好老師應(yīng)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他們沒有統(tǒng)一的模式,可以各有千秋,可以各顯身手,但好老師都有共同的、顯性的特質(zhì)。
第一,要有理想信念,好老師的理想信念,是一種對職業(yè)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第二,要有道德情操 ,好老師要能擔起立德樹人的職責,才能幫助孩子扣對人生的第一顆紐扣。
第三,要有扎實學識,現(xiàn)在想要給孩子一碗水,好老師就得有一潭水。
第四,要有仁愛之心,好老師對孩子的仁愛之心,是最能鼓舞人,最溫暖,最有血有肉的特質(zhì)。
說起仁愛,我想跟大家分享一個小故事。我身邊的一位同事,孩子們都叫她張老師,也是我的搭班老師。去年開學,張老師與悅悅初次見面,那時,悅悅的眼里寫滿了恐懼與陌生,弱小的身體躲在父親的身后只露出一雙驚恐的眼睛,那時張老師便感覺到那不單單是一種對陌生人的恐懼,而是發(fā)自心底的害怕。在班上,悅悅總是靜靜地坐在一處,呆呆地望著同伴玩耍,提不起一丁點兒興趣,一到午睡,她就抱著被子蜷縮在角落里,那失落的模樣就像風中飄零的秋葉,她還只是一個孩子呀,張老師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她真想知道這是為什么?與悅悅父親多次交流后,才知道,悅悅父母離異,她跟父親生活,父親忙于工作,時常將她托給親戚照顧,失去母愛又得不到父愛的她,像一條迷失了方向的小船,漸漸地,越飄越遠,漸漸地越發(fā)孤獨!可張老師真想看到悅悅這個年齡該有的最天真、最燦爛的笑容!于是,每一個早晨,張老師會給她一個溫暖的擁抱;每一個游戲都和她共同參與;每一個午睡輕拍她的后背……然而,悅悅眼中那份恐懼與陌生依然存在,但張老師并沒有放棄,甚至更加執(zhí)著,因為她信她的這份堅持能夠讓悅悅改變!終于,一天早晨,面對悅悅,張老師正彎下腰想抱她,她卻先伸出小手,那一刻,感動、感激、感恩交織在一起……孩子,你終于笑了。知道嗎?在老師的心里,你燦爛的微笑讓一切都值了!仁愛就這么簡單,一顆心去溫暖另一顆心。
悅悅的故事讓我懂得,仁愛能溫暖人心,感化一切,仁愛讓張老師和悅悅的靈魂有了交集;仁愛是包容和守護,仁愛讓這一對師生之情得以提升。一顆仁愛之心,來之不易,卻比任何物質(zhì)的給予都更有意義。這是張老師的一種職業(yè)精神,也是我的一種職業(yè)感悟,更是為人之師的一種職業(yè)傳承。
好老師不是天生的,是在教育實踐中磨煉出來的。雖然我還是一只初涉職場的菜鳥,但是我相信通過不斷的磨煉、真心的付出,終有一天我會成為像張老師一樣以德育人的好老師。
作者|陳思鳴
公眾號|玉峰文苑
本文為原創(chuàng)文章,版權(quán)歸作者所有,未經(jīng)授權(quán)不得轉(zhuǎn)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