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華》的觀后感:欲說還休的《芳華》
馮小剛無疑是個聰明人,他總是想表達一些自己的東西,也總是知道觀眾們想看什么。多年來,苦心孤脂,孜孜以求,努力地在夾縫中求生存,用圓融與世故拓展出一片屬于自己的天地。從這個意義上說,他是成功的,無論是做人還是拍電影。然而也正應了那句話,聰明反被聰明誤。有時候藝術這東西還是需要下一點笨工夫,需要一門心思細細打磨,不能?;祽?,任何投機取巧的想法和做法,總不免會露出些破綻來,對藝術造成傷害,從而嚴重影響到藝術的感染力。
電影《芳華》自上映以來,線上線下一時間炒得火熱,滿城盡說蔡中郎。有熱淚盈眶的,有拍手叫好的,有不以為然的,也有批評指責的。票房形勢一片大好,據(jù)說沒幾天就超過了三億元。連平常一些久不上電影院看電影的中老年人,也紛紛加入觀眾的行列。顯而易見,至少在市場運作上,《芳華》已經(jīng)成功了。取得這樣的好成績,當然得力于上映之前的廣泛宣傳和造勢,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同時,原定上映檔期的因故推遲,引起舉國上下猜測紛紜,應該說也極大地刺激了廣大觀眾的好奇心,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梢哉f是功不可沒。
前兩天應朋友相邀,我也去看了一場。本來信心滿滿,沒想到卻大失所望,感覺并沒有期待的那樣好。最突出的感覺就是整部片子瑣碎、零亂,跳躍性太大太快,而且沒有回味和反思的余裕。其中的故事和人物,缺少一種生活的質(zhì)感,概念化嚴重,而且多流于表面現(xiàn)象的羅列和展示,沒有更多的意蘊。因此使得這部電影整體上缺少一種流暢舒展的敘事風格,顯得七零八落的,成為一種標簽和符號的堆集。當然,這可能與有關部門審查太嚴有關系,但我認為并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原因是馮小剛對這樣一個題材缺乏整體把握的能力,只是從主觀愿望出發(fā),這也想拍,那也想拍,把什么都往一塊兒撮合。但由于影片時間有限,很多事情都無法展開描述,只能是丟三拉四的,匆匆交待一下完事,造成場景頻換,支離破碎,很多人物連鮮明的印象都沒留下來,諸如何小萍的瘋掉、蕭小穗的戀情等等,都是三言兩語,匆匆交待過去,甚至讓觀眾來不及想明白。結(jié)果是什么都說到了,卻什么都沒表達清晰。那情形宛如一個粗手大腳的女子縫制的衣裳,釷腳太粗,聯(lián)綴不緊,實在是差強人意。
《芳華》的另一個比較突出的缺點就是敘事角度的不統(tǒng)一。這部片子本來是以蕭穗子的個人視角來展開敘述的,但一開始的情節(jié)卻是劉峰去接何小萍進文工團,這個過程實際上完全在蕭穗子的視角之外,尤其是敬軍禮、去照相館照相等細節(jié),根本就與蕭穗子沒關聯(lián),讓人覺得非常別扭。片子中還有很多這樣的情節(jié),諸如那段戰(zhàn)爭場面的展示和劉峰復員后做生意受辱的場景,跟敘事者蕭穗子更是完全不搭界,成了導演的自我表現(xiàn)和任意作為,雖然其中不乏精彩,但顯然已經(jīng)脫離了故事本身,成了導演的自說自話。我想,如果當初馮小剛摒棄這種有限視角,用那種為觀眾所熟悉的全知全能視角,或許效果更好一些。
整部電影看下來,我感覺馮導演在拍攝之初理想很宏大,情懷很浪漫,而且有史詩般的抱負,試圖通過對那個年代的回憶表達出一些人文關懷和時代反思。但是現(xiàn)在影片所呈現(xiàn)出來的種種,實在不盡如人意。幾十年的光景,嘩啦一子就過去了,這里貼貼標簽,那里標標符號,令人目不暇接,卻都是一些流于表面的東西,除此之外,沒有更深入的思想表達和情感傳遞,連個鮮明的人物形象都沒有留下來,因此不免讓人覺得浮淺了一些。
或許,中國的電影,在當下的情勢下,正如有的網(wǎng)友所說,能拍到這樣一種程度,而且還能夠順利在全國上映,已經(jīng)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了。充分表現(xiàn)出了馮小剛的聰明和老道以及分寸拿捏得恰到好處。但這無論如何,不能成為我們降低藝術標準的借口。
本文作者:磊子(公眾號:磊子獨白)
本文為原創(chuàng)文章,版權(quán)歸作者所有,未經(jīng)授權(quán)不得轉(zhuǎn)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