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大戟的功效與作用 紅大戟的主治功效
紅大戟,中藥名。為茜草科植物紅大戟Knoria valerianoides Thorelet Pitard的干燥塊根。秋、冬二季采挖,除去須根,洗凈,置沸水中略燙,干燥。紅大戟的功效與作用有哪些呢?下面是學(xué)習(xí)啦小編整理紅大戟的功效與作用的資料,歡迎閱讀。
紅大戟的功效與作用
【中藥名】紅大戟 hongdji
【別名】紅芽大戟、紅蘿卜、京大戟。
【英文名】Knoxiae Radix。
【來源】茜草科植物紅大戟Knoxia valerian.oides Thorel et Pitard的根。
【植物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塊根紡錘形,1~3個。莖稍呈蔓狀,具槽。葉對生;葉片長橢圓形或線狀披針形,葉脈被疏柔毛;托葉2~4裂,裂片鉆形。頂生聚傘花序,花小,多為淡紫紅色或有時白色;花萼4齒裂;花冠筒狀漏斗形,先端4裂;雄蕊4。果實小,卵形或橢圓形,有4~8棱?;ㄆ?~9月,果期10~11月。
【產(chǎn)地分布】生于低山坡草叢中的半陰半陽處。主產(chǎn)于福建、廣東、廣西、云南、四川等地。
【采收加工】秋末莖苗枯萎后或春季發(fā)芽前采挖,除去殘莖及根須,曬干;或洗凈后用開水略燙,更易曬干。本品鮮時易霉變,要及時干燥。
【藥材性狀】長圓錐形或圓錐形,多不分枝,稍彎曲,長3~ 12厘米,直徑0.6~1.2厘米。表面棕紅色或灰棕色,有扭曲的縱皺紋;頂端可見莖痕。質(zhì)堅實而易折斷,斷面皮部紅褐色,木部棕黃色。氣微,味辛。
【性味歸經(jīng)】性寒,味苦。歸肺經(jīng)、脾經(jīng)、腎經(jīng)。
【功效與作用】瀉水逐飲、解毒、消腫散結(jié)。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臨床應(yīng)用】用量1.5~3克;入丸散服,每次1克。外用適量。用治水腫、胸脅停飲、癰腫瘡毒、瘰疬痰核等。內(nèi)服宜醋制以減輕毒性。
【主要成分】含蒽醌成分。根中蒽醌類化合物的含量據(jù)分析,總蒽醌為0.22%,其中結(jié)合型為0.1%,游離型為0.12%。本品乙醚和熱水提物能刺激腸管而導(dǎo)瀉;能興奮妊娠離體子宮;擴張毛細(xì)血管,對抗腎上腺素有升壓作用;動物實驗證明,配甘草會使毒性增強。
【使用禁忌】有小毒,虛弱者及孕婦忌用。不宜與甘草同用。
紅大戟的介紹
入藥部位
植物的干燥塊根。
性 味
味苦,性寒。
歸 經(jīng)
歸肺、脾、腎經(jīng)。
功 效
瀉水逐飲,消腫散結(jié)。
主 治
用于水腫脹滿,胸腹積水,痰飲積聚,氣逆咳喘,二便不利,癰腫瘡毒,瘰疬痰核。
相關(guān)配伍
1、水腫脹滿、胸腹積水,可單用煎服;亦配芫花、甘遂等。
2、痰飲喘急,配白芥子、甘遂等。
3、癰腫瘡毒,用鮮根搗爛外敷。
用法用量
1.5~3g,入丸散服,每次1g。內(nèi)服醋制用。外用適量,生用。
禁 忌
孕婦禁用;不宜于甘草同用。
炮制方法
除去雜質(zhì),洗凈,潤透,切厚片,干燥。
生理特性
本品略呈紡錘形,偶有分枝,稍彎曲,長3~l0,直徑0.6~30px。表面紅褐色或紅棕色,粗糙,有扭曲的縱皺紋。上端常有細(xì)小的莖痕。質(zhì)堅實,斷面皮部紅褐色,木部棕黃色。氣微,味甘、微辛。
產(chǎn) 地
分布于福建、臺灣、廣東、廣西、貴州、云南及西藏等地。
相關(guān)論述
1、《本草經(jīng)疏》:紅大戟,苦寒下泄,故能逐諸有余之水??嘈粮屎?,故散頸腋癰腫。
2、《本經(jīng)逢原》:紅大戟,性稟陰毒,峻利首推,苦寒下走腎陰,辛散上瀉肺氣,兼橫行經(jīng)脈,故《本經(jīng)》專治十二水,腹?jié)M急痛等證,皆濁陰填塞所致,然惟暴脹為宜,云中風(fēng)者,是指風(fēng)水膚脹而言,否則傳寫之誤耳。
3、《本經(jīng)》:主十二水,腹?jié)M急痛,積聚,中風(fēng)皮膚疼痛,吐逆。
4、《別錄》:主頸腋癰腫,頭痛,發(fā)汗,利大小腸。
5、《藥性論》:下惡血癖塊、腹內(nèi)雷鳴,通月水,善治瘀血,能墮胎孕。
6、《日華子本草》:瀉毒藥,泄天行黃病、溫瘧,破癥瘕。
看了“紅大戟的功效與作用”的人還看了:
4.中草藥的功效大全
6.朱砂的藥用價值
紅大戟的功效與作用 紅大戟的主治功效
上一篇:綿萆薢的功效與作用 綿萆薢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