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針灸歌訣
針灸是針法和灸法的總稱。針法是指在中醫(yī)理論的指導(dǎo)下把針具(通常指毫針)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體內(nèi),運用捻轉(zhuǎn)與提插等針刺手法來對人體特定部位進行刺激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那么針灸有哪些歌訣呢?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您整理的有關(guān)資料,希望您喜歡。
骨度分寸歌
用針取穴必中的,全身骨度君宜悉;
前后發(fā)際一尺二,完骨之間九寸別;
天突下九到胸歧,歧至臍中八寸厘,
臍至橫骨五等分,兩乳之間八寸宜;
脊柱腧穴椎間取,腰背諸穴依此列,
橫度悉依同身寸,胛邊脊中三寸別;
腋肘橫紋九寸設(shè),肘腕之間尺二折,
橫輔上廉一尺八,內(nèi)輔內(nèi)踝尺三說,
髀下尺九到膝中,膝至外踝十六從,
外踝尖至足底下,骨度折作三寸通。
井滎輸原經(jīng)合歌(《醫(yī)經(jīng)小學》)
少商魚際與太淵,經(jīng)渠尺澤肺相連,
商陽二三間合谷,陽溪曲池大腸牽。
隱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陰陵泉要知,
厲兌內(nèi)庭陷谷胃,沖陽解溪三里隨。
少沖少府屬于心,神門靈道少海尋,
少澤前谷后溪腕,陽谷小海小腸經(jīng)。
涌泉然谷與太溪,復(fù)溜陰谷腎所宜,
至陰通谷束京骨,昆侖委中膀胱知。
中沖勞宮心包絡(luò),大陵間使傳曲澤,
關(guān)沖液門中渚焦,陽池支溝天井索。
大敦行間太沖看,中封曲泉屬于肝,
竅陰俠溪臨泣膽,丘墟陽輔陽陵泉。
十二經(jīng)治癥主客原絡(luò)歌(《針灸大成》)
肺之主大腸客
太陰多氣而少血,心胸氣脹掌發(fā)熱,
喘咳缺盆痛莫禁,咽腫喉干身汗越,
肩內(nèi)前廉兩乳疼,痰結(jié)膈中氣如缺,
所生病者何穴求,太淵偏歷與君說。
大腸主肺之客
陽明大腸俠鼻孔,面痛齒疼腮頰腫,
生疾目黃口亦干,鼻流清涕及血涌,
喉痹肩前痛莫當,大指次指為一統(tǒng),
合谷列缺取為奇,二穴針之居病總。
脾主胃客
脾經(jīng)為病舌本強,嘔吐胃翻疼腹臟,
陰氣上沖噫難瘳,體重不搖心事妄,
瘧生振栗兼體羸,秘結(jié)疸黃手執(zhí)杖,
股膝內(nèi)腫厥而疼,太白豐隆取為尚。
胃主脾客
腹心悶意凄愴,惡人惡火惡燈光,
耳聞響動心中惕,鼻衄唇?瘧又傷,
棄衣驟步身中熱,痰多足痛與瘡瘍,
氣蠱胸腿疼難止,沖陽公孫一刺康。
真心主小腸客
少陰心痛并干嗌,渴欲飲兮為臂厥,
生病目黃口亦干,脅臂疼兮掌發(fā)熱,
若人欲治勿差求,專在醫(yī)人心審察,
驚悸嘔血及怔忡,神門支正何堪缺。
小腸主真心客
小腸之病豈為良,頰腫肩疼兩臂旁,
項頸強疼難轉(zhuǎn)側(cè),嗌頷腫痛甚非常,
肩似拔兮臑似折,生病耳聾及目黃,
臑肘臂外后廉痛,腕骨通里取為詳。
腎之主膀胱客
臉黑嗜臥不欲糧,目不明兮發(fā)熱狂,
腰痛足疼步難履,若人捕獲難躲藏,
心膽戰(zhàn)兢氣不足,更兼胸結(jié)與身黃,
若欲除之無更法,太溪飛揚取最良。
膀胱主腎之客
膀胱頸病目中疼,項腰足腿痛難行,
痢瘧狂癲心膽熱,背弓反手額眉棱,
鼻衄目黃筋骨縮,脫肛痔漏腹心膨,
若要除之無別法,京骨大鐘任顯能。
三焦主包絡(luò)客
三焦為病耳中聾,喉痹咽干目腫紅,
耳后肘疼并出汗,脊間心后痛相從,
肩背風生連膊肘,大便堅閉及遺癃,
前病治之何穴愈,陽池內(nèi)關(guān)法理同。
包絡(luò)主三焦客
包絡(luò)為病手攣急,臂不能伸痛如屈,
胸膺脅滿腋腫平,心中淡淡面色赤,
目黃善笑不肯休,心煩心痛掌熱極,
良醫(yī)達士細推詳,大陵外關(guān)痛消釋。
肝主膽客
氣少血多肝之經(jīng),丈夫?疝苦腰疼,
婦人腹膨小腹腫,甚則嗌干面脫塵。
所生病者胸滿嘔,腹中泄瀉痛無停,
癃閉遺溺疝瘕痛,太光二穴即安寧。
膽主肝客
膽經(jīng)之穴何病主?胸脅肋疼足不舉,
面體不澤頭目疼,缺盆腋腫汗如雨,
頸項癭瘤堅似鐵,瘧生寒熱連骨髓,
以上病癥欲除之,須向丘墟蠡溝取。
十五絡(luò)穴歌(《針灸聚英》)
人身絡(luò)穴一十五,我今逐一從頭舉,
手太陰絡(luò)為列缺,手少陰絡(luò)即通里,
手厥陰絡(luò)為內(nèi)關(guān),手太陽絡(luò)支正是,
手陽明絡(luò)偏歷當,手少陽絡(luò)外關(guān)位,
足太陽絡(luò)號飛揚,足陽明絡(luò)豐隆記,
足少陽絡(luò)為光明,足太陰絡(luò)公孫寄,
足少陰絡(luò)名大鐘,足厥陰絡(luò)蠡溝配,
陽督之絡(luò)號長強,陰任之絡(luò)號尾翳,
脾之大絡(luò)為大包,十五絡(luò)脈君須記。
按:本篇原出《針灸大全》,名《十五絡(luò)脈歌》。 現(xiàn)從《聚英》引載,文字略有改動。
十二背俞穴歌
三椎肺俞厥陰四,心五肝九十膽俞,
十一脾俞十二胃,十三三焦椎旁居,
腎俞卻與命門平,十四椎外穴是真,
大腸十六小十七,膀胱俞與十九平。
十二募穴歌
天樞大腸肺中府,關(guān)元小腸巨闕心,
中極膀胱京門腎,膽日月肝期門尋,
脾募章門胃中脘,氣化三焦石門針,
心包募穴何處取?胸前膻中覓淺深。
十六郄穴歌
郄義即孔隙,本屬氣血集;
肺向孔最取,大腸溫溜別;
胃經(jīng)是梁丘,脾屬地機穴;
心則取陰郄,小腸養(yǎng)老列;
膀胱金門守,腎向水泉施;
心包郄門刺,三焦會宗持;
膽郄在外丘,肝經(jīng)中都是;
陽蹻跗陽走,陰蹻交信期;
陽維陽交穴,陰維筑賓知。
八會穴歌
腑會中脘臟章門,髓會絕骨筋陽陵,
血會膈俞骨大杼,脈太淵氣膻中存。
下合穴歌
胃經(jīng)下合三里鄉(xiāng),上下巨虛大小腸,
膀胱當合委中穴,三焦下合屬委陽,
膽經(jīng)之合陽陵泉,腑病用之效必彰。
八脈交會穴歌(《針灸大全》)
公孫沖脈胃心胸,內(nèi)關(guān)陰維下總同,
臨泣膽經(jīng)連帶脈,陽維目銳外關(guān)逢,
后溪督脈內(nèi)眥頸,申脈陽蹻絡(luò)亦通,
列缺任脈行肺系,陰蹻照海膈喉嚨。
八脈八穴治癥歌(《針灸大成》)
公孫
九種心疼延悶,結(jié)胸番胃難停,
酒食積聚胃腸鳴,水食氣疾膈病。
臍痛腹疼脅脹,腸風瘧疾心疼,
胎衣不下血迷心,泄瀉公孫立應(yīng)。
內(nèi)關(guān)
中滿心胸痞脹,腸鳴泄瀉脫肛,
食難下膈酒來傷,積塊堅橫脅搶。
婦女脅疼心痛,結(jié)胸里急難當,
傷寒不解結(jié)胸膛,瘧疾內(nèi)關(guān)獨當。
后溪
手足拘攣戰(zhàn)掉,中風不語癇癲,
頭疼眼腫淚漣漣,腿膝背腰痛遍。
項強傷寒不解,牙齒腮腫喉咽,
手麻足麻破傷牽,盜汗后溪先砭。
申脈
腰背屈強腿腫,惡風自汗頭疼,
雷頭赤目痛眉棱,手足麻攣臂冷。
吹乳耳聾鼻衄,癇癲肢節(jié)煩憎,
遍身腫滿汗頭淋,申脈先針有應(yīng)。
臨泣
手足中風不舉,痛麻發(fā)熱拘攣,
頭風痛腫項腮連,眼腫赤疼頭旋。
齒痛耳聾咽腫,浮風瘙癢筋牽,
腿疼脅脹肋肢偏,臨泣針時有驗。
外關(guān)
肢節(jié)腫疼膝冷,四肢不遂頭風,
背胯內(nèi)外骨筋攻,頭項眉棱皆痛。
手足熱麻盜汗,破傷眼腫睛紅,
傷寒自汗表烘烘,獨會外關(guān)為重。
列缺
痔瘧便腫泄痢,唾紅溺血咳痰,
牙疼喉腫小便難,心胸腹疼噎咽。
產(chǎn)后發(fā)強不語,腰痛血疾臍寒,
死胎不下膈中寒,列缺乳癰多散。
照海
喉塞小便淋澀,膀胱氣痛腸鳴,
食黃酒積腹臍并,嘔瀉胃番便緊。
難產(chǎn)昏迷積塊,腸風下血常頻,
膈中快氣氣核侵,照海有功必定。
四總穴歌(《針灸大全》)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頭項尋列缺,面口合谷收。后人更增:“心胸取內(nèi)關(guān),小腹三陰謀,酸痛阿是穴,急救刺水溝”四句。
回陽九針歌(《針灸聚英》)
啞門勞宮三陰交,涌泉太溪中脘接,環(huán)跳三里合谷并,此是回陽九針穴。
天星十二穴并治雜病歌(《針灸大全》)
三里內(nèi)庭穴,曲池合谷接;委中配承山,太沖昆侖穴,環(huán)跳與陽陵,通里并列缺。 合擔用法擔,合截用法截,三百六十穴,不出十二訣。
1. 三里 三里膝眼下,三寸兩筋間。 能通心腹脹,善治胃中寒,腸鳴并泄瀉,腿腫膝胻酸,傷寒羸瘦損,氣蠱及諸般。 年過三旬后,針灸眼便寬。取穴當審的,八分三壯安。
2. 內(nèi)庭 內(nèi)庭次指外,本屬足陽明。能治四肢厥,喜靜惡聞聲,癮疹咽喉痛,數(shù)欠及牙疼,瘧疾不能食,針著便惺惺。
3. 曲池 曲池拱手取,屈肘骨邊求。 善治肘中痛,偏風手不收,挽弓開不得,筋緩莫梳頭,喉閉促欲死,發(fā)熱更無休,偏身風癬癩,針著即時瘳。
4. 合谷 合谷在虎口,兩指歧骨間。 頭痛并面腫,瘧病熱還寒,齒齲鼻衄血,口噤不開言。針入五分深,令人即便安。
5. 委中 委中曲瞅里,橫紋脈中央。 腰痛不能舉,沉沉引脊梁,酸痛筋莫展,風痹復(fù)無常,膝頭難伸屈,針入即安康。
6. 承山 承山名魚腹,腨腸分肉間。 善治腰疼痛,痔疾大便難,腳氣并膝腫,展轉(zhuǎn)戰(zhàn)疼酸,霍亂及轉(zhuǎn)筋,穴中刺便安。
7. 太沖 太沖足大趾,節(jié)后二寸中。 動脈知生死,能治驚癇風,咽喉并心脹,兩足不能行,七疝偏墜腫,眼目似云朦,亦能療腰痛,針下有神功。
8. 昆侖 昆侖足外踝,跟骨上邊尋。 轉(zhuǎn)筋腰尻痛,暴喘滿沖心,舉步行不得,一動即呻吟,若欲求安樂,須于此穴針。
9. 環(huán)跳 環(huán)跳在髀樞,側(cè)臥屈足取。 折腰莫能顧,冷風并濕痹,腿胯連腨痛,轉(zhuǎn)側(cè)重欷歔,若人針灸后,頃刻病消除。
10. 陽陵泉 陽陵居膝下,外臁一寸中。 膝腫并麻木,冷痹及偏風,舉足不能起,坐床似衰翁,針入六分止,神功妙不同。
11. 通里 通里腕側(cè)后,去腕一寸中。 欲言聲不出,懊??及怔腫,實則四肢重,頭腮面頰紅,虛則不能食,暴喑面無容,毫針微微刺,方信有神功。
12. 列缺 列缺腕側(cè)上,次指手交叉。 善療偏頭患,遍身風痹麻,痰涎頻上壅,口噤不開牙,若能明補瀉,應(yīng)
手即如拏。
十三鬼穴歌(《針灸大全》)
百邪癲狂所為病,針有十三穴須認。
凡針之體先鬼宮,次針鬼心無不應(yīng)。
一一從頭逐一求,男從左起女從右。
一針人中鬼宮停,左邊下針右出針。
第二手大指甲下,名鬼信刺三分深。
三針足大指甲下,名曰鬼壘入二分。
四針掌后大陵穴,入寸五分為鬼心。
五針申脈為鬼路,火針三下七锃锃。
第六卻尋大杼上,入發(fā)一寸名鬼枕。
七刺耳垂下五分,名曰鬼床針要溫。
八針承漿名鬼市,從左出右君須記。
九針間使鬼市上,十針上星名鬼堂。
十一陰下縫三壯,女玉門頭為鬼藏。
十二曲池名鬼臣,火針仍要七锃锃。
十三舌頭當舌中,此穴須名是鬼封。
手足兩邊相對刺,若逢孤穴只單通。
此是先師真口訣,狂猖惡鬼走無蹤。
流注指微針賦(《子午流注針經(jīng)》)
疾居榮衛(wèi),扶救者針。 觀虛實與肥瘦,辨四時之淺深。 取穴之法,但分陰陽而溪谷;迎隨逆順,須曉氣血而升沉。
原夫指微論中,頤義成賦;知本時之氣升,說經(jīng)絡(luò)之流注。移疼住痛如有神,針下獲效;暴疾沉疴至危篤,刺之勿誤。
詳夫陰日血引,值陽氣流;口溫針暖,牢濡深求。 諸經(jīng)十二作數(shù),絡(luò)脈十五為周;陰俞六十臟主,陽穴七十二腑收。
刺陽經(jīng)者,可臥針而取;奇血絡(luò)者,先俾指而柔。 呼為迎而吸作補,逆為鬼而從何憂。 淹疾延患,著灸之由。躁煩藥餌而難拯,必取八會;癰腫奇絡(luò)而蓄邪,先由砭瘳。
況乎甲膽乙肝,丁心壬水。 生我者號母,我生者名子。 春井夏滎乃邪在,秋經(jīng)冬合乃刺矣。 犯禁忌而病復(fù),用日衰而難已。 孫絡(luò)在于肉分,血行出于支里。 悶昏針運,經(jīng)虛補絡(luò)須然;痛實癢虛,瀉子隨母要旨。
想夫先賢迅效,無出于針經(jīng);今人愈疾,豈離于醫(yī)法。 徐文伯瀉孕于苑內(nèi),斯由其速;范九思療咽于江夏,聞見言稀。 大抵古今遺跡,后世皆師。 王纂針魅而立康,獺從被出;秋夫療鬼而獲效,魂免傷悲。
既而感指幽微,用針直訣。 竅齊于筋骨,皮肉刺要;痛察于久新,臟腑寒熱。 接氣通經(jīng),短長依法,里外之絕,羸盈必別。 勿刺大勞,使人氣亂而神隳;慎妄呼吸,防他針昏而閉血。 又以常尋古義,由有藏機。 遇高賢真趣,則超然得悟;逢達人示教,則表我扶危。男女氣脈行分時合度;養(yǎng)子時刻,注穴必須依。
針經(jīng)標幽賦(《針經(jīng)指南》)
拯救之法,妙用者針。 察歲時于天道,定形氣于予心。 春夏瘦而刺淺,秋冬肥而刺深。 不窮經(jīng)絡(luò)陰陽,多逢刺禁;既論臟腑虛實,須向經(jīng)尋。
原夫起自中焦,水初下漏,太陰為始,至厥陰而方終;穴出云門,抵期門而最后。 正經(jīng)十二,別絡(luò)走三百余支;正側(cè)偃伏,氣血有六百余候。 手足三陽,手走頭而頭走足;手足三陰,足走腹而胸走手。
要識迎隨,須明逆順;況夫陰陽,氣血多少為最。 厥陰太陽,少氣多血;太陽少陰,少血多氣;而又氣多血少者,少陽之分;氣盛血多者,陽明之位。
先詳多少之宜,次察應(yīng)至之氣。 輕滑慢而未來,沉澀緊而已至。 既至也,量寒熱而留疾;未至者,據(jù)虛實而候氣。 氣之至也,若魚吞鉤餌之浮沉;氣未至也,如閉處幽堂之深邃。 氣速至而效速,氣遲至而不治。
觀夫九針之法,毫針最微,七星上應(yīng),眾穴主持。 本形金也,有蠲邪扶正之道;短長水也,有決凝開滯之機;定刺象木,或斜或正;口藏比火,進陽補羸。 循機捫而可塞以象土,實應(yīng)五行而可知。 然是一寸六分,包含妙理;雖細楨于毫發(fā),同貫多岐。 可平五臟之寒熱,能調(diào)六腑之虛實。 拘攣閉塞,遣八邪而去矣;寒熱痹痛,開四關(guān)而已之。 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后入;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氣隨。 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 定腳處,取氣血為主意;下手處,認水木是根基。 天地人三才也,涌泉同璇璣百會;上中下三部也,大包與天樞地機。 陽??陽維并督帶,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陰??陰維任沖脈,去心腹脅肋在里之疑。 二陵二??二交,似續(xù)而交五大;兩間兩商兩井,相依而別兩支。
大抵取穴之法,必有分寸;先審自意,次觀肉分。 或伸屈而得之,或平直而安定。 在陽部筋骨之側(cè),陷下為真;在陰分郄腘之間,動脈相應(yīng)。 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經(jīng)使一經(jīng)而可正。頭部與肩部詳分,督脈與任脈易定。明標與本,論刺深刺淺之經(jīng);住痛移疼,取相交相貫之徑。
豈不聞臟腑病,而求門海俞募之微;經(jīng)絡(luò)滯,而求原別交會之道。 更窮四根三結(jié),依標本而刺無不痊;但用八法五門,分主客而針無不效。 八脈始終連八會,本是紀綱;十二經(jīng)絡(luò)十二原,是為樞要。 一日刺六十六穴之法,方見幽微;一時取十二經(jīng)之原,始知要妙。
原夫補瀉之法,非呼吸而在手指;速效之功,要交正而識本經(jīng)。 交經(jīng)繆刺,左有病而右畔取;瀉絡(luò)遠針,頭有病而腳上針。 巨刺與繆刺各異,微針與妙刺相通。 觀部分而知經(jīng)絡(luò)之虛實,視沉浮而辨臟腑之寒溫。 且夫先令針耀而慮針損;次藏口內(nèi)而欲針溫。 目無外視,手如握虎;心無內(nèi)慕,如待貴人。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氣散;右手輕而徐入,不痛之因。 空心恐怯,直立側(cè)而多暈;背目沉掐,坐臥平而沒昏。推于十干十變,知孔穴之開合;論其五行五臟,察日時之旺衰。 伏如橫弩,應(yīng)若發(fā)機。 陰交陽別,而定血暈;陰蹻陽維,而下胎衣。 痹厥偏枯,迎隨俾經(jīng)絡(luò)接續(xù);漏崩帶下,溫補使氣血依歸。 靜以久留,停針待之。 必準者,取照海治喉中之閉塞;端定處,用大鐘治心內(nèi)之呆癡。
大抵疼痛實瀉,癢麻虛補。 體重節(jié)痛而俞居,心下痞滿而井主。 心脹咽痛,針太沖而必除;脾冷胃痛,瀉公孫而立愈。 胸滿腹痛刺內(nèi)關(guān),脅疼肋痛針飛虎。 筋攣骨痛而補魂門;體熱勞嗽而瀉魄戶。 頭風頭痛,刺申脈與金門;眼癢眼痛,瀉光明與地五。 瀉陰郄止盜汗,治小兒骨蒸;刺偏歷利小便,醫(yī)大人水蠱。 中風環(huán)跳而宜刺,虛損天樞而可取。
由是午前卯后,太陰生而疾溫;離左酉南,月朔死而速冷。 循捫彈怒,留吸母而堅長;爪下伸提,疾呼子而噓短。動退空歇,迎奪右而瀉涼;推內(nèi)進搓,隨濟左而補暖。
慎之! 大患危疾,色脈不順而莫針;寒熱風陰,饑飽醉勞而切忌。 望不補而晦不瀉,弦不奪而朔不濟。 精其心而窮其法,無灸艾而壞其皮;正其理而求其原,免投針而失其位。 避灸處而加四肢,四十有九;禁刺處而除六俞,二十有二。
抑又聞高皇抱疾未瘥,李氏刺巨闕而得蘇;太子暴死為厥,越人針維會而復(fù)醒。 肩井曲池,甄權(quán)刺臂痛而復(fù)射;懸鐘環(huán)跳,華佗刺躄足而立行。 秋夫針腰俞而鬼免沉疴,王纂針交俞而妖精立出。 刺肝俞與命門,使瞽士視秋毫之末;取少陽與交別,俾聾夫聽夏蚋之聲。
嗟夫! 去圣逾遠,此道漸墜。 或不得意而散其學,或愆其能而犯禁忌。愚庸智淺,難契于玄言;至道淵深,得之者有幾? 偶述斯言,不敢示諸明達者焉,庶幾乎童蒙之心啟。
金針賦(《針灸大全》)
觀夫針道,捷法最奇。 須要明于補瀉,方可起于傾危。 先分病之上下,次定穴之高低。 頭有病而足取之,左有病而右取之。 男子之氣,早在上而晚在下,取之必明其理;女子之氣,早在下而晚在上,用之必識其時。 午前為早屬陽,午后為晚屬陰。 男女上下,憑腰分之。 手足三陽,手走頭而頭走足;手足三陰,足走腹而胸走手。 陰升陽降,出入之機。 逆之者,為瀉為迎;順之者,為補為隨。 春夏刺淺者以瘦,秋冬刺深者以肥。 更觀原氣之厚薄,刺分淺深之尤宜。
原夫補瀉之法,妙在呼吸手指。 男子者,大指進前左轉(zhuǎn),呼之為補,退后右轉(zhuǎn),吸之為瀉,提針為熱,插針為寒;女子者,大指退后右轉(zhuǎn),吸之為補,進
前左轉(zhuǎn),呼之為瀉,插針為熱,提針為寒。 左與右有異,胸與背不同。 午前者如此,午后者反之。 是故爪而切之,下針之法;搖而退之,出針之法;動而進之,催針之法;循而攝之,行氣之法。搓則去病,彈則補虛。 肚腹盤旋,捫為穴閉。 沉重豆許曰按,輕浮豆許曰提。一十四法,針要所備。 補者一退三飛,真氣自歸;瀉者一飛三退,邪氣自避。補則補其不足,瀉則瀉其有余。 有余者為腫為痛,曰實;不足者為癢為麻,曰虛。 氣速效速,氣遲效遲。 死生富貴,針下皆知。 賤者硬而貴者脆,生者澀而死者虛。 候之不至,必死無疑。且夫下針之法,先須爪按,重而切之,次令咳嗽一聲,隨咳下針。 凡補者呼氣,初針刺至皮肉,乃曰天才;少停進針,刺至肉內(nèi),是曰人才;又停進針,刺之筋骨之間,名曰地才。 此為極處,就當補之。 再停良久,卻須退針至人之分,待氣沉緊,倒針朝病。 進退往來,飛經(jīng)走氣,盡在其中矣。 凡瀉者吸氣,初針至天,少停進針,直至于地,得氣瀉之。 再停良久,卻須退針,復(fù)至于人,待氣沉緊,倒針朝病,法同前矣。其或暈針者,神氣虛也,以針補之,以袖搗之口鼻而氣回,熱湯與之,略停少頃,依前再施之。
及夫調(diào)氣之法,下針至地之后,復(fù)人之分。 欲氣上行,將針右捻,欲氣下行,將針左捻。 欲補先呼后吸,欲瀉先
吸后呼。 氣不至者,以手循攝,以爪切掐,以針搖動,進捻搓彈,直待氣至。以龍虎升騰之法,按之在前,使氣在后;按之在后,使氣在前,運氣走至疼痛之所,以納氣之法,扶針直插,復(fù)向下納,使氣不回。 若關(guān)節(jié)阻澀,氣不過者,以龍虎龜鳳通經(jīng)接氣。 大段之法,驅(qū)而運之,仍以循攝爪切,無不應(yīng)矣。此通仙之妙。
況夫出針之法,病勢既退,針氣微松;病未退者,針氣如根,推之不動,轉(zhuǎn)之不移,此為邪氣吸拔其針,乃真氣未至,不可出之。 出之者,其病即復(fù),再須補瀉,停以待之,直候微松,方可出針豆許,搖而停之。 補者吸之去疾。其穴急捫;瀉者呼之去徐,其穴不閉。欲令腠密,然后調(diào)氣,故曰下針貴遲,太急傷血;出針貴緩,太急傷氣。 以上總要,于斯盡矣。
考夫治病之法有八:一曰燒山火,治頑麻冷痹,先淺后深,用九陽而三進三退,慢提緊按,熱至緊閉,插針除寒有準。 二曰透天涼,治肌熱骨蒸,先深后淺,用六陰而三出三入,緊提慢按,徐徐舉針,退熱之可憑。 皆細細搓之,去病準繩。 三曰陽中之陰,先寒后熱,淺而深,以九六之法,則先補后瀉也。 四曰陰中之陽,先熱后寒,深而淺,以六九之方,則先瀉后補也。 補者直須熱至,瀉者務(wù)待寒侵,猶如搓線,慢慢轉(zhuǎn)針。 蓋法在淺則用淺,法在深則用深,
二者不可兼而紊之也。 五曰子午搗臼,水蠱膈氣,落穴之后,調(diào)氣均勻,針行上下,九入六出,左右轉(zhuǎn)之,十遭自平。 六曰進氣之訣,腰背肘膝痛,渾身走注疼,刺九分,行九補,臥針五七吸,待氣上行。 亦可龍虎交戰(zhàn),左捻九而右捻六,是亦住痛之針。 七曰留氣之訣,痃瘕癖征,針刺七分,用純陽,然后乃直插針,氣來深刺,提針再停。 八曰抽添之訣,癱瘓瘡癩,取其要穴,使九陽得氣,提按搜尋,大要運氣周遍。 扶針直插,復(fù)向下納,回陽倒陰。 指下玄微,胸中活法,一有未應(yīng),反復(fù)再施。若夫過關(guān)過節(jié),催運氣血,以飛經(jīng)走氣,其法有四:一曰青龍擺尾,如扶舡舵,不進不退,一左一右,慢慢撥動。二曰白虎搖頭,似手搖鈴,退方進圓,兼之左右,搖而振之。 三曰蒼龜探穴,如入土之象,一退三進,鉆剔四方。 四曰赤鳳迎源,展翅之儀,入針至地,提針至天,候針自搖,復(fù)進其元,上下左右,四圍飛旋。 病在上吸而退之,病在下呼而進之。
至夫久患偏枯,通經(jīng)接氣之法,已有定息寸數(shù)。 手足三陽,上九而下十四,過經(jīng)四寸;手足三陰,上七而下十二,過經(jīng)五寸。 在乎搖動出納,呼吸同法,驅(qū)運氣血,頃刻周流,上下通接,可使寒者暖而熱者涼,痛者止而脹者消,若開渠之決水,立時見功,何傾危之不起哉? 《難(經(jīng))》曰:病有三因,皆從氣血。 針分八法,不離陰陽。 蓋經(jīng)絡(luò)晝夜之循環(huán),呼吸往來不息。 和則身體康健,否則疾病競生,譬如天下國家地方,山海田園,江河溪谷,值歲時風雨均調(diào),則水道疏利,民安物阜。 其或一方一所,風雨不均,遭以旱澇,使水道涌竭不通,災(zāi)傷遂至。 人之氣血,受病三因,亦猶方所之旱澇也。 蓋針砭所以通經(jīng)脈,均氣血,蠲邪扶正,故曰捷法最奇者哉。
嗟夫軒岐古遠,盧扁死亡,此道幽深,非一言而可盡。 斯文細密,在久習而能通。 豈世上之常辭,庸流之乏術(shù),得之者若科之及第,而悅于心。 用之者如射之發(fā)中,而進于目。 述自先賢,傳之后學,用針之士,有志于斯。 果能洞造玄微,而盡其精妙,則世之伏枕之疴,有緣者遇針到病除,隨手而愈。
補瀉雪心歌(《針灸聚英》)
行針補瀉分寒熱,瀉寒補熱須分別;捻針向外瀉之方,捻針向內(nèi)補之訣。瀉左須將大指前,瀉右大指當后拽;補左大指向前搓,補右大指往下?lián)}。 如何補瀉有兩般,蓋是經(jīng)絡(luò)兩邊發(fā);補瀉又要識迎隨,隨則為補迎為瀉。 古人補瀉左右分,今人乃為男女別;男女經(jīng)脈一般生,晝夜循環(huán)無暫歇。 兩手陽經(jīng)上走頭,陰經(jīng)胸走手指輟;兩足陽經(jīng)頭走足,陰經(jīng)足走腹中結(jié)。 隨則針頭隨經(jīng)行,迎則針頭迎經(jīng)奪;更有補瀉定呼吸,吸瀉呼補真奇絕。 補則呼出卻入針,要知針用三飛法;氣至出針吸氣入,疾而一退急捫穴。 瀉則吸氣方入針,要知阻氣通身達;氣至出針呼氣出,徐而三退穴開禁。 莫向人前容易說。
行針總要歌(《針灸大成》)
黃帝金針法最奇,短長肥瘦在臨時,但將他手橫紋處,分寸尋求審用之。身體心胸或是短,身體心胸或是長,求穴看紋還有理,醫(yī)工此理要推詳。 定穴行針須細認,瘦肥短小豈同群,肥人針入三分半,瘦體須當用二分。 不肥不瘦不相同,如此之人但著中,只在二三分內(nèi)取,用之無失且收功,大饑大飽宜避忌,大風大雨亦須容。 饑傷榮氣飽傷腑,更看人神俱避之。 妙針之法世間稀,多少醫(yī)工不得知,寸寸人身皆是穴,但開筋骨莫狐疑,有筋有骨傍針去,無骨無筋須透之。 見病行針須仔細,必明升降合開時,邪入五臟須早遏,祟侵六脈浪翻飛,烏烏稷稷空中墜,靜意冥冥起發(fā)機,先補真陽元氣足,次瀉余邪九度噓,同身逐穴歌中取,捷法昭然徑不迷。 百會三陽頂之中,五會天滿名相同,前頂之上寸五取,百病能祛理中風,灸后火燥沖雙目,四畔刺血令宣通,井泉要洗原針穴,針刺無如灸有功。 前頂寸五三陽前,甄權(quán)曾云一寸言,棱針出血頭風愈,鹽油楷根病自痊。 囟會頂前寸五深,八歲兒童不可針,囟門未合那堪灸,二者須當記在心。 上星會前一寸斟,神庭星前發(fā)際尋,諸風灸庭為最妙,庭星宜灸不宜針。 印堂穴并兩眉攢,素髎面正鼻柱端,動脈之中定禁灸,若燃此穴鼻鼾酸。 水溝鼻下名人中,兌端張口上唇宮,齦交二齦中間取,承漿下唇宛內(nèi)蹤,炷艾分半懸漿灸,大則陽明脈不隆。 廉泉宛上定結(jié)喉,一名舌本立重樓,同身捷法須當記,他日名聲播九州。
流注通玄指要賦(《針經(jīng)指南》)
必欲治病,莫如用針,巧運神機之妙,工開圣理之深。 外取砭針,能蠲邪而扶正;中含水火,善回陽而倒陰。
原夫絡(luò)別支殊,經(jīng)交錯綜,或溝池溪谷以歧異,或山海丘陵而隙共。 斯流派以難揆,在條綱而有統(tǒng)。 理繁而昧,縱補瀉以何功:法捷而明,曰迎隨而得用。
且如行步難移,太沖最奇。 人中除脊膂之強痛,神門去心性之呆癡。 風傷項急,始求于風府;頭暈目眩,要覓于風池。 耳閉須聽會而治也,眼痛則合谷以推之。 胸結(jié)身黃,取涌泉而即可;腦昏目赤,瀉攢竹以偏宜。
但見苦兩肘之拘攣,仗曲池而平掃;四肢之懈惰,憑照海以消除。 牙齒痛呂細堪治,頭項強承漿可保。 太白宣導(dǎo)于氣沖,陰陵開通于水道。 腹痛而脹,奪內(nèi)庭以休遲;筋轉(zhuǎn)而疼,瀉承山而在早。
大抵腳腕痛,昆侖解愈;股膝疼,陰市能醫(yī)。 癇發(fā)癲狂兮,憑后溪而療理;瘧生寒熱兮,仗間使以扶持。 期門罷胸滿血膨而可已,勞宮退胃翻心痛以何疑。
稽夫大敦去七疝之偏墜,王公謂此;三里卻五勞之羸瘦,華佗言斯。
固知腕骨祛黃,然骨瀉腎。 行間治膝腫目疾,尺澤去肘疼筋緊。 目昏不見,二間宜取;鼻窒無聞,迎香可引。肩井除兩臂難任,絲竹療頭疼不忍。咳嗽寒痰,列缺堪治;眵?冷淚,臨泣尤準。 髖骨將腿痛以祛殘,腎俞把腰疼而瀉盡。 以見越人治尸厥于維會,隨手而蘇;文伯瀉死胎于陰交,應(yīng)針而隕。
圣人于是察麻與痛,分實與虛,實則自外而入也,虛則自內(nèi)而出歟。 以故濟母而裨其不足,奪子而平其有余。觀二十七之經(jīng)絡(luò),一一明辨;據(jù)四百四之疾證,件件皆除。 故得夭枉都無,躋斯民于壽域;幾微己判,彰往古之玄書。
抑又聞心胸病,求掌后之大陵;肩背患,責肘前之三里。 冷痹腎敗,取足陽明之土;連臍腹痛,瀉足少陰之水。 脊間心后者,針中渚而立痊;脅下肋邊者,刺陽陵而即止。 頭項痛,擬后溪以安然;腰腳疼,在委中而已矣。 夫用針之士,于此理茍能明焉,收祛邪之功而在乎捻指。
常用針灸歌訣
上一篇:艾葉針灸有哪些作用和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