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經絡循行規(guī)律是怎樣的
經絡養(yǎng)生是中醫(yī)養(yǎng)生重要的一個內容,十二經絡循行規(guī)律是怎樣的?下面就讓小編來為大家揭曉。
十二經絡循行規(guī)律
1、督脈總督一身之陽的主要理論根據:所有的陽經都與督脈會于大椎穴;
2、除足太陽經外,所有陽經都經缺盆穴,進入胸腹腔,而絡屬臟腑;
3、會于巔頂的經脈有:督脈、足太陽膀胱經和足厥陰肝經,故巔頂痛多與上述經脈有關,特別是與足厥陰肝經關系最為密切;
4、行經額部的經脈,除足太陽、督脈外,主要是足陽明經,故前額痛多屬陽明經頭痛;
5、目外眥為手足少陽與手太陽經交會處,目內眥為手足太陽、足陽明、陰蹺脈、陽蹺脈交會處,而手太陽小腸經是通達目內、外眥的唯一經脈;
6、行于耳中的經脈有:手足少陽及手太陽經,故耳暴鳴暴聾多與肝膽火旺有關; 7.環(huán)繞口唇的經脈有:手足陽明、足厥陰及沖任二脈,故沖任氣血充盛是男子生胡須的根本原因,女子諸經氣血下注為月經,故不生胡須;
8、聯(lián)系目系的經脈有:足厥肝經和手少陰心經;
9、肝經繞陰器、抵小腹、斜行少腹、上布兩脅,故肝病多見兩脅痛引少腹,甚至控睪;
10、聯(lián)系舌的經脈有:足太陰脾經(連舌本、散舌下),足少陰腎經(挾舌本-到舌根兩旁),故唾液的分泌與病變,多與脾、腎兩臟有關。
十二經絡的分布規(guī)律
十二經絡應用較多,按陰陽分為相對應的四類:
手三陰經: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分別由胸沿上肢內側走向手。
手三陽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分別由手沿上肢外側走向頭。
足三陽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分別由頭部沿軀干、下肢外側前、后面到足。
足三陰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分別由足沿下肢內側到胸腹前面。
可見,手三陰經由胸到手,手三陽經由手到頭,足三陽經由頭到足,足三陰經由足到胸腹。如此,絡屬全身各部,構成一個循環(huán)無端的整體。
十二時辰與十二經絡的養(yǎng)生
1、卯時(5點一7點)大腸經旺,有利于排泄。
2、辰時(7點一9點)胃經旺,有利于消化。
3、巳時(9點一11點)脾經旺,利于吸收營養(yǎng)、生血。
4、午時(11點一13點)心經旺,有利于周身血液循環(huán),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
5、未時(13點一,5點)小腸經旺,有利于吸收營養(yǎng)。
6、申時(15點一17點)膀朧經旺,有利于瀉掉小腸下注的水液及周身的火氣。
7、酉時(17點一19點)腎經旺,有利于貯藏一日的臟腑之精華。
8、戌時(19點一21點)心包經旺,再一次增強心的力量,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
9、亥時(21點一23點)三焦通百脈,人進人睡眠,百脈休養(yǎng)生息。
10、子時(23點一1點)膽經旺,膽汁推陳出新。
11、丑時(1點一3點)肝臟能貯藏、分配和調節(jié)全身的血液、及疏導全身功能活動,使氣血調和,另外和眼睛也有關系。
12、寅時(3點一5點)這時氣血由陰轉陽,肺經將肝貯藏的新鮮血液輸送百脈,迎接新的一天到來。
經絡的功能與作用
生理方面
氣血是人體最重要的物質,但必須靠經絡來運轉,周流不息達到抵御病邪、保衛(wèi)機體的目的。十二經脈在以各個臟腑為首的系統(tǒng)下,將人體的臟腑和在外組織、四肢、百骸等都聯(lián)系起來,以進行整體的循環(huán),發(fā)揮其固有的作用。衛(wèi)氣散布在經脈之外、屬陽;營氣運行在經脈之內,屬陰。
此外還有沖脈、帶脈、陽維、陰維、陽 、陰 、等六脈和經別,以及若干絡脈,都是錯綜貫穿在老一輩四經之間,共同完成功能活動。
病理方面
經絡的功能正常,能夠抵御外邪、保衛(wèi)身體;一旦其功能失常,外邪就能通過經絡的傳遞,由表入里、由上傳下,使人致病,并反映到體表。
治療方面
自古迄今無論用藥內治,還是用針灸外治及傳統(tǒng)養(yǎng),在處方選穴上,沒有不把經絡作為根據的。以用藥內治而言,立方選藥,都須明確病屬何經,然后才依藥物的歸經法則而選藥。在養(yǎng)生方面“內氣”則按經脈自運如:心理養(yǎng)生之小周天即按任督脈路線走行的。
猜你喜歡:
十二經絡循行規(guī)律是怎樣的
上一篇:活絡氣血經絡按摩方法有哪些
下一篇:24小時人體經絡運行時間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