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物學習方法
植物生物學習方法經驗
生物大分子以碳鏈為骨架,組成大分子的基本單位稱為單體,每一個單體都以若干個相連的碳原子構成的碳鏈為基本骨架。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植物生物學習方法經驗,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植物生物學習方法篇1
第一節(jié)從生物圈到細胞
1病毒沒有細胞結構,但必須依賴(活細胞)才能生存。
2生命活動離不開細胞,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3生命系統(tǒng)的結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系統(tǒng))、(個體)、(種群)(群落)、(生態(tài)系統(tǒng))、(生物圈)。
4血液屬于(組織)層次,皮膚屬于(器官)層次。
5植物沒有(系統(tǒng))層次,單細胞生物既可化做(個體)層次,又可化做(細胞)層次。
6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統(tǒng)是(細胞)。
7種群:在一定的區(qū)域內同種生物個體的總和。例:一個池塘中所有的鯉魚。
8群落:在一定的區(qū)域內所有生物的總和。例:一個池塘中所有的生物。(不是所有的魚)
9生態(tài)系統(tǒng):生物群落和它生存的無機環(huán)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統(tǒng)一整體。
10以細胞代謝為基礎的生物與環(huán)境之間的物質和能量的交換;以細胞增殖、分化為基礎的生長與發(fā)育;以細胞內基因的傳遞和變化為基礎的遺傳與變異。
第二節(jié)細胞的多樣性和統(tǒng)一性
一、高倍鏡的使用步驟(尤其要注意第1和第4步)
1、在低倍鏡下找到物象,將物象移至(視野中央)
2、轉動(轉換器),換上高倍鏡。
3、調節(jié)(光圈)和(反光鏡),使視野亮度適宜。
4、調節(jié)(細準焦螺旋),使物象清晰。
二、顯微鏡使用常識
1、調亮視野的兩種方法(放大光圈)、(使用凹面鏡)。
2、高倍鏡:物象(大),視野(暗),看到細胞數目(少)。
低倍鏡:物象(小),視野(亮),看到的細胞數目(多)。
3、物鏡:(有)螺紋,鏡筒越(長),放大倍數越大。
目鏡:(無)螺紋,鏡筒越(短),放大倍數越大。
放大倍數越大、視野范圍越小、視野越暗、視野中細胞數目越少、每個細胞越大
放大倍數越小、視野范圍越大、視野越亮、視野中細胞數目越多、每個細胞越小
4、放大倍數=物鏡的放大倍數х目鏡的放大倍數
5、一行細胞的數目變化可根據視野范圍與放大倍數成反比
計算方法:個數×放大倍數的比例倒數=最后看到的細胞數
如:在目鏡10×物鏡10×的視野中有一行細胞,數目是20個,在目鏡不換物鏡換成40×,那么在視野中能看見多少個細胞?20×1/4=5
6、圓行視野范圍細胞的數量的變化可根據視野范圍與放大倍數的平方成反比計算
如:在目鏡為10×物鏡為10×的視野中看見布滿的細胞數為20個,在目鏡不換物鏡換成20×,那么在視野中我們還能看見多少個細胞?20×(1/2)2=5
三、原核生物與真核生物主要類群:
原核生物:藍藻,含有(葉綠素)和(藻藍素),可進行光合作用,屬自養(yǎng)型生物。細菌:(球菌,桿菌,螺旋菌,乳酸菌);放線菌:(鏈霉菌)支原體,衣原體,立克次氏體
真核生物:動物、植物、真菌:(青霉菌,酵母菌,蘑菇)等、
四、細胞學說
1、創(chuàng)立者:(施萊登,施旺)
2、細胞的發(fā)現(xiàn)者及命名者:英國科學家、羅伯特?虎克
3、內容要點:P10,共三點
4、揭示問題:揭示了(細胞統(tǒng)一性,和生物體結構的統(tǒng)一性)。
植物生物學習方法篇2
一、樹立正確的生物學觀點
樹立正確的生物學觀點是學習生物的重要目標之一,正確的生物學觀點又是學習、研究生物學的有力武器,有了正確的生物學觀點,就可以更迅速更準確地學到生物學知識。所以在生物學學習中,要注意樹立生命物質性、結構與功能相統(tǒng)一、生物的整體性、生命活動對立統(tǒng)一、可持續(xù)高效發(fā)展、生物進化和生態(tài)學等觀點。
1.生命物質性觀點
生物是由物質組成,一切生命活動都有其物質基礎。從萬物之靈的人類到單細胞的細菌,以及無細胞結構的病毒等,所有生物都是由碳、氫、氧、氮、硫、磷、鈣、鐵、銅等幾十種化學元素組成的,并且這幾十種化學元素在無機自然界都是可以找到的。生物體能夠完成各種各樣的生命活動,而一切生命活動都是通過一定的生命物質來實現(xiàn)的,如果沒有生命物質也就沒有生命活動。
2.結構與功能相統(tǒng)一的觀點
結構與功能相統(tǒng)一的觀點包括兩層意思:一是有一定的結構就必然有與之相對應功能的存在;二是任何功能都需要一定的結構來完成。例如葉的表皮是五色透明的,表皮細胞排列緊密,向外一面的細胞壁上有透明而不易透水的角質層。表皮的這種結構的存在,就既利于陽光透過,又能防止葉內水分過多地散失,還能保護葉內部不受外來的傷害;而陽光透入,防止水分散失,保護葉內組織,又需要一定的結構來完成,這就是表皮。
3.生物的整體性觀點
系統(tǒng)論有一個重要的思想,就是整體大于各部分之和,這一思想也完全適合生物領域。不論是細胞水平、組織水平、器官水平,還是個體水平,甚至包括種群水平和群落水平,都體現(xiàn)出整體性的特點。例如,細胞膜、線粒體、內質網、核糖體、高爾基體、中心體、質體、液泡等細胞器都有其特有的功能,但是只有在它們組成一個整體--細胞的時候才能完成新陳代謝的功能,如果離開了細胞的整體,單獨的一個細胞器是無法完成它的功能的。
4.生命活動對立統(tǒng)一的觀點
生物的諸多生命活動之間,都有一定的關系,有的甚至具有對立統(tǒng)-的關系,例如,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就是對立統(tǒng)一的一對生命活動。光合作用的實質是合成有機物,儲存能量;呼吸作用的實質是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很明顯,兩者之間是相互對立的。呼吸作用所分解的有機物正是光合作用的產物,可以說,如果沒有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就無法進行;另一方面,光合作用過程中,原料和產物的運輸所需要的能量,也正是呼吸作用釋放出來的,如果沒有呼吸作用,光合作用也無法進行。因此說,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又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依存的。只有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共同存在,才能使植物體的生命活動正常進行。
5.生物進化的觀點
辯證法認為,一切事物都處在不斷地運動變化之中,任何事物都有-個產生、發(fā)展和滅亡的過程。生物界也不例外,也有一個產生和發(fā)展的過程,所謂產生就是生命的起源,所謂發(fā)展就是生物的進化。生命的起源經歷了從無機小分子物質生成有機小分子物質,再形成有機高分子物質,進而組成多分子體系,最后演變?yōu)樵忌淖兓^程;生物的進化遵循從簡單到復雜,從水生到陸生、從低等到高等的規(guī)律。
6.生態(tài)學觀點
生態(tài)學觀點的基本內容是生物與環(huán)境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也是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生物與環(huán)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統(tǒng)一整體。人類社會的發(fā)展進程中產生了環(huán)境問題,人類與環(huán)境的矛盾,處于不斷變化之中,永無止境。人類必須依靠科技進步和教育發(fā)展,逐步更新人口觀念,提高人口素質,合理開發(fā)資源,高效利用資源,保護生態(tài),治理環(huán)境,走生存與發(fā)展的新路。
二、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
學習方法的優(yōu)劣是學習成敗的關鍵,要想取得理想的學習效果,必須掌握科學、高效的學習方法。與學習生物學關系比較密切的學習方法有觀察方法、做筆記的方法、思維方法和記憶方法等。
1.觀察方法
學習過程從本質上說是一種認識過程。認識過程是從感性認識開始的,而感性認識主要靠觀察來獲得,所以觀察方法就是首要的學習方法。觀察方法主要包括順序觀察、對比觀察、動態(tài)觀察和邊思考邊觀察。
(1) 順序觀察
順序觀察包括兩層意思。從觀察方式上來說,一般是先用肉眼、再用放大鏡、最后用顯微鏡。用顯微鏡觀察也是先低倍鏡,后高倍鏡。例如,對植物根尖的觀察,就是先用肉眼觀察幼根,根據顏色和透明程度區(qū)分出根尖的四部分,然后再用放大鏡觀察根尖的根毛,最后用顯微鏡觀察根尖的`縱切片;認識根尖各區(qū)的細胞特點。從觀察方位上來說,一般采取先整體后局部,從外到內,從左到右等順序。例如對一朵花的觀察,就要先從整體上觀察花形、花色,然后從外到內依次觀察花萼、花冠、雄蕊、雌蕊。
(2)對比觀察
對比觀察有利于迅速抓住事物的共性和個性,從而把握住事物的本質。如觀察線粒體和葉綠體的結構時,就要先異中求同:它們都有雙層膜,都含有基粒、基質、酶、少量的DNA和RNA。然后再同中求異:線粒體的內膜折疊成嵴,葉綠體的內膜不向內折疊;線粒體有與呼吸作用有關的酶,且酶分布在內膜、基粒、基質中;而葉綠體內有與光合作用有關的酶,而酶分布在基粒層和基質中;葉綠體中有葉綠素,而線粒體中沒有。
(3)動態(tài)觀察
對生物生活習性、生長過程、生殖發(fā)育的觀察都屬于動態(tài)觀察。動態(tài)觀察的關鍵是把握觀察對象的發(fā)展變化。例如觀察根的生長,在幼根上等距畫墨線后的繼續(xù)培養(yǎng)過程中,重點就是觀察各條墨線間距離的變化,從而得出根靠根尖生長的結論。
(4)邊思考邊觀察
觀察是思維的基礎,思維可促進觀察的深入,兩者是密不可分的。所以要帶著問題觀察,邊思考、邊觀察。例如用顯微鏡觀察葉片的結構時,就要邊觀察、邊思考下列問題:①表皮細胞的顏色和排列狀況是怎樣的②葉肉中接近上表皮的細胞與接近下表皮的細胞在形狀、排列狀況和內部綠色顆粒多少等方面有什么不同③葉脈細胞是什么顏色和形狀這些細胞是怎樣排列的
2.做筆記的方法
魯迅先生說:無論什么事,如果繼續(xù)收集資料,積累十年,總可以成為一個學者。總結中外許多學者的經驗,可以說,做筆記是一條成才的途徑。做筆記的方式很多,在生物學學習中,主要有閱讀筆記、聽講筆記和觀察筆記三種。
(1)閱讀筆記
要想使學到的東西長期儲存、隨時提取、應用自如,就要在讀書時,隨時作讀書筆記。閱讀筆記主要有以下幾種。
①抄寫筆記,又分為全抄和摘抄,做這種筆記應注意抄后校對,避免漏誤,然后標明出處,以備日后查考。
②卡片筆記,卡片內容不限,因人而定,但一般應具有資料類別、編號、出處、著者姓名,正文等內容。需要注意的是,每張卡片寫一個內容,并及時進行分類歸檔或裝訂成冊。
③批語筆記,即在書頁空。白處隨手記下對原文的個人意見和心得體會等。
④符號筆記,即在原文之間標注符號以對原文加深理解。常用符號有黑點、圓圈、直線、曲線、雙線、虛線、箭頭、方框、三角、驚嘆號、問號等。作符號筆記應注意兩點:一是符號意義必須明確,并且要貫徹始終;二是符號不能過多過密,否則重點難以突出。
⑤概要筆記,即對某本書或某篇文章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寫出其重點內容。
(2)聽講筆記
即聽報告、聽講座和課堂聽課的筆記,做這種筆記的突出矛盾是記的速度趕不上講的速度,為此要做到三記三不記即重點問題、疑難之處,書上沒有的記;次要問題、易懂之點、書上有的不記。
植物生物學習方法篇3
通過本次網絡學習,我的感受很深,本次學習專家重點給我們展示了幾門示范課,提出其中存在的不足,說實話,很多也是我上課經常遇到的問題。下面我把本次學習的內容感受總結如下:
現(xiàn)行的概念教學模式主要有兩種:“注入式”的生物概念教學模式、“說文解字式”的生物概念教學模式。這兩種模式有其共同特征:只重結論,不重過程;;只重記憶,不重運用;只限于概念本身,不注意結構聯(lián)系;只重概念知識,不重科學人文素養(yǎng)。很顯然,這些教學法已難符合《新課程標準》要求、難以與日俱進,必然會導致教學質量下降。
1、巧妙聯(lián)想轉換法概念教學的困難在于對概念的理解。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積極發(fā)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從學生的學習需要和成就感方面加以誘導,充分利用教材資源,挖掘教材內涵,巧妙設計以引發(fā)學生強烈學習興趣的求知欲的問題、激發(fā)學習動機和濃厚的學習興趣,并利用先進的教育技術手段,創(chuàng)設最佳的教學情境,引發(fā)學生生疑質疑,設計在“巧”上下功夫,要有中心有重點易啟發(fā)。例如:
在教學“果實種子的形成”時,運用民間謎語:“麻屋子,紅帳子,里面住著白胖子”。針對概念,設計問題:麻屋子、紅帳子白胖子分別是什么?分別由什么發(fā)育而來的?形象生動,學生不但涌躍參與而且學而不忘,學而難忘。進而又對學生所學知識加以聯(lián)想,“胚,胚胎、胚珠”分別是什么時期的什么結構。再比如珠被并不容易觀察,但教學中知道整個胚珠發(fā)育成種子,“白胖子”是住在“帳子”里的,這樣將不易觀察的珠被以“無形”的東西轉化為“有形”的東西來觀察研究。繼而點撥學生,胚又存在于哪里?發(fā)育成什么?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學生討論探究并能得出正確的結論。這樣在學生腦海里便形成了"果實種子的形成"的正確理解,并能對真果實、假果實、真花、假花樹立正確的認知。
教學實際中這樣的案例很多,只要教師稍加注意因勢利導,巧妙地設計,加以聯(lián)想,并能適時采取轉換,在教學實踐中具體運用,學生會切身體會到概念的理解其實不難。
2、探索類比法類比法是由兩種東西的一部分相似之處,推測其他部分可能相似,可能相異。探索類比法的一種方法就列表比較。如在學習《植物的新陳代謝》過程中,對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這兩個概念叫學生單純接受并不很難,但通常是短暫的,時效都很短,這時教師可將兩概念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列一表進行分析:
學生通過表格的方式理解概念,既形象化,學生容易接受,學生一旦形成這種科學的學習方法,就能加以應用,許多概念的理解將迎刃而解。
3、逆向思考法引導學生進行反思,也即“反向思考”,它是從現(xiàn)有事物原理機制的反面、構成要素或功能結構的反面去思考、去探索而進行學習思考的一種科學方法。在教學策略過程中,教師善于駕馭這一方法,運用它引導學生逆向思考,尋求對概念的理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為學生提供結構化的提示物:如在學習中考慮了哪些方面?哪些認知是確定的,哪些認知是不確定的?然后由學生展示討論,教師從旁點撥引導,探究合適的理解歷程,最后由學生根據事實,逐步歸納形成概念。在《生物的生殖和發(fā)育》中,一般高等動物都是有性生殖,引導學生思考,有沒有無性生殖呢?以逆向思考法操作:例舉克隆羊多莉的事實引證,結果,學生不但理解有性生殖、無性生殖概念,還理解了克隆技術一現(xiàn)代生物學新名詞。利用這種方法學生可以把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固定在認知結構中,會把認知對象的觀察自覺深入對變化原因的理性探究中,從而形成對概念的實質性理解。
4、概念教學的新視角概念圖
概念圖通常是將有關某一主題的不同級別的概念置于方框或圓框中,再以各種連線將相關的概念連接,形成該主題的概念網絡。對學生來說,概念圖能促使他們整合新舊知識,建構知識網絡,濃縮知識結構,從而使學生從整體上把握知識區(qū)分容易混淆的知識,將零散的知識系統(tǒng)化,對知識進行對比復習。概念圖還可以作為一種元認知策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通過繪制概念圖可以將眾多概念的內在聯(lián)系直觀地加以展示和區(qū)別,這樣可以促進知識的整和,改變學生的認知方式,有助于學生在學習新的概念時學會分析概念之間的關系。
一個理想的概念圖應該是:
(1)概念間具有明確包容關系的層次結構。
(2)概念間的內在邏輯關系可以用適當的詞或詞組標注出來。
(3)不同層級概念間的縱橫聯(lián)系清楚、明確,并形成一些交叉點:縱向聯(lián)系說明概念間的包容與被包容的關系;橫向聯(lián)系可以說明處于概念圖中同一層級水平的概念間的有意義聯(lián)系;而交叉關系則說明處于不同層級概念間的聯(lián)系
5、運用同化論指導生物概念教學
奧蘇貝爾同化論觀點對概念的習得也作了精辟論述,認為學習者頭腦中已有的知識結構在新概念的習得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當新概念與頭腦中己有概念(前概念)間存在某種類屬關系時,若指導者能給予有效引導,使學習者能將新概念與頭腦中已有概念間的這種類屬關系進行正確鏈接,將有利于學習者將新概念同化到自己頭腦的已有概念體系中,從而習得概念。如:在學習動物細胞之前,先讓學生回憶植物細胞的結構。在動物細胞結構圖中找出兩者結構中的差異。實踐證明:運用了奧蘇貝爾的同化論指導概念教學,提出教師可根據概念的類型和在教材中呈現(xiàn)的次序以及概念之間的聯(lián)系,恰當地選擇同化模式,使學生牢固地掌握所要學習的生物概念。對提高生物概念的教學質量是大有益處的。
6、運用建構主義理論指導生物概念教學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情境”、“協(xié)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huán)境中的四大要素。情境創(chuàng)設是教學設計的最重要內容之一。學習環(huán)境中的情境必須有利于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意義建構。協(xié)作要貫穿在學習過程的始終。協(xié)作對學習資料的搜集與分析、假設的提出與驗證、學習成果的評價等有重要作用。會話是協(xié)作過程中的不可缺少環(huán)節(jié)。學習小組成員之間必須通過會話商討如何完成規(guī)定的學習任務。意義建構是整個學習過程的最終目標。在學習過程中要幫助學生對所學內容有較深刻的理解。本次學習感觸很深,收獲很大,期盼下一次繼續(xù)學習。
植物生物學習方法篇4
一、“先記憶,后理解” , 掌握基本知識要點
與學習其它理科一樣,生物學的知識也要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記憶,但是初中階段的生物學還有著與其它學科不一樣的特點:面對生物學,同學們要思考的對象是陌生的細胞、組織、各種有機物、無機物以及他們之間奇特的邏輯關系。因此只有在記住了這些名詞、術語之后才有可能理解生物學的邏輯規(guī)律,既所謂“先記憶,后理解”。在記住了基本的名詞、術語和概念之后,把主要精力放在學習生物學規(guī)律上。這時要著重理解生物體各種結構、群體之間的聯(lián)系(因為生物個體或群體都是內部相互聯(lián)系,相互統(tǒng)一的整體),也就是注意知識體系中縱向和橫向兩個方面的線索。
二、注重理論聯(lián)系實際,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生物學的理論知識與自然、生產、生活都有較密切的關系,在生物學學習中,要注意聯(lián)系這些實際。聯(lián)系實際的學習,既有利于扎實掌握生物學知識,也有利于提高自己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1.聯(lián)系自然實際。居住地附近的農田、草地、樹林、公園、花園、動物園、庭院、路旁都會有許多動植物在那里生活,學習有關知識時,到這些地方去參觀考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大有益處。當學到生物與環(huán)境的知識時,更要想到保護當地的動植物資源和保護周圍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2.聯(lián)系生產實際。生物學中的許多原理都和工農業(yè)生產有密切的關系,學習這些原理時,就要考慮它能幫助解決生產上的什么問題。這樣做,不僅有利于原理的掌握,而且還能為當地的經濟建設服務。
3.聯(lián)系生活實際。生物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關系更直接、更普遍,所以在生物學學習中密切聯(lián)系生活實際就更為重要。生活實際包括已有的生活常識和未來的生活行為兩類。生活常識可幫助我們理解生物學知識,生物學知識也可以指導我們的生活行為。
三、掌握正確的記憶方法能直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簡化記憶法。即通過分析教材,找出要點,將知識簡化成有規(guī)律的幾個字來幫助記憶。
2.聯(lián)想記憶法。即根據教材內容,巧妙地利用聯(lián)想幫助記憶。
3.對比記憶法。在生物學學習中,有很多相近的名詞易混淆、難記憶。對于這樣的內容,可運用對比法記憶。對比法即將有關的名詞單列出來,然后從范圍、內涵、外延,乃至文字等方面進行比較,存同求異,找出不同點。這樣反差鮮明,容易記憶。
4.綱要記憶法。生物學中有很多重要的、復雜的內容不容易記憶??蓪⑦@些知識的核心內容或關鍵詞語提煉出來,作為知識的綱要,抓住了綱要則有利于知識的記憶。
5.衍射記憶法以某一重要的知識點為核心,通過思維的發(fā)散過程,把與之有關的其他知識盡可能多地建立起聯(lián)系。這種方法多用于章節(jié)知識的總結或復習,也可用于將分散在各章節(jié)中的相關知識聯(lián)系在一起。
四、掌握正確的思維方法有利于知識形成整體網絡
在生物學學習中常用的思維方法有分析和綜合的方法、比較和歸類的方法、系統(tǒng)化和具體化的方法及抽象和概括的方法。
1.分析和綜合的方法。分析就是把知識的一個整體分解成各個部分來進行考察的一種思維方法,綜合是把知識的各個部分聯(lián)合成一個整體來進行考察的一種思維方法,分析和綜合是生物學學習中經常使用的重要方法,兩者密切聯(lián)系,不可分割。只分析不綜合,就會見木而不見林;只綜合不分析,又會只見林而不見木。
2.比較和歸類的方法。比較是把有關的知識加以對比,以確定它們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的思維方法。比較一般遵循兩條途徑進行:一是尋找出知識之間的相同之處,即異中求同;二是在尋找出了事物之間相同之處的基礎上找出不同之處,即同中求異。歸類是按照一定的標準,把知識進行分門別類的思維方法。生物學習中常采用兩種歸類法:一是科學歸類法,即從科學性出發(fā),按照生物的本質特性進行歸類;二是實用歸類法,即從實用性出發(fā),按生物的非本質屬性進行歸類。
3.系統(tǒng)化和具體化的方法。系統(tǒng)化就是把各種有關知識納入一定順序或體系的思維方法。系統(tǒng)化不單純是知識的分門別類,而且是把知識加以系統(tǒng)整理,使其構成一個比較完整的體系。在生物學學習過程中,經常采用編寫提綱、列出表解、繪制圖表等方式,把學過的知識加以系統(tǒng)地整理。具體化是把理論知識用于具體、個別場合的思維方法。在生物學學習中,適用具體化的方式有兩種:一是用所學知識應用于生活和生產實踐,分析和解釋一些生命現(xiàn)象;二是用一些生活中的具體事例來說明生物學理論知識。
4.抽象和概括的方法。抽象是抽取知識的非本質屬性或本質屬性的一種思維方法,抽象可以有兩種水平層次的抽象:一是非本質屬性的抽象;二是本質屬性的抽象。概括是將有關知識的非本質屬性或本質屬性聯(lián)系起來的一種思維方法,它也有兩種水平層次:一是非本質屬性的概括,叫做感性概括;另一種是本質屬性的概括,叫做理性概括。
五、用生物學的基本觀點統(tǒng)領生物學的學習
樹立正確的生物學觀點,可以更迅速更準確地學習生物學知識。所以在生物學學習中,要注意樹立以下生物學觀點:
1.生命物質性觀點生物體由物質組成,一切生命活動都有其物質基礎。
2.結構與功能相統(tǒng)一的觀點包括兩層意思:一是有一定的結構就必然有與之相對應功能的存在;二是任何功能都需要一定的結構來完成。
3.生物的整體性觀點系統(tǒng)論有一個重要的思想,就是整體大于各部分之和,這一思想完全適合生物領域。不論是細胞水平、組織水平、器官水平,還是個體水平,甚至包括種群水平和群落水平,都體現(xiàn)出整體性的特點。
4.生命活動對立統(tǒng)一的觀點生物的諸多生命活動之間,都有一定的關系,有的甚至具有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例如,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就是對立統(tǒng)一的一對生命活動。
5.生物進化的觀點生物界有一個產生和發(fā)展的過程,所謂產生就是生命的起源,所謂發(fā)展就是生物的進化。生物的進化遵循從簡單到復雜,從水生到陸生、從低等到高等的規(guī)律。
6.生態(tài)學觀點基本內容是生物與環(huán)境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也是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生物與環(huán)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統(tǒng)一整體。
植物生物學習方法篇5
一、關于導入新課
二十中的張洪彩老師是質疑設問導入復習課題,然后投影考點掃描;沂水的王展芳老師和沂州實驗中學的劉福勤老師則是直接切入復習課題,然后投影復習考點,都很簡短直接,而王老師讓學生讀一遍的效果則會使復習要點顯得更重要一些。
小建議:
1、能否強調或提示一下哪個或哪幾個知識點是重點內容,讓學生做個標記。
2、能否等到復習完了,再回過頭來逐個審查一下這些復習要點都掌握了嗎。
二、關于教學過程
1、張洪彩老師是先讓學生對著課本進行自主復習,我開始感覺這樣的做法是否有點太寬泛了呢,接下來的聽課才知道張老師是別有用心的,不給學生規(guī)范的版本來限制學生的復習內容,而是讓學生自己總結從哪幾方面進行的復習,這樣學生所說的就全都是學生自己獲得的認知,如此的匠心設計更能凸顯學生的綜合學習的能力。對各個知識點的復習鞏固,采用了多樣的教法來進行有機的融合,比如細菌、真菌和病毒的形態(tài)、結構、營養(yǎng)和生殖等內容采用了比較表格的方式;對于細菌真菌的分布則用了評價實驗方案的方式;作用的教學是投影了物質循環(huán)的圖片,增強直觀認知效果;與人類關系的教學則是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進行舉例說明,配合老師的課件投影則會加深學生的印象。
2、王展芳老師讓學生對著學案的內容自主完成知識梳理,學案的設計內容較詳細,更適用于第一輪的全面復習,用時較多,大約14分鐘,然后是分組討論交流各自答案,之后是學生代表讀示答案,再給2分鐘背記答案,很好地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也更有效地利用了課堂時間。典型例題應是對復習知識的檢驗,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講授的時間相對較少,把更多的時間和學習活動通過學案的引領來讓學生動起來,也是不錯的一種課堂教學方法。
3、劉福勤老師教學設計過程不同于前兩位,也是不同與我們多數老師的一種教學方法,就是通過做相應習題來回顧、總結、復習相關的知識點,這是一種新的教學理念,這樣的做法我覺得應該更能檢測出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哪些會了,哪些還不會,都能通過做題來檢查出,學生的復習也會有針對性了,而不是面對全盤再通抓一邊,相比前兩位為代表的通常教學方法,這樣的教學方法應該更適合第二輪和第三輪的復習。
讓學生構建知識網絡的做法很好,(三位老師都做了這一點)我要特別點出這一點,構建知識網絡,即把零散的知識點穿成線,編成網,這不僅能看出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還能體現(xiàn)出學生的能力,就是綜合知識的能力。長期訓練必將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更好掌握,對綜合能力的更好提升。我們的實際教學中,一般老師都舍不得在課堂上浪費寶貴的時間,就想讓學生多做幾道題,多數時候都是放在課下讓學生完成,但往往又缺少追查是否完成的舉措,因而目前的現(xiàn)狀就是,心中有美好的想法,身體卻無實施的行動。張老師卻給了學生們充足的時間來完成這樣的網絡構建,很值得我們反思和學習。(給張老師一個小建議:能否多展示幾個學生構建的網絡呢?只展示一個的,缺少比較和發(fā)現(xiàn)優(yōu)點,多展示幾個會更有利于全體同學的補充完善和提高)
三、教學風格
張老師:如繽紛春色,是用多樣的豐富的精彩在潺潺溪水中助學;
王老師:如燦爛春陽,是用昂揚的澎湃的激情來感染著學生想學;
劉老師:如和煦春風,是用其特有的穩(wěn)重謙和于娓娓道來中導學。
四、教學目標達成
通過對三位老師選擇練習題的最終檢驗來看,學生的學習目標達成度應該都很好。練習題的選擇也很好地體現(xiàn)了“英雄所見略同”的愛好,都選擇了同樣的圖、題和實驗,但也很好地體現(xiàn)了“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差異,同樣的圖、題,各人編輯的考察點卻有很大的不同,這也給我們大家一個很好的啟發(fā),自己也可以編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