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國歷史人物故事簡介
有人說“告往知來”“以史為鑒”是歷史學(xué)的意義。但是這又何其之難。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春秋戰(zhàn)國歷史人物故事大全,接下來隨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春秋戰(zhàn)國歷史人物故事(一)
曹共公——曹國君主
曹共公,姬姓,曹氏,名襄,春秋時期曹國第十六任君主,曹昭公之子,繼昭公而立,在位三十五年(前653年-前618年)。
曹共公十六年(公元前637年),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經(jīng)過曹國,曹共公對其無禮,遭致重耳怨恨。重耳后來回到晉國繼位,是為晉文公。
曹共公二十一年(公元前632年),晉楚爭霸,曹國受害最深。晉文公以曹共公無禮為由,派兵攻打曹國,并俘虜曹共公。后來,侯孺(曹共公侍從)賄賂晉國筮史(負(fù)責(zé)占卜的官吏),晉文公才釋放曹共公回國。
曹共公三十五年(公元前618年),共公逝世,其子姬壽繼位,是為曹文公。
魯惠公——魯國國君
魯惠公,姬姓,名弗湟(《世本》曰名 "弗皇",《史記·十二諸侯年表》曰名 "弗生"),春秋時期魯國第十三任君主。他為魯孝公兒子,承襲魯孝公擔(dān)任該國君主,在位46年(前768年至前723年)。
在位期間,勵精圖治,國勢大振,百姓悅服。
魯惠公在位四十六年卒,其夫人曰孟子,無子早卒。晚年,為庶長子公子息娶宋武公之女仲子。仲子至,見仲子漂亮,自納之,并立為夫人,生子允(即魯桓公)并立為太子。
除太子外,另有庶長子息,賤妾聲子所出,后為魯隱公。另有庶子曰施父,據(jù)說是施姓之祖先,(據(jù)《姓纂》:魯惠公子施父尾生施伯,伯孫傾叔生孝叔,惠公五代孫也,因氏焉)。
周平王年間,秦文公用天子禮祭祀天帝,惠公也向平王申請。平王不同意。惠公怒,故意就用天子禮祭天。平王不敢過問。
惠公46年卒,因太子年幼,由庶長子息姑攝政,即魯隱公。以次年(前722年)為隱公元年,《春秋》紀(jì)錄開始。
春秋戰(zhàn)國歷史人物故事(二)
冉雍——孔子弟子
冉雍(前522-?),字仲弓,春秋末期魯國(今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區(qū))人。少昊之裔,周文王之子曹叔振鐸數(shù)傳至冉離,世居“菏澤之陽”,人稱“犁牛氏”,受儒教祭祀。
《冉氏族譜》稱離娶顏氏,生長子耕,次子雍。顏氏死,又娶公西氏,生求。后公西氏聞孔子設(shè)教闕里,“命三子往從學(xué)焉”。品學(xué)兼優(yōu)。為人度量寬宏,“仁而不佞孔子稱其“可使南面”,即可擔(dān)任一方長官(《雍也》)。
唐開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為“薛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下邳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封為“薛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稱“先賢冉子”。
冉雍是孔子的弟子,與冉耕(伯牛)、冉求(子有)皆在孔門十哲之列,世稱“一門三賢”。《論語注疏》卷5引馬融曰:“雍,(孔門)弟子,仲弓名,姓冉?!?/p>
仲弓父,賤人。孔子曰:“犁牛之子骍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論語-雍也》意:你好好干,會有出頭日的。你雖然父母較為低賤,但只要你勤奮努力,就像雜毛耕牛生下的俊美小牛,不會被山川神靈舍棄的(可以用于祭祀)。
《中弓》第一支簡“季桓子使仲弓為宰,中弓以告孔 子”,從而引發(fā)了師徒之間的對話。仲弓根據(jù)《史記索隠·仲尼弟子列傳》引《家語》是“伯牛之宗族,少孔子二十九嵗?!备鶕?jù)這句話我們可以推測仲弓是孔子較為早期的學(xué)生,如果是這樣那么他為宰時也許還比較年輕。無論如何當(dāng)仲弓得到季桓子的任命時將這個消息告訴了孔子,并征求老師的意見。從《中弓》簡文看好像仲弓比較樂意接受這個使命,并有了長期為季氏家族服務(wù)的打算,所以孔子說:“汝思老其家”。
冉雍曾做過季氏私邑的長官,他為政“居敬行簡”,主張“以德化民”。但是在季氏“仕三月,是待以禮貌,而諫不能盡行,言不能盡聽,遂辭去,復(fù)從孔子。居則以處,行則以游,師文終身”。
冉雍在孔門弟子中以德行著稱,孔子對其有“雍也可使南面”之譽(yù)。這是孔子對其他弟子從來沒有的最高評價??鬃优R終時在弟子們面前夸獎他說:“賢哉雍也,過人遠(yuǎn)也?!?/p>
及孔子卒,恐失圣道之傳,他與閔子諸賢,共著《論語》120篇。又獨(dú)著6篇,謂之《敬簡集》。自經(jīng)秦火,書已不存。冉雍死后,葬于曹州東南60里冉?,與伯牛、子有合祠,在其故里茶堌坡(今菏澤市定陶區(qū)冉賢集)建祠專祀。
春秋戰(zhàn)國歷史人物故事(三)
原憲——孔子弟子
原憲(公元前515年—公元前?年),字子思,春秋末年宋國商丘人。孔子弟子,孔門七十二賢之一。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739年)封原憲為“原伯 ”。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又追封“任城侯”。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稱為先賢原子。
原憲出身貧寒,個性狷介,一生安貧樂道,不肯與世俗合流??鬃訛轸斔究軙r,曾做過孔子的家宰,孔子給他九百斛的俸祿,他推辭不要??鬃铀篮?,原憲遂隱居衛(wèi)國草澤中,茅屋瓦牖,粗茶淡飯,生活極為清苦。
原憲出身于宋國商丘一個貧寒之家,原憲比孔子小36歲,年幼時就拜孔子為師??鬃釉隰攪嗡究芤宦殨r,原憲曾做過孔子的家宰,孔子給他九百斛的俸祿,他推辭不要。
孔子死后,原憲居住在衛(wèi)國一個小巷內(nèi),住房很狹窄,茅草蓋的屋頂,蓬蒿編織的門,破甕做的窗,上漏下濕,粗茶淡飯,生活極為清苦。然而,原憲卻不以為然,整天端坐里面,興致勃勃地彈琴歌唱。個性狷介,一生安貧樂道,不肯與世俗合流。(《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孔子卒后,原憲退隱,居于衛(wèi)?!?
原憲的同窗好友子貢,做了衛(wèi)國的上大夫后,穿著輕裘,內(nèi)著表,外著白,衣著華麗,坐著駟馬高車,前護(hù)后擁,浩浩蕩蕩地來看望原憲。因陋巷狹窄高車無法通過,只好下車步行。
原憲衣冠不整,就出來和子貢見面。子貢就關(guān)心地問他:“啊呀!你是不是生病了?”原憲回答:“無財謂之貧,學(xué)道而不能行者謂之病,我沒有病,只不過窮而已?!弊迂曇娝@個樣子,很慚愧地走了。原憲站在門口,徐步曳杖朗誦著歌頌其祖先的詩歌《商頌》,聲滿天地,若出金石。
《論語》中有《憲問》一篇,有人認(rèn)為是他的手筆。
春秋戰(zhàn)國歷史人物故事(四)
鄭武公——鄭國第二任國君鄭武公(公元前770年―公元前744年),姬姓,鄭氏,名掘突,周厲王姬胡之孫,鄭桓公姬友之子,周宣王姬靜之侄。春秋時期鄭國第二任國君,公元前770年―公元前744年在位。周幽王被殺后,與秦、晉、衛(wèi)三國聯(lián)軍擊退犬戎,受封卿士。不久護(hù)送周平王遷都雒邑,受賞大片土地。后以離間計滅亡鄶國,趁周天子巡視虢國防務(wù)時滅亡虢國,嫁女并殺死主張進(jìn)攻胡國的大臣關(guān)其思,襲滅麻痹的胡國,使鄭國逐漸強(qiáng)盛,為鄭莊公小霸奠定基礎(chǔ)。就在鄭武公雄心勃勃地推行"武公之略"時,周平王對鄭武公如此開疆辟土、極力擴(kuò)張產(chǎn)生猜疑,并欲收回虎牢以東的賜地。于是,鄭武公不得不在周平王六年遷都于鄶(今河南新密),建起新都。至此,鄭武公繼承父志取虢、鄶十邑之地,"前華后河,左洛右濟(jì),主芣、騩而食溱、洧"的雄圖大略基本實(shí)現(xiàn)。鄭武公十年公元前761年,鄭武公娶申國國君之女武姜為夫人。武姜分別于鄭武公十四年(公元前757年)、鄭武公十七年(公元前754年)為鄭莊公生下兒子寤生和共叔段。由于寤生是難產(chǎn)而生,共叔段是順產(chǎn)而生,所以武姜不喜歡寤生,而喜歡共叔段,由此埋下鄭國內(nèi)亂的禍因。鄭武公二十七年(公元前744年),鄭武公病重,武姜想立共叔段為太子,于是屢次向鄭武公請求,但鄭武公不肯答應(yīng)。同年,鄭武公去世,寤生繼位,是為鄭莊公。鄭武公死后,安葬在今河南滎陽北部敖山的飛鳳頂。飛鳳頂,因武公陵墓于此,又稱為武公嶺,敖山也隨之稱為廣武山。
春秋戰(zhàn)國歷史人物故事(五)
告子——戰(zhàn)國思想家
中國戰(zhàn)國時期道家思想家。以道為本兼容儒道。名不詳,一說名不害。大約為游學(xué)于稷下的一位學(xué)士。后與孟柯論人性問題,認(rèn)為“生之謂性”,“食色,性也”。人性和水一樣,“水無分于東西”,性也“無分于善不善”?!耙匀诵詾槿柿x”,猶如“以杞柳為桮桊”。其言論見《孟子·告子》篇。
由于孟子的思想與其根本對立,故《孟子》中的記載不盡可信,而告子無著作,因此其真實(shí)思想已然無從查考。
告子以主張“性無善無不善”的人性論而著稱。他以木材作成器皿為比喻說:“性,猶杞柳也;義,猶桮棬也。以人性為仁義,猶以杞柳為桮棬?!泵献臃崔q說:“子能順杞柳之性而以為桮棬乎?將戕賊杞柳而后以為桮棬也?如將戕杞柳而以為桮棬,則亦將戕賊人以為仁義與?率天下之人而禍仁義者,必子之言夫!”
在另一回辯論中,告子用水作比喻說:“性,猶湍水(急流的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于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于東西也”。孟子反辯說:“水信(誠然)無分于東西,無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薄?/p>
又一回辯論中,告子說:“生之謂性(生來如此的就是性)?!泵献臃崔q說:“生之謂性也,猶白之謂白與?”“白羽之白,猶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猶白玉之白與?”告子都答說“然”。告子對性這樣的理解是不錯的,因?yàn)椴煌瑬|西的白都是不同東西相類似的一種性。但孟子卻把話頭一轉(zhuǎn)說:“然則犬之性,猶牛之性;牛之性,猶人之性與?”
在又一次辯論中,告子說:“食色,性也。仁,內(nèi)也,非外也;義,外也,非內(nèi)也?!备孀诱J(rèn)為食色是性,這是一個正確的根本命題。他說:“義,外也”,也是正確的。至于仁內(nèi)之說則有問題。但孟子對仁內(nèi)之說并沒有表示反對,對義外之說則極力反對。至于食色是性則孟子并沒有表示異議。但除仁內(nèi)之說不對外,告子也還只知道“生性”而不知“習(xí)性”。
戰(zhàn)國歷史人物故事簡介相關(guān)文章:
★ 歷史名人
★ 中國歷史人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