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辛亥革命教案大全
辛亥革命,是指發(fā)生于中國農(nóng)歷辛亥年(清宣統(tǒng)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專制帝制、建立共和政體的全國性革命。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歷史辛亥革命教案大全,希望大家喜歡!
更多“辛亥革命”方面的相關內容推薦↓↓↓
高中歷史辛亥革命教案大全一
一、教材分析
中華民族在20世紀走過了一條漫長而曲折的道路,經(jīng)歷了三次歷史性的巨變。辛亥革命是20世紀中國的第一次歷史巨變,是中國近代化艱難起步進程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它推翻了統(tǒng)治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專制制度,開創(chuàng)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為中國的進步打開了閘門。此后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可以看作是辛亥革命的繼續(xù)和發(fā)展。從中國近代化的進程來看,洋務運動的歷史功績是為近代化留下了雖然菲薄卻又極其珍貴的物質遺產(chǎn),維新派的歷史功績則是為近代留下了雖然曇花一現(xiàn)卻影響深遠的政治遺產(chǎn)。這樣,中國早期近代化進程的艱難和曲折,成為呼喚辛亥革命到來的社會要求和強大動力,而早期近代化的最初成果,則為辛亥革命準備了必要的物質基礎和精神條件。辛亥革命后,中國人民的革命洪流洶涌澎湃,勢不可擋,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相繼爆發(fā)。
本課的主線可以歸納為:準備——爆發(fā)——結果。孫中山是20世紀中國走在時代前列的第一個偉人,他一次又一次的努力,最終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發(fā),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資產(chǎn)階級共和國。本課的重點是辛亥革命:通過了解同盟會成立的過程及其革命綱領,正確理解辛亥革命的性質;通過了解中華民國建立前后的斗爭歷程,進一步理解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本課的難點是如何探討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深遠,如何通過史實總結出來,這需要運用分析歸納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而這些對中學生來說是比較困難的。
二、學情分析
1、八年級的學生平時喜歡競爭,民主氣氛比較濃,又具有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他們的思維能力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
2、本課根據(jù)課標的要求有兩個層次:一是知識層次,二是運用層次。學生通過一年的學習,對知識層次的東西已基本上能自己解決,像“了解孫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動,知道武昌起義”這個要求,學生學會利用教科書,提取教科書中提供的各種信息,學會自主學習。而對于“探討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這個第二層次目標,則可讓學生通過資料,在課堂上進行小組探究的方式去實現(xiàn),讓學生學會交流學習體會,合作學習,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品質。
3、教師在課堂上,采用展示有關資料,創(chuàng)設情境,給學生以身臨其境的感覺,或引起學生共鳴。教師就有關問題啟發(fā)引導學生通過閱讀、分析和討論,使學生真正有感而發(fā),最后達成共識,從而達到教學目的。采用小組為單位,競爭回答課堂提問,以激發(fā)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的興趣。
三、教學目標及其對應的課程標準
知識與能力:
1、了解并概括孫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動。
2、了解武昌起義和中華民國成立的情況,評價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過程與方法:
1、了解孫中山進行的主要革命活動;巧設歷史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2、查找有關材料,了解辛亥革命的歷史功績,探討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培養(yǎng)學生通過多種途徑了解歷史知識的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知識遷移的能力和運用史料支持觀點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1、通過學習,了解孫中山等資產(chǎn)階級革命先行者在民族危機加深的狀況下,積極探索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之路的主要事跡,學習他們愛國自強、不斷求索并勇于實踐的精神。認識爭取民主共和的斗爭是一個長期而艱難的歷史過程。
2、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培養(yǎng)團結協(xié)作、互相幫助的精神和競爭精神,學會正確地評價自己和評價他人。
四、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
1、網(wǎng)絡平臺教學法:知識容量大。
2、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法: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設計比較適合學生的課堂活動,使學生能積極地參與課堂,比較自然地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滲透情感教育。
3、問題教學法:根據(jù)初中學生具有好勝和集體榮譽感的特點,課堂采用小組競賽形式,大部分問題的回答都是學生自己提出來的,學生學習自覺性高,課堂氣氛活躍,效果較好。
五、教學過程
(一)教學準備階段
1、學生按導學案完成預習題。
2、查閱有關辛亥革命的資料。
(二)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出示孫中山的畫像。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開創(chuàng)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為中國的進步打開了閘門,實現(xiàn)了20世紀中國的第一次歷史性巨變。孫中山被稱為“國父”設問:同學們知道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的哪些事跡?為什么說孫中山是革命的先行者?下面讓我們帶著疑問走進孫中山了解歷史的真知。(板書課題)
(設計理念:以歷史圖片為切入點,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2.學習新課
(1)展示學習目標 讓學生有目的的去學習。
(2)讓學生明白課學習的三大板塊:一,自主先學, 歸納孫中山早期有哪些革命活動,并知道孫中山確定的奮斗目標。二,合作探究,探究孫中山為了實現(xiàn)夢想而發(fā)起的辛亥革命背景、影響及失敗原因。三,學生展示, 運用所學知識實現(xiàn)孫中山夢想,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板塊一:合作環(huán)節(jié)一,自主先學;
教師引言我們來完成地板塊,找學生匯報自學效果,教師要著重指出需要把握的重要歷史事件:
創(chuàng)立第一個資產(chǎn)階級革命團體——興中會 1894年 孫中山
創(chuàng)立第一個全國規(guī)模的統(tǒng)一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 1905年 革命綱領:驅除韃虜 恢復中華 創(chuàng)立民國 平均地權
概括為當時最先進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綱領——三民主義(組織學生理解三民主義的含義及意義)
(設計理念:學生要參與表達,要注意交流。)
利用武昌起義形勢圖提問, 武昌起義發(fā)生在哪一年?這一年是農(nóng)歷什么年?中華民國是哪年成立?哪年哪個皇帝下詔退位?民國元年是公元多少年?中華民國第一位臨時大總統(tǒng)是誰?中華民國推翻了什么政權?要充分利用課本中“武昌起義形勢圖”,說明武昌起義后全國大部分省份已脫離清政府,標志著清政權已土崩瓦解。強調這里的獨立是指脫離清政府的統(tǒng)治,不是從一個國家分離出去。
(設計理念: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和興趣,進一步了解和鞏固基礎知識。)
板塊二:合作探究環(huán)節(jié)。
探究1、辛亥革命的背景什么?
2、辛亥革命的歷史影響是什么?
3、辛亥革命失敗原因是什么?
(設計理念:通過合作探究,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精神。)
合作探究一:辛亥革命的背景?
出示材料一 :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境地,清廷已經(jīng)墮落為“洋人的朝廷”。慈禧太后“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
材料二 : 從19世紀70年代到甲午戰(zhàn)爭前,民族資本新開設的資本在1萬元以上的工礦企業(yè)有50余家,1895—1913年,資本10萬元以上的新建工礦企業(yè)全國有549家,1894—1913年,民族資本工業(yè)發(fā)展的速度為15%。
讓學生總結概括出辛亥革命的背景是:國內: ⑴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國主義侵略進一步加深,民族矛盾不斷激化。 ⑵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國際:(3)啟蒙思想運動影響。
合作探究二:根據(jù)以下材料,歸納辛亥革命對近代中國產(chǎn)生的深刻影響?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高中歷史辛亥革命教案大全二
《辛亥革命》
(教學過程設計?1課時)
教師行為 學生學習活動 設計意圖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1.視頻播放:電視劇《辛亥革命》序曲。
2.教師總結:以上探索的失敗,說明中國人民還需要繼續(xù)探索和斗爭,正是在這種情況下,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肩負起了歷史的使命,順應歷史潮流拿起武器,于100年前的今天發(fā)動了一場波瀾壯闊的偉大革命——辛亥革命。
觀看電視劇片段:在視頻中出現(xiàn)了哪些重大歷史事件?
創(chuàng)設情境,引發(fā)學習興趣,激發(fā)起學生求知和探索欲望。
二、?自主探究、學習新知 一、“孫中山創(chuàng)建革命黨”
1. 教師可以用電腦屏幕顯示或幻燈打出《興中會成立簡表》。
指導學生看《興中會會員在檀香山秘密宣誓的地方》圖,指出興中會把誓言“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chuàng)立合眾政府”作為革命綱領。因此,興中會是中國第一個資產(chǎn)階級革命團體。
2.教師提示學生抓住“反清志士”的特點構思對白,即興創(chuàng)作
3.提問:10多年后,中國同盟會怎樣建立起來?
4.“三民主義”是從同盟會綱領闡發(fā)而來的,兩者之間有哪些相同?有哪些變化?列出表格,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并填表,將結果展示給大家。
指導思想
民族主義
民權主義
民生主義
同盟會綱領
《民 報》發(fā) 刊 詞
小結、過渡:兩者沒有實質上的不同,三民主義是孫中山對原來同盟會的綱領加以闡述和完善而已。這樣的革命綱領適應當時的歷史潮流,符合人民的要求,得到了全國人民的擁護,已經(jīng)是比較完整的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綱領,成了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后來,就是在三民主義的鼓舞下發(fā)生了武昌起義,并取得初步的勝利。
二、武昌起義
1.武昌起義爆發(fā)情況怎樣?
2.學生了解武昌起義的時間和過程。利用電腦屏幕或投影打出“武昌起義形勢圖” :
3.觀看武昌起義的片段,給學生留下生動直觀的印象。
4.中華民國成立時,已經(jīng)具備哪些歷史條件?(提示從政治、思想、組織三個方面分析。
最后要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歸納——中華民國是一個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為主體的政府,它的建立標志著資產(chǎn)階級舊民主革命達到了高潮,這是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成果。
5.如何評價辛亥革命?
A.革命目標:推翻清朝的統(tǒng)治,結束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直接結果: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但是卻讓袁世凱竊取了勝利果實。
因此,辛亥革命既是成功的又是失敗的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
自習課本,指出興中會成立的時間、地點以及革命綱領。
興中會:(展示問題,學生快速閱讀并回答)
時間:1894年
高中歷史辛亥革命教案大全三
【學習目標】
【課標要求】
簡述辛亥革命的主要過程,認識推翻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中華民國的歷史意義
【課堂目標】
通過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自學、史料的分析與探究,掌握理解辛亥革命的基本史實:同盟會、三民主義,武昌起義、中華民國成立,臨時約法等,認識辛亥革命這一重大社會變革給當時社會帶來的深刻影響和辛亥革命推翻君 主專制制度,建立中華民國的歷史意義,從中感受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爭和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熟悉新和革命的主要過程;記憶中華民國建立的有關史實。認識推翻君主專制建立中華民國的意義。
2、過程與方法
運用相關材料,理解中華民國建立的歷史意義以及辛亥革命的成功與失敗。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爭取認識和評價資產(chǎn)階級革命黨人的獻身精神以及他們在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新和革命爆發(fā)的原因、《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評價辛亥革命。
?難點:三民主義、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tǒng)、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教學設計】
本課分為三章
第一章:《革命紛飛的年代》
第二章:《武昌城首義》
第三章:《創(chuàng)建共和制》
【導入】 “我此番赴死,是為革命。中國婦女還沒有為革命流過血。當從我秋瑾始,縱使世人并不盡知革命為何,竟讓我狠心拋家棄子;我此番赴死,正為回答革命所謂何事。革命是為給天下人造一個風雨不侵的家,給孩子一個寧靜溫和的世界。縱使這些被奴役久了的人們早已麻木,不知寧靜溫和為何物;我此番赴死,是為革命。死并非不足懼,亦并非不足惜,但犧牲之快,之烈,之價值,竟讓我在這一刻自心底,喜極而泣。”這是秋瑾赴刑場時精彩開場白。
1907年秋瑾遇難,1907年徐錫麟被凌遲而死,其心肝被士兵所食。。。。
1911年林覺民遇難,1911年喻培倫遇難。。。。
他們雖死,但死得其所,他們雖死,但為辛亥革命的爆發(fā)做了充分的輿論、軍事準備。
【講授新課】
辛亥革命為什么會爆發(fā)?它給近代的中國人什么樣的啟示呢?(打出)
———— 辛亥革命
革命紛飛的年代
革命紛飛之背景:
【展示圖片】展示甲午戰(zhàn)爭以來西方對中國的侵略與壓迫,與清政府的奴顏卑膝。
【設計小貼士】圖片直觀表現(xiàn)西方鐵蹄下,中國受奴役的悲慘境地,與中國政府的軟弱無能。并總結:
1.社會基礎:民族危機加劇,清朝反動本質暴露
(提供材料) ? 1895—1913年,資本在10萬元以上的新建工礦企業(yè)全國有549家。1894—1913年,民族資本工業(yè)發(fā)展的速度為15%。
得出結論:
2.經(jīng)濟、階級基礎; 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fā)展,資產(chǎn)階級壯大
介紹同盟會:
目的;加強革命力量的聯(lián)合
時、地:1905年,東京
總理:孫中山
性質:中國第一個資產(chǎn)階級革命政黨
分析其綱領:
SHAPE MERGEFORMAT
得出結論:
3.組織基礎:資產(chǎn)階級革命團體、政黨(同盟會)的建立
19世紀末,維新變法代表進步主流,但20世紀初,清政府已經(jīng)成為列強的工具,革命成為進步主流,康有為不僅沒有認識到自己的主張已經(jīng)落伍而且反對革命,因為君主立憲派代表資產(chǎn)階級上層利益,與封建勢力聯(lián)系密切,看不到發(fā)動民眾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總結:
從而4、革命派與保皇派的論戰(zhàn),為民主革命思想的傳播奠定了做了輿論宣傳。
【展示地圖】總結:
5、軍事基礎:革命黨人發(fā)動系列武裝起義
6、有利時機:四川保路運動
【設計小帖士】介紹四川保路運動,便于學生理解革命為什么會在武昌發(fā)生。
【展示民謠】宣統(tǒng)年間的民謠:不用掐,不用算,宣統(tǒng)不過二年半
【設計小貼上】以民謠的方式展現(xiàn)辛亥革命順乎民心。從而導入——
——《武昌城首義》
角色體驗:如果你是新聞工作者,報道《武昌首義》
(學生回答)1911年9月14日,湖北革命組織確定在武昌進行武裝起義。10月9日,因孫武等人的意外爆炸事故,計劃暴露,革命黨人熊秉坤、金兆龍等于1911年10月10日打響了反清的第一槍,12日占領武漢三鎮(zhèn)。隨后,成立湖北軍政府,推舉舊軍官黎元洪為都督,宣布廢除宣統(tǒng)年號,改為黃帝紀元,國號為“中華民國”。各省紛紛響應,到11月下旬,全國有十幾個省區(qū)脫離清廷宣布獨立。
【設計小貼士】通過新聞,讓學生注意細節(jié),也提高課堂氛圍。
武昌起義總指揮吳兆麟說:
“欲收新軍全體來歸之效,非借黎元洪資望可?!枥柙橹蕴栒偬煜?,一則使各省可表同情,二則使外人不敢輕視。 ”
問題探究:你認為吳兆麟的話有道理嗎?
(學生回答,老師總結)
A、有,借助黎的聲望,有利加速革命的進程和減少革命的阻力。且孫黃等主要領導人不在武昌,吳兆麟等人無力主持局面。
B、無,革命黨人依靠自己手中新軍的力量已經(jīng)取得了勝利,應該有能力控制局面,無須將領導權拱手讓給舊官僚,使革命出現(xiàn)潛伏的危機。
提出疑問:孫先生哪去了?
【導入】————《創(chuàng)建共和制》
1、1911年10月12日,在美國科羅拉多州的孫中山在報紙上看見了中國武昌起義的新聞。之后于12月回國。
2、1912年1月1日晚上,在南京孫中山宣讀《臨時大總統(tǒng)誓詞》,宣布中華民國正式成立。
3、1912年3月,孫中山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設計小貼士】一筆帶過孫先生的經(jīng)歷,把重點放在《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材料一 “中華民國以參議院、臨時大總統(tǒng)、國務員、法院行使其統(tǒng)治權”,
“中華民國之立法權,以參議院行之”,
“臨時大總統(tǒng)、副總統(tǒng),由參議院選舉之,以總員四分三以上出席,得票滿投票總數(shù)三分二以上者為當選”,
“臨時大總統(tǒng)代表臨時政府,總攬政務,公布法律”,
“國務員于臨時大總統(tǒng)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發(fā)布命令時,須副署之”,
“法院以臨時大總統(tǒng)及司法總長分別任命之法官組織之”。
——節(jié)選自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材料二 佩弗在《遠東》中說:1912年在中國建立起美國政體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這種政體悲劇的結束了。然而,失敗的并不是這種政體,而是一代人?!?/p>
設問一:這里的仿制品指的是什么?
(學生回答,老師總結)三權分立、責任內閣
設問二:你是如何理解這種政體悲劇的結束?
悲劇一“革命黨雖然進了城,倒還沒有什么大異樣。知縣大老爺還是原官,不過改稱了什么,帶兵的也還是先前的老把總?!?——《阿Q正傳》
悲劇一:革命內部加入了舊官僚,舊勢力,危及到革命的安全。
悲劇二:
宣統(tǒng)三年九月十四日…… 阿Q心里想到:以為革命便是造反,造反便是與他為難,所以一向是“深惡而痛絕之”。
趙秀才消息靈,一知道革命黨已夜間進城,便將辮子盤在頂上,一早去拜訪那歷來也不相能的錢洋鬼子?!栋正傳
材料: 民國三年,戴季陶遇見一個老農(nóng)。當戴氏告訴老農(nóng)“你也是中華民國人”時,老農(nóng)茫然惶然,連聲說:“我非革命黨,我非中華民國人。”
悲劇二:大眾對革命依然不了解,缺乏對革命的認識,革命缺乏群眾基礎。
“悲劇三……袁世凱盡管不好,我們要希望他好,要用誠懇的勸告,嚴密的監(jiān)視,感動他,鼓勵他,使他不可能不好……” ——孫中山
悲劇三:1912年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革命果實被袁世凱篡奪,資產(chǎn)階級民主共和國夭折了。
悲劇四:(圖片)袁世凱稱帝,宋教仁被害
悲劇四:
共和制度被破壞,《約法》被廢除;革命人士被殘害。
討論:
不過是一朵不結果實的花 并不是不結果實的 ①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務
高中歷史辛亥革命教案大全相關文章:
★ 高中歷史教案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