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閱讀理解做題方法
閱讀理解一直在高考英語中占有很大的分值,那么我們應該怎么提高英語的閱讀理解技巧呢?那么接下來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英語閱讀理解做題方法,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英語閱讀理解做題方法
第一類:讀文章——做題目——回頭再讀文章
此為傳統(tǒng)方法,命中率高,但速度稍慢。優(yōu)點是能夠迅速理解全文的主題脈絡,連貫地進行信息的排查,缺點是由于人的記憶力有限,很多細節(jié)在做題時已經(jīng)忘卻,有不確定的地方仍需回到原文細細查找,尋找依據(jù),耗時費力。這種方法的使用,需要較好的英文基礎外加優(yōu)秀的強記能力,一般使用于高分段的學生。
不過,這種閱讀流程的效果不單純作用于考試,還可以切實提高英文閱讀水平,對同學們大學以后的學習大有幫助。所以這種閱讀順序,我推薦給高一高二的學生在平時的閱讀解題中大可以培養(yǎng)這種習慣,一方面確保準確率,第二穩(wěn)步提升自己的英文閱讀實力,但對于高三的同學,這種方法有些欠妥。由于復習時間的緊張,我們最好摒棄掉此類閱讀習慣。
第二類:讀題目(題干+選項)—— 讀文章 —— 做題目
其實此類方法分兩種,一種是只看題不看選項,即大致看看問題,然后帶著問題再看文章;另一種是將題干和所有選擇項看完,再看文章。第一種的優(yōu)點是節(jié)約時間,缺點是由于不看選項,對于細節(jié)缺乏必要的把握,同樣要返回文章找尋關鍵點,而且定位的時候沒有精確的坐標;第二個就相對而言科學很多,優(yōu)點是明了要重點注意的目標信息,有很好閱讀的針對性,缺點是相對讀文章的時間少了,難免斷章取義缺少宏觀的把握,容易陷入干擾選項設置的陷阱之中。
對于高三的同學們,我還是建議多使用這種方法,方法雖有利弊,但對于時間緊張的你們,往往事半功倍。
第三類:讀主題——讀題目—— 讀全文——做題目
個人認為這種方法較以上兩種更為全面和嚴謹,而我在新東方的課堂的上也是建議給每位同學們練習這種方法,養(yǎng)成很好的閱讀習慣。
這種方法即先看懂各段首尾句或短文的第一段,大致明了文章的主題。此后細細地閱讀題干推敲選項的大致設置,思考作者的行文規(guī)律和命題者的出題陷阱,然后帶著已經(jīng)在首尾句獲得的信息和在題目中假設的思路回頭進行有目的性的查找工作,準確率高且耗時相對較少。而我們現(xiàn)在的高考閱讀文章均取自國內(nèi)外的英文刊物,少有命題組自行行文的類型,此類文章邏輯嚴謹,結構清晰,所以氣定神閑地先讀完各段的首句再耐心的推敲考題選項的設置,往往會直接將四個選支排除掉一個或兩個,這無疑對我們的解題幫助極大,減少了我們判斷的壓力輕松地將文章讀完。
高考閱讀雖錯綜復雜,但是只要你養(yǎng)成很好的閱讀習慣,加上一些必要的解題技巧是一定能征服它的。新東方流傳一句話“得閱讀者,得天下”,可見閱讀是高考的重中之重,所以讓我們一起努力吧,征服閱讀,戰(zhàn)勝高考。
提升英語閱讀理解能力的“四要”
一、要擴大詞匯量,促進閱讀
詞匯是語言的三大要素之一,更是閱讀理解的基石。我們在閱讀理解時所遇到的首要問題是詞語障礙,沒有一定的詞匯量作基礎,就談不上理解能力的提高。有語言學家通過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外語學習者如擁有5000詞匯量,閱讀正確率可達56%,詞匯量達到6400,閱讀正確率可達63%。因此,熟練掌握課本單詞,適量擴充課外詞匯是提高閱讀能力的基礎。
二、要嚴格訓練閱讀速度
讀速是閱讀能力的一項重要指標。要提高閱讀速度,可從三個方面考慮:
1.克服不良的閱讀習慣。
有些同學在閱讀時存在著不少的陋習,如:視野狹窄,一次只看一個單詞;用手指著單詞,逐個閱讀;只理解單詞的個別意思,不注意慣用短語、詞組的意思;一遇到生詞就查字典;為了弄清楚某個意思,反復地閱讀前面內(nèi)容等等。這些不良習慣勢必會影響思維的連貫性,造成顧此失彼的結果,對閱讀材料缺乏整體性的理解。
2.限時閱讀訓練。
限時閱讀是根據(jù)所讀材料的內(nèi)容難度、長度,并參照大綱對各年級讀速的要求對該材料的閱讀時間予以限定。例如:約250字的材料限定5分鐘左右??刂茣r間有利于挖掘?qū)W生的閱讀能力,迫使學生爭分奪秒,專心致志于閱讀。
3.尋找主題句,理解重點把握全文。
大多數(shù)閱讀材料均有主題句,用以說明文章的主旨,其他文字一般是圍繞主題句展開說明的。有的主題句在文章的開頭,有的在文章的結尾,還有的主題句在文章的中間出現(xiàn)。閱讀時若能把握住這些句子,無疑會大大提高閱讀速度和理解效果。一般地說,運用演繹法的文章,主題句往往在文章的開頭;采用歸納法的文章,主題句一般在結尾。
三、要培養(yǎng)詞義推斷能力
我們在閱讀中難免會遇到生詞,如果每次遇到不認識的單詞都去查字典,則會影響閱讀速度和理解效果。因此,在閱讀中要善于根據(jù)上下文,推斷某些單詞和短語的意義。
1.根據(jù)構詞法來推斷詞義。
掌握一定的構詞知識會有助于我們的閱讀。例如:Don’t make any unreasonable demands on the government.句中的unreasonable是生詞,但我們可以較為容易地通過其構成“un+reason+able”推出其含義為“無理的,不合理的,過分的”意思來。
2.根據(jù)上下文的對比關系來推斷詞義。
有時在行文中可能會同時出現(xiàn)某一生詞的同義詞或反義詞,這時我們可以通過上下文的對比關系來猜測詞義。例如:If you agree,say“Yes”, if you dissent,say “No”.根據(jù)兩組相對的詞Yes與No、agree與dissent,不難推知dissent是“不同意”之意。
3.根據(jù)文中解釋推斷詞義。
有時候,文中對生詞給出了注解或說明,在閱讀中應善于捕捉這一信息。例如:A journalist is a person who works on a newspaper or magazine and writes articles for it.此句是專門解釋journalist的,通過解釋不難推斷出其意為“記者”。
4.根據(jù)上下文之間的邏輯關系推斷詞義。
He is so stingy that he never gives anything to others, even his friends or relatives.本例中的stingy是生詞,但根據(jù)對結果分句的理解可推知,stingy即為“吝嗇的”之意。
四、要把握好長難句
所謂長難句,是指結構稍微復雜一點的句子,只要善于分析理清結構,困難就會迎刃而解。
1.結構分析理解法。
結構分析理解法,就是指通過對句子進行語法結構分析,迅速弄清其結構,把握住它的基本框架,進而理解句子的方法。具體可以分兩步走:第一步,判斷句子是簡單句、并列句還是復合句;第二步,找出句子的核心或成分,即主語和謂語動詞,然后再分清句子中的一些附屬成分。例如:If you press another key, your meal is prepared and heated for you; then it is brought on along a very small railway line to your seat in front of your television so that you don’t even have to stand up when you get what you need.這是一個并列復合句,在分號前后各有一個分句:分號前是一個帶有條件狀語從句的復合句,主干部分是your meal is prepared and heated for you;分號后是帶有兩個狀語從句和一個賓語從句的復合句,其中so that引導的是結果狀語從句,when you get 是時間狀語從句,what you need是賓語從句,充當動詞get的賓語。這樣一來,全句脈絡分明,句意也就自然明朗了。
2.意群閱讀法。
意群閱讀法,就是把在意義和語法結構上有關聯(lián)的幾個詞,連接成較完整的信息,成組成組輸入大腦的方法。使用這種方法進行閱讀,不僅可以提高閱讀速度,而且有利于對句子的整體理解。例如:When two cars traveling at 30 mph hit each other(1),an unbelted driver(2),would meet the windshield (3),with a force equal to diving headfirst into the ground from a height of 10 meters(4).該句中,(1)為時間狀語從句,(2)為介詞短語作狀語,修飾謂語動詞。這把整個句子劃為四個閱讀單位,大大地閱讀速度和理解效果。
總之,閱讀是一種綜合性很強的語言實際活動。我們只有進行大量的課內(nèi)外閱讀,掌握一定的閱讀技巧,正確運用閱讀方法,才能有效地提高閱讀理解能力。
英語閱讀文章看不懂怎么辦
文章看不懂沒關系,高考閱讀肯定會設一定百分比的生詞,就是起迷惑作用,不用過于擔心。一篇文章就五道題,通讀一下文章,會發(fā)現(xiàn)出題的考點往往和生詞關聯(lián)不大。
看不懂的詞跳過,根據(jù)上下文猜意思,一般第一段和每段第一句話易出題,重點看看。
有時文章看懂了題也不一定選對,所以時間不夠的情況下,先看題,在對照著題在文中可能的地方找答案就好,高考閱讀一般答案都能在文中找到,需自己總結的不多,文中出現(xiàn)的詞要特別注意。
我單詞量很少,但閱讀算是強項,就是靠語感去分析,多做題,平時多看看譯文,總結出題型和考察的地方,猜也差不多能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