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歷史下冊知識點歸納
學好歷史對我們來說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對于初中生來說,可能一開始接觸歷史,會有點混亂,因為學習的歷史并不按時間順序來學,為了讓學生更好學習歷史,下面是小編為大家?guī)淼?a href='http://www.athomedrugdetox.com/xuexiff/chuyilishi/' target='_blank'>七年級歷史下冊知識點歸納,希望能幫到大家!
七年級歷史下冊知識點歸納【篇一:唐朝的中外交往】
一、絲綢之路
唐朝的對外交通很發(fā)達,當時,陸路交通以長安為中心,北路經今蒙古地區(qū)到葉尼塞、鄂畢兩河上游,往西達額爾齊斯河流域以西地區(qū).西路經河西走廊,出敦煌的玉門關西行,經今新疆境內有三條路可通中亞、西亞、巴基斯坦和印度,這就是的“絲綢之路”.
西南路經西川到吐蕃,可達尼泊爾和印度;或經南詔、緬甸到印度.往東經河北、遼東可到朝鮮半島.
二、海路交通
海路交通方面,去日本有三條路:一是由登州(山東蓬萊)出發(fā),渡渤海沿遼東半島東岸和朝鮮半島西岸到日本,二是由楚州(江蘇淮安)出淮河口沿山東半島北上,東渡黃海經朝鮮半島到日本;三是由揚州或明州出海,橫渡東海直駛日本.
到南亞諸國的海路,從廣州經越南海岸,在馬來半島南端過馬六甲海峽到蘇門答臘,由此分別到印度尼西亞的爪哇、斯里蘭卡和印度.到西亞的海路,主要是從廣州出發(fā),經東南亞越印度洋、阿拉伯海至波斯灣沿岸.
在唐代,還初步開辟了到埃及和東非的海上交通.這些交通線,由于沿線的出土文物和沉船打撈而不斷得到證實.以上事實說明,唐朝時期的中國是亞非各國進行經濟文化交流的一個中心.
三、日本“遣唐使”
唐朝時期,中國和日本的友好往來和文化交流達到空前繁榮的時期.這時日本社會正處在奴隸制瓦解、封建制確立和鞏固的階段,對唐朝的昌盛極為贊賞,因此向唐朝派遣的使者、留學生和學問僧數(shù)量很多.
631年(貞觀五年),日本派出了由留學生和學問僧組成的第一次“遣唐使”.到838年(開成三年)止,日本派出遣唐使共十三次,另有派到唐朝的“迎入唐使”和“送客唐使”共三次.唐初,日本派出的遣唐使團一般不超過二百人,從8世紀初起,人數(shù)大增,如717年、733年和838年派出的三次遣唐使,人數(shù)均在550人以上.
1970年在西安發(fā)現(xiàn)的日本銀幣,很可能就是遣唐使帶來的.日本奈良東大寺內正倉院所存放的唐代樂器、屏風、銅鏡、大刀等珍貴文物,就有一部分是遣唐使帶回去的.為了吸收中國的文化成果,日本選派了不少留學生來唐學習,他們被分配到長安國子監(jiān)學習各種專門知識.如阿倍仲麻呂(漢名晁衡),長期留居中國,擅長詩文.在唐歷任光祿大夫、秘書監(jiān)等職.他與詩人李白、王維等人有著深厚的友情,常作詩相酬贈.日本留學生回國以后,對中國文化的傳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空海與鑒真和尚
日本來中國學習的學問僧共約九十余人,其中最的是空海.他于804年(貞元二十年)來中國,在長安青龍寺向惠果學密宗,回國時帶回一百八十多部佛經,在日本建立了密宗.他還對中國的文學和文字有深刻的研究,在中日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中國僧人也不斷東渡日本,溝通中日兩國的文化,其中貢獻的是鑒真和尚.
鑒真,姓淳于,揚州人.他對于律宗有很深的研究,在揚州大明寺講律傳戒.他應日本圣武天皇的約請東渡日本,經過六次努力,歷盡艱險,雙目失明,終于在754年(天寶十三年)攜弟子到達日本,時已年近七旬.鑒真把律宗傳到日本,同時還把佛寺建筑、雕塑、繪畫等藝術傳授給日本.日本現(xiàn)存的唐招提寺,就是鑒真及其弟子所建,它對日本建筑有重要的影響.鑒真精通醫(yī)學,尤精本草,他雖雙目失明,但能以鼻嗅分辨各種藥物,對日本醫(yī)藥學的發(fā)展,作出了貢獻.
五、大師義凈
繼玄奘之后,中國另一位佛教大師義凈,于671年(咸亨二年)搭波斯船從廣州出發(fā),浮海赴印度.先在那爛陀寺鉆研佛學十年,后又到室利佛逝、末羅瑜(在蘇門答臘)搜羅并抄寫佛經,滯留南洋又一年.他先后周游三十余國,歷時二十五年,于695年回國,共帶回經書四百部.歸國后在洛陽翻譯佛經十二年,譯出佛經二百三十卷,還寫了《南海寄歸內法傳》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二書,記錄了南亞很多國家的社會、文化狀況
七年級歷史下冊知識點歸納【篇二:開元盛世】
1、開元之治的形成原因:
(1)唐玄宗任用姚崇等人當宰相,“勵精圖治”。
(2)重視地方吏治,把中央優(yōu)秀官員下放到地方任職,親自考核縣令政績。
(3)燒毀珍寶,戒奢從簡。
2、唐玄宗與唐太宗統(tǒng)治政策的相似之處:他們都善于任用賢臣,重視吏治,重視農業(yè)生產,都注意戒奢從簡,都出現(xiàn)了治世局面。
3、盛世經濟的繁榮
一、農業(yè)
(1)興修水利工程,農耕技術發(fā)展,南方水稻采用育秧移植栽培技術,蔬菜新品種大都從西域傳入(菠菜、食用菌、萵苣),飲茶之風全國盛行(陸羽《茶經》,“茶神”)。
(2)生產工具的改進:曲轅犁和灌溉工具筒車。
二、手工業(yè)
(1)絲織技術高超,花樣品種多。
(2)陶瓷業(yè)的發(fā)展,越窯的青瓷、邢窯的白瓷、唐三彩。
三、商業(yè)
(1)大都市(長安、洛陽、揚州、成都)
(2)長安:宏偉富麗,分為坊(住宅區(qū))和市(商業(yè)區(qū)),街道整齊,人口突破上百萬,既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
4、繁榮的表現(xiàn):唐玄宗統(tǒng)治前期,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倉庫充實,人口明顯增加,唐朝進入全盛時期,稱為“開元盛世”。
5、唐朝滅亡:安史之亂后,唐朝日漸衰落,907年滅亡。
6、社會經濟的發(fā)展是社會生活其他方面發(fā)展的物質基礎。
七年級歷史下冊知識點歸納【篇三:貞觀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618年,李淵建立唐朝,定都長安。李淵就是唐高祖。
思考:秦亡漢興,隋亡唐興,有什么共同之處?
秦亡漢興,隋亡唐興的相同點:
①秦隋都是在完成統(tǒng)一后很快滅亡的。秦隋后期都爆發(fā)了大規(guī)模的農民起義,滅亡的原因都是統(tǒng)治者殘暴道,政治黑暗,濫用民力,經濟倒退,人民生活困苦,社會矛盾尖銳。
②漢唐的興起都是統(tǒng)治者吸取前朝的教訓,都出現(xiàn)了繁榮的局面并且都成為影響當時世界的大國;漢唐兩朝初的統(tǒng)治者,都勤于政事,輕徭薄賦,發(fā)展生產,都整頓吏治,任用賢良。
二、“貞觀之治”
1、唐太宗采取的主要措施:
①吸取隋亡歷史經驗教訓,重視人民群眾的力量。
②重視發(fā)展生產,減輕農民的賦稅勞役。
③崇尚節(jié)儉,節(jié)制享受欲望。
④合并州縣,整頓吏治。
⑤任用賢才、虛心納諫:“房謀杜斷”;魏征為諫臣。
⑥大興學校,發(fā)展科舉。
2、效果:唐太宗統(tǒng)治時期,政治比較清明,經濟發(fā)展較快,國力逐步加強。歷稱當時的統(tǒng)治為“貞觀之治。
3、評價:唐朝是我國歷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為鑒的開明思想和政治遠見,在中國封建帝王中是罕見的。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會的發(fā)展,符合歷史發(fā)展的趨勢,促成了“貞觀之治”的出現(xiàn)。貞觀之治為唐朝進入鼎盛時期──“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
三、女皇武則天
1、我國歷的女皇帝。晚年稱帝,改國號為周。
2、武則天當政期間,繼續(xù)實行唐太宗發(fā)展農業(yè)生產、選拔賢才的政策,社會經濟進一步發(fā)展,國力不斷增強。人稱她的統(tǒng)治“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七年級歷史下冊知識點歸納相關文章:
10.七年級下冊歷史知識點
七年級歷史下冊知識點歸納
上一篇:初中歷史期末復習方法
下一篇:人教版七年級歷史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