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初二下冊第四單元知識點
中國歷史初二下冊第四單元知識點
人類歷史遵循著一定規(guī)律向前發(fā)展,在其發(fā)展過程中,各種歷史事件或現(xiàn)象之間有著一定的聯(lián)系,如何學好歷史呢?小編在這里整理了相關資料,希望能幫助到您。
重大歷史事件: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一國兩制、香港和澳門回歸、海峽兩岸交往
第12課 民族大團結
一、 政治上:實行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和基本政治制度?!?/p>
現(xiàn)我們已設立5個省級民族自治區(qū):內蒙古自治區(qū)、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寧夏回族自治區(qū)、西藏自治區(qū)。
二、經濟上:實行各民族共同繁榮發(fā)展。(實施西部大開發(fā)——青藏鐵路)
第13課 香港和澳門的回歸
一、一國兩制”的構想 (鄧小平)★★
1、提出:鄧小平從維護祖國和中華民族根本利益出發(fā)(目的),創(chuàng)造性提出“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
2、含義:一個國家,兩種制度,指的是在祖國統(tǒng)一的前提下,國家的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同時在香港、澳門、臺灣地區(qū)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長期不變。
3、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的基本方針:和平統(tǒng)一,一國兩制。★
4、 意義:為實現(xiàn)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指明了前景,為香港和澳門回歸祖國開辟了途徑。
二、 實踐——香港和澳門的回歸★★★
1、★香港回歸: 1997年7月1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設立香港特別行政區(qū)。(依據:1984中英聯(lián)合聲明) ★澳門回歸: 1999年12月20日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設立澳門特別行政區(qū)。(依據:1987中萄聯(lián)合聲明)
2、意義:標志著中國人民洗雪了百年國恥,在完成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的道路上邁 出了重要的一步。★
3、回歸原因:綜合國力的增強,國際地位提升(根本原因);一國兩制構想的提出。★
4、港澳回歸的啟示:國力強盛是外交的后盾,落后就要挨打,發(fā)展才是硬道理。★★★
第14課 海峽兩岸的交往
1、對臺基本方針:“和平統(tǒng)一,一國兩制”★
2、海峽兩岸關系的變化:①197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停止炮擊金門和馬祖,兩岸局勢逐步走向緩和;②1987 年,臺灣當局調整三不政策,38年隔絕狀態(tài)被打破;③1990年,臺灣成立海峽交流基金會,1991大陸成立海峽兩岸關系協(xié)會;④1992年,兩會達成九二共識,內容: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⑤ 2005年,胡連會(胡錦濤會見國民黨主席連戰(zhàn));⑥2015年,習馬會(習近平會見臺灣地區(qū)領導人馬英九,是建國后兩岸領導人首次會面。)
3、海峽兩岸交往日益密切★現(xiàn)狀:兩岸人員往來以及經濟、文化等領域的交流加強。2008年11月,兩岸海峽兩岸空運、海運直航和郵政合作。
4、啟示:祖國統(tǒng)一是大勢所趨,民心所向★。
初中歷史學習記憶方法
一、理解記憶法:理解事件的發(fā)展,明白歷史事件這么發(fā)展的原因,有些內容一定要先理解才能更快速記憶。有很多歷史事件發(fā)展過程過長,這個時候一定要化繁為簡,可以運用公式法進行記憶。
1、必須在理解上下功夫
歷史學習中要想記得多、記得牢,關鍵在于理解,因為只有真正理解了的知識才不會忘記。上歷史課和上其他課一樣,一定要專心聽講。
有些同學認為上課聽不聽無所謂,反正課文內容都看得懂,只要考試前去背背,同樣可以應付,這種想法是十分錯誤的。盡管有些簡單內容可以死記硬背,但復雜一些的內容光靠死記是不行的,有許多歷史知識必須弄明白這個知識是什么,為什么會是這樣,意義何在,有什么影響等等。
所以一定要抓住歷史現(xiàn)象的因果關系和來龍去脈;如果上課不專心聽老師分析講解,自己也不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幻想考試前去突擊硬背,臨場時必然會顛三倒四或張冠李戴,有的則束手無策,不知所云。
2、善于化繁為簡,化難為易。
有些歷史事件和現(xiàn)象比較復雜,光靠硬記是記不住的,我們可采取一些有效方法,盡量化繁為簡,才能熟記,主要方法有:
(1)化簡記憶法:將復雜內容通過化簡,舍棄次要內容,記住關鍵字眼,然后拓展開去,最后達到全部記憶。例如: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中關于中英《南京條約》內容,記起來十分復雜,但仔細推敲,這個條約內容有四條,每一條只找一個關鍵字,就可化簡為“割、賠、開、關”四個字,然后再展開?!案睢奔锤钕愀蹗u給英國;“賠”即賠款2100萬銀元;“開”即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四處通商口岸;“關”即關稅協(xié)定。這樣就能較快的達到記憶。
(2)公式記憶法
在回答一些復雜的歷史問題時,如同解數學習題一樣,可以總結歸納出一些基本公式,然后按公式來記憶和解答。如歷史事件=時間+地點+人物+簡單過程+結果+意義。經過=準備+發(fā)生+結果。意義=作用+特點+影響。人物=姓名+時代+事跡(包括思想、活動或著作)+影響。作品=作者+成書年代+內容+意義(或影響)。用這種方法可將復雜的內容進行簡化概括,形成網絡記憶。也就是抓住幾個要點作為支點,然后進行擴充,就能較快地熟記基本內容。掌握這個方法,在巧記重大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古今中外名著方面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比較記憶法
人類歷史遵循著一定規(guī)律向前發(fā)展,在其發(fā)展過程中,各種歷史事件或現(xiàn)象之間有著一定的聯(lián)系,同時又受到時間和空間的制約,使其具有各自的特點。比較記憶法就是把兩個以上具有一定聯(lián)系的事件或人物進行歸類比較,找出它們之間的異同點,這樣可防止張冠李戴。比較記憶法是歷史學習中一個重要的記憶方法,具體做法有以下幾種:
?、侔研再|相同而特點不同的歷史現(xiàn)象進行比較,如秦、隋相比,漢、唐之比較等。
②把某些表現(xiàn)相似而性質不同的歷史現(xiàn)象進行比較,分清不同性質,形成不同概念。
③把性質相同但發(fā)生在不同時期的歷史事件加以綜合比較,區(qū)分異同。如中國近代許多不平等條約及其對中國社會的影響等。
④中外比較。如世界上最先進入奴隸社會的四個國家之比較,中國與西歐進入封建社會之比較,中國古代經濟、科技發(fā)展與西方之比較等。
中國歷史初二下冊第四單元知識點相關文章: